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第二天,日報頭版有會議合影,文藝版有記者訪談錄,副刊登有她寫的書評。
袁秋華參加的是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楚天英模》報告文學叢書作品研討會,及五個一工程頒獎會。會議地址在洪山禮堂,外地作者代表與嘉賓,食宿安排在東湖賓館。會議為期一天,上午是頒獎會,下午是研討會,晚上是聯歡會。既然是省委宣傳部組織,又是五個一工程,會議級別就高,規格也高,宣傳部長主持,省委書記作開場指示,省長即席致祝賀詞,電台,報紙記者,全程采訪,作係列報道。
袁秋華不是官員,也非作者,她隻是省作協的簽約作家,屬於特邀嘉賓,破格列席,參加下午的報告文學作品研討會。她是後生小輩,名不見經傳,才未能蓋世,資曆尚淺,原本沒資格參加,後來才知道拜小李子所賜,身為香港李氏集團在省區的代理人,他不僅作為房地產企業家,成為叢書所報告的英模之一,且讚助了會議食宿費,私下授意的附加條件是,建議讓袁秋華參加會議。當然,袁秋華也非泛泛之流,引車賣漿之徒,二千年她以李氏集團創辦人李士誠為人物原型,以他的事業軌跡,生活經曆為素材,寫出《李士誠傳》,在香港出版後,全國發行,暢銷各地新華書站,首印十萬冊告售,至今已出三版,也算報告文學寫作的佼佼者,稍有提攜,也堪登省城的大雅之堂。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文人式微,商人吃香,文學為商業服務。近十年來,李氏集團飛速發展,李士誠已是亞洲首富,華人首富,尤其是像他這樣來自香港,有財團背景的大代理人,無疑是政府部門的座上賓,即使不主動伸出讚助橄欖枝,隻要他暗示一二,籌辦人員也會心領神會。
袁秋華承蒙關照,卻蒙在鼓裏。在作品研討會上,同為文學愛好者,她和作者象老朋友一樣無話不談。報告文學不同於純文學,作者不是來自縣市宣傳部門的新聞科,報道組,就是出自***門的工作人員,或離退休幹部,他們搞報告文學,是職責所需,工作任務。不像純文學的業餘從事者,激情澎湃,非寫不可,能否發表,毫不考慮,得獎與否,全不在乎,隻是靈感來襲,不寫不痛快。
譬如袁秋華寫小說時,往往閉門謝客,關機戒網,像禪師閉關清修,不吃不喝不睡覺,連寫幾天幾夜不疲倦,精神越來越亢奮,狀態越來越入魔,物我兩忘,外界皆空,不瘋癲不成文,不癡傻不迷學,沉溺其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不察星月之西落,不感時間之流逝,不覺衣帶漸寬,形銷骰立,沒了人樣出鬼相。文學即人學,寫者是人,先感動自己,再感染他人,人物的喜怒哀樂,自己感同身受,筆下的悲歡離合,自己浴火重生,從魂牽夢縈到魂不附體,從靈魂出竅到神飛九天,最後有如大病一場,高燒退去,渾身無力,手足無法動彈,癱軟在案前。雖說拿健康倒貼愛好不宜,但瘋狂狀態下所寫出的文字,精彩到連自己都不敢相信,卻不得不承認就連自己今後也沒法複製,隻此一次,無可替代。
報告文學,既是文學的分支,也是新聞的升級版,雖有一定的模式與套路,但沒有超凡脫俗的文學功底,想獲獎升遷,名利雙收,也相當困難。袁秋華憑借《李士誠傳》,從異鄉崛起,在南方成名,逗留在深圳與香港之間,又曾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的作家高級研修班,相比之下具有一些優勢。他們雖有文字經驗,欠缺的就是理論指導,雖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卻缺乏更精道的辯識能力,雖有一定的文化素質修養,卻缺乏更深厚的文藝功力,畢竟是自學成章,業務摸索的小地方作者,求突破而桎梏於自身草莽流寇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究其原因則是哲學,美學,文學,心理學,等各方麵沒有接受正規的係統教育。
晚上的聯歡會,袁秋華換輕便裝出席,著白跑鞋,穿藍牛仔褲,白襯衫,長發飄飄,不施脂粉。她不唱歌,不跳舞,端杯清茶,靜坐一隅。在聯歡會上,他們年紀雖大,卻不吝虛心向學,對後起之小輩,嘴裏叫著老師,聲聲道請教問題,口口說點撥迷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年齡與性別,曆來不是衡量文學水平的標準。他們的恭維,激發袁秋華好為人師之心,他們每一篇作品,她從時代特色上,社會背景上,文壇動態上,品格修養上一一分析,指出作品的長處在哪裏,不妥在哪裏,適當地潑些冷水,婉轉批評之後,她不忘熱情鼓勵,又說比前一篇有進步,要他們再接再勵,培養精益求精的自覺與自信,竭力支持,提供一些必讀的書目,寄予期望。
世上有一類人,藝術感覺雖好,但不會表達,肚裏有貨吐不出。天性便然,或別的原因,能作一個好師友,卻作不了一個好作家。
