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年代知青9
快穿:什麽時候才能混吃等死 作者:寡人1984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玉溪還是第一次完整的經曆東北大雪,以前都是東北變成冰雪世界後才過來旅遊,下雪的過程還是沒有經曆的。
一夜大雪過後,門外的積雪已經到了小腿,劉玉溪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爬到房頂,清理房頂上的積雪,畢竟大雪還在繼續下著,如果房頂清理不及時,就容易被積雪壓塌。
房頂清理好,又開始清理院落,從房門口一直清理到知青院門口,和村裏的路連接通為止。
陸陸續續其他知青也都起來了,也開始忙活,大家一邊忙一邊聊天,難得的有這種清閑時刻。
大雪一直下了兩天,後麵大雪小雪又陸陸續續下了幾次,東北的雪從這時候開始就不會再融化,一直到來年三四月份才開始慢慢的消融。
這中間四個多月就是貓冬的時間,大家基本上除了燒飯打水上廁所,其餘時間都會窩在房間裏的炕上。
劉玉溪有時候到李大娘她們家,和那些大娘一起聊聊八卦,有時也會到前院的大通鋪炕上,和女知青們一起聊聊天,畢竟冬天這麽長,總得找點事幹。
閑聊的時候,劉玉溪有時也會帶本課本過去,有意無意的提起,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沒事就順帶著翻翻課本,畢竟現在時間還早,帶學不學的,等高考時候都會比其他知青要好很多。
畢竟高考恢複的通知也是十月份才下發到下麵知青點的,等知青們知道的時候離高考也就隻有兩個月了,臨時抱佛腳,中間還丟下那麽多年去哪能撿的起來,這樣帶翻不翻的,好歹知識都沒有丟下,到時候再係統的複習就更容易。
日子就這麽一年一年的過,期間又來了兩批知青,和一批下放勞改的人。有到年紀的知青,實在等不下去了,就相互結婚或者和村裏人結婚了。
劉玉溪不想看到村裏在迴城的時候,發生一些拋夫棄子,或者是拋妻棄子的情況,所以都提前給知青們做了鋪墊,也在和李大娘她們閑聊的時候和她們說結婚還是一定要打結婚證的,這樣才會受法律的保護。
所以他們村現在結婚的青年都是打了結婚證的,包括以前沒打證的,隻要年齡夠了也都去鎮補打了。
劉玉溪一直是一個人,她沒想著在鄉下結婚,在遇到對的人之前,她就沒考慮過結婚這個事。
劉大娘她們也有想幫她做媒,但是她都迴絕了,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她的意思,也就沒有人再給她說媒了,家裏人寫信也詢問過她這個問題,後來知道她的想法也比較支持她。
平時她就是在村裏下下地看看病,有空閑的時間就到山上采藥順便補充空間物資,畢竟野味到了後世就難得嚐到了。
在下山的時候也會照顧一下下放勞改的人,畢竟她知道這批人遲早會有迴城的一天,她也沒想著提前投資什麽的,就是靠她自己她也能活的好好的,隻是想著這些人不該受那麽多罪,想讓他們日子能稍微過的輕鬆一點。
時光如白駒過隙,曆史上該發生的事件都發生了,這裏就不贅述了。直到這一日,1977年10月21日,村頭喇叭裏傳來了大隊長激動的聲音:“高考恢複了!”所有在地裏勞作的知青都沸騰了。
由於劉玉溪提前做的鋪墊,而且都打了結婚證,大隊裏也沒有出現哪家阻止兒媳或者女婿去高考的,都比較支持。村裏有能參加高考的後輩也都和知青一起學習,大隊長專門給知青放了假,這兩個月全力複習,備戰高考!
