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海珠石到底在哪裏呢?
海珠石原為珠江河道的巨型礁石,長百餘米,闊50餘米。海珠石高出江麵四米多,周邊麵積有1300多平方米。因有海珠石,故島名為海珠島。島上建海珠寺,即慈度寺,規模極大,寺在水中,圍牆若城,四周,離水五尺許,有洞,設大炮以防海寇。自古以來,既是海上交昴的集市,又是遊覽勝地,宋代稱“珠江秋月“,明代稱“珠海晴瀾“,清代稱“海珠夜月“。
海珠島在廣州市越秀區珠江北岸。1931年(民國二十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143號),海珠島劃入填埋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麵的岩石,將海珠島填埋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麵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被埋於地下,與市區相連。
海珠島曾名新堤大馬路,具體就是現在的新堤一橫路,二橫路。九十年代初,修建愛群會景灣,地上49層,地下4層。“腳壓千年海珠石”成為這個樓盤一個響亮的宣傳口號。這個樓盤東西方向就是新堤一橫街和新堤二橫街兩條路。不過“海珠石”,海珠公園”早已不在,代替她的就是高聳入雲,每平方米均價7萬元的豪華住宅“薈景灣”。
2000年1月廣州市政在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交界口附近進行濠湧排汙工程施工,意外發現深埋地下近七十載的海珠石。古藉記載,海珠石長百餘米,闊50餘米。瞬間現世的海珠石,地麵部分長寬隻見區區幾米,隻不過是巨型礁石的冰山一角。發現海珠石也不可能將它全部挖掘出來,四麵用磚砌牆,建成圍觀坑,上罩玻璃窗,供人觀瞻。
袁秋華下樓,一輛越野吉普靠攏,副駕駛門推開,司機不說,她也不問,彎腰落坐。司機先把她送去看海珠石,再把她送到華林禪寺。一路上,都沒有交流,都心知一場戰役已經打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每一個參加者都是一枚棋子,必須服從命令和保密,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互不打聽,也互不相認。
中國佛教禪宗之源在哪裏?
在西來庵,也就是華林禪寺。
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的北邊,街口立塊石碑,碑刻“西來古岸“四字。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遠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經過三個寒暑的跋涉奔波,來到廣州,在繡衣坊碼頭(今下九路附近)登岸,並在此建造西來庵傳教。達摩是天竺香至國王第三子,達摩在西來庵宣傳佛教佛經,創立中國佛教禪宗,後來被尊為中國佛教南宗的始祖,稱“達摩祖師”。華林禪寺也因此被公認為是禪宗第一祖庭。
人們尊崇他是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便稱他最初登岸的地方為“西來初地”。西來初地位於廣州西關,又名繡衣坊,是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聚居之地。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西來庵的住持宗符禪師募資擴建,增設了禪房、僧房、大雄寶殿,又開拓庭院,廣植樹木、引入流水,營造起一座更清新、典雅、幽靜的頗具規模的佛教叢林,麵積達3萬平方米,並將西來庵改名為華林寺,成為廣東名刹。
從清末至抗日戰爭之前,西來初地曾經相當興旺,很多店鋪經營出售多種民間工藝品,成市成行,很有特色,如西來北地的酸枝,新政街的顧繡、石器,吉星裏的骨製品。尤其是玉器,更為有名,許多人家祖輩相傳,手藝精湛。民國初年,著名的玉器店有生昌和、寶濟生等。雲南人“玉石大王”李生澤在這裏經營寶石生意,他在滇省購下玉石山,開采後運到上海及廣州,上好質地的玉石加工後製成手鐲、指環、耳扣等,成為達官貴婦與富商喜購之物。
1986年後,西來初地又逐漸恢複了傳統工藝特色,出現了玉器街和酸枝街。現有玉器店約二百家,酸枝店約十多家,多是個體私營的。它吸引著不少顧客和遊客,有的酸枝店更常有駐華使節光顧。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辟為商業步行街之後,這裏就更為繁盛熱鬧了。
華林寺身處鬧市之中,這裏地方很小,麵積不大,進門更小,方寸之地被周圍的玉器大街小巷所掩蓋,清淨之地藏在車水馬龍,喧囂的玉器街內。真個是咫尺天涯,繁華鬧市與清靜叢林,隻是一步之隔。
街麵繁榮依舊,消息封鎖甚好,人們臉上不見恐慌。
