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趙匡胤精心策劃的陳橋兵變未折一兵一卒從後周恭帝柴宗訓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皇權;創建的北宋王朝維係167年後被女真人的鐵騎踏翻。
康王趙構繼承祖業在東南一隅複國成功,南宋政權存續152年被蒙古人滅亡。
兩宋政權沿襲300又19年消亡,消亡的方式跟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驚人的相似;不一樣的是宰相陸秀夫背負宋末帝趙昺投海身亡,小皇帝死時年齡隻有九歲。
兩宋政權存續期間重文輕武,朝廷大興科舉,全民習文;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百姓受教育程度之高為曆代之最。
然而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兩宋政權最終被女真、蒙古兩個野蠻民族滅亡了這在人類曆史上實屬罕見。
先進也被胖揍?落後未必亡國?奇葩式的悖論直指興於文而敗於文的治國方略。
試想,一個手持鋼槍的強盜麵對子乎者也的孔老夫子是什麽樣的結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強盜是最後的勝利者,而孔夫子之所以敗亡;是輸在沒有武裝力量做後盾的前提下。
兩宋經曆18位皇帝,自然明白武能定國的道理;但祖宗遺訓卻是亡國之本,製造遺訓的宋太宗趙光義當屬罪魁禍首。
趙光義在“燭光斧影”中幹掉二哥趙匡胤,又在“金匱之盟”的詭秘中登上皇位;卻埋下王朝滅亡的禍根:
其一是戰爭中的軍隊由趙光義坐在千裏之外的皇宮中遙控指揮。
這種蠢豬一樣的指揮即便是軍事天才,在沒有近代通信工具之前也會導致失敗,更何況不懂軍事指揮的趙光義。
趙光義不知己也不知彼,不明前線地物地形而是在宮中畫陣圖自譽為萬全陣圖;命令前方的部隊執行,這樣的瞎指揮軍隊不敗才怪。
其二是大小戰役從不設統率全局的將領,各路軍馬獨自行動;這樣做勢必失敗,而且在軍中很難產生有威望的大將。
其三是允許軍隊紀律鬆弛,不執行軍令的將士疏於刑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四是以文官為主官統領邊境前線的軍隊,文官監督武官;武官處處受製於文官,致使軍隊戰鬥力喪失。
其五是軍隊可以經商。精於經商的軍隊心思不在維護邊防上而在琢磨如何賺錢。
軍隊可以經商從趙匡胤做皇帝時就開始實行,但趙光義對邊防做了一些有害的變革——取消了邊防地區長官有權為了鞏固邊防而動用當地財政收入的權力,這樣就限製了邊防地區長官的主動性。
趙匡胤時期邊防長官可以用金錢收買情報,或派間諜到敵方去偵探敵情;趙光義一改革黃瓜菜也就涼了,邊關將帥隻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有時候連鍾也不想撞談何抵禦強敵?
兩宋期間皇帝對軍隊的控製是空前的,但全社會的行文氣象卻日新月異。
吟詩賦詞不僅在汴梁、杭州、蘇州、揚州這樣的繁華大都市未然成風;即便在鄉間邊遠,農夫家中也是樂於教子。
城市、鄉村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不一而足。。
兩宋朝廷大興文人治國忽視武將訓練軍隊和糟糕的馬政策略都給亡國埋下種子,皇帝專權和文官治世的官本位陋習斷送了大宋的景秀河山。
兩宋期間,文官和武官的地位是天壤之別;同品級的武官見到文官要行禮,各地錢糧都由文官掌握並且監督武將。
這樣的情勢自然給文官提供了發揮才能的場地,武將卻成為一種不被待見的傀儡。
此等風起的形成始作俑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但趙光義這個臭棋簍子才是罪魁禍首。
華夏自唐朝的“安史之亂”後一直到五代十國,有兵便稱王,占地就是皇;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已是常態。
武人軍閥集團造成的巨大物質破壞與文明損傷無法量算,整個社會沒有秩序,沒有建設,沒有忠君報國的意識,手握兵權者一不如意便換皇帝;擁有重兵才是王道。
趙匡胤在錯綜複雜的軍閥割據中謀劃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沒損一兵一卒便就登上皇位算是一種精明。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又匠心獨具地杯酒奪兵權,依舊沒動幹戈就將分散的兵權收迴中央;組建了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和樞密院相互掣肘,皇上直接指揮軍隊;但也帶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弊端。
趙匡胤在位16年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一場“燭光斧影”結束了50歲如日中天的生命,留下一個“金匱之盟”讓後世人拆解了1000多年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謎底。
沒有謎底隻能說明貓膩太深,趙老三比趙老二更能玩弄人生。
趙老三在金匱之盟中堂而皇之登上皇帝寶座,名諱變成趙光義;廟號太宗。
宋太宗趙老三做了22年有爭議的皇帝一命嗚唿,人們等待金匱之盟——兄終弟及一幕出現;趙老四庭美也做好接班的準備。
但紅太陽的光輝就是照耀不到趙老四身上,等待他的卻是削官為民鬱鬱而亡的尷尬結局。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趙得昭見四爸趙廷美被削,僅存的那點皇帝夢隻能扔進曆史的垃圾堆。
