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隔一天,肖琳的父母便提了魚翅燕窩來迴拜。
按風俗習慣,初一崽給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給嶽父嶽母拜年,初三婆家外甥給舅父舅媽拜年,初四娘家侄子給姑父姑媽拜年。
初二女婿給嶽父拜年是該禮節所當,初四哥嫂帶著侄子給姑媽拜年也是理所當然,但凡辦酒席,妻黨,舅黨,姑黨,是至尊至親,排席要排席首,坐席要坐上席,逢年過節的拜訪,自是不敢怠慢。
但初三,肖琳的父母竟不惜屈尊紆貴給女婿拜年,不僅降低輩份的倒拜,與禮節和風俗有悖,就算拜親家年也有些自掉身份了。況且,按順親倒親的說法,先是男方父母到女方父母家拜年之後,女方父母才到男方父母家迴禮,若是男方父母不去,連個腿都不肯向前邁一步的話,你沒誠意,我也不必迴饋,你先不尊我,我後不敬你,你不遵從這種禮節,我也不必遵守此類規範,那麽女方父母也就不必來迴拜,樂得省略這種奔波勞累。
謝家父母就是不講究這種禮節,也不遵循這類規矩的親家,從來不曾到女方父母家去拜過親家年。除了肖琳的父母,其它幾個兒媳的父母,也從來不曾到謝家來拜過親家年。
肖琳的父母這樣,降尊屈貴,有人說是開明寬厚,也有人說是低三下四,還有人說是男方捏住了女方的重大過錯,連累父母都要來低頭賠罪。
後來初六,袁春花夫婦帶著小孩子,提著禮物來給袁秋華夫婦拜年。袁春花夫婦拿了禮品,登謝家二老的門,給伯父伯母拜年,卻沒讓孩子們給姑媽肖琳拜年。肖琳與袁秋華同廳而住,隔牆而居,哥和妹抬頭相見,僅止於點頭微笑,話都不願多說,姑和嫂廳內相逢,不言不語,緘默避讓,笑臉都不肯露一個,形同陌路。這刻意的隔絕,包含著老死不相往來的心思,等於告訴大家,兄妹已經徹底鬧翻,臉麵都撕破了,連禮貌都不忌憚了。想起肖琳在娘家的作為,闖下的禍,人們倒同情和理解袁春花夫婦,同時更瞧不起肖琳。院子裏,鄰居和袁秋華姐妹圍坐在一起,喝茶磕瓜子,曬太陽聊家常,談天論事,說說笑笑,對進出晃悠的肖琳似都視而不見了。有人便發感慨,怪不得張家二老要提前來拜年,原來是因為娘家侄子不願給姑媽拜年啊!親家若是不來拜年的話,這門親就斷絕了關係,沒人走動聯係了咧!老一輩要是閉了眼伸了腿,這親戚間,還怎麽聯綹感情呀?
此是後事,扯遠了,偏題了。話說初三那日,聽說張家二老要來拜年,宮喜鵲早早吩咐袁秋華殺魚宰雞,燒炭盆火,要熱情接待,盛情款待。她出門恭候,數九寒天下大雪,三進三出,搓手頓足站嶺頂觀望,嘴裏叨嘮:來麽?怎麽還不來?肯定來麽?能來麽?不會不來吧?
遠遠望見人影,她迎接上去,樂顛顛小跑一百米。親家見麵,她搶先拱手作揖,給親家拜年,客氣得簡直不象親家母,而像晚輩給老人請安,笑臉裏無一例外帶著討好的諂媚意味。官有十條路,九條民莫知,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她沒品沒級平民老百姓一個。說白了,是她沒深交攀附過大幹部,甭管是誰,隻要是官,心裏先就怯了三分。人死得,窮不得,富人一餐飯,抵窮人一月糧,這也是窮人心態。宮喜鵲那貧窮落伍的生活,井裏的蛤蟆隻看見碗大的天,讓她對一切非富即貴的人,都有著本能的避諱和謙恭。
遵世情常理,循人情客禮,不管多大的官,既是親戚來往,而非坐辦公室辦公事,純粹屬於私人感情的拜訪,同為親家,輩份相等,原本無尊卑貴賤之分。依著老規矩,庭訓家教,宮喜鵲應該是端端正正,穩穩重重,靜坐家中,耐心等待客人上門拜年,見客人進門,最多站起來笑臉相迎,熱情讓座,吩咐晚輩倒茶。這樣相見,隨和而不失身份,就像丈夫謝清泉那樣,挺規範,挺正常。
宮喜鵲實不該到門外去拋頭露麵,似乎是沒覺悟的鄉下佬,死乞白賴上趕著巴結,好像富親戚能進窮親戚的門,還是高抬厚舉呢,越鄭重其事,受寵若驚,便越跌價,越熱情洋溢,感恩戴德,越掉份。由此可知,她根本就不懂禮數這一套傳教,始終也沒搞明白,他官再大,家再富,到這也是親家,按常規是禮尚往來,平起平坐,這怕是至死也改變不了的關係。
張森林不苟言笑,作林中居士式,孤傲淡泊樣,跟親家握手,問:嗬嗬,新年好哇!嗯嗯,年過得可好?
