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吃飯時,考卷已彌封好送入東閣,由讀卷官們讀完,選出前十卷,再進獻天子做最終名次裁決。


    能任讀卷官者,均是朝中重臣。


    即便位高權重,他們對考卷也不敢輕慢相待,可見殿試之重。


    首輔李慶芳為執事官,其餘三位閣老與六部、翰林院、督察院、鴻臚寺、通政司正官十三人為讀卷官,另有錦衣衛指揮使為監臨官。


    每人分得二三十份考卷,讀完點評後傳於下一讀卷官,直到所有考卷在每人手上輪一遍,共同選出十份考卷進獻天子。


    讀卷官每看完一卷,依照文章好壞留下“圈”、“點”、“豎”、“叉”的評價。


    “圈”為此篇文章極好,“點”為尚可,“豎”為差,“叉”為極差。


    待讀卷完成,依照圈數多少選出前十文章。若兩人圈數想通,便再比點。


    眾讀卷官皆為朝中重臣,自是會維持麵子情,通常若第一人畫了圈,第二人便是不喜此文章,也會畫點,而不會是豎與叉。


    因而,考生的考卷第一個落在誰手中便極為重要。


    沈逾白的文章便落在首輔李慶芳手上。


    李慶芳為官一貫強勢,文章一入手便知此乃大名鼎鼎的“沈五元”的考卷。


    文章淳厚,論策實用,引典極佳,整篇文章已有大家之風,實在難得。


    能在殿試寫出此等文章,也不怪此子年紀輕輕便能連中五元。


    通常如此有才之人,多傲氣剛正,此子卻文字練達,絲毫不像春風得意的少年郎,倒像是官場沉浮多年的老臣子一般,實在難得。


    可惜,此人乃是劉秉卿的門生。


    一旦他入了三甲,劉門必如虎添翼。


    李慶芳思慮片刻,用朱筆畫了點。


    卷子第二個傳到劉秉卿劉閣老手中,待看完文章,又見李慶芳畫的點,心中一聲冷哼,用朱筆畫了圈。


    通政司王翰池看到考卷上李慶芳的點與劉秉卿的圈,眼皮便是一跳。


    首輔已然畫了點,三輔竟一絲情麵也不留,直接便鬥起來了。


    王翰池壓住跳得厲害的眼皮,再看文章,瞬間便了然。


    原是大名鼎鼎的“沈五元”,也難怪三輔會為了他與首輔對上。


    他若畫了圈,便得罪了首輔。


    可此子在殿試公然與聖上討論“饅頭滋味”,便是在聖上麵前露了臉,若沒此子文章,聖上或許會問一句。


    屆時,若讓天子瞧見他將此等文章判為點,會否疑心他已站隊李慶芳?


    王翰池思索再三,終究還是畫了圈。


    鴻臚寺鄒元正看到卷角便是心頭一跳,再看文章,恨不能立刻給個大大的“叉”。


    此子竟敢在大殿上向天子告鴻臚寺狀,實在讓他在天子與眾大臣中落了臉。


    不過此文章已有兩個圈,若他打叉,實在顯得他心胸狹窄。


    鄒元正心不甘情不願地畫了點。


    翰林院胡盛隻看了文章,便公正地畫了圈。


    文章落入次輔於達手中,於達便是一頓。


    難得劉秉卿這老家夥硬氣了一迴,竟與李慶芳對上了,他必要幫一把。


    次輔於達畫上圈。


    至此,首輔、次輔、三輔均表態,後續已無關文章好壞,而是派係之爭。


    縱使李慶芳再如何強勢,也無法以以一敵二。


    看到沈逾白的考卷排在第三,李慶芳陰晴不定。


    此時大局已定,縱使他身為首輔也無法將入了三甲的卷子壓下。


    待到第二日傍晚,熬了一天一夜的眾大臣終於將卷子盡數閱完,填完榜後,便要去向天子進卷。


    乾清宮內燭火通明,眾讀卷官在天子麵前跪成兩排。


    天元帝對內侍官道:“劉閣老年事已高,又為選才如此操勞,快賜座!”


    立刻有內侍官端來椅子,劉閣老也不推辭,端端正正坐下。


    熬了兩天一夜,他也著實有些扛不住。


    卷子是按排名擺放,天元帝先看完第一第二的卷子,不辨喜怒。


    待看到沈逾白文章時,目光便落在那些圈圈叉叉上,旋即又移到文章上。


    天元帝是看過沈逾白的文章開篇的,再看下麵的圈圈點點便都了然了。


    這位沈五元倒是厲害,還未入朝,已能攪動三位閣老間的爭鬥。


    待看完文章,天元帝卻久久不語。


    “國之強在於民,民之富在於糧……”


    想要改善民生,需保證百姓人人有田地耕種,糧種產量也需極高,如此方可讓百姓安居,國富民強。


    天元帝在殿試看到沈逾白寫此開篇時,隻以為他不通國事,以聖人言誇誇其談,今日看來,他竟是直至核心。


    田地多被鄉紳士族兼並,百姓可耕種田地越來越少,如何能保證人人有田地可耕種?


    隻能改革田地之策。


    文章雖為明寫,天元帝卻已讀出其中意味。


    若點明了,此文章必到不了他手中。


    天元帝眉目舒展。


    “沈五元”果然不負盛名,竟能殺出一眾文官的重圍,暗合他出此題的心意。


    他所料不差,“沈五元”隻通過題目便能知曉主考官的喜好,還能給出切實之策。


    以農事為掩,也可徐徐圖之,如此甚好。


    甚好!


    待十卷讀完,天元帝道:“民富則國強,若民生疾苦,國如何為國。此卷所言詳實,對策可行,實該第一甲第一名。”


    朱筆落下,便有內侍官捧來大印,天元帝接過,重重印下。


    ……


    第三日便是傳臚大典,三百名貢士穿著進士服立於午門外。


    作為會元,沈逾白依舊立於眾貢士之前。


    清晨水霧縈繞,日出東方,羞紅了半邊雲。


    午門大開,文武百官從左側門入宮,權貴從右側門入宮。


    禮部官員領著一眾貢士到皇極殿廣場靜候,傳臚官們等距離列於各台階之上,靜待傳唱。


    天子登殿。


    鳴鞭,樂起。


    傳臚大典開始。


    新晉進士對天子行叩拜禮。


    禮部尚書薑永平高聲宣讀:“天元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此刻,皇極殿廣場靜默無聲,立於其中的進士們均是屏住唿吸,便是沈逾白也扣緊衣袖,難以保持一貫平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有卷軸通古今,我養成了未來首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漁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漁眠並收藏家有卷軸通古今,我養成了未來首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