趙老三削掉四弟趙廷美後把皇位傳給自己第三個兒子,趙老三便成老趙老三。
老趙老三傳位小趙老三前一連報銷了兩個兒子,小趙老三接班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選擇。
上蒼對老趙老三這個臭棋簍子似乎不待見,時不時地撇幾塊石頭撩幾片瓦渣進行醃臢;老趙老三的嫡係子孫趙佶做了皇上後,和他的兒子欽宗趙桓被女真人俘虜;北宋滅亡了。
僥幸的是趙佶的兒子趙構建立了南宋延續了老趙老三的基業,趙構卻沒有後代不得不遴選老趙老二的七世孫趙眘做繼承人;那就是南宋孝宗皇帝。
曆史竟然驚人的巧合,兩宋存續319年時間裏;老趙老二這一枝葉9人做過皇帝;老趙老三這邊做皇帝的子孫也是9個。
老趙老三的子孫亡過一次國,老趙老二的後代也亡過一是次國;老趙老二和老趙老三兄弟倆算扯平了。
這就是宋朝,一個讓人既恨、又愛、扼腕唏噓覺得十分可惜的朝代。
從國土層麵講,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國土麵積隻有250萬平方公裏,僅是唐朝1500萬平方公裏的6分之一;漢朝2560平方公裏的10分之一。
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疆域更微,僅僅180萬平方公裏。
然而兩宋的經濟規模卻遠遠超過強漢盛唐。
兩宋的人口也開了曆史先河,宋徽宗趙佶年間;全國人口已經超過1億大關。
如此強大、偉岸的國家卻被荒蠻夷狄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蒙古人打得七零八落兩次亡國;實在令人咂舌。
倘若從軍事層麵講,兩宋都不及契丹、女真、西夏、蒙古;兩宋軍隊跟草原民族的戰鬥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隻能以金錢息事寧人;但蠻夷的欲望用金錢是填不平的。
四麵楚歌的嚴峻形勢下,兩宋朝廷依舊頑固地遵循古訓;實行重文輕武的荒唐國策和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蠢豬式更戍法;自己給自己挖掘墳墓老天爺也沒辦法。
宋太祖趙匡胤行伍出身,深知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製定了一係列尊崇文人的措施。
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製;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入仕。
範仲淹、李綱、嶽飛、宗澤、文天祥、陸秀夫等皆科舉出身。
這些寒門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懷忠君愛國之心。
宋朝統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極豐厚。
世人多稱宋朝為士大夫政治,在一係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
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念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諸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麵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朝時的文學藝術也發展到新水平,湧現出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
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宋朝重文自然輕武,輕武政策首先表現在軍事領導體製上;將握兵權、調兵權、統兵權一分為三。
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權,卻無調兵權。
樞密院掌握調兵權,這樣就形成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製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於皇帝的重心。
同時軍隊實行更戍法,讓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集團。
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致命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國防力量。
兩宋疲軟的國防力量在對遼、西夏、金、蒙的戰爭中沒有打過幾場勝仗,隻能屈辱忍讓、納幣求和。
即使麵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疑始終如一;致使嶽飛的精忠報國之願未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
宋王朝軍事上的積貧積弱局麵是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然而事與願違,文明程度極高的兩宋最終被落後的草原夷狄打敗。
草原文明勝於農耕文明?興於文而敗於文?是耶非耶,至今無可定論……