那皮笑肉不笑的臉容,那正兒八經的作派,那居高臨下的姿態,絕對是大官接見群眾的親民態勢,恰如電視新聞中官員下鄉慰問孤寡似的,一點也不新鮮。誰都看得出,假模假式而裝親切的僵硬之笑,裝腔作勢而佯友好的冷漠之問,都是寒暄的假熱情,湊數量。而張森林他,本身隻不過是輕工機械廠的一個門衛而已,日常工作就是給領導送送報紙,打打開水,給車輛開開電動門,還有來客登記,打掃門口衛生。在城裏,論身份地位,充其量隻算草芥一般,蚊蟻一樣的小人物,其活動能力比鄉下的村幹部都不如。
宮喜鵲跟家人說話的口氣,是命令式的,沒有商量的餘地,也不管願意不願意,也不管合不合理,任務下了就得無條件地完成。譬如今天,她把做飯的任務交給袁秋華,讓肖琳專職陪父母聊天。直從結婚後,家裏的飯,本來就是袁秋華做的,但肖琳的娘家來人,該由肖琳招客待飯才對,就算是拜親家年,親家陪親家吃飯,夥食不必肖琳提供,可搭把手總應該吧,幫一次廚,總可以吧,況且她一家也在這搭夥吃飯呢。再說,父母來時,不僅提禮物給親家,還提煙酒給女婿,還提牛奶給外孫。按世情常理講,隻要客人提禮物上門,主婦就該招客待飯,客人拜了幾家的年,就會吃幾家的飯,多半是吃了這家,再接著吃那家,即使家數多,客人吃不過來,主婦也會簡單地做幾樣,然後端到客人正在吃的飯桌上,哪怕客人不動筷子,可主婦的禮數仍然是要做到位的。
袁秋華原本是心甘情願做飯的,沒有客人,自家人也是要吃的嘛。婆婆不懂禮數,肖琳的母親也不懂,未曾*,不會點撥,仍然讓肖琳一毛不拔,還像客人一樣靜坐不動,守著炭盆烤火,隻等著飯來張口。經婆婆這麽一撥拉,待遇尊卑,貴賤區別,一看便知,重用就是多幹活,庇護就是享清福,她的福卻是建立在自己多幹活的基礎上,婆婆的護也是表現在自己替她幹活的命令上。
能者多勞,無能者不勞,千裏馬死在戰場上,淘汰馬養在動物園。精壯強健,吃苦耐勞,落不下好,隻得到壞,哎喲,原來聰明能幹也不是什麽好事啊!看出門道,袁秋華心裏就不是滋味,但她什麽也沒說,就去履行做飯的任務了。即使冷暖態度不表現出來,當事人豈能沒有察覺?看得多了,聽得多了,蓄積在心,如同洪水猛獸,總有一朝會決堤,總有一日要咆哮。
宮喜鵲好像很興奮,不停地說誇讚肖琳的好話,為了襯托肖琳的孝順,還不斷地說其他兒媳,其他親家的壞話,主要是大嫂及她的父母,和她的兄弟姐妹,還有二嫂娘家的親戚朋友們,捎帶也抨擊一會馬惠蘭的娘家人。她對張親家幾乎敬若神靈,大誇如何有德行,如何有本事,如何攤了門好親戚,毫不掩飾對他降貴紆尊來到的感動,也隨心流露對他高風亮節的佩服。
她不僅不講究得厲害,不懂什麽是規行矩步,也看不出好壞習慣,腦袋瓜子裏隻裝下私念,所謂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和尚無權卻名氣大,城裏來的和尚自然比土著道行更深,簡直正宗能做主,說話可算數,一旦有事相求,必定吉祥如意。逢年過節,迎來送往,動真格的,加倍迴禮呀,雞鴨及蛋一大袋,幹菜土特產一大包,也是為了日後幫忙打基礎。攀附可是件大事,禮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臉人,切不可掉以輕心,關係到晚崽全家的福祉嗬,像肖琳的招工進廠,像謝雄領城關的結婚證,像在城區辦理準生證,像孫女謝雲翔上城市戶口,像肖琳的買斷工齡,及辦理下崗再就業優惠證,像肖琳母女吃城關的低保,統統都靠他才辦得成耶。
</p>
隔一天,肖琳的父母便提了魚翅燕窩來迴拜。
按風俗習慣,初一崽給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給嶽父嶽母拜年,初三婆家外甥給舅父舅媽拜年,初四娘家侄子給姑父姑媽拜年。
