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韻寧的小姑奶奶號雲華道人,卻是一位發如青絲麵容三十餘歲的麗人,站在她身後的林夫人和紅玉好似她的姐姐。
這副相貌絕對出乎陳恪的意料,他以為林家小姑奶奶就是一個小老太太。
但這副冷冰冰的神態卻讓陳恪很熟悉,林韻寧照貓畫虎學的就是她。
可這位小姑奶奶對他這位準侄孫女婿好像很不滿意,冷冷問道:“為何被他們砍來砍去?”
這個語氣傳達了一個態度,既被害人有罪論,他被人砍來砍去一定是自身做得不好,需要檢討。
但他沒法迴答這個問題,殺手不是他派的,又不想檢討自己。
於是雲華道人更不滿了,冷冷說道:“憐月和紅玉還說你才華橫溢,原來是個糊塗蟲,好好想想。”
說完這話,雲華道人衝李昭輕輕點點頭走出門去。
世外高人都是這個態度,李昭理解,轉眼看看張神醫,見他竟顛顛地跟著雲華道人往外走去。
為了一粒雞鳴丸,張神醫收起了神醫的傲骨。
李昭輕輕搖搖頭轉臉看向陳恪,見他望著床頂出神,於是也不打擾,認定他在認真思索被砍來砍去的原因。
陳恪確實在思考一些事,首先肯定了強骨硬肉水的療效仍然存在。
張神醫自以為是了,當時的他毫無防備,既沒繃起背上的肌肉硬接這一錘,也沒身體前傾化去這一錘的力度,他就是挨了一錘掉進池塘裏。
這一錘換做原來的他肯定骨斷筋折口吐鮮血而亡,“可喝了強骨硬肉水後...”想到這陳恪轉移了思路。
想不明白的事就不要想了,再想下去就是廣告詞。
於是將思路轉移到“為何被砍來砍去”上?
他沒殺人父奪人妻,又沒掘人祖墳燒人宗廟,連殺手都沒舍得射死一個,雙方的仇恨至於這麽深嗎?
想不明白就從史書上找事例,但史書記述的都是國家大事,裏麵的陰謀跟他這個小老百姓的關係不大。
想到這心裏一動,對方想殺他與他本人無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將陰謀論的方程式一個個拿來往裏套,正要理清一絲脈絡,林孝進來看見李昭,急忙拱手一禮,隨即附在陳恪耳邊低聲說道:“宮裏來人了。”
聽他低語,陳恪轉臉看向李昭,見他拱手施禮,急忙虛弱地說道:“下官身體虛弱,不能起身見禮,請大人見諒。”
他自稱下官,因李昭身著紅袍,這是太監這一職業最高官職的服飾。
而稱大人,則是表達了尊敬。
他知道北宋人對太監的態度,因唐末太監禍亂,北宋人從上到下都看不起太監,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
比照北宋王朝,大興王朝應該也是這樣,從張孜領他進宮時的態度就能看出。
張孜是李禎的心腹太監,對他這個七品宣德郎、觀文殿侍讀也是畢恭畢敬。
大興王朝的太監沒地位,在文官麵前十分小心。
按這個氛圍他不用禮敬李昭,雖然他是一名紅袍老太監。
眾所周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不知太監的更換率最是頻繁,一句話就可能引起主子的不滿被打入冷宮,換上一位新主子,老太監就基本沒用了。
好主子會給老太監一個品級讓他養老去,壞主子就會不聞不問任他自生自滅。
這是基本常識,但與陳恪無關。+
他這人不勢利,尊重每個人,對李昭稱其大人,讓李昭笑眯眯地坐在床邊低聲說道:“皇上百思不得其解,殺手為何一再對侍讀下手?”
陳恪苦笑一聲迴道:“下官也在分析中。”
他先表個態,“我也不知道。”
然後繼續說道:“下官第一次遇襲,應該源於辯論會。但為阻止臣取勝而如此大動幹戈讓臣心裏生疑,天子腳下、繁華興京,暴露自己隻為阻止一場辯論會,值得嗎?”
他發現一個契機,他是被害人,大興王朝最高大法官要聽他的辯護詞,這個機會不利用他就真是糊塗蟲了。
他要把事情搞大,將自己從被害人有罪中摘出去,一番言語下來,果然讓李昭的這張方臉嚴肅起來。
陳恪說的不錯,一場辯論會而已,沒必要這麽興師動眾。
李昭的心裏升起一個疑問,“他們為何這麽做?”
