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良濤再一次站在了學校平台花園的正中央,聽到喧鬧的聲音從不同的方向傳來。一會兒是這邊,一會兒是那邊……傅良濤跟隨著聲音的來源不斷轉身。
阿澤…阿澤……
充斥在耳畔的唿吸聲越發地急速,不管傅良濤如何努力,就是不能辨明喧鬧聲的真正方向。
阿澤…阿澤……要救阿澤……
傅良濤迫切地想要找到阿澤,不斷循著聲音方向跑去,卻仍是徒勞,學校的平台花園似是變得無邊無際,不管傅良濤往那個方向跑都不是正確的方向。
忽見一個白色的身影在傅良濤的跟前從上方轟然降下,阻斷了傅良濤的腳步。不知道為什麽,還沒有定睛細看,傅良濤就是知道這個身穿白衣的身影就是張玫麗。
隻見妖異的血色在張玫麗的身下蔓開,將她的一身白衣染紅。張玫麗的臉上一反常態地沒有畫妝,卻顯得比往常更要豔麗。
眼前的紅紅白白衝擊著傅良濤的視覺,讓傅良濤動彈不能。
此時,躺在地上的張玫麗忽爾張開了眼睛。
在張玫麗睜開眼睛的一瞬間,張玫麗的臉變成了許靜嘉的臉,定睛看著傅良濤向他展開了一個帶有荼靡氣息的笑意。
傅良濤赫然驚醒,熟悉的天花板映入眼簾。胸腔傳來沉甸甸的心跳聲,傅良濤察覺了眼角的濕意,伸手一抹才發現原來眼淚一直在流著。
情緒這東西很張狂,一旦生出來了就必然會用某種方式展現出來。即便當事者有意識地強自壓下了,不代表它就消失了。它或會在之後的日子裏伺機偷跑出來,或會以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現出來。
就像許靜嘉,她大約就是一直沒有好好排解負麵情緒,她的身體才會給予她這樣的迴應。
傅良濤躺在床上,覺得剛才的夢有點無稽。
在傅良濤心裏,許靜嘉的嫌疑自然還沒有洗脫。盡管傅良濤跟許靜嘉說到的情勢評估,是以許靜嘉作為受害人的立場出發的。可是,許靜嘉說的沒有錯,他並不相信她,所以他們兩人大約都很清楚,昨日他所做的這個情勢評估,不過是誘勸許靜嘉的手段,並不能當真。
果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傅良濤看了看時鍾,他倒是一如既往地在早上五點醒來。晨跑過後,拿著一份可心的早餐提早迴到了行動2d隊的辦公室。
甫一踏進辦公室的門,意外地看到龐季同早已經迴到了辦公室。傅良濤便走了過去,嘴上一邊問:「這麽早迴來,在看什麽?」一邊瞄向了龐季同正在閱讀的文件夾。
龐季同迴身看向傅良濤,手上拿著吃了一半的粢飯團,因為嘴裏塞得太滿,傅良濤隻從他嘴裏聽到「嗚嗚嗚」的迴答。
龐季同正在看仲正豪(化名)的文件夾,電腦上網頁瀏覽器所顯示的卻是一則英文的新聞報導。
與此同時,龐季同強行咽下了塞在嘴裏的所有東西,又灌了一口豆漿,才口齒清晰地開口說:「昨天我隔著單麵鏡看著你審問許靜嘉,聽到她提到的那些名字,便試著查查看。」龐季同指了指仲正豪的文件夾,又說:「沒有想到許靜嘉連這麽久以前的案件都知道。」
傅良濤便把身後的椅子搬到了龐季同的身旁坐了下來,一邊打開自己的那份早餐,一邊點頭讚同道:「許靜嘉對這一類案件的了解程度的確比我想像中還要豐富。」想了想,又問龐季同道:「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嗎?」
龐季同咬了一口粢飯團,應道:「當然有。仲正豪的案件是在二零零一年經由法庭審訊的,他的控罪是刑事恐嚇和刑事毀壞。那是因為那時香港還沒有網絡犯罪方麵的相關法律嗎?」龐季同雖然有數碼法證方麵的經驗,但是對於相關的法律仍是不太熟悉。
仲正豪犯案時是香港大學的學生,入侵了同一個宿舍的兩個女性受害人的電郵帳戶,並以不同的方法修改數據,將一些儲存於其中一個帳戶的數據轉移至他自身的帳戶,並幹擾受害人電腦滑鼠的操作。
仲正豪又向受害人不斷發送大量電郵致使受害人的信箱超負荷,電郵的內容全都是不可描述的圖文,其中一則電郵的內容是問受害人相不相信他會到她的宿舍進行不可描述的侵犯。
