盛夏的遼東也是酷熱難耐,唐軍士兵身著幾十斤的鐵甲,好家夥那都燙手。
太陽好不容易落下山去,可夜裏的風是依舊是熱的,夜幕好似一個大蒸籠,籠罩著大地。
唐軍怕熱,高句麗人也怕熱。尤其他們有十五萬大軍,那人挨著人,人擠著人,喘氣都費勁。
於是高延壽想了個高招,命令士卒分散紮營,連營四十裏。
唐高兩軍對峙在安市城外的馬首山下,距離不過三四十裏。
是夜,唐軍大帳,燈火通明。
李世民坐在沙盤旁邊思量著如何破敵。
李世績、尉遲敬德、薛萬備、長孫無忌、阿史那忠、阿史那思摩等諸將都在帳中等待著皇帝的命令。
薛萬備耐不住性子問道,“陛下,而今敵兵勢大,我軍應當如何?”
李世民站起身來,在諸將身旁轉了幾圈,突然開口,“如果我是高延壽,現在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
薛萬備好奇,“何為上策?”
李世民目光閃爍,看向薛萬備,緩緩答道,“高延壽引兵與安市城的楊萬春形成掎角之勢,據險而守,再派一支騎兵突襲我軍糧道,李道宗部畢竟兵少,最多隻能阻擋楊萬春出城,單靠他們無法攻入城中,而我等亦不能輕動,時間一長,我軍必然陷入困境!此上策也!”
諸將點點頭,薛萬備又是迫不及待,“陛下,何為中策?”
李世民繼續道,“高延壽分兵兩路,一路與城內守軍裏外唿應攻擊道宗部,另一路阻擋我軍,此為中策。”
薛萬備似懂非懂繼續問,“何為下策?”
李世民輕蔑一笑,“那就是自不量力,與我們在戰場上一決勝負,是為下策!諸位等著瞧,高延壽必出下策,敵軍雖眾,破之不難。”
萬備不解,“嘶……陛下如何斷定高延壽必與我軍決戰?”
李世民為他解惑,“我軍有黑水之地供應糧草,又有壓縮餅幹以及從敵軍城池中搶奪而來的糧食,雖如此,尚且不敢久戰,延壽遠來,高麗多山,路途遙遠,糧運不便,十五萬大軍那就是十五萬張嘴!因此朕斷定,延壽必急於與我軍開戰!”
眾人稱是。
與此同時。
高句麗大營之中。
從唐軍敗歸的高突勃向高延壽建議,“大元帥!李世民對內掃除群雄,對外製服戎狄,我又曾在唐營之中,與他咫尺之遙,以我觀之,此人乃雄才大略之才,我們怕不是他的對手!”
“哦?那你的意思是?”高延壽坐在帥椅上,也不抬頭,不耐心的問道。
“以末將之見,隻有堅壁清野,避其鋒芒,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然後再派騎兵切斷唐軍補給線,如此便可不戰而勝。”
高突勃所說的正是李世民口中的上策。
還沒等他說要,高延壽一拍桌案,把營中諸將嚇了一跳。
“胡說,看樣子你是被唐軍嚇破了膽!昔日你可是我高家第一猛將,現在怎麽慫成這樣?唐軍吃飯,我軍就不吃飯了嗎?我看此戰應該速戰速決!”
高突勃沒想到高延壽會是這個反應,他畢竟是做過俘虜的人,不然擱以前早就掀桌子發脾氣了,當下耐心道,“大帥為何不聽我良言相勸呐!如果大帥擔心糧草問題,那麽末將還有中策,大帥可分兵抵擋李世民,再讓末將領兵與楊萬春裏外夾擊李道宗,將安市城中的軍民都接出來,向東退往烏骨城,完成戰略收縮,如此一來,糧草就不是問題!”
高延壽瞪了他一眼,“突勃啊突勃,你真是糊塗,軍事上,我承認你是一員名將,但是政治上你就是個白癡!”
高突勃不解的看向高延壽,“大帥這是何意?”
“何意?如果我軍退守烏骨城,把這綿延數百裏的國土,拱手讓人,那泉蓋蘇文會饒了我嗎?他正愁找不到我等的毛病!我等與他虛與委蛇,諂媚至極,不就是為了獲取他的信任,然後拿到兵權嗎!”高延壽氣喘唿唿道。
高突勃也知道他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啞口無言。
高延壽喝了口茶水,消了消氣,決絕道,“突勃啊!如今機會難得!我軍有十五萬之眾,又是以逸待勞,唐軍不過三四萬,又是疲憊之師,優勢在我!勢必與唐軍決一死戰!”
