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韓德讓捋了捋已經花白了胡髯道:“大遼軍隊落腳的這地兒是滑州也是黎陽,這地兒處在太行山東麓是古黃河的衝積平原;有四堤、六山、六水、九阪、十八窪、三十二麵坡之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滑州北邊就是黎陽,兩滴緊緊相連!”


    蕭燕燕聽韓德讓如此講,揚起腦袋不無激情地說了聲:“讓哥這麽一說,燕妹立即想起‘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金鼓震上下,幹戚紛縱橫。白旌若素霓,丹旗發朱光。追思太王德,胥字識足藏。經曆萬歲林,行行到黎陽。’的詩句來!”


    韓德讓一喜,將蕭燕燕往自己懷裏摟了摟嘿嘿笑道:“看來燕妹已經是中原之主了,你剛才吟誦的是三國魏文帝曹丕的詩啊!”


    蕭燕燕愛撫地把腦袋抵在韓德讓寬闊的胸膛上,韓德讓神情亢奮道:“黃初元年曹操逝世,曹丕初繼魏王;率大軍從鄴城出發挺進黎陽,悲壯長吟《黎陽作三首》成為其軍旅詩之絕唱;也成為華夏軍旅詩歌的經典之作!”


    蕭燕燕又激動起來,把腦袋抬起來凝視著韓德讓道:“曹操是一代梟雄,他的兒子都是文武雙全;曹植的七步詩古今傳頌,而和曹植並稱為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隨曹丕征戰到黎陽也登高望遠,暢襟抒杯;高歌長頌《黎陽山賦》:河源汩其東逝,陽鳥飄而南翔。睹眾物之集華,退欣欣而樂康。”


    “妙哉!燕妹竟然能將曹丕和劉楨的詩句吟誦出來而且一字不落!”韓德讓不無讚賞地說著:“以大漠孤煙,雄風鐵騎的邊塞詩著稱的唐代詩人高適,采擷黎陽風物為題材的詩作達十多首;這些詩多是懷友酬別的性情之作,顯示了詩人的另一番情懷!”


    蕭燕燕不假思索地吟誦起高適那首《淇上別劉少府子英》來:


    近來住淇上,蕭條惟空林。


    又非耕種時,閑散多自任。


    伊君獨知我,驅馬欲招尋。


    千裏忽攜手,十年同苦心。


    求仁見交態,於道喜甘臨。


    逸思乃天縱,微才應陸沉。


    飄然歸故鄉,不複問離襟。


    南登黎陽渡,莽蒼寒雲陰。


    桑葉原上起,河淩山下深。


    途窮更遠別,相對益悲吟。


    韓德讓聽蕭燕燕將高適的《淇上別劉少府子英》全詩吟誦出來,感慨不已道:“高適詩句中的黎陽渡就是黃河上的渡口也就黎陽津,對麵是白馬津;黎陽津和白馬津是通向汴梁的唯一浮橋,而黃河這個牛脾氣能讓黎陽津存在多長時間那就很難預測了!”


    蕭燕燕聽韓德讓如此講,揚揚手臂道:“讓哥哥我們現在隻談詩詞不說黃河上的渡口好不好,一說黃河上的渡口小妹詩意全無!”


    “那是那是!”韓德讓打躬作揖道:“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李白來到白馬津北渡黃河到黎陽;然後遊曆幽燕。李白站在渡口俯瞰黃河濁浪遠眺對岸黎陽不禁詩情澎湃,坐騎之上挽韁悲壯長吟《發白馬》:將軍發白馬,旌節渡黃河。簫鼓聒川嶽,滄溟湧濤波。武王有振瓦,易水無寒歌。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楊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倚劍登燕然,邊峰列嗟峨。蕭條萬裏外,更作五原多。一掃清大漠,色虎戢金戈。”


    蕭燕燕見韓德讓將李白的詩句吟誦完畢,又一次把腦袋貼在他寬厚的胸部上深情道:“讓哥哥好記性,竟然熟悉地記著李白的詩句!”


    把腦袋從韓德讓胸前抬起來咽咽喉嚨道:“李白此詩歌頌了中原一位將軍發兵出征,征討胡人,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的豐功偉績;體現了詩人雄偉豪放,想像豐富、語言奇異、色彩瑰麗詩風的詩風!”


    蕭燕燕說完這些話,不禁蹙蹙眉頭道:“讓哥哥,中原人罵的胡人就是我們,李白寫的詩歌頌唐朝將軍討伐胡人;燕妹卻在為他唱讚歌!”


    韓德讓笑聲嗬嗬道:“燕妹多慮啦!李白詩句中的胡人指的是那些野蠻民族,而我大遼早就是文明一支繼承了華夏的正統文化;怎麽會是胡人?”