再聽陳恪說話,這個疑問就解開了,“下官想來想去想到一種可能,他們想讓某人或某幾人在辯論會上一鳴驚人,又不知能否成功,於是就這麽做了。”
這個分析讓李昭猛然醒悟過來,這種情況有可能。
他肯定陳恪的分析,卻不知陳恪想到了張潤方才做出這個判斷,但說某幾人就是一網打盡了。
他不是君子,對與他辯論的那五個人沒一個印象好的,有機會就要陷害一番,於是繼續說道:“第一次未能成功,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是非常反常的。”
“所以我有兩種猜測,一是知道臣被提為侍讀,他們不想讓臣陪皇上讀書。”
這個分析必須說,把李禎扯進來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還能讓李禎高度重視。
然後再說:“第二種可能是重新安排有才華的人進京,實現一鳴驚人的地步。”
說到這他的臉上再次露出一絲苦笑,做出結案陳詞,“所以他們必須殺掉臣。”
說完自己的分析,陳恪暗自慶幸,“幸虧道長提醒,否則真沒想到這些。”
在雲華道長問這話前,他還真沒考慮這件事,那時的思路都在雞鳴丸與大將軍之間有沒有聯係上?
按這個思路想下去,李昭詢問,陳恪還真說不出這套縝密的分析。
這套分析非常合理,李昭心裏接受,嘴上卻要低聲問道:“侍讀可能分析出對方是誰?”
這個問題陳恪也想過,低聲迴道:“先排除律國,當臣提出律國的民族矛盾後,律國暫時不想殺臣。”
這個分析可以有,李昭知道律宗明上書的事,太後和皇上排除了律國的可能性。
李昭接受這個分析,聽他繼續說道:“元遷也不可能,一是時間來不及,二是沒工夫管我的事,三是沒必要。”
“對方先用赤蠍、禦劍飛行者,然後是弓箭手,第三次則是一個鐵錘高手,從這個安排順序上分析,對方擁有很強的實力,應該出於一個很嚴密的組織。”
聽他說組織,李昭的臉頰輕輕抽動一下,李禎和劉太後最擔心的就是嚴密組織。
在組織問題上他倆平時的心態挺平和,大興王朝的組織多了,文社、詩社、商會、織女社、弓箭社......近期又成立了一個三院學生會。
但這些組織都是在陽光底下成立的,形式十分鬆散,沒有一點嚴密性,隨便派個密探就能混進去當臥底。
而三院學生會則連臥底都免了,他們的會長就是李禎的人,他們想幹什麽都不用探聽,翻一下學生報就知道。
這些組織一點都不嚴密,李禎和劉太後可以充分展現開闊的胸懷。
但出現一個嚴密組織就不一樣了,嚴密代表了軍隊,隱在背後代表了陰謀,他們還有赤蠍之毒。
李昭深知其中的危害,低聲問道:“當時四夥人,可以明確兩夥,你的未婚妻和張出塵的保鏢豐自武,還有兩夥人是誰?”
聽這個問題陳恪不語,好一會方才低聲說道:“那個魁梧的身影與那天廣平糧的魁梧身影很相似。”
他說這話可就有點昧良心了,他不能肯定也要將兩個魁梧身影套在一起。
他得罪了廣平王,一定要給自己找棵大樹做依靠,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讓大樹感覺到危險。
大樹可以讓他乘涼,再由他擋住那個想砍大樹的人,這是最佳配合方式。
而他也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一句“很相似”說錯了也沒關係,魁梧身影多了。
但這話卻給李昭的震動很大,不由低低的冷哼一聲,他不相信廣平糧裏衝出來的魁梧大漢與廣平王沒關係。
所以他還要問:“保證朝堂秩序的最好方法是什麽?”
這話讓陳恪微怔一下,然後明白他是李禎的人。
敢於詢問這麽敏感的問題,說明不怕事後被追責。
而判斷他是李禎的人則是自己的的直覺,他就不信先帝不給兒子留下幾個信得過的人。
“李昭在宮裏挺有地位和威信...”做出這個判斷,他就準備給李昭留個好印象,輕聲說道:“當前最關鍵是三件事,一是皇上與太後良好的母子關係,請轉告皇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按此法去做,不用兩年太後必然歸政。”
“二是加強皇上的安全保障,皇上不動如山,這個天就塌不下來。”
“三是掌控軍權,用人不分遠近,首選忠臣良將,而先帝一定有交代,按先帝的安排去做就是。”
陳恪說話李昭愛聽,他想讓劉太後歸政,卻也不想讓母子倆鬧翻,聽到兩年期欣然接受。
而第二條是他肯定要做的,自然毫無意義。
關鍵是第三條,陳恪話裏話外推崇文宗皇帝讓他心裏舒暢,看陳恪愈發順眼了。
這副相貌絕對出乎陳恪的意料,他以為林家小姑奶奶就是一個小老太太。
但這副冷冰冰的神態卻讓陳恪很熟悉,林韻寧照貓畫虎學的就是她。
可這位小姑奶奶對他這位準侄孫女婿好像很不滿意,冷冷問道:“為何被他們砍來砍去?”