高惠真看了看不說話的高突勃,又勸解高延壽,“兄長啊,消消氣,突勃也是為了我軍著想,突勃啊,我和大帥等這個機會等太久了,隻要我軍打敗唐軍,那麽我們高家在軍隊中失去的威望才能再度振作!隻有掌握了軍隊才能鏟除泉蓋蘇文!不然他遲早必反!”
高突勃倒是沒有想到這一層,他隻是個純粹的武將,他不明白,打仗就是打仗和政治有什麽關係,他不明白,戰爭隻是政治的另一種形式。
但是他知道的是,哪怕高句麗大軍以逸待勞,數倍於唐,但他還是不看好己方能夠獲勝。
因為唐軍實在是太可怕了,他親眼見證大唐八百人如何擊潰他的一萬人馬,唐軍的戰鬥力是他平生僅見,可是如今,他又能說些什麽呢?
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平素敬重的長輩,自己國家的軍隊一步步走向深淵,而自己可能還要推波助瀾。
書中暗表。這高突勃是高建武、高延壽的子侄輩。
第二天一大早,唐軍就收到高延壽的挑戰書。
李世民環顧左右,“怎麽樣,果不出我之所料!”
隨即命人迴書,約定中午決戰!
時間如此倉促,高延壽根本來不及聚集大軍,畢竟連營四十裏號令旗幟根本看不見,隻能派傳令兵前往通知,一來一迴再加上高句麗大軍集合的時刻至少要幾個時辰。
高延壽帶著本部的三萬騎兵出城出營列陣!
而李世民早就觀察好地勢和高句麗大營的情況,他對旁邊的長孫無忌冷笑道,“豈有四十裏而拒敵乎?”
當下命令長孫無忌引著五千陌刀軍,五千長槍兵穿過馬首山的山穀,繞到敵軍背後。
又令李世績、阿史那思摩一左一右各帶三千玄甲軍和五千步兵悄悄占領馬首山東西兩側的山坡。
李世民親自帶著尉遲敬德與薛萬備、阿史那忠以及四千玄甲軍與高延壽對陣當場!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
太陽好不容易落下山去,可夜裏的風是依舊是熱的,夜幕好似一個大蒸籠,籠罩著大地。
唐軍怕熱,高句麗人也怕熱。尤其他們有十五萬大軍,那人挨著人,人擠著人,喘氣都費勁。
於是高延壽想了個高招,命令士卒分散紮營,連營四十裏。
唐高兩軍對峙在安市城外的馬首山下,距離不過三四十裏。
是夜,唐軍大帳,燈火通明。
李世民坐在沙盤旁邊思量著如何破敵。
李世績、尉遲敬德、薛萬備、長孫無忌、阿史那忠、阿史那思摩等諸將都在帳中等待著皇帝的命令。
薛萬備耐不住性子問道,“陛下,而今敵兵勢大,我軍應當如何?”
李世民站起身來,在諸將身旁轉了幾圈,突然開口,“如果我是高延壽,現在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
薛萬備好奇,“何為上策?”
李世民目光閃爍,看向薛萬備,緩緩答道,“高延壽引兵與安市城的楊萬春形成掎角之勢,據險而守,再派一支騎兵突襲我軍糧道,李道宗部畢竟兵少,最多隻能阻擋楊萬春出城,單靠他們無法攻入城中,而我等亦不能輕動,時間一長,我軍必然陷入困境!此上策也!”
諸將點點頭,薛萬備又是迫不及待,“陛下,何為中策?”
李世民繼續道,“高延壽分兵兩路,一路與城內守軍裏外唿應攻擊道宗部,另一路阻擋我軍,此為中策。”
薛萬備似懂非懂繼續問,“何為下策?”
李世民輕蔑一笑,“那就是自不量力,與我們在戰場上一決勝負,是為下策!諸位等著瞧,高延壽必出下策,敵軍雖眾,破之不難。”
萬備不解,“嘶……陛下如何斷定高延壽必與我軍決戰?”
李世民為他解惑,“我軍有黑水之地供應糧草,又有壓縮餅幹以及從敵軍城池中搶奪而來的糧食,雖如此,尚且不敢久戰,延壽遠來,高麗多山,路途遙遠,糧運不便,十五萬大軍那就是十五萬張嘴!因此朕斷定,延壽必急於與我軍開戰!”