</p>
第二天,日報頭版有會議合影,文藝版有記者訪談錄,副刊登有她寫的書評。
袁秋華參加的是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楚天英模》報告文學叢書作品研討會,及五個一工程頒獎會。會議地址在洪山禮堂,外地作者代表與嘉賓,食宿安排在東湖賓館。會議為期一天,上午是頒獎會,下午是研討會,晚上是聯歡會。既然是省委宣傳部組織,又是五個一工程,會議級別就高,規格也高,宣傳部長主持,省委書記作開場指示,省長即席致祝賀詞,電台,報紙記者,全程采訪,作係列報道。
袁秋華不是官員,也非作者,她隻是省作協的簽約作家,屬於特邀嘉賓,破格列席,參加下午的報告文學作品研討會。她是後生小輩,名不見經傳,才未能蓋世,資曆尚淺,原本沒資格參加,後來才知道拜小李子所賜,身為香港李氏集團在省區的代理人,他不僅作為房地產企業家,成為叢書所報告的英模之一,且讚助了會議食宿費,私下授意的附加條件是,建議讓袁秋華參加會議。當然,袁秋華也非泛泛之流,引車賣漿之徒,二千年她以李氏集團創辦人李士誠為人物原型,以他的事業軌跡,生活經曆為素材,寫出《李士誠傳》,在香港出版後,全國發行,暢銷各地新華書站,首印十萬冊告售,至今已出三版,也算報告文學寫作的佼佼者,稍有提攜,也堪登省城的大雅之堂。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文人式微,商人吃香,文學為商業服務。近十年來,李氏集團飛速發展,李士誠已是亞洲首富,華人首富,尤其是像他這樣來自香港,有財團背景的大代理人,無疑是政府部門的座上賓,即使不主動伸出讚助橄欖枝,隻要他暗示一二,籌辦人員也會心領神會。
袁秋華承蒙關照,卻蒙在鼓裏。在作品研討會上,同為文學愛好者,她和作者象老朋友一樣無話不談。報告文學不同於純文學,作者不是來自縣市宣傳部門的新聞科,報道組,就是出自***門的工作人員,或離退休幹部,他們搞報告文學,是職責所需,工作任務。不像純文學的業餘從事者,激情澎湃,非寫不可,能否發表,毫不考慮,得獎與否,全不在乎,隻是靈感來襲,不寫不痛快。
譬如袁秋華寫小說時,往往閉門謝客,關機戒網,像禪師閉關清修,不吃不喝不睡覺,連寫幾天幾夜不疲倦,精神越來越亢奮,狀態越來越入魔,物我兩忘,外界皆空,不瘋癲不成文,不癡傻不迷學,沉溺其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不察星月之西落,不感時間之流逝,不覺衣帶漸寬,形銷骰立,沒了人樣出鬼相。文學即人學,寫者是人,先感動自己,再感染他人,人物的喜怒哀樂,自己感同身受,筆下的悲歡離合,自己浴火重生,從魂牽夢縈到魂不附體,從靈魂出竅到神飛九天,最後有如大病一場,高燒退去,渾身無力,手足無法動彈,癱軟在案前。雖說拿健康倒貼愛好不宜,但瘋狂狀態下所寫出的文字,精彩到連自己都不敢相信,卻不得不承認就連自己今後也沒法複製,隻此一次,無可替代。
報告文學,既是文學的分支,也是新聞的升級版,雖有一定的模式與套路,但沒有超凡脫俗的文學功底,想獲獎升遷,名利雙收,也相當困難。袁秋華憑借《李士誠傳》,從異鄉崛起,在南方成名,逗留在深圳與香港之間,又曾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的作家高級研修班,相比之下具有一些優勢。他們雖有文字經驗,欠缺的就是理論指導,雖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卻缺乏更精道的辯識能力,雖有一定的文化素質修養,卻缺乏更深厚的文藝功力,畢竟是自學成章,業務摸索的小地方作者,求突破而桎梏於自身草莽流寇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究其原因則是哲學,美學,文學,心理學,等各方麵沒有接受正規的係統教育。
晚上的聯歡會,袁秋華換輕便裝出席,著白跑鞋,穿藍牛仔褲,白襯衫,長發飄飄,不施脂粉。她不唱歌,不跳舞,端杯清茶,靜坐一隅。在聯歡會上,他們年紀雖大,卻不吝虛心向學,對後起之小輩,嘴裏叫著老師,聲聲道請教問題,口口說點撥迷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年齡與性別,曆來不是衡量文學水平的標準。他們的恭維,激發袁秋華好為人師之心,他們每一篇作品,她從時代特色上,社會背景上,文壇動態上,品格修養上一一分析,指出作品的長處在哪裏,不妥在哪裏,適當地潑些冷水,婉轉批評之後,她不忘熱情鼓勵,又說比前一篇有進步,要他們再接再勵,培養精益求精的自覺與自信,竭力支持,提供一些必讀的書目,寄予期望。
世上有一類人,藝術感覺雖好,但不會表達,肚裏有貨吐不出。天性便然,或別的原因,能作一個好師友,卻作不了一個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