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半年的不懈努力,顧羽外加眾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終於將那浩如煙海的幾萬份科技資料逐一審閱完畢。


    這僅僅是個開端,係統的深入研究尚待開啟,若真要深入探索,恐怕十年八載也不足以涵蓋其廣。


    完成初步的資料梳理後,顧羽與團隊中的科學家們,對宇宙間不同文明特有的科技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愈發認識到構建一個符合人類特性的科技體係是何等重要。


    “各位同仁,如今資料已盡數掌握,我們今日的議題是:


    探討人類未來科技的航向,明確主導學科,以及人類進化的核心方向。


    這些都需要我們今日做出決策,並據此重構我們的科技藍圖。”


    顧羽在會議室的主席台上,目光堅定地對座下的科學家們說道。


    “關於進化方向,我傾向於強化人類的生存能力,同時保持我們現有的生命形態與特征不變。”


    一位科學家首先發表看法。


    “我完全讚同,若是為了生存能力的提升,而將人類轉變為矽基生命,那我們還能稱之為人類嗎?”


    另一位科學家緊接著表示。


    “但話說迴來,不觸及生命本質的改變,人類細胞的優化空間確實有限,這就像自然界的法則,雞蛋與石頭的較量,不從根本上調整,終將限製我們的發展。”


    “我們或許可以探索生物科技的極限,將人體細胞強化至生物兵器的級別,而不必顛覆人類的生命本質。”有人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但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若是對人體內部結構、細胞構成乃至dna序列進行深度改造,這與改變生命本質又有何異?隻不過是擁有了人類外貌的另一種生命形態罷了。”反駁之聲隨即響起。


    顧羽靜靜地坐在主席台上,傾聽著科學家們的激烈討論,並未急於表態。


    對於是否應改造人類生命本質這一核心問題,他同樣心中存疑。


    正是這份審慎,讓他選擇此時此刻,隻是作為一個聆聽者,默默吸收著每一個觀點,為未來的決策積累智慧。


    畢竟,生命本質的改造,是人類發展道路上不可迴避的抉擇,它的每一個細微變動,都將深遠影響人類的未來。


    在探討科技與人類未來的緊密關聯時,一個核心問題浮現:我們應當選取何種科技領域作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以便最深刻地觸及並提升人類的生命本質?


    設想一下,若我們將生物科技視為未來探索的主要航道,那麽借助其力量,人類或許能開啟一扇通往延長壽命、增強智力、優化適應性的大門。


    這樣的變革無疑將是深遠的,但隨之而來的,也可能是一個外表看似未變,內裏卻與往昔大相徑庭的新人類形態,宛如科幻中的“蟲族”,這是科技進化之路上難以迴避的變遷。


    麵對宇宙六級文明的宏偉藍圖,若人類仍保持著現有的脆弱,任何高級科技的微小失控都可能成為滅絕的導火索。


    於是,有人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觀點:不必強求人類直接適應環境,而應利用科技作為我們的第二層皮膚,增強我們的生存能力。


    正如防彈衣賦予普通人抵禦子彈的力量,我們無需改造自我,而是以外在輔助達成保護。


    誠然,這種方法並未觸及生命本質的根本變革,也無法全天候覆蓋所有風險,但它啟發了一個更為巧妙的思路——創造一種能夠內嵌於人體的“科技護甲”。


    這一設想,旨在不改變人類基本生命形態的前提下,通過科技的融入,逐步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


    這時,一位青年科學家語出驚人,他提出了讓科技與人體無縫融合,創造“內嵌護甲”的構想。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天馬行空,但在科技的無限可能麵前,一切設想都值得被嚴肅探討。


    顧羽,這位聆聽者,聽後眼中閃爍著認可的光芒。


    他意識到,這不僅避免了生命本質的深刻改變,還巧妙地將人類的未來寄托於科技與生命的和諧共生之上。


    畢竟,探索未知、追求更強,是人類永恆的渴望。


    而在這條路上,如何保持自我,同時擁抱變革,才是最智慧的抉擇。


    說實話,若真要為了增強生存能力就改變人類生命的根本形態,他骨子裏是排斥這樣的想法的。


    但現在,這個念頭如同破曉之光,恰恰為解決顧羽長久以來的難題帶來了希望——那就是將人類的身體巧妙地與護甲融合。


    簡單來說,就像是給身體穿上一件不同尋常的‘內衣’,隻不過這件內衣是嵌入體內的。


    “關於這護甲的研發,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會遇到哪些主要挑戰呢?”