初二女婿給嶽父拜年是該禮節所當,初四哥嫂帶著侄子給姑媽拜年也是理所當然,但凡辦酒席,妻黨,舅黨,姑黨,是至尊至親,排席要排席首,坐席要坐上席,逢年過節的拜訪,自是不敢怠慢。
但初三,肖琳的父母竟不惜屈尊紆貴給女婿拜年,不僅降低輩份的倒拜,與禮節和風俗有悖,就算拜親家年也有些自掉身份了。況且,按順親倒親的說法,先是男方父母到女方父母家拜年之後,女方父母才到男方父母家迴禮,若是男方父母不去,連個腿都不肯向前邁一步的話,你沒誠意,我也不必迴饋,你先不尊我,我後不敬你,你不遵從這種禮節,我也不必遵守此類規範,那麽女方父母也就不必來迴拜,樂得省略這種奔波勞累。
謝家父母就是不講究這種禮節,也不遵循這類規矩的親家,從來不曾到女方父母家去拜過親家年。除了肖琳的父母,其它幾個兒媳的父母,也從來不曾到謝家來拜過親家年。
肖琳的父母這樣,降尊屈貴,有人說是開明寬厚,也有人說是低三下四,還有人說是男方捏住了女方的重大過錯,連累父母都要來低頭賠罪。
後來初六,袁春花夫婦帶著小孩子,提著禮物來給袁秋華夫婦拜年。袁春花夫婦拿了禮品,登謝家二老的門,給伯父伯母拜年,卻沒讓孩子們給姑媽肖琳拜年。肖琳與袁秋華同廳而住,隔牆而居,哥和妹抬頭相見,僅止於點頭微笑,話都不願多說,姑和嫂廳內相逢,不言不語,緘默避讓,笑臉都不肯露一個,形同陌路。這刻意的隔絕,包含著老死不相往來的心思,等於告訴大家,兄妹已經徹底鬧翻,臉麵都撕破了,連禮貌都不忌憚了。想起肖琳在娘家的作為,闖下的禍,人們倒同情和理解袁春花夫婦,同時更瞧不起肖琳。院子裏,鄰居和袁秋華姐妹圍坐在一起,喝茶磕瓜子,曬太陽聊家常,談天論事,說說笑笑,對進出晃悠的肖琳似都視而不見了。有人便發感慨,怪不得張家二老要提前來拜年,原來是因為娘家侄子不願給姑媽拜年啊!親家若是不來拜年的話,這門親就斷絕了關係,沒人走動聯係了咧!老一輩要是閉了眼伸了腿,這親戚間,還怎麽聯綹感情呀?
此是後事,扯遠了,偏題了。話說初三那日,聽說張家二老要來拜年,宮喜鵲早早吩咐袁秋華殺魚宰雞,燒炭盆火,要熱情接待,盛情款待。她出門恭候,數九寒天下大雪,三進三出,搓手頓足站嶺頂觀望,嘴裏叨嘮:來麽?怎麽還不來?肯定來麽?能來麽?不會不來吧?
遠遠望見人影,她迎接上去,樂顛顛小跑一百米。親家見麵,她搶先拱手作揖,給親家拜年,客氣得簡直不象親家母,而像晚輩給老人請安,笑臉裏無一例外帶著討好的諂媚意味。官有十條路,九條民莫知,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她沒品沒級平民老百姓一個。說白了,是她沒深交攀附過大幹部,甭管是誰,隻要是官,心裏先就怯了三分。人死得,窮不得,富人一餐飯,抵窮人一月糧,這也是窮人心態。宮喜鵲那貧窮落伍的生活,井裏的蛤蟆隻看見碗大的天,讓她對一切非富即貴的人,都有著本能的避諱和謙恭。
遵世情常理,循人情客禮,不管多大的官,既是親戚來往,而非坐辦公室辦公事,純粹屬於私人感情的拜訪,同為親家,輩份相等,原本無尊卑貴賤之分。依著老規矩,庭訓家教,宮喜鵲應該是端端正正,穩穩重重,靜坐家中,耐心等待客人上門拜年,見客人進門,最多站起來笑臉相迎,熱情讓座,吩咐晚輩倒茶。這樣相見,隨和而不失身份,就像丈夫謝清泉那樣,挺規範,挺正常。
宮喜鵲實不該到門外去拋頭露麵,似乎是沒覺悟的鄉下佬,死乞白賴上趕著巴結,好像富親戚能進窮親戚的門,還是高抬厚舉呢,越鄭重其事,受寵若驚,便越跌價,越熱情洋溢,感恩戴德,越掉份。由此可知,她根本就不懂禮數這一套傳教,始終也沒搞明白,他官再大,家再富,到這也是親家,按常規是禮尚往來,平起平坐,這怕是至死也改變不了的關係。
張森林不苟言笑,作林中居士式,孤傲淡泊樣,跟親家握手,問:嗬嗬,新年好哇!嗯嗯,年過得可好?