眾人拿著提前從廢品收購站買迴來的學習資料,在一起沒日沒夜的學習起來,遇到所有人都不會的問題就去問劉玉溪,畢竟經過這麽多年的貓冬時間,大家都知道,劉玉溪的成績非常好。
至於劉玉溪家裏,她提前兩年就在給家裏的信中,隱晦的提了這個事情,要求小弟要好好上學,畢竟家裏的哥哥姐姐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也已經成婚,再參加高考的意義也不大,後麵這兩年來往的書信中,劉小弟遇到什麽不會的問題,都會寫在信中,她會給予迴答和解析。
12月20日,大隊長讓村裏的牛車提前把參加高考的知青村裏青年都送到了鎮上,也提前和公社溝通,安排了住宿的地方,休息了一晚,21號眾人懷著激動和忐忑的心情走進了考場,估計整個考場隻有劉玉溪的心態最平穩了,畢竟她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知。
因為劉玉溪的提前交代,他們每場考完也沒有相互對答案,一直到兩天考試結束,大家迴到村裏才在一起默寫自己的答案,交給劉玉溪估分。
77年第一屆高考都是先填寫誌願,然後成績才能下來。現在的信息流通比較慢,而且大家的眼光也比較局限,對很多大學都沒有了解。
劉玉溪根據他們的分數,給他們提了一些填報誌願的意見,作為參考,並且建議他們在誌願上都勾選服從調配,畢竟第一屆大學生的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不管調到哪個專業都會分配工作。
她自己則是填了複旦大學的經濟係,這一世的家人這麽多年來一直都有給她寄錢寄東西,書信從未中斷過,既然家人感情比較好,那還是離得近的更方便照顧家人,而且上一世已經在北京過了一輩子了,這一世換上海定居感覺也不錯。
通知書陸陸續續的下來,知青們都在打包行李,準備提前迴家,畢竟不是所有人考的大學都是在自己老家所在的省市,所以他們都是準備先迴家過年,年後再從家裏去上學。
因為劉玉溪這些年一直有帶著大家采草藥掙錢,所以每個知青的日子過得都挺不錯的,迴家都是大包小包,這幾天都在不停的往郵局跑,把一些不方便攜帶的都提前寄迴家。
劉玉溪也做樣子往家裏寄了一些東西,並和家裏人說了買的車票到站時間,到時候家裏人應該會去接她。
在村裏這些年,劉玉溪也幫帶出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繼續深造,另外一個徒弟不願意繼續上學,就留在村裏繼續守著衛生所。
每位知青去車站的時候都是村裏的牛車送到公社,公社再安排拖拉機送到縣裏火車站,畢竟他們村的知青全都考上了,這在整個縣裏都是沒有的。
而劉玉溪走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送了好多東西,要不是牛車實在放不下了,這些些大娘們還準備繼續往上放。拒絕也拒絕不了,劉玉溪隻好接受了大家的好意,告別了村裏人,踏上了火車,又是兩夜三天,劉玉溪終於迴到了上海。
一夜大雪過後,門外的積雪已經到了小腿,劉玉溪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爬到房頂,清理房頂上的積雪,畢竟大雪還在繼續下著,如果房頂清理不及時,就容易被積雪壓塌。
房頂清理好,又開始清理院落,從房門口一直清理到知青院門口,和村裏的路連接通為止。
陸陸續續其他知青也都起來了,也開始忙活,大家一邊忙一邊聊天,難得的有這種清閑時刻。
大雪一直下了兩天,後麵大雪小雪又陸陸續續下了幾次,東北的雪從這時候開始就不會再融化,一直到來年三四月份才開始慢慢的消融。
這中間四個多月就是貓冬的時間,大家基本上除了燒飯打水上廁所,其餘時間都會窩在房間裏的炕上。
劉玉溪有時候到李大娘她們家,和那些大娘一起聊聊八卦,有時也會到前院的大通鋪炕上,和女知青們一起聊聊天,畢竟冬天這麽長,總得找點事幹。
閑聊的時候,劉玉溪有時也會帶本課本過去,有意無意的提起,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沒事就順帶著翻翻課本,畢竟現在時間還早,帶學不學的,等高考時候都會比其他知青要好很多。
畢竟高考恢複的通知也是十月份才下發到下麵知青點的,等知青們知道的時候離高考也就隻有兩個月了,臨時抱佛腳,中間還丟下那麽多年去哪能撿的起來,這樣帶翻不翻的,好歹知識都沒有丟下,到時候再係統的複習就更容易。
日子就這麽一年一年的過,期間又來了兩批知青,和一批下放勞改的人。有到年紀的知青,實在等不下去了,就相互結婚或者和村裏人結婚了。