寺坐西朝東,山門兩側各放兩隻石獅子和兩隻石鼓。山門石額上銘刻著“華林禪寺“四個字,兩側石柱刻有一副對聯:華嚴世界觀十萬諸佛,林蘢鷲山隱五百應真。
進了山門,兩端是星岩石塔,南麵為一列平房,內有一間功德堂。
袁秋華進入殿門,隻見一尊笑口常開,且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在迎候著。轉到佛的背後,是寺院護法神將韋馱大將軍。殿堂北端供奉著三尊大佛:釋迦牟尼佛祖居中,茲師佛在左邊,阿彌陀佛在右邊。巫師,歸根結底也是儒,佛,道,三家兼修之人,入寺廟拜佛祖,入道觀拜天尊,入聖殿拜孔孟。袁秋華對著三位神佛還是要拜一拜。她畢恭畢敬焚香,叩拜,磕頭,退步出。殿堂的西牆供奉著全身地藏王。殿堂東牆供奉的是一尊木雕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與地藏王相對。
執事合掌迴禮:阿彌陀佛,我佛慈悲,善哉善哉!施主願意拜就拜,香火錢看著給,不要太破費,心意點到,就好!
佛教徒見麵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這是佛教中最美的語言,表示光壽無量的意思。光代表智慧,壽代表福德,見麵互相道一聲“阿彌陀佛”,就是祝你光壽無量,智慧福德圓滿的意思。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命由運轉,人生乃是一場修行,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袁秋華自幼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以及皈依佛門,儒道佛三家同修,遵循不悖。《論語》告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做什麽。《道德經》告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做什麽。《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怎樣生存。
她養成了每天至少念經打坐四十五分鍾的習慣,參禪悟道,佛法的熏陶,利他的慈悲,清修的覺悟,放下的自在。每月初一,十五到寺院吃齋持戒,除了念經,禪修,甚麽都不做,連電話也不帶在身,隻要自己甚麽都不去想,毫無雜念,能做到三天不說話。人生如夢,世事皆空,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禪宗傳承以達摩為初祖。禪宗二祖慧可,禪宗三祖僧璨,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禪宗六慧能,“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簡稱,意譯為修習方法,禪宗以“禪“概括佛教的修行實踐。梵文“禪”,應為“禪那”,禪者,靜也,那者,息也,即一唿一吸為一息。玄奘譯“禪”為靜修出入息。安那,入息,吸氣,以鼻納氣,般那,出息,唿氣,以口吐氣,修行就是練氣煉息。佛教禪宗對於真理和實證的追求,內在修為,明心見智,矢誌不渝,與科學技術如出一轍。禪蘊含玄機,信仰的不是神,信仰的是智慧。
《易經》,《山海經》,《金篆玉函》,天書,說無字,卻有圖示,它是心法,說有字,卻隻片言,它是歌訣。所謂“不得明師親口授,任是聰慧也枉然”。巫師一脈,拚的不是個人的天賦,而是眾師的傳承,傳承才是巫師的根本。沒有名家大師的傳承,就算天賦異稟,很多秘術秘法,風水歌訣,禪語佛偈,大小乘禪法,連聽都沒聽說過,又何談能夠學會?縱有師承點撥,*,頓悟,也得曆五劫,風火*,外加情劫,即桃花劫也。
《無量壽經》,《涅盤經》,《華嚴經》是基礎課。阿彌陀佛,又被稱為“西方接引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mo)”是梵文音譯,表示對阿彌陀佛的尊敬、頂禮、皈依、歸命。隻有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枯燥,潛心鑽研,才能有所成就,成為一代宗師。正如“知了“,隻有在地下深處蟄伏數個寒暑,才能有朝一日破土而出,一鳴驚人。
《般若心經》,《圓覺經》,《二十四章經》是入門。經雲: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我愛”,其實就是我執,我求,即自私自利,我執心越重、越自私,就越貪婪。“涅槃”,即寂靜,生死本空。看破自我,以及生死輪迴,虛幻本空,放下一切的執念和妄想,才能夠獲得解脫。譬如情劫,兩個人即使心中有愛,卻因為彼此的立場,而不能在一起,大聲哭喊也無能為力,都以對方好為出發點,其實卻是相互在心口捅刀,“給我一杯忘情水,換你一生不流淚”!兩個人經曆了那麽多,這份感情,怎麽能輕易拋棄?兩人假裝不愛,但心裏卻是不舍得放手的痛,泰山也壓不住的痛,痛得神經抽搐,全身肌肉忍不住顫抖。