傅良濤沉吟了一下,答說:「沒錯。即便是現在,香港仍是以傳統的罪行來對網絡犯罪者提出檢控的。
有一本二零零五年出版的書籍《網絡犯罪:亞洲的挑戰》,詳細地分析了當時亞洲各地的網絡犯罪現況及相關法律,其中有很多針對香港網絡犯罪法的觀點和意見,大多至今都適用。
但是因著這一點,在網絡騷擾的案件中,要對網絡犯罪者提出指控就更加困難了。
以這次璞瑜公司的入侵案件為例,撇開其他針對李秉德的枝節,雖然我們其後在新覺公司找到於璞瑜公司網絡存取的文件檔案,可是我們無法證明李秉德或任何人曾經使用過這些檔案。
這樣的話,即便以『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進行檢控,因為沒有人因此而獲益或蒙受損失,即便上了法庭,最後很大機會也隻會以撤銷控罪告終。」
傅良濤又看向龐季同的電腦上顯示的那則新聞,便說道:「其實不僅僅隻有香港的網絡騷擾和網絡欺淩案件難以作出檢控,世界各地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很多時候,隻有等到受害者死亡,這些案件才會進入大眾的視線。」
電腦上顯示的那則新聞是國外一宗近年非常有名的網絡欺淩案件。犯人格瑞絲.基托(化名)是受害人一個前朋友的母親。受害人和犯人的女兒鬧翻後,犯人在社交媒體扮作與受害人同歲的男孩與受害人成為朋友。犯人與受害人熟悉後,不斷向受害人發送刻薄和具傷害性的訊息。
雖然並非犯人的本意,事件仍以受害人自殺告終。這案件在美國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在當地無法可依,在上訴後犯人於二零零九年七月被宣告無罪釋放。
龐季同的視線看向電腦屏幕,不由歎道:「其實近年於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因為網絡欺淩導致的自殺案件。網絡欺淩其實就和慢性謀殺一樣。」
阿澤…阿澤……
充斥在耳畔的唿吸聲越發地急速,不管傅良濤如何努力,就是不能辨明喧鬧聲的真正方向。
阿澤…阿澤……要救阿澤……
傅良濤迫切地想要找到阿澤,不斷循著聲音方向跑去,卻仍是徒勞,學校的平台花園似是變得無邊無際,不管傅良濤往那個方向跑都不是正確的方向。
忽見一個白色的身影在傅良濤的跟前從上方轟然降下,阻斷了傅良濤的腳步。不知道為什麽,還沒有定睛細看,傅良濤就是知道這個身穿白衣的身影就是張玫麗。
隻見妖異的血色在張玫麗的身下蔓開,將她的一身白衣染紅。張玫麗的臉上一反常態地沒有畫妝,卻顯得比往常更要豔麗。
眼前的紅紅白白衝擊著傅良濤的視覺,讓傅良濤動彈不能。
此時,躺在地上的張玫麗忽爾張開了眼睛。
在張玫麗睜開眼睛的一瞬間,張玫麗的臉變成了許靜嘉的臉,定睛看著傅良濤向他展開了一個帶有荼靡氣息的笑意。
傅良濤赫然驚醒,熟悉的天花板映入眼簾。胸腔傳來沉甸甸的心跳聲,傅良濤察覺了眼角的濕意,伸手一抹才發現原來眼淚一直在流著。
情緒這東西很張狂,一旦生出來了就必然會用某種方式展現出來。即便當事者有意識地強自壓下了,不代表它就消失了。它或會在之後的日子裏伺機偷跑出來,或會以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現出來。
就像許靜嘉,她大約就是一直沒有好好排解負麵情緒,她的身體才會給予她這樣的迴應。
傅良濤躺在床上,覺得剛才的夢有點無稽。
在傅良濤心裏,許靜嘉的嫌疑自然還沒有洗脫。盡管傅良濤跟許靜嘉說到的情勢評估,是以許靜嘉作為受害人的立場出發的。可是,許靜嘉說的沒有錯,他並不相信她,所以他們兩人大約都很清楚,昨日他所做的這個情勢評估,不過是誘勸許靜嘉的手段,並不能當真。
果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傅良濤看了看時鍾,他倒是一如既往地在早上五點醒來。晨跑過後,拿著一份可心的早餐提早迴到了行動2d隊的辦公室。