那皮笑肉不笑的臉容,那正兒八經的作派,那居高臨下的姿態,絕對是大官接見群眾的親民態勢,恰如電視新聞中官員下鄉慰問孤寡似的,一點也不新鮮。誰都看得出,假模假式而裝親切的僵硬之笑,裝腔作勢而佯友好的冷漠之問,都是寒暄的假熱情,湊數量。而張森林他,本身隻不過是輕工機械廠的一個門衛而已,日常工作就是給領導送送報紙,打打開水,給車輛開開電動門,還有來客登記,打掃門口衛生。在城裏,論身份地位,充其量隻算草芥一般,蚊蟻一樣的小人物,其活動能力比鄉下的村幹部都不如。
宮喜鵲跟家人說話的口氣,是命令式的,沒有商量的餘地,也不管願意不願意,也不管合不合理,任務下了就得無條件地完成。譬如今天,她把做飯的任務交給袁秋華,讓肖琳專職陪父母聊天。直從結婚後,家裏的飯,本來就是袁秋華做的,但肖琳的娘家來人,該由肖琳招客待飯才對,就算是拜親家年,親家陪親家吃飯,夥食不必肖琳提供,可搭把手總應該吧,幫一次廚,總可以吧,況且她一家也在這搭夥吃飯呢。再說,父母來時,不僅提禮物給親家,還提煙酒給女婿,還提牛奶給外孫。按世情常理講,隻要客人提禮物上門,主婦就該招客待飯,客人拜了幾家的年,就會吃幾家的飯,多半是吃了這家,再接著吃那家,即使家數多,客人吃不過來,主婦也會簡單地做幾樣,然後端到客人正在吃的飯桌上,哪怕客人不動筷子,可主婦的禮數仍然是要做到位的。
袁秋華原本是心甘情願做飯的,沒有客人,自家人也是要吃的嘛。婆婆不懂禮數,肖琳的母親也不懂,未曾*,不會點撥,仍然讓肖琳一毛不拔,還像客人一樣靜坐不動,守著炭盆烤火,隻等著飯來張口。經婆婆這麽一撥拉,待遇尊卑,貴賤區別,一看便知,重用就是多幹活,庇護就是享清福,她的福卻是建立在自己多幹活的基礎上,婆婆的護也是表現在自己替她幹活的命令上。
能者多勞,無能者不勞,千裏馬死在戰場上,淘汰馬養在動物園。精壯強健,吃苦耐勞,落不下好,隻得到壞,哎喲,原來聰明能幹也不是什麽好事啊!看出門道,袁秋華心裏就不是滋味,但她什麽也沒說,就去履行做飯的任務了。即使冷暖態度不表現出來,當事人豈能沒有察覺?看得多了,聽得多了,蓄積在心,如同洪水猛獸,總有一朝會決堤,總有一日要咆哮。
宮喜鵲好像很興奮,不停地說誇讚肖琳的好話,為了襯托肖琳的孝順,還不斷地說其他兒媳,其他親家的壞話,主要是大嫂及她的父母,和她的兄弟姐妹,還有二嫂娘家的親戚朋友們,捎帶也抨擊一會馬惠蘭的娘家人。她對張親家幾乎敬若神靈,大誇如何有德行,如何有本事,如何攤了門好親戚,毫不掩飾對他降貴紆尊來到的感動,也隨心流露對他高風亮節的佩服。
她不僅不講究得厲害,不懂什麽是規行矩步,也看不出好壞習慣,腦袋瓜子裏隻裝下私念,所謂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和尚無權卻名氣大,城裏來的和尚自然比土著道行更深,簡直正宗能做主,說話可算數,一旦有事相求,必定吉祥如意。逢年過節,迎來送往,動真格的,加倍迴禮呀,雞鴨及蛋一大袋,幹菜土特產一大包,也是為了日後幫忙打基礎。攀附可是件大事,禮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臉人,切不可掉以輕心,關係到晚崽全家的福祉嗬,像肖琳的招工進廠,像謝雄領城關的結婚證,像在城區辦理準生證,像孫女謝雲翔上城市戶口,像肖琳的買斷工齡,及辦理下崗再就業優惠證,像肖琳母女吃城關的低保,統統都靠他才辦得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