越是真心付出,舍情似丟心,越是不甘心,撒氣就越決絕,就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跟對方沒有多大關係,是自己“不放”的一種執念,其實不是真正的愛,那隻是一種偏執的意識,因為一旦想通,甘心了,那份愛也就沒了。但有句話不得不說,隻有在分手之後的省悟,才能慢慢學會珍惜,這是必須經曆的一個成長過程。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愛,而我愛就是自私的占有。解脫與輪迴,正法與邪法,僅在毫厘之間,正可謂“毫厘之差,千裏之失”,學者不可不慎也!“清修”與“清靜”是一種心靈狀態,“寂靜”與“自在”是一種生活狀態。參禪,重在修心和意念,不是外在的形式。人心皆有佛緣,切莫刻意尋求,心底無私,不爭者輕鬆。寂靜是一種思索,是一種安詳,是一種清淨,也是一種寧靜。忙忙碌碌應該是生活的狀態,不應該成為心靈的狀態,在工作的繁忙中,更應該體會到自由灑脫的特別與美好。
功德堂的旁邊,是初祖達摩堂。達摩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對聯寫道:東土禪宗傳妙法,西域寶甸辟華林。讚頌初祖達摩由西來中國傳播宗教文化事跡。殿堂北牆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著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腳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達摩塑像。殿堂東西牆壁上,掛有兩幅雕畫,內容是敘述達摩東渡來華的傳奇故事,如“麵壁九年“、“一葦渡江“、“隻履舊西“等。
大殿廣場上一個大香鼎,香火鼎盛。
佛教認為,菩薩修大乘,羅漢修小乘。在修道層次上,最高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人們進寺院,先拜佛,再拜菩薩,後拜羅漢。十方信眾皆可,以個人或全家名義,在佛殿內永久供奉佛像,永久供大眾參拜。信眾也可根據自身要求供奉其他諸佛。另外,信眾也可在佛殿內請一尊開光的玉觀音迴家供奉(在佛殿供奉三個月後,請迴家)。
華林寺的布局與一般的寺廟不同,沒有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就成了主殿。1997年達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唯一的殿堂。羅漢堂為道光末年該寺長老祗園主持下所創製。他到浙江淨慈寺描下五百羅漢像,帶迴來按像雕成,祀奉在田字殿內。據有關史料記載,民國初年的五百羅漢堂,規模非常宏大和雄偉:堂呈田字形,大門左右分立高達丈餘的金剛,從門直入,北邊神龕供奉有三寶佛,中央兩麵均有天井,迴廊供奉五百羅漢神座,眾羅漢像體如真人大小,喜怒哀樂表情及姿態各異,其中一尊是元代來華的意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原型塑像。堂中央還有一座高4米、重達1噸的銅製阿育王神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即浮圖,就是“塔”的意思,寺廟皆有塔,七級,即七層。
五百羅漢堂殿門向南,由殿門至北端的三保佛像,為南北中軸線。東西兩邊是迴廊,在高1米多的基座上供奉著五百羅漢。
走進五百羅漢堂,隻見堂門前兩旁各立有一個高達殿簷、手執金剛杵、麵容威猛的金剛力土鎮守著山門。殿門上方高懸“五百羅漢堂“石額。兩旁石柱刻有一副對聯:證菩提心現應真相,登歡喜地得自在觀。
同為佛教禪宗寺院,華林寺與歸元寺,建築整體布局不同,歸元寺平麵布局呈袈裟形狀。歸元寺的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田“字四個口,為四個小天井,羅漢圍繞“田“字迴廊排列,殿堂裏盡管安放了五百尊尊者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條件。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隻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表情上,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維妙維肖,活靈活現。“數羅漢“是人們遊羅漢堂的趣事。據說男左女右,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著排序往下數,按照自己的年齡數羅漢,自己多少歲就數多少個,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楣梁上的四句偈語,就可昭示數者的命運,從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來。
</p>
海珠石到底在哪裏呢?