甫一踏進辦公室的門,意外地看到龐季同早已經迴到了辦公室。傅良濤便走了過去,嘴上一邊問:「這麽早迴來,在看什麽?」一邊瞄向了龐季同正在閱讀的文件夾。
龐季同迴身看向傅良濤,手上拿著吃了一半的粢飯團,因為嘴裏塞得太滿,傅良濤隻從他嘴裏聽到「嗚嗚嗚」的迴答。
龐季同正在看仲正豪(化名)的文件夾,電腦上網頁瀏覽器所顯示的卻是一則英文的新聞報導。
與此同時,龐季同強行咽下了塞在嘴裏的所有東西,又灌了一口豆漿,才口齒清晰地開口說:「昨天我隔著單麵鏡看著你審問許靜嘉,聽到她提到的那些名字,便試著查查看。」龐季同指了指仲正豪的文件夾,又說:「沒有想到許靜嘉連這麽久以前的案件都知道。」
傅良濤便把身後的椅子搬到了龐季同的身旁坐了下來,一邊打開自己的那份早餐,一邊點頭讚同道:「許靜嘉對這一類案件的了解程度的確比我想像中還要豐富。」想了想,又問龐季同道:「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嗎?」
龐季同咬了一口粢飯團,應道:「當然有。仲正豪的案件是在二零零一年經由法庭審訊的,他的控罪是刑事恐嚇和刑事毀壞。那是因為那時香港還沒有網絡犯罪方麵的相關法律嗎?」龐季同雖然有數碼法證方麵的經驗,但是對於相關的法律仍是不太熟悉。
仲正豪犯案時是香港大學的學生,入侵了同一個宿舍的兩個女性受害人的電郵帳戶,並以不同的方法修改數據,將一些儲存於其中一個帳戶的數據轉移至他自身的帳戶,並幹擾受害人電腦滑鼠的操作。
仲正豪又向受害人不斷發送大量電郵致使受害人的信箱超負荷,電郵的內容全都是不可描述的圖文,其中一則電郵的內容是問受害人相不相信他會到她的宿舍進行不可描述的侵犯。
傅良濤沉吟了一下,答說:「沒錯。即便是現在,香港仍是以傳統的罪行來對網絡犯罪者提出檢控的。
有一本二零零五年出版的書籍《網絡犯罪:亞洲的挑戰》,詳細地分析了當時亞洲各地的網絡犯罪現況及相關法律,其中有很多針對香港網絡犯罪法的觀點和意見,大多至今都適用。
但是因著這一點,在網絡騷擾的案件中,要對網絡犯罪者提出指控就更加困難了。
以這次璞瑜公司的入侵案件為例,撇開其他針對李秉德的枝節,雖然我們其後在新覺公司找到於璞瑜公司網絡存取的文件檔案,可是我們無法證明李秉德或任何人曾經使用過這些檔案。
這樣的話,即便以『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進行檢控,因為沒有人因此而獲益或蒙受損失,即便上了法庭,最後很大機會也隻會以撤銷控罪告終。」
傅良濤又看向龐季同的電腦上顯示的那則新聞,便說道:「其實不僅僅隻有香港的網絡騷擾和網絡欺淩案件難以作出檢控,世界各地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很多時候,隻有等到受害者死亡,這些案件才會進入大眾的視線。」
電腦上顯示的那則新聞是國外一宗近年非常有名的網絡欺淩案件。犯人格瑞絲.基托(化名)是受害人一個前朋友的母親。受害人和犯人的女兒鬧翻後,犯人在社交媒體扮作與受害人同歲的男孩與受害人成為朋友。犯人與受害人熟悉後,不斷向受害人發送刻薄和具傷害性的訊息。
雖然並非犯人的本意,事件仍以受害人自殺告終。這案件在美國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在當地無法可依,在上訴後犯人於二零零九年七月被宣告無罪釋放。
龐季同的視線看向電腦屏幕,不由歎道:「其實近年於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因為網絡欺淩導致的自殺案件。網絡欺淩其實就和慢性謀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