    顧羽提問道,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急切。


    “理論上講,無論是利用生物質材料還是高精尖的粒子材料,都有潛力實現與人體無縫對接的融合,但護甲的實際效能如何,還需要我們通過一係列嚴格的實驗來驗證。”


    一旁的科研人員給出了謹慎而專業的迴答。


    顧羽微微頷首,表示認可。


    他明白,首先要確立研究的目標和方向,至於最終的效果,得靠後續的研究和實踐來說話。


    “那麽,我們就正式把這個研究項目確定下來。


    接下來,大家不妨圍繞地球的未來發展展開討論。


    以護甲為例,無論它采用何種尖端科技,都離不開基礎材料科學的進步。


    這就意味著,人類未來的科技進步必然以基礎材料學為核心支撐。”


    顧羽說到這裏,眼神變得更加堅定。


    “再來說說基礎材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吧。


    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大路徑:物質類文明、能量類文明和機械類文明。


    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輝煌與局限。


    物質類文明依賴基礎材料學和引力學,能量類文明則是基礎材料學和高能物理學的結晶,而機械類文明則是基礎材料學與機械動力學的完美結合。


    這三種文明各自代表了極致的追求,但同樣也伴隨著極端化的風險,比如可能需要徹底改變人類甚至地球的自然狀態。”


    顧羽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認為,人類在選擇前進的道路時,應避免這樣的極端。


    我們應該在保持地球生態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尋求科技與生命的和諧共生。


    下麵,請各位暢所欲言,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顧羽話音剛落,會議室裏陷入了一片沉思。


    每位科學家都明白,一個文明或種族的未來之路,既需要宏大的願景,也需要謹慎的選擇。


    他們麵麵相覷,但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期許與探索的渴望。


    在這一刻,靜默成為了一種默契,大家都在心裏默默構建著屬於人類的明天。


    在當今社會,眾多種族與文明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往往聚焦於一兩個核心學科作為基石,輔以其他領域的知識作為支撐。


    正如顧羽先生先前提及的那三大文明典範,它們均采取了雙學科並進的策略,這種策略雖成效顯著,卻也伴隨著一定的局限性,顯得頗為激進。


    相比之下,那些以三門學科為核心架構的文明,盡管初期步履維艱,卻能避免明顯的短板,展現出更為穩健的發展態勢。


    因此,人類當前的選擇,是立足於三門核心學科,同時保持對第四門科技的探索熱情,但這一切必須建立在不犧牲科研效率與進度的前提下。


    基礎材料科學作為已定的基石之一,其餘兩門學科的選定便顯得尤為重要,這直接關係到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與高度。


    “我堅信,量子力學應當成為我們探索宇宙、推動文明進步的關鍵領域。”


    一位學者堅定地說,“無論從潛力挖掘還是實際應用的角度考量,量子力學都具備成為核心學科的必要條件。”


    然而,另一位專家則提出了不同看法:“誠然,量子力學的潛力巨大,但其研究深度與廣度同樣意味著巨大的時間投入。


    我認為,量子力學應當被細化為多個子學科,如引力理論、大統一理論及能量場論等,各自獨立發展。


    若將其視為單一核心學科,恐將延緩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速度。”


    麵對這樣的爭議,量子力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李老先生挺身而出,他自信滿滿地展示了一份詳盡的未來發展規劃:


    “各位,請允許我展示我們的研究成果。


    我們中心已對量子力學領域進行了全麵梳理,剔除了不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研究項目,明確了未來的探索路徑。


    量子力學,必將成為人類科技樹上的璀璨明珠。”


    隨著李老先生的話語落下,他手中的存儲器中的數據被投射到了巨大的屏幕上。


    顧羽和在場的科學家們瞬間被屏幕上的內容所吸引——那是一個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恆星係,但接下來的展示卻讓他們瞠目結舌,紛紛陷入了沉思。


    這一刻,所有的爭論似乎都暫時停歇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片浩瀚的星空之上,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期待。


