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安州捷報傳來
皇子:我有神機營很奇怪嗎? 作者:九月風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誌昌走後,淩淵心中閃過一絲念頭,劉誌昌做事手段要比唐七更加毒辣。
養著蕭林權等人不查,今日借著高振邦的死來給錦衣衛立威。
讓淩淵一度懷疑,這是不是劉炳業在背後出謀劃策。
這樣的人用好了,絕對是一把好刀,很適合錦衣衛。
但如果這樣的人起了異心,對自己也是十分危險的。
高振邦的死,其實淩淵隻是想要敲打下,那些想要借著江親王府的名頭辦事的人。
“來人,傳旨唐七,讓他火速迴京。”
“是!”
“擢升陳忠為錦衣衛副使,與劉誌昌平級,負責京都外圍的錦衣衛。”
“是!”
淩淵登基後,內侍的權力並不大,跟在他身邊的幾個內侍,也都是新人。
他們在沒弄清楚淩淵的脾氣秉性前,是不敢動歪心思的。
在高振邦死後的第三天,江親王世子手捧奏折進宮了。
年近三十的淩嶽,世子已經十歲,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手捧請罪的奏折,跪在東暖閣門外。
淩淵連忙去將他扶了起來,對這個小家夥,淩淵十分喜歡。
“告訴皇叔,是誰讓你來的?”淩淵溫和問道。
江親王世子淩康,與他父親喜歡舞刀弄槍不同,他喜好讀書,而且書讀得很不錯。
在皇族的一眾皇子和世子中,是出了名的天才。
“迴陛下,是臣自己的主意,高家仗著我們親王府的名頭做錯了事,父王不在京城,臣隻能替父王來請罪。”
“哈哈,高家的事已經查清楚了,與你們沒關係,你也不必請罪。”
淩淵打心眼裏喜歡這個孩子,前幾次見到的時候,他對自己恭敬有加,絕不像是個十歲的孩子。
“謝陛下。”
“今日你難得入宮,就陪你皇叔吃頓飯吧!”
“臣,領旨謝恩!”
淩康的拘謹讓淩淵有些不滿,假裝怒道:“以後進宮不必如此恭敬,朕與你父王是親兄弟。”
“父王說過,不可在陛下麵前放肆。”
淩淵也隻好無奈一笑,摸了摸淩康的頭,示意他去外麵等著。
“陛下,江南那邊說是沒有追到叛賊王麟,已經逃去了月桑。”楊鳳清拿著奏折說道。
江南雖然平定,但他們從未停止過追查王麟等人的下落。
差不多將整個江南翻了個底朝天,但依舊沒有找到他們。
不過,倒是查出一些與月桑勾結的人,被於初冬押入江州處置了。
陳忠也江南也在密查,姬秋柳帶著蕭美琪的屍體消失後,一直沒有消息。
每日都會有奏折入京來匯報情況。
“這麽看來,王麟與蕭家餘孽一樣,都是去了月桑?”
“上次楊將軍追擊的時候,也是在海邊失去了蹤跡。”
“江親王如今在哪?”
“迴陛下,江親王的大軍目前在鬆山縣,也就是漓江江口,宋子嚴征調了沿江的大船,江親王無法出海,隻能等新船。”
“傳旨,讓漓江上遊各地州府征調商船,由工部鑄造司的人,將商船改造成海船。”
“是!”
“高家的事,著手讓錦衣衛劉誌昌處置,一應人等全部緝拿歸案。”
“是,陛下!”
“凡是涉及到的官員,全部清查一遍,有實罪的,全部按照大璃律處置。”
楊鳳清眉頭微皺,張甫卿、宋林書等人皆是歎息,這恐怕又是一場血雨腥風。
不過,這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早已習慣。
另外淩淵又下了一道旨意,皇家商行絕不可仗勢欺人,創建京城商會,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
京城也逐漸平穩下來,目光都投向了安州和各地的科舉上。
時間也在一天天的過去,淩淵每日都會處理公務,這也讓他感覺到想要做好一個皇帝,絕非易事。
難怪史書上那麽多的昏君呢。
不過,隨著內閣的組建,人員也越來越熟悉,讓淩淵的工作量小了不少。
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京城中再度繁華起來,各地的商行進京行商,還有各地的學子,有的想要在京城參加科舉,來個近水樓台先得月。
倒是一幅盛世繁華,這也讓淩淵心情大好。
“陛下,捷報,捷報啊!趙曦傳趙大人去了安州後,與鐵統領合作,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拿下安州全境。”
“好,好,傳旨嘉獎陌刀軍,擢升鐵山為平南大將軍。”
“臣,領旨!”
