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受人所迫
兵荒年,我在都市囤貨養一代女皇 作者:茶樹長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譚見秋跪在地上,聲淚俱下。
這讓周玉瑤有些錯愕,看了一下一旁的宋紅英。
“這是怎麽一迴事?”
宋紅英也是一臉為難,一手押著譚見秋,向周玉瑤說道。
“迴公主,當時我正在城內巡視,他突然就衝出來抱住我,說自己是北蠻人的內奸,想要來見您一麵。”
“紅英不敢擅作主張,所以將他帶來見公主了。”
譚見秋立刻向周玉瑤磕頭。
“公主饒命,小人實在是迫不得已,才去做那北蠻人的臥底的啊!”
譚見秋說北蠻人攻城的時候,自己的父親正在外麵山上砍柴,母親也跟著父親去山上挖野菜了。
北蠻人突然衝了過來,自己的父母跑不掉,被那北蠻人抓去做了俘虜,剛好譚見秋在晉陽城內還算有些名氣,就被北蠻人要挾著做城裏的內應。
譚見秋雖然落魄,但也是個孝子,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親爹娘被殺害,隻能低聲下氣的給北蠻人當了臥底,給北蠻人送了不少的消息。
而之前周玉瑤和顧堅率領著軍隊,大破北蠻軍,將譚見秋的父母從北蠻軍營中救了迴來。
當時譚見秋本想著直接就去跟周玉瑤自首的,但之前看到晉陽城裏的內奸個個不得好死,自己又有些害怕。
直到昨天,譚見秋的母親無意發現了他的秘密,逼問之下,譚見秋才將這一事情說了出來。
譚見秋的母親得知此事,把刀架在脖子上,以死相逼,要譚見秋前去自首。
譚見秋不想讓母親為難,隻能恭恭敬敬的向著父母磕了三個頭,接著便找到了宋紅英前來自首。
“公主,晉陽城裏還有一些內奸,我譚見秋死不足惜,還請公主不能放過其他人啊!”
譚見秋跪在地上說道。
而這些日子,隨著身邊的一些人都被發現是內奸,周玉瑤也變的有些疑神疑鬼,正思索著這個譚見秋的話可不可信。
“有刺客!”
旁邊的士兵突然叫了起來,宋紅英趕緊護在周玉瑤的麵前。
一支利劍射了過來,原本是想射譚見秋的,可惜那刺客慌亂之下失了準頭,箭矢直接就飛到地上去了。
那個刺客蒙著麵,遠遠地和周玉瑤對視了一眼,周玉瑤覺得此人的眼神有些熟悉,但一時想不起來是誰。
那個刺客立刻將弓扔到地上,轉身跳下屋頂,朝著晉陽城內跑去。
幾個士兵立刻就追了上去,剩下的人向著周玉瑤簇擁了過來,生怕公主有什麽閃失。
這一支箭射了過來,將周玉瑤的疑慮打消了一大半,譚見秋說的話應該都是真的,城裏的其他內鬼想要殺人滅口了!
宋紅英保護著周玉瑤和譚見秋到了一個屋子裏,其他的士兵也圍了過來,生怕這是內鬼的調虎離山之計。
不過多時,士兵的消息傳了過來,放暗箭的那個人,正是城主府上的馬夫,現在已經被追上來的士兵砍成了肉泥。
這讓宋紅英想了起來,當時自己埋伏在城主府,看到李成鬼鬼祟祟的樣子,好像當時馬夫也是駕著馬車,在門外等候著。
當時自己隻顧抓李成,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馬夫偷偷的溜走了,現在想起來,當時他應該是想和李成一起行動的。
譚見秋見那群內奸想要殺人滅口了。也不磨蹭了,轉過頭朝著周玉瑤說道。
“公主,內奸還有城南的商人袁濤,難民營裏的彭謙...”
譚見秋像是背書一樣,一口氣把好幾個人名都說了出來,這讓周玉瑤眉頭一緊。
這些人周玉瑤大多都有些印象,好像感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就向周玉瑤靠近。
幸好之前北蠻人包圍著晉陽城,周玉瑤十分警惕,護衛不離身,這些內奸才沒有得逞。
否則,他們隨便身上藏一些暗器,找準機會殺了周玉瑤,恐怕...