    這就是咱們地球目前所在的家園——一個浩瀚無垠的恆星係。


    但真正讓眾人瞠目結舌的,並非這個恆星係本身,而是它周遭那番非同尋常的景象。


    環繞恆星係之外,無數龐然大物般的未知機械體靜默地守護著這片宇宙疆域,宛如古老而神秘的守衛者。


    隨後,屏幕上的畫麵如同穿越時空的窗口,展現了這個恆星係穿梭於星辰大海,進行宇宙旅行的壯麗景象。


    就在這寧靜的旅行中,前方驟變,無數戰艦與星球要塞如潮水般湧現,它們以驚人的速度逼近,氣勢洶洶。


    緊接著,璀璨的光芒劃破夜空,來自那些戰艦與要塞的炮火傾瀉而出,目標直指恆星係外圍由氫元素構成的防護層,那光芒之盛,足以點亮整個宇宙。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強大的攻擊竟未能穿透那層看似脆弱的氫牆,仿佛它是宇宙中最堅實的盾牌。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恆星係的心髒——太陽所在的位置,爆發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恆星本身也在響應這場宇宙的較量。


    那光芒如同漣漪般向外擴散,形成一道道巨大的光波,在虛空中蕩漾開去,壯觀至極。


    待那光波消散,戰場之上,原先氣勢洶洶的戰艦與要塞竟已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存在過一般。


    “看到了嗎?這就是量子力學引領的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縮影。”


    視頻播放結束,李教授語氣中滿是自信:“屏幕上的每一幕,都將是未來可能實現的科技奇跡。


    現在,還有哪位朋友對此持有異議?請直言不諱。”


    會場陷入了一片寂靜,每個人都被那以整個恆星係為基礎的超級武器所震撼,即便是身處三級文明階段的人類,也不禁生出觀看科幻巨製般的錯覺。


    “教授,能分享一下您的見解嗎?”顧羽滿含好奇地問道。


    “當然可以。”李教授微笑著迴應,“這半年來,我們深入探索了數萬種文明的科技路徑與發展方向。


    你們是否注意到,其中絕大多數文明都選擇了星球、本體與科技三者緊密結合的進化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我也隱隱感到其中潛藏的風險。


    畢竟,星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一旦遭遇大規模戰爭,資源枯竭將成為無法迴避的難題。


    盡管星際戰爭中的交鋒多以種族為單位,沒有固定的疆域劃分,但資源的可持續性依然是我們必須麵對的重要課題。


    大夥兒想想,咱們為啥非得把目標鎖定在單顆星球上呢?


    咱們何不把視野放寬,把整個恆星係統當成一個大家夥來考量。


    你瞧瞧,一顆星球的資源儲備,跟整個恆星係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嘛。


    再說了,地球若是能呆在恆星係這個大家庭裏轉悠,那安全性,可比孤零零地在宇宙中漂泊強多了,是不?


    基於那些高深莫測的量子力學和量子物理學,我鼓搗了陣子,嘿,還真發現這事兒沒準兒能成!


    帶著整個恆星係去旅行,聽起來嚇人,實際上嘛,沒咱們想的那麽複雜。


    咱們現在手裏的技術,隻要啃下幾塊硬骨頭,挪動恆星係?指日可待!


    不過呢,速度嘛,得悠著點,慢慢來。”


    李教授一臉嚴肅,但又帶著幾分興奮地說道。


    “老師,技術難關咱就不提了,我相信總有一天能攻克的。


    可關鍵來了,推動整個恆星係的能量,咱從哪兒找去?”


    顧羽聽得眼睛一亮,但隨即又被現實的鴻溝給拉迴了地麵,能量,始終是繞不過的坎兒。


    “問得好!咱們可以去別的星係‘借’恆星啊!


    用它們的能量來驅動咱們的引力發生裝置,這不就解決了嗎?”


    李教授胸有成竹,笑眯眯地迴答。


    “可這樣一來,問題又堆成山了!


    恆星質量大、引力強,怎麽搬?


    萬一新來的恆星跟咱們家的恆星不對付,引力大戰怎麽辦?


    還有,恆星那能量場強的跟啥似的,怎麽屏蔽?


    整個恆星係裏溫度飆升,又該怎麽處理?”


    顧羽一連串問題,像連珠炮似的發射出來。


    “哈哈,別急,我心裏頭都有數了。


    行不行得通,還得靠實踐檢驗。


    搬運恆星嘛,其實不用咱們額外費多少能源,直接利用被搬運恆星自身的能量就妥了。


    至於恆星的能量場、引力場,咱們可以造個特製的強磁場防護罩,以恆星為能源,把這大家夥整個包起來。


    這樣一來,既隔離了恆星的力量,又能把多餘的能量轉化為咱們自己的動力源。


    隻要咱們能成功搬運個幾十顆恆星進來,嘿嘿,別說移動恆星係了,就算是來個星際大遷徙,那也是手到擒來的事兒!”