海珠石原為珠江河道的巨型礁石,長百餘米,闊50餘米。海珠石高出江麵四米多,周邊麵積有1300多平方米。因有海珠石,故島名為海珠島。島上建海珠寺,即慈度寺,規模極大,寺在水中,圍牆若城,四周,離水五尺許,有洞,設大炮以防海寇。自古以來,既是海上交昴的集市,又是遊覽勝地,宋代稱“珠江秋月“,明代稱“珠海晴瀾“,清代稱“海珠夜月“。
海珠島在廣州市越秀區珠江北岸。1931年(民國二十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143號),海珠島劃入填埋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麵的岩石,將海珠島填埋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麵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被埋於地下,與市區相連。
海珠島曾名新堤大馬路,具體就是現在的新堤一橫路,二橫路。九十年代初,修建愛群會景灣,地上49層,地下4層。“腳壓千年海珠石”成為這個樓盤一個響亮的宣傳口號。這個樓盤東西方向就是新堤一橫街和新堤二橫街兩條路。不過“海珠石”,海珠公園”早已不在,代替她的就是高聳入雲,每平方米均價7萬元的豪華住宅“薈景灣”。
2000年1月廣州市政在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交界口附近進行濠湧排汙工程施工,意外發現深埋地下近七十載的海珠石。古藉記載,海珠石長百餘米,闊50餘米。瞬間現世的海珠石,地麵部分長寬隻見區區幾米,隻不過是巨型礁石的冰山一角。發現海珠石也不可能將它全部挖掘出來,四麵用磚砌牆,建成圍觀坑,上罩玻璃窗,供人觀瞻。
袁秋華下樓,一輛越野吉普靠攏,副駕駛門推開,司機不說,她也不問,彎腰落坐。司機先把她送去看海珠石,再把她送到華林禪寺。一路上,都沒有交流,都心知一場戰役已經打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每一個參加者都是一枚棋子,必須服從命令和保密,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互不打聽,也互不相認。
中國佛教禪宗之源在哪裏?
在西來庵,也就是華林禪寺。
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的北邊,街口立塊石碑,碑刻“西來古岸“四字。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遠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經過三個寒暑的跋涉奔波,來到廣州,在繡衣坊碼頭(今下九路附近)登岸,並在此建造西來庵傳教。達摩是天竺香至國王第三子,達摩在西來庵宣傳佛教佛經,創立中國佛教禪宗,後來被尊為中國佛教南宗的始祖,稱“達摩祖師”。華林禪寺也因此被公認為是禪宗第一祖庭。
人們尊崇他是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便稱他最初登岸的地方為“西來初地”。西來初地位於廣州西關,又名繡衣坊,是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聚居之地。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西來庵的住持宗符禪師募資擴建,增設了禪房、僧房、大雄寶殿,又開拓庭院,廣植樹木、引入流水,營造起一座更清新、典雅、幽靜的頗具規模的佛教叢林,麵積達3萬平方米,並將西來庵改名為華林寺,成為廣東名刹。
從清末至抗日戰爭之前,西來初地曾經相當興旺,很多店鋪經營出售多種民間工藝品,成市成行,很有特色,如西來北地的酸枝,新政街的顧繡、石器,吉星裏的骨製品。尤其是玉器,更為有名,許多人家祖輩相傳,手藝精湛。民國初年,著名的玉器店有生昌和、寶濟生等。雲南人“玉石大王”李生澤在這裏經營寶石生意,他在滇省購下玉石山,開采後運到上海及廣州,上好質地的玉石加工後製成手鐲、指環、耳扣等,成為達官貴婦與富商喜購之物。
1986年後,西來初地又逐漸恢複了傳統工藝特色,出現了玉器街和酸枝街。現有玉器店約二百家,酸枝店約十多家,多是個體私營的。它吸引著不少顧客和遊客,有的酸枝店更常有駐華使節光顧。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辟為商業步行街之後,這裏就更為繁盛熱鬧了。
華林寺身處鬧市之中,這裏地方很小,麵積不大,進門更小,方寸之地被周圍的玉器大街小巷所掩蓋,清淨之地藏在車水馬龍,喧囂的玉器街內。真個是咫尺天涯,繁華鬧市與清靜叢林,隻是一步之隔。
街麵繁榮依舊,消息封鎖甚好,人們臉上不見恐慌。
寺坐西朝東,山門兩側各放兩隻石獅子和兩隻石鼓。山門石額上銘刻著“華林禪寺“四個字,兩側石柱刻有一副對聯:華嚴世界觀十萬諸佛,林蘢鷲山隱五百應真。