想到這裏,周玉瑤的脖子一涼,但她又迅速穩定了下來,這些內奸都未得逞,自己並不用擔心。
而現在,能將他們一網打盡的機會就擺在周玉瑤的麵前。
周玉瑤立馬下令,讓士兵把譚見秋說的這些人全部抓過來,他們一旦反抗,立刻就地正法。
周玉瑤抽出腰間的寶劍,接著便將譚見秋身上的繩子斬斷了。
譚見秋十分詫異,他還是在地上長跪不起。
“公主莫不是因為我的私情,就要擅自違反您頒布下來的法令?難道公主就不怕我說的是假話麽?”
周玉瑤眼神淩冽,將寶劍插迴了自己腰間的劍鞘,伴隨著一聲激烈的劍鳴。
“我大破北蠻軍的時候,曾在北蠻軍營裏看到過你的父母,我知道你說的不是假話。”
“我大夏國向來以忠孝治天下,如果不孝,何來忠君一說?你是迫不得已才做內奸的,我不怪罪於你。”
周玉瑤讓士兵將譚見秋帶下去,並告誡譚見秋,這次是他譚見秋情有可原,下次再犯,決不輕饒!
周玉瑤說著,翻身騎上了馬,準備迴城主府去。
“公主請留步!”
譚見秋立馬又攔住了周玉瑤。
“公主,我自幼久負神童之名,無奈連續考了三次科舉都不中,這些公主可曾知道?”
周玉瑤點點頭,她心裏也是替譚見秋感到惋惜,如此的棟梁之材,可惜居然淪落到如此地步。
“我這些年苦心鑽研治國之策,自以為能在科舉中嶄露頭角,無奈何家父家母年事已高,我已無心科舉,這些治國之策自然也就用不上了,不知公主有意向聽一聽麽?”
周玉瑤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原本自己這些日子都快被這些東西弄的頭疼死了,治國理政真不是他擅長的方麵。
而這個譚見秋是私塾先生,肚子裏還是很有點墨水的,或許他的辦法,真的可以聽一聽?
周玉瑤勒住馬頭,饒有趣味的看著譚見秋。
“這裏不是說這種話的地方,你到城主府中來,將你那治國理政之策娓娓道來。”
宋紅英給譚見秋牽來了一匹馬。
“先生,請上馬。”
這讓周玉瑤有些錯愕,看了一下一旁的宋紅英。
“這是怎麽一迴事?”
宋紅英也是一臉為難,一手押著譚見秋,向周玉瑤說道。
“迴公主,當時我正在城內巡視,他突然就衝出來抱住我,說自己是北蠻人的內奸,想要來見您一麵。”
“紅英不敢擅作主張,所以將他帶來見公主了。”
譚見秋立刻向周玉瑤磕頭。
“公主饒命,小人實在是迫不得已,才去做那北蠻人的臥底的啊!”
譚見秋說北蠻人攻城的時候,自己的父親正在外麵山上砍柴,母親也跟著父親去山上挖野菜了。
北蠻人突然衝了過來,自己的父母跑不掉,被那北蠻人抓去做了俘虜,剛好譚見秋在晉陽城內還算有些名氣,就被北蠻人要挾著做城裏的內應。
譚見秋雖然落魄,但也是個孝子,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親爹娘被殺害,隻能低聲下氣的給北蠻人當了臥底,給北蠻人送了不少的消息。
而之前周玉瑤和顧堅率領著軍隊,大破北蠻軍,將譚見秋的父母從北蠻軍營中救了迴來。
當時譚見秋本想著直接就去跟周玉瑤自首的,但之前看到晉陽城裏的內奸個個不得好死,自己又有些害怕。
直到昨天,譚見秋的母親無意發現了他的秘密,逼問之下,譚見秋才將這一事情說了出來。
譚見秋的母親得知此事,把刀架在脖子上,以死相逼,要譚見秋前去自首。
譚見秋不想讓母親為難,隻能恭恭敬敬的向著父母磕了三個頭,接著便找到了宋紅英前來自首。
“公主,晉陽城裏還有一些內奸,我譚見秋死不足惜,還請公主不能放過其他人啊!”
譚見秋跪在地上說道。
而這些日子,隨著身邊的一些人都被發現是內奸,周玉瑤也變的有些疑神疑鬼,正思索著這個譚見秋的話可不可信。
“有刺客!”