    李教授一番話,說得大夥兒心裏頭那個激動啊,仿佛真的看到了星辰大海在向他們招手。


    “李老先生,您提到的那些恆星所蘊含的能量,簡直是足以推動整個星係,乃至支撐我們人類無盡探索的源泉啊。”


    顧羽望著大屏幕上緩緩旋轉的三維示意圖,那裏恆星被巧妙地屏蔽後,宛如一顆溫婉發光的巨型珍珠,散發著誘人的光芒。


    “嗯,從理論架構上看,這確實無可挑剔。


    那麽,在座的各位,有誰對此持有異議嗎?


    如果沒有,那麽量子物理學將成為我們科技發展的領航燈。”


    顧羽沉思片刻後,鄭重其事地宣布道。


    會議室內一片靜默,科學家們麵麵相覷,李老先生連未來科技藍圖的輪廓都已勾勒得如此清晰,他們哪還有什麽反駁的餘地。


    “既然如此,我們就初步確定三大研究支柱:基礎材料學為基石,量子物理學為先鋒,再加上高能物理學作為動力源泉。


    畢竟,能源是所有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血液,特別是當我們立誌以正規恆星係為舞台時,能源更是重中之重。


    但請記得,這三者隻是暫定的方向。


    在跨越四級文明門檻之前,我們需靈活調整,若發現有更適配人類發展的學科,自當及時轉向。


    同時,我們必須全力整合資源,確保這三種學科的研究能夠加速進行,


    並充分利用那幾萬份寶貴科技資料,將它們中的未知技術融入我們的科技樹,力爭十年內構建起屬於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科技體係。”


    顧羽的話語中充滿了決心與期待,而他的提議也毫無懸念地得到了全場的默許。


    會議結束後,李老先生徑直找到顧羽,尋求進一步的支持。


    顧羽立刻指令星空係統,迅速調配所需物資給李老先生,並部署團隊著手研發搬運恆星的引力操控裝置。


    畢竟,無論是星辰大海的遷徙夢,還是眼前的科技躍進,都離不開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


    隨後,顧羽轉而關注起另一項要務,他通過星空係統將李承緊急召至辦公室。


    “李承啊,有項重任要交給你。


    這不僅是工作,更是對人類未來的一次重要探索。


    準備好了嗎?”


    顧羽的眼神中閃爍著期待與信任。


    李承聞言,心中頓時湧起一股熱血,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顧羽微微點頭,指向一旁的星圖:“這裏有幾個坐標點,我外出期間偶然發現了幾個外星文明。


    你的首要任務是暗中監視這些文明的發展情況,悄無聲息地跟蹤它們,記錄下它們的一切活動,並且每天都要向我匯報。


    記住,千萬不能被它們察覺。”


    李承一聽,眼裏閃過一絲好奇:“那,如果發現它們有威脅,需要直接消滅嗎?”


    顧羽沉吟片刻,語氣中帶著幾分保留:“這個嘛,得看情況。


    有些文明確實可能構成威脅,需要我們采取行動。


    但也有一些,或許將來能成為人類的盟友,那自然不能輕易動手。”


    “明白了,那我現在就去準備?”李承邊聽邊點頭。


    “別急,明天你再出發。”顧羽製止了他,“今晚你先去特種裝備部,領取一些微型探測器。


    前進號衛星要塞體型龐大,容易被對方的光學儀器捕捉到。


    要想秘密觀察它們的日常生活,微型探測器才是最佳選擇。”


    “另外,到了那些坐標點後,首先要確認的是那些文明的種族類型。


    如果是類似人類的文明,就發射探測器進行深入監測;


    如果不是,就不必浪費資源了,直接撤退就好。”


    顧羽詳細地布置著。


    “好的,老板,我都記下了。”李承認真地迴答。


    見一切安排妥當,顧羽滿意地讓李承離開了辦公室,迴去做進一步的準備。


    其實,顧羽心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對於附屬文明的選擇,更傾向於那些與人類在外貌上相近的類人類文明。


    至於那些非人類文明的怪異外貌,實在不符合顧羽的審美標準,他自然是避之不及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迴末日前:帶領地球成就至高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周是哭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周是哭包並收藏重迴末日前:帶領地球成就至高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