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的紛擾與壓力中,我們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困擾,積極情緒也很難持續,這往往導致我們感到難以掌控生活,時常陷入憤怒、焦慮和孤獨之中,缺乏快樂與希望的感受。


    麵對這樣的挑戰,我們迫切需要一種科學的方法,以幫助我們走出情緒旋渦,實現更幸福、更有意義的生活。


    一、我們如何應對消極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肩負重任,工作中的千頭萬緒,家庭中的大小事務,社會中的人際往來,這些各式各樣的情境,一方麵會為我們帶來成就感,另一方麵,也可能成為消極情緒的源頭。


    比如,工作中的挫折,家庭中的爭執,社交中的誤會,都可能讓我們的情緒陷入低穀。


    當糟糕情緒來臨時,我們可能會自暴自棄,任由它將我們掌控;我們也可能事後反思,為自己不能保持“情緒穩定”而感到抱歉。但是,消極情緒的出現,本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情緒就像河流,我們在其中航行,如同水上行舟。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卻觸碰暗礁。我們不能要求自己永遠情緒穩定,就如同不能保證江底永無暗礁。


    並且,科學研究表明,消極情緒的產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曆程中,我們通過與無數災難的抗衡,孕育了一種至關重要的自我保護機製,那就是應激反應。麵對挫折和磨難時,我們體內的下丘腦、腦下垂體和腎上腺會協同作用,釋放出大量的壓力激素。


    對人體來說,壓力激素是對抗威脅的有力武器,它們能夠迅速激發我們的應激反應,導致心跳加速、血液循環增快,同時增強肌肉和骨骼的力量,提升我們的感官敏銳度——使我們的視覺更銳利、聽覺更靈敏、嗅覺更敏感。這樣的生理變化使我們能夠迅速識別潛在風險,並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比如,憤怒可以激發我們扞衛自己和家人的勇氣,焦慮可以促使我們對潛在的風險保持警覺,並激勵我們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即便是悲傷,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它是一種求救信號,有助於我們獲得周圍人的同情與支持。


    因此,在困難麵前,消極情緒的出現是自然的,我們無需對此過分在意。這些情緒是我們生存本能的一部分,是我們應對挑戰的寶貴資源。


    不過,雖然消極情緒能對我們起到保護作用,但當它們持續的時間過長,就可能會轉變為健康隱患,幹擾我們的消化係統和免疫係統,造成生理機能的紊亂。


    並且,不幸的是,相較於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更持久。這是由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生存機製,叫作“負麵信息加工優勢”。


    對消極信息的敏感性,幫助我們的祖先迅速識別並應對潛在威脅,確保了生存的機會。這種心理傾向,使得消極信息得到優先處理,積極信息則被置於次要位置。這樣的機製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導致消極情緒比積極情緒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刻。


    那明確了這些之後,我們就能更好地接納消極情緒,並尋找方法,適時地管理和緩解消極情緒。


    首先,麵對消極情緒,我們需要理性分析。我們要問問自己,這種情緒的根源是什麽,它試圖告訴我們什麽。通過深入分析情緒背後的觸發因素,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情緒,並找到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比如,當我們經常在工作中感到焦慮時,我們需要探究清楚,造成我們壓力過大的原因是什麽。或許,是工作的強度太大,讓我們無法勝任;或許,是職業的發展前景不明朗,讓我們心懷憂慮。


    明確原因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如果是前者,我們可以通過時間管理、任務優先級排序或尋求支持等方法來減輕工作強度;如果是後者,我們可以通過設定職業目標、學習新技能等方式,開拓職業道路。


    通過這樣的理性分析和積極應對,我們就能夠逐步建立起對抗消極情緒的防線,不至於被消極情緒牽著鼻子走。


    其次,我們也要學會適當轉移注意力,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198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魏格納做了一個實驗,他要求實驗的參與者嚐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他們很難將白熊從自己的腦海中抹去。


    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白熊效應”,它揭示了一個事實:我們的大腦依賴同一套神經係統來同時進行記憶和遺忘,這使得我們難以抑製某些想法。


    比如,那些渴望戒煙或減肥的人往往發現,越是努力抑製吸煙和吃東西的欲望,它們就越是強烈地迴歸。


    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情緒管理中,當我們試圖逃避痛苦和創傷,往往會導致問題以更負麵的形式重新出現。


    因此,當我們陷入消極情緒中時,不必刻意去壓抑或遺忘,而是嚐試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做一些讓我們開心的活動,這樣一來,消極情緒就自然而然地被積極情緒取代了。


    三、我們如何創造、強化積極情緒


    積極心理學看重積極情緒的作用,堅信積極情緒可以引領人們追尋更為豐富且有意義的生活體驗。


    例如,於生活之中,快樂、感恩、希望與愛,可使我們維持樂觀之態,具備堅韌之性,與他人構建良善關係,從而更具實現長久幸福之可能;勇氣、寬恕及欣賞,能讓我們思維開闊,個性豁達,並充滿力量;自愛與興趣,則助我們認清自身,始終滿懷熱忱,追求心之所向。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消極情緒是人類大腦的本能反應,而積極情緒則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進行培養。


    那麽,我們可以如何創造、強化積極情緒呢?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促進神經遞質的釋放,來創造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的產生和持續,與大腦中分泌出的神經遞質有關。這些神經遞質主要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和催產素。


    針對神經遞質的形成特點,我們可以采取一係列的策略。比如:


    其一,我們應定期投身於體育活動,如此方可促進多巴胺與內啡肽的分泌,令我們充滿活力,感受到快樂與希望。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顯示,僅需十分鍾的鍛煉便可帶來積極的心理效應,而三十分鍾的鍛煉則能產生顯著的正麵影響。