旁邊的士兵突然叫了起來,宋紅英趕緊護在周玉瑤的麵前。
一支利劍射了過來,原本是想射譚見秋的,可惜那刺客慌亂之下失了準頭,箭矢直接就飛到地上去了。
那個刺客蒙著麵,遠遠地和周玉瑤對視了一眼,周玉瑤覺得此人的眼神有些熟悉,但一時想不起來是誰。
那個刺客立刻將弓扔到地上,轉身跳下屋頂,朝著晉陽城內跑去。
幾個士兵立刻就追了上去,剩下的人向著周玉瑤簇擁了過來,生怕公主有什麽閃失。
這一支箭射了過來,將周玉瑤的疑慮打消了一大半,譚見秋說的話應該都是真的,城裏的其他內鬼想要殺人滅口了!
宋紅英保護著周玉瑤和譚見秋到了一個屋子裏,其他的士兵也圍了過來,生怕這是內鬼的調虎離山之計。
不過多時,士兵的消息傳了過來,放暗箭的那個人,正是城主府上的馬夫,現在已經被追上來的士兵砍成了肉泥。
這讓宋紅英想了起來,當時自己埋伏在城主府,看到李成鬼鬼祟祟的樣子,好像當時馬夫也是駕著馬車,在門外等候著。
當時自己隻顧抓李成,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馬夫偷偷的溜走了,現在想起來,當時他應該是想和李成一起行動的。
譚見秋見那群內奸想要殺人滅口了。也不磨蹭了,轉過頭朝著周玉瑤說道。
“公主,內奸還有城南的商人袁濤,難民營裏的彭謙...”
譚見秋像是背書一樣,一口氣把好幾個人名都說了出來,這讓周玉瑤眉頭一緊。
這些人周玉瑤大多都有些印象,好像感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就向周玉瑤靠近。
幸好之前北蠻人包圍著晉陽城,周玉瑤十分警惕,護衛不離身,這些內奸才沒有得逞。
否則,他們隨便身上藏一些暗器,找準機會殺了周玉瑤,恐怕...
想到這裏,周玉瑤的脖子一涼,但她又迅速穩定了下來,這些內奸都未得逞,自己並不用擔心。
而現在,能將他們一網打盡的機會就擺在周玉瑤的麵前。
周玉瑤立馬下令,讓士兵把譚見秋說的這些人全部抓過來,他們一旦反抗,立刻就地正法。
周玉瑤抽出腰間的寶劍,接著便將譚見秋身上的繩子斬斷了。
譚見秋十分詫異,他還是在地上長跪不起。
“公主莫不是因為我的私情,就要擅自違反您頒布下來的法令?難道公主就不怕我說的是假話麽?”
周玉瑤眼神淩冽,將寶劍插迴了自己腰間的劍鞘,伴隨著一聲激烈的劍鳴。
“我大破北蠻軍的時候,曾在北蠻軍營裏看到過你的父母,我知道你說的不是假話。”
“我大夏國向來以忠孝治天下,如果不孝,何來忠君一說?你是迫不得已才做內奸的,我不怪罪於你。”
周玉瑤讓士兵將譚見秋帶下去,並告誡譚見秋,這次是他譚見秋情有可原,下次再犯,決不輕饒!
周玉瑤說著,翻身騎上了馬,準備迴城主府去。
“公主請留步!”
譚見秋立馬又攔住了周玉瑤。
“公主,我自幼久負神童之名,無奈連續考了三次科舉都不中,這些公主可曾知道?”
周玉瑤點點頭,她心裏也是替譚見秋感到惋惜,如此的棟梁之材,可惜居然淪落到如此地步。
“我這些年苦心鑽研治國之策,自以為能在科舉中嶄露頭角,無奈何家父家母年事已高,我已無心科舉,這些治國之策自然也就用不上了,不知公主有意向聽一聽麽?”
周玉瑤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原本自己這些日子都快被這些東西弄的頭疼死了,治國理政真不是他擅長的方麵。
而這個譚見秋是私塾先生,肚子裏還是很有點墨水的,或許他的辦法,真的可以聽一聽?
周玉瑤勒住馬頭,饒有趣味的看著譚見秋。
“這裏不是說這種話的地方,你到城主府中來,將你那治國理政之策娓娓道來。”
宋紅英給譚見秋牽來了一匹馬。
“先生,請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