這個語氣傳達了一個態度,既被害人有罪論,他被人砍來砍去一定是自身做得不好,需要檢討。
但他沒法迴答這個問題,殺手不是他派的,又不想檢討自己。
於是雲華道人更不滿了,冷冷說道:“憐月和紅玉還說你才華橫溢,原來是個糊塗蟲,好好想想。”
說完這話,雲華道人衝李昭輕輕點點頭走出門去。
世外高人都是這個態度,李昭理解,轉眼看看張神醫,見他竟顛顛地跟著雲華道人往外走去。
為了一粒雞鳴丸,張神醫收起了神醫的傲骨。
李昭輕輕搖搖頭轉臉看向陳恪,見他望著床頂出神,於是也不打擾,認定他在認真思索被砍來砍去的原因。
陳恪確實在思考一些事,首先肯定了強骨硬肉水的療效仍然存在。
張神醫自以為是了,當時的他毫無防備,既沒繃起背上的肌肉硬接這一錘,也沒身體前傾化去這一錘的力度,他就是挨了一錘掉進池塘裏。
這一錘換做原來的他肯定骨斷筋折口吐鮮血而亡,“可喝了強骨硬肉水後...”想到這陳恪轉移了思路。
想不明白的事就不要想了,再想下去就是廣告詞。
於是將思路轉移到“為何被砍來砍去”上?
他沒殺人父奪人妻,又沒掘人祖墳燒人宗廟,連殺手都沒舍得射死一個,雙方的仇恨至於這麽深嗎?
想不明白就從史書上找事例,但史書記述的都是國家大事,裏麵的陰謀跟他這個小老百姓的關係不大。
想到這心裏一動,對方想殺他與他本人無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將陰謀論的方程式一個個拿來往裏套,正要理清一絲脈絡,林孝進來看見李昭,急忙拱手一禮,隨即附在陳恪耳邊低聲說道:“宮裏來人了。”
聽他低語,陳恪轉臉看向李昭,見他拱手施禮,急忙虛弱地說道:“下官身體虛弱,不能起身見禮,請大人見諒。”
他自稱下官,因李昭身著紅袍,這是太監這一職業最高官職的服飾。
而稱大人,則是表達了尊敬。
他知道北宋人對太監的態度,因唐末太監禍亂,北宋人從上到下都看不起太監,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
比照北宋王朝,大興王朝應該也是這樣,從張孜領他進宮時的態度就能看出。
張孜是李禎的心腹太監,對他這個七品宣德郎、觀文殿侍讀也是畢恭畢敬。
大興王朝的太監沒地位,在文官麵前十分小心。
按這個氛圍他不用禮敬李昭,雖然他是一名紅袍老太監。
眾所周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不知太監的更換率最是頻繁,一句話就可能引起主子的不滿被打入冷宮,換上一位新主子,老太監就基本沒用了。
好主子會給老太監一個品級讓他養老去,壞主子就會不聞不問任他自生自滅。
這是基本常識,但與陳恪無關。+
他這人不勢利,尊重每個人,對李昭稱其大人,讓李昭笑眯眯地坐在床邊低聲說道:“皇上百思不得其解,殺手為何一再對侍讀下手?”
陳恪苦笑一聲迴道:“下官也在分析中。”
他先表個態,“我也不知道。”
然後繼續說道:“下官第一次遇襲,應該源於辯論會。但為阻止臣取勝而如此大動幹戈讓臣心裏生疑,天子腳下、繁華興京,暴露自己隻為阻止一場辯論會,值得嗎?”
他發現一個契機,他是被害人,大興王朝最高大法官要聽他的辯護詞,這個機會不利用他就真是糊塗蟲了。
他要把事情搞大,將自己從被害人有罪中摘出去,一番言語下來,果然讓李昭的這張方臉嚴肅起來。
陳恪說的不錯,一場辯論會而已,沒必要這麽興師動眾。
李昭的心裏升起一個疑問,“他們為何這麽做?”