眾人稱是。
與此同時。
高句麗大營之中。
從唐軍敗歸的高突勃向高延壽建議,“大元帥!李世民對內掃除群雄,對外製服戎狄,我又曾在唐營之中,與他咫尺之遙,以我觀之,此人乃雄才大略之才,我們怕不是他的對手!”
“哦?那你的意思是?”高延壽坐在帥椅上,也不抬頭,不耐心的問道。
“以末將之見,隻有堅壁清野,避其鋒芒,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然後再派騎兵切斷唐軍補給線,如此便可不戰而勝。”
高突勃所說的正是李世民口中的上策。
還沒等他說要,高延壽一拍桌案,把營中諸將嚇了一跳。
“胡說,看樣子你是被唐軍嚇破了膽!昔日你可是我高家第一猛將,現在怎麽慫成這樣?唐軍吃飯,我軍就不吃飯了嗎?我看此戰應該速戰速決!”
高突勃沒想到高延壽會是這個反應,他畢竟是做過俘虜的人,不然擱以前早就掀桌子發脾氣了,當下耐心道,“大帥為何不聽我良言相勸呐!如果大帥擔心糧草問題,那麽末將還有中策,大帥可分兵抵擋李世民,再讓末將領兵與楊萬春裏外夾擊李道宗,將安市城中的軍民都接出來,向東退往烏骨城,完成戰略收縮,如此一來,糧草就不是問題!”
高延壽瞪了他一眼,“突勃啊突勃,你真是糊塗,軍事上,我承認你是一員名將,但是政治上你就是個白癡!”
高突勃不解的看向高延壽,“大帥這是何意?”
“何意?如果我軍退守烏骨城,把這綿延數百裏的國土,拱手讓人,那泉蓋蘇文會饒了我嗎?他正愁找不到我等的毛病!我等與他虛與委蛇,諂媚至極,不就是為了獲取他的信任,然後拿到兵權嗎!”高延壽氣喘唿唿道。
高突勃也知道他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啞口無言。
高延壽喝了口茶水,消了消氣,決絕道,“突勃啊!如今機會難得!我軍有十五萬之眾,又是以逸待勞,唐軍不過三四萬,又是疲憊之師,優勢在我!勢必與唐軍決一死戰!”
高惠真看了看不說話的高突勃,又勸解高延壽,“兄長啊,消消氣,突勃也是為了我軍著想,突勃啊,我和大帥等這個機會等太久了,隻要我軍打敗唐軍,那麽我們高家在軍隊中失去的威望才能再度振作!隻有掌握了軍隊才能鏟除泉蓋蘇文!不然他遲早必反!”
高突勃倒是沒有想到這一層,他隻是個純粹的武將,他不明白,打仗就是打仗和政治有什麽關係,他不明白,戰爭隻是政治的另一種形式。
但是他知道的是,哪怕高句麗大軍以逸待勞,數倍於唐,但他還是不看好己方能夠獲勝。
因為唐軍實在是太可怕了,他親眼見證大唐八百人如何擊潰他的一萬人馬,唐軍的戰鬥力是他平生僅見,可是如今,他又能說些什麽呢?
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平素敬重的長輩,自己國家的軍隊一步步走向深淵,而自己可能還要推波助瀾。
書中暗表。這高突勃是高建武、高延壽的子侄輩。
第二天一大早,唐軍就收到高延壽的挑戰書。
李世民環顧左右,“怎麽樣,果不出我之所料!”
隨即命人迴書,約定中午決戰!
時間如此倉促,高延壽根本來不及聚集大軍,畢竟連營四十裏號令旗幟根本看不見,隻能派傳令兵前往通知,一來一迴再加上高句麗大軍集合的時刻至少要幾個時辰。
高延壽帶著本部的三萬騎兵出城出營列陣!
而李世民早就觀察好地勢和高句麗大營的情況,他對旁邊的長孫無忌冷笑道,“豈有四十裏而拒敵乎?”
當下命令長孫無忌引著五千陌刀軍,五千長槍兵穿過馬首山的山穀,繞到敵軍背後。
又令李世績、阿史那思摩一左一右各帶三千玄甲軍和五千步兵悄悄占領馬首山東西兩側的山坡。
李世民親自帶著尉遲敬德與薛萬備、阿史那忠以及四千玄甲軍與高延壽對陣當場!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