“安州州牧周誌安可曾抓到?”淩淵問道。
“迴陛下,奏報中提及周誌安退往楚州,鐵山統領已經抵達安楚邊境。”
“好,讓鐵山先不要著急進攻楚州,擢升趙曦傳為楚州巡閱使。”
“臣,領旨!”
讓趙曦傳去楚州,是當初在京城就定下的事情,巡閱使看似風光無限,其實就是個欽差。
等事情一完,這個官職就不存在了。
趙曦傳是有金令在手,可以臨機決斷的,楚州的事,他可以一言而決。
“陛下,還有個好消息!”張甫卿也上前說道。
“哦?是修史的事嗎?”
“不是,從各地的奏報中看,第一次各地科舉的報名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
目前大璃掌控的州府,除了楚州、越州、蜀州外,其他的州府都已經歸附朝廷。
各地的人口總數,加在一起起碼數千萬人。
但各地報名科舉的加起來總共也才三十萬,這裏麵隻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讀書人對科舉製並不認可,認為這是朝廷故意弄出來的。
二來是各地讀書人的普及程度並不高,這其實占據了主要的原因。
門閥世家為了控製百姓,他們從骨子裏是不想讓寒門學子讀書的。
這也是所謂愚民政策,讀書讀多了,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
淩淵在靈州、流州兩地大力推行官學私學的目的就是這個。
“三十萬少是少了些,傳旨吧,各地來京城參加科舉的讀書人,全部由朝廷提供路費和食宿。”
“陛下,這樣來的人少說數千人,會不會太多了點,而且以後會更高。”
“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朕連這點都不舍得的話,又哪裏來的人才。”
張甫卿連忙磕頭謝恩,他很清楚淩淵此舉,會起到什麽樣的作用。
養著蕭林權等人不查,今日借著高振邦的死來給錦衣衛立威。
讓淩淵一度懷疑,這是不是劉炳業在背後出謀劃策。
這樣的人用好了,絕對是一把好刀,很適合錦衣衛。
但如果這樣的人起了異心,對自己也是十分危險的。
高振邦的死,其實淩淵隻是想要敲打下,那些想要借著江親王府的名頭辦事的人。
“來人,傳旨唐七,讓他火速迴京。”
“是!”
“擢升陳忠為錦衣衛副使,與劉誌昌平級,負責京都外圍的錦衣衛。”
“是!”
淩淵登基後,內侍的權力並不大,跟在他身邊的幾個內侍,也都是新人。
他們在沒弄清楚淩淵的脾氣秉性前,是不敢動歪心思的。
在高振邦死後的第三天,江親王世子手捧奏折進宮了。
年近三十的淩嶽,世子已經十歲,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手捧請罪的奏折,跪在東暖閣門外。
淩淵連忙去將他扶了起來,對這個小家夥,淩淵十分喜歡。
“告訴皇叔,是誰讓你來的?”淩淵溫和問道。
江親王世子淩康,與他父親喜歡舞刀弄槍不同,他喜好讀書,而且書讀得很不錯。
在皇族的一眾皇子和世子中,是出了名的天才。
“迴陛下,是臣自己的主意,高家仗著我們親王府的名頭做錯了事,父王不在京城,臣隻能替父王來請罪。”
“哈哈,高家的事已經查清楚了,與你們沒關係,你也不必請罪。”
淩淵打心眼裏喜歡這個孩子,前幾次見到的時候,他對自己恭敬有加,絕不像是個十歲的孩子。
“謝陛下。”
“今日你難得入宮,就陪你皇叔吃頓飯吧!”
“臣,領旨謝恩!”