    頓了一下振振精神道:“大遼用孔孟、黃老治理國家,國泰民安,四方折服;隻有宋朝一直跟我們作對,那好,隻有滅了它!”


    緊握拳頭狠狠砸在一顆大樹上道:“懦弱皇帝趙恆經營的宋朝,馬上就要被遼國鐵蹄踏平;隻要踢平宋朝,燕妹坐主中原,實現華夏民族大一統才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


    蕭燕燕曖昧地瞥了韓德讓一眼莞爾一笑,道:“識吾者讓哥哥也!”


    韓德讓意猶未盡:“以大漠孤煙,雄風鐵騎的邊塞詩著稱的唐代詩人高適;用黎陽風物為題材的詩作達十幾首。這些詩多是懷友酬別的性情之作,顯示了詩人的另一番情懷:飄然歸故鄉,不複問離襟。南登黎陽渡,莽蒼寒雲陰。桑葉原上起,河淩山下深。途窮更遠別,相對益悲呤。高適與友人黎陽渡依依惜別的情景令人愁腸嗟歎!”


    蕭燕燕接上話:“在高適前後,江總、謝偃、劉禹錫、駱賓王、王維、岑參、賈島都在黎陽留下了傳世佳作!”


    蕭燕燕正跟韓德讓談論黎陽渡和白馬渡的詩句,隻見遼聖宗耶律隆緒和幾十個將士走了過來。


    耶律隆緒給蕭太後和韓德讓施過禮,指指身後的王繼忠道:“父王、母後,兒臣和眾將士搞到渡河的船隻和工具啦!這還要感謝王將軍!”耶律隆緒指指身後的宋朝降將王繼忠。


    王繼忠的父親王珫曾任武騎指揮使,戍守瓦橋關。王繼忠自幼喪父,六歲時補任東西班殿侍。


    宋真宗做襄王時我就在得以事奉左右,因恭謹厚道而受到親信。


    宋真宗即位後,王繼忠補任內殿崇班累遷至殿前都虞候掌領雲州觀察使出任深州副都部署;改任鎮、定、高陽關三路鈐轄兼河北都轉運使,升任高陽關副都部署,不久移任定州。


    鹹平六年(1003年),契丹幾萬騎兵向南侵犯到達望都;王繼忠與大將王超、桑讚等人率領軍隊支援。


    王繼忠到達康村與契丹戰鬥,從日落到晚上二更;敵人氣勢稍稍退卻。


    天亮再戰王繼忠陣勢偏東,被敵人所乘絕斷糧餉道路;王超、桑讚都畏縮退軍竟然不前去援助。


    王繼忠獨自與部下躍馬奔馳前去,服裝衣飾稍不同被契丹兵將認出來包圍幾十層。


    士兵都受重傷但殊死戰鬥,邊戰邊走沿西山而向北到達白城被契丹俘獲。


    宋真宗聽到這一消息後感到震動,開始認為王繼忠已死優詔贈大同軍節度使,增加等級送給財物以幫助辦喪事;以王繼忠的四個兒子為官。


    後來宋真宗知道王繼忠沒有陣亡,降了遼國並不責怪;還暗示宋朝使者去遼國是送給王繼忠弓箭、馬鞭以及求和的劄子,上麵寫道:“自從登臨大位,愛撫養育黎民。何嚐想過窮兵黷武,一心惟念如何息弭戰事。每每敕令言及邊境之事,總是嚴明地曉諭邊臣不得妄動。至於北國的人民,不得對他們有些微的侵犯襲擾,此種情形,已是無人不知,你也全都了解。此前已通過雄州知州何承矩傳達我國求和的誠心懇求,但此後再無音訊。你可暗裏通言,如果答允通和,我將另派使者前往請求。”


    宋真宗給降將王繼忠的信劄,早就暴露了他想和不想戰的陰暗之心;隻是鑒於鄭爽、寇準這樣的大臣強強聯手咄咄逼人,麵子上過不去;答應他們可以對遼人采取強硬措施。


    蕭太後從王繼忠那裏得到宋真宗想和不想戰的心態,更就覺得有機可乘;立即部署了這次南征;想一舉將懦弱悲憫的宋真宗拿下,可是事情並不像她想象的一帆風順;大宋國的百姓站出來跟遼軍作對。


    一想起以河為界對抗大遼契丹鐵蹄的宋朝百姓,蕭燕燕立即想起當年狼狽退出汴京城的遼聖宗耶律德光;心中便就“咯噔”一下。


    可聽耶律隆緒提到王繼忠找到船隻和渡河的工具,立即便就暢笑起來:“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之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上不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上不下雨並收藏大宋之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