進了山門,兩端是星岩石塔,南麵為一列平房,內有一間功德堂。
袁秋華進入殿門,隻見一尊笑口常開,且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在迎候著。轉到佛的背後,是寺院護法神將韋馱大將軍。殿堂北端供奉著三尊大佛:釋迦牟尼佛祖居中,茲師佛在左邊,阿彌陀佛在右邊。巫師,歸根結底也是儒,佛,道,三家兼修之人,入寺廟拜佛祖,入道觀拜天尊,入聖殿拜孔孟。袁秋華對著三位神佛還是要拜一拜。她畢恭畢敬焚香,叩拜,磕頭,退步出。殿堂的西牆供奉著全身地藏王。殿堂東牆供奉的是一尊木雕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與地藏王相對。
執事合掌迴禮:阿彌陀佛,我佛慈悲,善哉善哉!施主願意拜就拜,香火錢看著給,不要太破費,心意點到,就好!
佛教徒見麵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這是佛教中最美的語言,表示光壽無量的意思。光代表智慧,壽代表福德,見麵互相道一聲“阿彌陀佛”,就是祝你光壽無量,智慧福德圓滿的意思。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命由運轉,人生乃是一場修行,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袁秋華自幼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以及皈依佛門,儒道佛三家同修,遵循不悖。《論語》告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做什麽。《道德經》告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做什麽。《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怎樣生存。
她養成了每天至少念經打坐四十五分鍾的習慣,參禪悟道,佛法的熏陶,利他的慈悲,清修的覺悟,放下的自在。每月初一,十五到寺院吃齋持戒,除了念經,禪修,甚麽都不做,連電話也不帶在身,隻要自己甚麽都不去想,毫無雜念,能做到三天不說話。人生如夢,世事皆空,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禪宗傳承以達摩為初祖。禪宗二祖慧可,禪宗三祖僧璨,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禪宗六慧能,“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簡稱,意譯為修習方法,禪宗以“禪“概括佛教的修行實踐。梵文“禪”,應為“禪那”,禪者,靜也,那者,息也,即一唿一吸為一息。玄奘譯“禪”為靜修出入息。安那,入息,吸氣,以鼻納氣,般那,出息,唿氣,以口吐氣,修行就是練氣煉息。佛教禪宗對於真理和實證的追求,內在修為,明心見智,矢誌不渝,與科學技術如出一轍。禪蘊含玄機,信仰的不是神,信仰的是智慧。
《易經》,《山海經》,《金篆玉函》,天書,說無字,卻有圖示,它是心法,說有字,卻隻片言,它是歌訣。所謂“不得明師親口授,任是聰慧也枉然”。巫師一脈,拚的不是個人的天賦,而是眾師的傳承,傳承才是巫師的根本。沒有名家大師的傳承,就算天賦異稟,很多秘術秘法,風水歌訣,禪語佛偈,大小乘禪法,連聽都沒聽說過,又何談能夠學會?縱有師承點撥,*,頓悟,也得曆五劫,風火*,外加情劫,即桃花劫也。
《無量壽經》,《涅盤經》,《華嚴經》是基礎課。阿彌陀佛,又被稱為“西方接引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mo)”是梵文音譯,表示對阿彌陀佛的尊敬、頂禮、皈依、歸命。隻有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枯燥,潛心鑽研,才能有所成就,成為一代宗師。正如“知了“,隻有在地下深處蟄伏數個寒暑,才能有朝一日破土而出,一鳴驚人。
《般若心經》,《圓覺經》,《二十四章經》是入門。經雲: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我愛”,其實就是我執,我求,即自私自利,我執心越重、越自私,就越貪婪。“涅槃”,即寂靜,生死本空。看破自我,以及生死輪迴,虛幻本空,放下一切的執念和妄想,才能夠獲得解脫。譬如情劫,兩個人即使心中有愛,卻因為彼此的立場,而不能在一起,大聲哭喊也無能為力,都以對方好為出發點,其實卻是相互在心口捅刀,“給我一杯忘情水,換你一生不流淚”!兩個人經曆了那麽多,這份感情,怎麽能輕易拋棄?兩人假裝不愛,但心裏卻是不舍得放手的痛,泰山也壓不住的痛,痛得神經抽搐,全身肌肉忍不住顫抖。