劉玉溪不想看到村裏在迴城的時候,發生一些拋夫棄子,或者是拋妻棄子的情況,所以都提前給知青們做了鋪墊,也在和李大娘她們閑聊的時候和她們說結婚還是一定要打結婚證的,這樣才會受法律的保護。
所以他們村現在結婚的青年都是打了結婚證的,包括以前沒打證的,隻要年齡夠了也都去鎮補打了。
劉玉溪一直是一個人,她沒想著在鄉下結婚,在遇到對的人之前,她就沒考慮過結婚這個事。
劉大娘她們也有想幫她做媒,但是她都迴絕了,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她的意思,也就沒有人再給她說媒了,家裏人寫信也詢問過她這個問題,後來知道她的想法也比較支持她。
平時她就是在村裏下下地看看病,有空閑的時間就到山上采藥順便補充空間物資,畢竟野味到了後世就難得嚐到了。
在下山的時候也會照顧一下下放勞改的人,畢竟她知道這批人遲早會有迴城的一天,她也沒想著提前投資什麽的,就是靠她自己她也能活的好好的,隻是想著這些人不該受那麽多罪,想讓他們日子能稍微過的輕鬆一點。
時光如白駒過隙,曆史上該發生的事件都發生了,這裏就不贅述了。直到這一日,1977年10月21日,村頭喇叭裏傳來了大隊長激動的聲音:“高考恢複了!”所有在地裏勞作的知青都沸騰了。
由於劉玉溪提前做的鋪墊,而且都打了結婚證,大隊裏也沒有出現哪家阻止兒媳或者女婿去高考的,都比較支持。村裏有能參加高考的後輩也都和知青一起學習,大隊長專門給知青放了假,這兩個月全力複習,備戰高考!
眾人拿著提前從廢品收購站買迴來的學習資料,在一起沒日沒夜的學習起來,遇到所有人都不會的問題就去問劉玉溪,畢竟經過這麽多年的貓冬時間,大家都知道,劉玉溪的成績非常好。
至於劉玉溪家裏,她提前兩年就在給家裏的信中,隱晦的提了這個事情,要求小弟要好好上學,畢竟家裏的哥哥姐姐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也已經成婚,再參加高考的意義也不大,後麵這兩年來往的書信中,劉小弟遇到什麽不會的問題,都會寫在信中,她會給予迴答和解析。
12月20日,大隊長讓村裏的牛車提前把參加高考的知青村裏青年都送到了鎮上,也提前和公社溝通,安排了住宿的地方,休息了一晚,21號眾人懷著激動和忐忑的心情走進了考場,估計整個考場隻有劉玉溪的心態最平穩了,畢竟她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知。
因為劉玉溪的提前交代,他們每場考完也沒有相互對答案,一直到兩天考試結束,大家迴到村裏才在一起默寫自己的答案,交給劉玉溪估分。
77年第一屆高考都是先填寫誌願,然後成績才能下來。現在的信息流通比較慢,而且大家的眼光也比較局限,對很多大學都沒有了解。
劉玉溪根據他們的分數,給他們提了一些填報誌願的意見,作為參考,並且建議他們在誌願上都勾選服從調配,畢竟第一屆大學生的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不管調到哪個專業都會分配工作。
她自己則是填了複旦大學的經濟係,這一世的家人這麽多年來一直都有給她寄錢寄東西,書信從未中斷過,既然家人感情比較好,那還是離得近的更方便照顧家人,而且上一世已經在北京過了一輩子了,這一世換上海定居感覺也不錯。
通知書陸陸續續的下來,知青們都在打包行李,準備提前迴家,畢竟不是所有人考的大學都是在自己老家所在的省市,所以他們都是準備先迴家過年,年後再從家裏去上學。
因為劉玉溪這些年一直有帶著大家采草藥掙錢,所以每個知青的日子過得都挺不錯的,迴家都是大包小包,這幾天都在不停的往郵局跑,把一些不方便攜帶的都提前寄迴家。
劉玉溪也做樣子往家裏寄了一些東西,並和家裏人說了買的車票到站時間,到時候家裏人應該會去接她。
在村裏這些年,劉玉溪也幫帶出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繼續深造,另外一個徒弟不願意繼續上學,就留在村裏繼續守著衛生所。
每位知青去車站的時候都是村裏的牛車送到公社,公社再安排拖拉機送到縣裏火車站,畢竟他們村的知青全都考上了,這在整個縣裏都是沒有的。
而劉玉溪走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送了好多東西,要不是牛車實在放不下了,這些些大娘們還準備繼續往上放。拒絕也拒絕不了,劉玉溪隻好接受了大家的好意,告別了村裏人,踏上了火車,又是兩夜三天,劉玉溪終於迴到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