    其二,我們需重視健康飲食,尤其要攝取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諸如優質蛋白質、堅果以及綠葉蔬菜等,這能夠切實提升血清素水平,助力我們穩定情緒,改良睡眠質量。


    其三,強化社交互動,享受溫馨的身體接觸,主動構建親密關係,如此能夠刺激催產素的分泌,不但能增進我們與他人的情感聯係,還能提升我們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這些簡易而有效的方式,不但能夠協助我們營造積極情緒,還能使其得以延續,進而提高我們的日常幸福感。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並挑戰自我,來強化積極情緒。


    明確的目標可以激發我們的動力,而挑戰自我則讓我們在嚐試新事物、突破極限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與滿足感。這些正麵的情緒體驗,將進一步鞏固我們的積極心態。


    最後,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認知方式,讓自己變成更加積極的人。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我們正在路上散步時,路口突然衝出一輛自行車。如果當時我們想:“這人真是太不小心了,差點就撞到我!”那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倒黴,心情也隨之變糟糕。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想到“幸好隻是自行車衝了出來,而不是一輛汽車”。這樣一來,我們應該不會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反而會感到慶幸。


    所以,麵對問題時,通過轉換思考方式,我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不利事件的解釋方式,進而增強樂觀情緒和心理韌性。


    思想家歌德曾說:“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而積極心理學剛好證明了這一點。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我們擁有塑造自我的能力,能夠培養樂觀的心態,鍛造強大的內心,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道德情緒讓人生更有意義


    好了,說完了幾種創造和強化積極情緒的方法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道德情緒對一個人的影響。


    在心理學中,道德情緒是與個體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緊密相關的情緒體驗。


    當我們的行為違背了內心的道德標準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內疚或羞恥;當我們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同情或共情;而當我們做了好事或看到他人做了好事時,我們可能會感到自豪或欽佩。這些情緒通常被認為是正麵的,因為它們有助於我們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促進道德行為。


    在本書中,彭教授首先提到的一種重要道德情緒,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我們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感覺、感情和感受的能力,它不僅涉及對他人情緒的共鳴,還包括對他人觀點和經曆的理解。具備同理心的人,能夠將自己置於他人的立場上,從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對方的情緒和經曆。


    在書中,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同理心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


    30年前,薩提亞去微軟公司麵試時,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哭,你會做什麽?”薩提亞的迴答是:“我會叫警察。”麵試官對他說:“你是一個需要培養同理心的人,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哭,你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他抱起來。”


    這次麵試成為了薩提亞人生的轉折點,進入微軟後,薩提亞通過22年的不懈努力,最終當上了ceo,並被譽為微軟最傑出的工程師之一。他上任後第三年,微軟市值翻番,達到了17年來的曆史新高。


    薩提亞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同理心。他在員工大會上不止一次講過這件事,提醒大家在掌握工具和信息時,怎麽能夠設身處地地為用戶著想。


    薩提亞曾說:“對於合作和建立關係來說,感知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而他的話語和實際行動證明,同理心不僅能夠改變個人的命運,也能夠推動企業的發展和創新。


    此外,彭教授還重點探討了感恩這一道德情緒。他指出,感恩並非大眾所認為的,僅在成功之後才出現的反應,相反,感恩是通往成功的催化劑。


    一個心懷感恩的人,往往擁有更強的自尊心、同理心和合作意願,這些心理特質是獲得支持、擺脫困境並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


    簡而言之,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與此同時,懂得感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積極,能夠認識到生活中的美好,個人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也更強。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感恩和報恩並不是畫等號的。感恩的本質,不在於物質上的迴報,不是基於“報答之心”,簡單地為了還人情債,而是對生活中所獲得的幫助和美好的一種感激之情,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和內在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感恩之心是不能被強迫產生的。


    此外,道德情緒還包括敬畏、欽佩、良知等等,它們也都不是被迫產生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由心而發。


    不過,如果我們想更好的體驗到道德情緒,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來提升這些情緒體驗。比如,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我們需要注重自我反思。花時間思考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探索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這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我意識和道德敏感性。


    其次,我們要多多運用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嚐試更多地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此來增強與他人的連接,並讓自己成為一個寬容的、具有同情心的人。


    第三,我們要嚐試表達感恩。我們可以每天記錄令自己感激的事物,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加專注於生活中的積極方麵,從而積累正能量,提升我們的幸福感。我們也可以嚐試打開心扉,向愛的人表達感激之情。


    第四,我們可以去體驗敬畏。參與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自然、藝術或人類成就的活動,這些體驗能夠喚起我們的敬畏感,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偉大和奇妙。當我們意識到,世界遠比我們個人偉大,我們的行為和選擇與更廣闊的宇宙相連時,我們就更能夠放下對自我的執念。


    最後,試著參與誌願服務。參與社區服務或誌願活動,不僅能夠幫助他人,也能夠增強我們的同情心和自我價值感,讓我們體會到給予和奉獻的快樂。


    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逐漸培養出更加豐富的道德情緒,我們的內心世界也將更加豐富和深邃。


    好,講到這裏,這本《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書中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情緒心理學方麵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情緒的複雜性,並學會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知識來改善日常生活。


    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們是我們自然的心理反應,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所建立起來的最直接的聯係。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去審視和處理情緒時,我們就能更少被它們左右,而是將其轉化為個人成長的動力。


    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它能夠開啟我們通往幸福人生的旅程。


    因此,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情緒,以明智的方法去管理情緒,以積極的態度去享受情緒帶來的每一次成長。這樣,我們就能在情緒的陪伴下,活出一個更加充實、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人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即將退休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鬱1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鬱13並收藏即將退休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