</p>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趙匡胤精心策劃的陳橋兵變未折一兵一卒從後周恭帝柴宗訓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皇權;創建的北宋王朝維係167年後被女真人的鐵騎踏翻。
康王趙構繼承祖業在東南一隅複國成功,南宋政權存續152年被蒙古人滅亡。
兩宋政權沿襲300又19年消亡,消亡的方式跟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驚人的相似;不一樣的是宰相陸秀夫背負宋末帝趙昺投海身亡,小皇帝死時年齡隻有九歲。
兩宋政權存續期間重文輕武,朝廷大興科舉,全民習文;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百姓受教育程度之高為曆代之最。
然而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兩宋政權最終被女真、蒙古兩個野蠻民族滅亡了這在人類曆史上實屬罕見。
先進也被胖揍?落後未必亡國?奇葩式的悖論直指興於文而敗於文的治國方略。
試想,一個手持鋼槍的強盜麵對子乎者也的孔老夫子是什麽樣的結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強盜是最後的勝利者,而孔夫子之所以敗亡;是輸在沒有武裝力量做後盾的前提下。
兩宋經曆18位皇帝,自然明白武能定國的道理;但祖宗遺訓卻是亡國之本,製造遺訓的宋太宗趙光義當屬罪魁禍首。
趙光義在“燭光斧影”中幹掉二哥趙匡胤,又在“金匱之盟”的詭秘中登上皇位;卻埋下王朝滅亡的禍根:
其一是戰爭中的軍隊由趙光義坐在千裏之外的皇宮中遙控指揮。
這種蠢豬一樣的指揮即便是軍事天才,在沒有近代通信工具之前也會導致失敗,更何況不懂軍事指揮的趙光義。
趙光義不知己也不知彼,不明前線地物地形而是在宮中畫陣圖自譽為萬全陣圖;命令前方的部隊執行,這樣的瞎指揮軍隊不敗才怪。
其二是大小戰役從不設統率全局的將領,各路軍馬獨自行動;這樣做勢必失敗,而且在軍中很難產生有威望的大將。
其三是允許軍隊紀律鬆弛,不執行軍令的將士疏於刑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四是以文官為主官統領邊境前線的軍隊,文官監督武官;武官處處受製於文官,致使軍隊戰鬥力喪失。
其五是軍隊可以經商。精於經商的軍隊心思不在維護邊防上而在琢磨如何賺錢。
軍隊可以經商從趙匡胤做皇帝時就開始實行,但趙光義對邊防做了一些有害的變革——取消了邊防地區長官有權為了鞏固邊防而動用當地財政收入的權力,這樣就限製了邊防地區長官的主動性。
趙匡胤時期邊防長官可以用金錢收買情報,或派間諜到敵方去偵探敵情;趙光義一改革黃瓜菜也就涼了,邊關將帥隻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有時候連鍾也不想撞談何抵禦強敵?
兩宋期間皇帝對軍隊的控製是空前的,但全社會的行文氣象卻日新月異。
吟詩賦詞不僅在汴梁、杭州、蘇州、揚州這樣的繁華大都市未然成風;即便在鄉間邊遠,農夫家中也是樂於教子。
城市、鄉村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不一而足。。
兩宋朝廷大興文人治國忽視武將訓練軍隊和糟糕的馬政策略都給亡國埋下種子,皇帝專權和文官治世的官本位陋習斷送了大宋的景秀河山。
兩宋期間,文官和武官的地位是天壤之別;同品級的武官見到文官要行禮,各地錢糧都由文官掌握並且監督武將。
這樣的情勢自然給文官提供了發揮才能的場地,武將卻成為一種不被待見的傀儡。
此等風起的形成始作俑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但趙光義這個臭棋簍子才是罪魁禍首。
華夏自唐朝的“安史之亂”後一直到五代十國,有兵便稱王,占地就是皇;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已是常態。
武人軍閥集團造成的巨大物質破壞與文明損傷無法量算,整個社會沒有秩序,沒有建設,沒有忠君報國的意識,手握兵權者一不如意便換皇帝;擁有重兵才是王道。
趙匡胤在錯綜複雜的軍閥割據中謀劃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沒損一兵一卒便就登上皇位算是一種精明。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又匠心獨具地杯酒奪兵權,依舊沒動幹戈就將分散的兵權收迴中央;組建了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和樞密院相互掣肘,皇上直接指揮軍隊;但也帶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弊端。
趙匡胤在位16年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一場“燭光斧影”結束了50歲如日中天的生命,留下一個“金匱之盟”讓後世人拆解了1000多年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謎底。
沒有謎底隻能說明貓膩太深,趙老三比趙老二更能玩弄人生。
趙老三在金匱之盟中堂而皇之登上皇帝寶座,名諱變成趙光義;廟號太宗。
宋太宗趙老三做了22年有爭議的皇帝一命嗚唿,人們等待金匱之盟——兄終弟及一幕出現;趙老四庭美也做好接班的準備。
但紅太陽的光輝就是照耀不到趙老四身上,等待他的卻是削官為民鬱鬱而亡的尷尬結局。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趙得昭見四爸趙廷美被削,僅存的那點皇帝夢隻能扔進曆史的垃圾堆。