再聽陳恪說話,這個疑問就解開了,“下官想來想去想到一種可能,他們想讓某人或某幾人在辯論會上一鳴驚人,又不知能否成功,於是就這麽做了。”
這個分析讓李昭猛然醒悟過來,這種情況有可能。
他肯定陳恪的分析,卻不知陳恪想到了張潤方才做出這個判斷,但說某幾人就是一網打盡了。
他不是君子,對與他辯論的那五個人沒一個印象好的,有機會就要陷害一番,於是繼續說道:“第一次未能成功,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是非常反常的。”
“所以我有兩種猜測,一是知道臣被提為侍讀,他們不想讓臣陪皇上讀書。”
這個分析必須說,把李禎扯進來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還能讓李禎高度重視。
然後再說:“第二種可能是重新安排有才華的人進京,實現一鳴驚人的地步。”
說到這他的臉上再次露出一絲苦笑,做出結案陳詞,“所以他們必須殺掉臣。”
說完自己的分析,陳恪暗自慶幸,“幸虧道長提醒,否則真沒想到這些。”
在雲華道長問這話前,他還真沒考慮這件事,那時的思路都在雞鳴丸與大將軍之間有沒有聯係上?
按這個思路想下去,李昭詢問,陳恪還真說不出這套縝密的分析。
這套分析非常合理,李昭心裏接受,嘴上卻要低聲問道:“侍讀可能分析出對方是誰?”
這個問題陳恪也想過,低聲迴道:“先排除律國,當臣提出律國的民族矛盾後,律國暫時不想殺臣。”
這個分析可以有,李昭知道律宗明上書的事,太後和皇上排除了律國的可能性。
李昭接受這個分析,聽他繼續說道:“元遷也不可能,一是時間來不及,二是沒工夫管我的事,三是沒必要。”
“對方先用赤蠍、禦劍飛行者,然後是弓箭手,第三次則是一個鐵錘高手,從這個安排順序上分析,對方擁有很強的實力,應該出於一個很嚴密的組織。”
聽他說組織,李昭的臉頰輕輕抽動一下,李禎和劉太後最擔心的就是嚴密組織。
在組織問題上他倆平時的心態挺平和,大興王朝的組織多了,文社、詩社、商會、織女社、弓箭社......近期又成立了一個三院學生會。
但這些組織都是在陽光底下成立的,形式十分鬆散,沒有一點嚴密性,隨便派個密探就能混進去當臥底。
而三院學生會則連臥底都免了,他們的會長就是李禎的人,他們想幹什麽都不用探聽,翻一下學生報就知道。
這些組織一點都不嚴密,李禎和劉太後可以充分展現開闊的胸懷。
但出現一個嚴密組織就不一樣了,嚴密代表了軍隊,隱在背後代表了陰謀,他們還有赤蠍之毒。
李昭深知其中的危害,低聲問道:“當時四夥人,可以明確兩夥,你的未婚妻和張出塵的保鏢豐自武,還有兩夥人是誰?”
聽這個問題陳恪不語,好一會方才低聲說道:“那個魁梧的身影與那天廣平糧的魁梧身影很相似。”
他說這話可就有點昧良心了,他不能肯定也要將兩個魁梧身影套在一起。
他得罪了廣平王,一定要給自己找棵大樹做依靠,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讓大樹感覺到危險。
大樹可以讓他乘涼,再由他擋住那個想砍大樹的人,這是最佳配合方式。
而他也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一句“很相似”說錯了也沒關係,魁梧身影多了。
但這話卻給李昭的震動很大,不由低低的冷哼一聲,他不相信廣平糧裏衝出來的魁梧大漢與廣平王沒關係。
所以他還要問:“保證朝堂秩序的最好方法是什麽?”
這話讓陳恪微怔一下,然後明白他是李禎的人。
敢於詢問這麽敏感的問題,說明不怕事後被追責。
而判斷他是李禎的人則是自己的的直覺,他就不信先帝不給兒子留下幾個信得過的人。
“李昭在宮裏挺有地位和威信...”做出這個判斷,他就準備給李昭留個好印象,輕聲說道:“當前最關鍵是三件事,一是皇上與太後良好的母子關係,請轉告皇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按此法去做,不用兩年太後必然歸政。”
“二是加強皇上的安全保障,皇上不動如山,這個天就塌不下來。”
“三是掌控軍權,用人不分遠近,首選忠臣良將,而先帝一定有交代,按先帝的安排去做就是。”
陳恪說話李昭愛聽,他想讓劉太後歸政,卻也不想讓母子倆鬧翻,聽到兩年期欣然接受。
而第二條是他肯定要做的,自然毫無意義。
關鍵是第三條,陳恪話裏話外推崇文宗皇帝讓他心裏舒暢,看陳恪愈發順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