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孤獨的一麵,每個人麵對孤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人是社會性動物,孤獨是人類的自然屬性。但有人畏懼孤獨,有人卻享受孤獨就好像有人害怕夜的黑,有人卻享受夜色闌珊。


    賈平凹說:“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人之所以會去追求社會認同,甘願放棄個性、遵循共性,正是我們天生不能孤獨的屬性所決定的,但強者總是逆道而行,在孤獨中醒悟,在獨處中覺醒後做出傲人業績。


    這就是說,當人們過於追求社會認同,完全放棄自我時,便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隨波逐流的盲從者。


    人一旦盲從,個人的獨特性和創造性被打壓,社會也變得缺乏多樣化和進步的動力。


    因此,我們應當在適應社會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的頭腦,找到自身價值與社會認同的交叉點。


    關於孤獨問題,克裏希那穆提,這位來自印度的偉大哲學家,他的觀點如同一股清泉,流淌過我們心靈的深處。


    他指出,人們之所以熱衷於讀書、娛樂、交友、戀愛以及婚姻等各種活動,實際上都是為了分散注意力。同樣地,人類創造出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力和金錢欲望等諸多事物,也都是出於對分心的追求。那麽,究竟是什麽需要被分散呢?答案是孤獨的心。人們害怕無所事事,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受到孤獨。


    而這種孤獨感又會引發無盡的焦慮、恐慌和不安。隻要生命存在,孤獨所帶來的焦慮、彷徨、未知和慌亂就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徘徊。這些情緒如同陰影一般,緊緊跟隨著我們的腳步,讓我們無法擺脫。


    其實,無論人們如何竭盡全力地去躲避孤獨,孤獨感卻始終如影隨形般伴隨著我們,貫穿於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若非要對其加以描述,孤獨宛如靈魂的影子一般,越是光明的所在,影子便愈發深沉。倘若我們的文化能夠積極地認同人類對於孤獨的恐懼這一特性,那麽孤獨感將會如同饑餓、口渴與性欲一般,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並獲得合理的滿足。畢竟,我們深知饑餓、口渴以及性欲恰好是人類快樂的源泉,將它們視為如同穿衣吃飯一般正常的需求。同樣地,當我們認同孤獨感時,它也能為人們帶來無盡的人際社會愉悅與滿足。


    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鼓勵人從家庭(群體)分化出來實現個性獨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戰孤獨感的事。不過個性獨立並不意味著人不再害怕孤獨,隻是把從屬對象從家庭轉移到事業、社會、愛情。如果沒有文化的幹擾,在自然狀態下,熱衷於孤獨體驗也許是人獨特的精神享受。但喜歡孤獨對社會是一種否定,文化不想給人這樣的權利。


    孤獨感是不能戰勝的,更不能潛抑,最好的處理孤獨感的辦法是覺知它的存在,並願意和它共存。


    覺知孤獨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孤獨剛剛冒頭,人立即會去做一些事來“分心”,不讓心智感覺到它的存在。


    真正可以與孤獨共存的人有兩種人:


    一種是修士高僧,每天冥想,突然某一天突然悟出人的本性,不再為逃避孤獨去做違心的事,遠離人類文明社會,躲進深山老林,每天吃齋念佛,清心寡欲,享受大自然賦予的陽光、空氣和水,這樣的人是心靈的超越者是現在文明社會生活的人的最高境界,但在原始社會,人類就不得不過群居生活,而群居才是人類的超越者。


    這就提到了另一種就是類似《荒島餘生》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那樣的人,一個人被迫在孤島上,不得不享受孤獨,這種人當孤獨襲來恐懼萬分卻無路可逃,慢慢地無奈接納了孤獨感反倒變得無所不能。


    麵對孤獨這種特定的存在,我們既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戰它,能做到的隻能是平心靜氣地覺知並接納它,接納它與生命並存。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為害怕孤獨而違心地去討好某些文化、觀念與團體,真正活出自我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往往無法達到修士高僧或者荒島求生者那般的境界。我們身處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時刻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


    有時,我們為了迎合他人,不惜放棄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我們為了逃避孤獨,盲目投入到社交活動中,卻越發感到內心的空虛。


    那麽,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平衡,既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又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獨立呢?


    一,學會思考。每天臨睡前把一天做過的事情認真思考一遍,然後做個斷舍離。


    二,製定人生目標。將自己人生目標確定後,朝著目標前行。


    三,敢於拒絕。敢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拒絕。


    四,盡量少參加集體活動。人越多事情越繁雜,越耽誤自己做事的時間。


    當然。還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抵抗孤獨感,但孤獨是一種存在,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戰它。人能做到的隻能是平心靜氣地覺知並接納它,接納它與生命並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即將退休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鬱1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鬱13並收藏即將退休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