越是真心付出,舍情似丟心,越是不甘心,撒氣就越決絕,就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跟對方沒有多大關係,是自己“不放”的一種執念,其實不是真正的愛,那隻是一種偏執的意識,因為一旦想通,甘心了,那份愛也就沒了。但有句話不得不說,隻有在分手之後的省悟,才能慢慢學會珍惜,這是必須經曆的一個成長過程。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愛,而我愛就是自私的占有。解脫與輪迴,正法與邪法,僅在毫厘之間,正可謂“毫厘之差,千裏之失”,學者不可不慎也!“清修”與“清靜”是一種心靈狀態,“寂靜”與“自在”是一種生活狀態。參禪,重在修心和意念,不是外在的形式。人心皆有佛緣,切莫刻意尋求,心底無私,不爭者輕鬆。寂靜是一種思索,是一種安詳,是一種清淨,也是一種寧靜。忙忙碌碌應該是生活的狀態,不應該成為心靈的狀態,在工作的繁忙中,更應該體會到自由灑脫的特別與美好。
功德堂的旁邊,是初祖達摩堂。達摩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對聯寫道:東土禪宗傳妙法,西域寶甸辟華林。讚頌初祖達摩由西來中國傳播宗教文化事跡。殿堂北牆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著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腳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達摩塑像。殿堂東西牆壁上,掛有兩幅雕畫,內容是敘述達摩東渡來華的傳奇故事,如“麵壁九年“、“一葦渡江“、“隻履舊西“等。
大殿廣場上一個大香鼎,香火鼎盛。
佛教認為,菩薩修大乘,羅漢修小乘。在修道層次上,最高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人們進寺院,先拜佛,再拜菩薩,後拜羅漢。十方信眾皆可,以個人或全家名義,在佛殿內永久供奉佛像,永久供大眾參拜。信眾也可根據自身要求供奉其他諸佛。另外,信眾也可在佛殿內請一尊開光的玉觀音迴家供奉(在佛殿供奉三個月後,請迴家)。
華林寺的布局與一般的寺廟不同,沒有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就成了主殿。1997年達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唯一的殿堂。羅漢堂為道光末年該寺長老祗園主持下所創製。他到浙江淨慈寺描下五百羅漢像,帶迴來按像雕成,祀奉在田字殿內。據有關史料記載,民國初年的五百羅漢堂,規模非常宏大和雄偉:堂呈田字形,大門左右分立高達丈餘的金剛,從門直入,北邊神龕供奉有三寶佛,中央兩麵均有天井,迴廊供奉五百羅漢神座,眾羅漢像體如真人大小,喜怒哀樂表情及姿態各異,其中一尊是元代來華的意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原型塑像。堂中央還有一座高4米、重達1噸的銅製阿育王神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即浮圖,就是“塔”的意思,寺廟皆有塔,七級,即七層。
五百羅漢堂殿門向南,由殿門至北端的三保佛像,為南北中軸線。東西兩邊是迴廊,在高1米多的基座上供奉著五百羅漢。
走進五百羅漢堂,隻見堂門前兩旁各立有一個高達殿簷、手執金剛杵、麵容威猛的金剛力土鎮守著山門。殿門上方高懸“五百羅漢堂“石額。兩旁石柱刻有一副對聯:證菩提心現應真相,登歡喜地得自在觀。
同為佛教禪宗寺院,華林寺與歸元寺,建築整體布局不同,歸元寺平麵布局呈袈裟形狀。歸元寺的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田“字四個口,為四個小天井,羅漢圍繞“田“字迴廊排列,殿堂裏盡管安放了五百尊尊者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條件。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隻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表情上,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維妙維肖,活靈活現。“數羅漢“是人們遊羅漢堂的趣事。據說男左女右,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著排序往下數,按照自己的年齡數羅漢,自己多少歲就數多少個,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楣梁上的四句偈語,就可昭示數者的命運,從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