趙老三削掉四弟趙廷美後把皇位傳給自己第三個兒子,趙老三便成老趙老三。
老趙老三傳位小趙老三前一連報銷了兩個兒子,小趙老三接班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選擇。
上蒼對老趙老三這個臭棋簍子似乎不待見,時不時地撇幾塊石頭撩幾片瓦渣進行醃臢;老趙老三的嫡係子孫趙佶做了皇上後,和他的兒子欽宗趙桓被女真人俘虜;北宋滅亡了。
僥幸的是趙佶的兒子趙構建立了南宋延續了老趙老三的基業,趙構卻沒有後代不得不遴選老趙老二的七世孫趙眘做繼承人;那就是南宋孝宗皇帝。
曆史竟然驚人的巧合,兩宋存續319年時間裏;老趙老二這一枝葉9人做過皇帝;老趙老三這邊做皇帝的子孫也是9個。
老趙老三的子孫亡過一次國,老趙老二的後代也亡過一是次國;老趙老二和老趙老三兄弟倆算扯平了。
這就是宋朝,一個讓人既恨、又愛、扼腕唏噓覺得十分可惜的朝代。
從國土層麵講,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國土麵積隻有250萬平方公裏,僅是唐朝1500萬平方公裏的6分之一;漢朝2560平方公裏的10分之一。
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疆域更微,僅僅180萬平方公裏。
然而兩宋的經濟規模卻遠遠超過強漢盛唐。
兩宋的人口也開了曆史先河,宋徽宗趙佶年間;全國人口已經超過1億大關。
如此強大、偉岸的國家卻被荒蠻夷狄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蒙古人打得七零八落兩次亡國;實在令人咂舌。
倘若從軍事層麵講,兩宋都不及契丹、女真、西夏、蒙古;兩宋軍隊跟草原民族的戰鬥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隻能以金錢息事寧人;但蠻夷的欲望用金錢是填不平的。
四麵楚歌的嚴峻形勢下,兩宋朝廷依舊頑固地遵循古訓;實行重文輕武的荒唐國策和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蠢豬式更戍法;自己給自己挖掘墳墓老天爺也沒辦法。
宋太祖趙匡胤行伍出身,深知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製定了一係列尊崇文人的措施。
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製;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入仕。
範仲淹、李綱、嶽飛、宗澤、文天祥、陸秀夫等皆科舉出身。
這些寒門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懷忠君愛國之心。
宋朝統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極豐厚。
世人多稱宋朝為士大夫政治,在一係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
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念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諸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麵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朝時的文學藝術也發展到新水平,湧現出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
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宋朝重文自然輕武,輕武政策首先表現在軍事領導體製上;將握兵權、調兵權、統兵權一分為三。
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權,卻無調兵權。
樞密院掌握調兵權,這樣就形成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製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於皇帝的重心。
同時軍隊實行更戍法,讓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集團。
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致命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國防力量。
兩宋疲軟的國防力量在對遼、西夏、金、蒙的戰爭中沒有打過幾場勝仗,隻能屈辱忍讓、納幣求和。
即使麵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疑始終如一;致使嶽飛的精忠報國之願未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
宋王朝軍事上的積貧積弱局麵是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然而事與願違,文明程度極高的兩宋最終被落後的草原夷狄打敗。
草原文明勝於農耕文明?興於文而敗於文?是耶非耶,至今無可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