淩康的拘謹讓淩淵有些不滿,假裝怒道:“以後進宮不必如此恭敬,朕與你父王是親兄弟。”
“父王說過,不可在陛下麵前放肆。”
淩淵也隻好無奈一笑,摸了摸淩康的頭,示意他去外麵等著。
“陛下,江南那邊說是沒有追到叛賊王麟,已經逃去了月桑。”楊鳳清拿著奏折說道。
江南雖然平定,但他們從未停止過追查王麟等人的下落。
差不多將整個江南翻了個底朝天,但依舊沒有找到他們。
不過,倒是查出一些與月桑勾結的人,被於初冬押入江州處置了。
陳忠也江南也在密查,姬秋柳帶著蕭美琪的屍體消失後,一直沒有消息。
每日都會有奏折入京來匯報情況。
“這麽看來,王麟與蕭家餘孽一樣,都是去了月桑?”
“上次楊將軍追擊的時候,也是在海邊失去了蹤跡。”
“江親王如今在哪?”
“迴陛下,江親王的大軍目前在鬆山縣,也就是漓江江口,宋子嚴征調了沿江的大船,江親王無法出海,隻能等新船。”
“傳旨,讓漓江上遊各地州府征調商船,由工部鑄造司的人,將商船改造成海船。”
“是!”
“高家的事,著手讓錦衣衛劉誌昌處置,一應人等全部緝拿歸案。”
“是,陛下!”
“凡是涉及到的官員,全部清查一遍,有實罪的,全部按照大璃律處置。”
楊鳳清眉頭微皺,張甫卿、宋林書等人皆是歎息,這恐怕又是一場血雨腥風。
不過,這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早已習慣。
另外淩淵又下了一道旨意,皇家商行絕不可仗勢欺人,創建京城商會,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
京城也逐漸平穩下來,目光都投向了安州和各地的科舉上。
時間也在一天天的過去,淩淵每日都會處理公務,這也讓他感覺到想要做好一個皇帝,絕非易事。
難怪史書上那麽多的昏君呢。
不過,隨著內閣的組建,人員也越來越熟悉,讓淩淵的工作量小了不少。
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京城中再度繁華起來,各地的商行進京行商,還有各地的學子,有的想要在京城參加科舉,來個近水樓台先得月。
倒是一幅盛世繁華,這也讓淩淵心情大好。
“陛下,捷報,捷報啊!趙曦傳趙大人去了安州後,與鐵統領合作,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拿下安州全境。”
“好,好,傳旨嘉獎陌刀軍,擢升鐵山為平南大將軍。”
“臣,領旨!”
“安州州牧周誌安可曾抓到?”淩淵問道。
“迴陛下,奏報中提及周誌安退往楚州,鐵山統領已經抵達安楚邊境。”
“好,讓鐵山先不要著急進攻楚州,擢升趙曦傳為楚州巡閱使。”
“臣,領旨!”
讓趙曦傳去楚州,是當初在京城就定下的事情,巡閱使看似風光無限,其實就是個欽差。
等事情一完,這個官職就不存在了。
趙曦傳是有金令在手,可以臨機決斷的,楚州的事,他可以一言而決。
“陛下,還有個好消息!”張甫卿也上前說道。
“哦?是修史的事嗎?”
“不是,從各地的奏報中看,第一次各地科舉的報名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
目前大璃掌控的州府,除了楚州、越州、蜀州外,其他的州府都已經歸附朝廷。
各地的人口總數,加在一起起碼數千萬人。
但各地報名科舉的加起來總共也才三十萬,這裏麵隻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讀書人對科舉製並不認可,認為這是朝廷故意弄出來的。
二來是各地讀書人的普及程度並不高,這其實占據了主要的原因。
門閥世家為了控製百姓,他們從骨子裏是不想讓寒門學子讀書的。
這也是所謂愚民政策,讀書讀多了,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
淩淵在靈州、流州兩地大力推行官學私學的目的就是這個。
“三十萬少是少了些,傳旨吧,各地來京城參加科舉的讀書人,全部由朝廷提供路費和食宿。”
“陛下,這樣來的人少說數千人,會不會太多了點,而且以後會更高。”
“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朕連這點都不舍得的話,又哪裏來的人才。”
張甫卿連忙磕頭謝恩,他很清楚淩淵此舉,會起到什麽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