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西雙版納的傣族村!
開局八個閨女?我在八零趕海打獵 作者:陳阿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路線首先經過廣西境內,然後就進入了雲南境內。
如今正是七月份,到了早上九點左右,太陽慢慢出來高掛空中。
這天氣說實話還真是熱呢,林海雖然有輛麵包車,可這車上是沒有空調的。
林海無比懷念現代的車,車裏的空調非常涼快,大夏天的坐在裏麵,涼颼颼的可舒服了。
這麵包車裏沒有空調,林海怕孩子們被熱著了,將所有的車窗全都降了下來。
麵包車開動起來後空氣流通起來,一陣陣的風在車內流竄起來,確實要涼快多了。
約定好的拍攝日期,其實還挺緊的,所以在路上要盡量節約時間,能在店裏吃的就不自己做了。
到了中午時間,林海在地圖導航的指導下,找到了一處吃飯的地方。
這是一條當地的長街,街上賣的有各種飯食,到了中午還真挺熱鬧的。
“米粉!米粉!桂林米粉!”
林海帶著老婆孩子們走在街上,兩邊的店子門口有人站著吆喝拉客。
林海是吃過桂林米粉的,不過不知道正不正宗。
他在上大學的時候,一家餐廳裏麵賣的有桂林米粉。
味道確實還挺不錯的,不過他還真沒來過廣西,沒有吃過本地的正宗桂林米粉。
“爸爸!咱們吃米粉嗎?”
林海想了想,繼續拉著孩子們往前走,想看看這條街上還有沒有別的東西。
其實林海想找的東西,就是廣西最有名的螺螄粉。
螺螄粉這東西在現代可太火了,本來是廣西柳州的特色美食,結果火爆各個省份。
林海在上一世,光樓下就開了兩家螺螄粉店呢。
螺螄粉這東西聞著臭吃著香,尤其是那個酸筍,雖然臭烘烘的,但吃著是真帶勁。
螺螄粉的口感酸辣開胃,還真是別的麵條米粉比不上的。
可林海帶著孩子們,將這條街從頭走到尾,卻沒有發現螺螄粉的身影。
林海實在是有些不解,心裏嘀咕著。
“咦?真是奇怪了!怎麽會沒有螺螄粉?這螺螄粉不是廣西的特色美食嗎?”
林海不知道的是,螺螄粉這種美食,並不是從古就有的。
而是在80年代初期,逐漸興起的。
據說最初也是一次偶然,一個攤主既賣米線又賣螺螄。
在快收攤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買米線,結果米線的湯沒有了。
於是就著剩下的螺螄湯煮了一碗米線,結果這個人吃過之後,大唿簡直太好吃了。
於是螺螄粉就慢慢開始興起,最初隻是小範圍的火爆,逐漸風靡全省乃至全國。
而林海這時候,螺螄粉估計還沒流行起來呢。
而且林海此時不在廣西的柳州境內,沒有螺螄粉也是很正常的。
林海開車主要是沿著海岸線一路前行,途經北海這些地方,這樣走距離是最近。
雖然螺螄粉現在還沒有風靡起來,但桂林米粉幾乎是處處都有。
桂林米粉最早的記載是在元朝時期,在好幾百年之前,竟然就有米粉這東西了。
既然沒有螺螄粉,於是林海帶著孩子們走進了一家,生意最好的桂林米粉店裏。
林海端著一大碗的桂林米粉,剛嗦上一口就被這味道給折服了,簡直太好吃了,味道非常正宗!
其實桂林米粉在賣相上,並不是特別出眾。
它的湯色很清,不像有些米粉和麵,上麵飄著一層非常漂亮的紅油。
湯色很清看著似乎有點寡淡,但是味道非常鮮美。
這桂林米粉的鹵水,是美味的關鍵,這一步大費功夫。
牛骨、牛肉和豬骨一起慢慢熬製,還要加上足足一二十種香料,這湯實在是鮮的要命。
這滿滿一碗的粉,林海都吃光了,還把湯也喝完了,一滴都不剩。
吃飽喝足之後,林海就帶著孩子們繼續前進了。
行程確實很趕,所以林海除了吃飯和住宿,其他時間一直在開車,就這樣隻用了三天左右,就順利趕到了。
車子一路向前,越靠近雲南景色越秀美,尤其是到了西雙版納之後。
林海看到真正的西雙版納才知道,為什麽拍電影要在這裏取景,這裏的風景實在是太美了,就像格外加了濾鏡一般。
周玲在信中給他的地址,是西雙版納的一個傣族村,林海開著車進村時,路麵非常的顛簸。
這種鄉村土路是在是太爛了,技術差的還真開不了這車。
“這路你也太顛簸了,海哥咱們在哪兒下車呢?你知道具體位置嗎?”
林海點了點頭,指著前方的一顆非常大的一棵樹說道。
“周玲說看見村口的這棵大樹後,右轉就快了。”
林海之前看周玲信中的內容說,看到村口的大樹右轉,原本還擔心找不到是什麽樹。
到了之後才發現,這棵樹實在是太醒目了。
這棵樹簡直太高了,林海覺得至少有四五十米左右,這個高度估計有個十多層樓那麽高了。
林海不認得這是什麽樹,其實這是一棵望天樹。
當地的傣族人又將他叫做傘樹,這種樹隻生長在雲南,其他地方都沒有,也算是當地特色了。
“哇!媽媽你看!那邊的幾個阿姨,穿的衣服好漂亮呀!”
進村之後,這些小丫頭們趴在車窗,好奇地看著村子裏的景色。
李月月順著小丫頭們手指的方向看過去,是好幾個本地婦女,正在一起幹著農活。
看到他們的著裝後,李月月的眼中露出新奇和喜歡。
這些當地的傣族人,穿著特色的傣族服裝。
雖然沒有現代的傣族服裝那麽漂亮,但很有民族味道。
他們頭上梳著半月形椎髻,並且用一把梳子固定著,遠遠看去像是一輪彎月。
上身是青色的小領褂子,下身是黑色的長褲,腰前還係著圍裙,圍裙上繡了花非常漂亮。
林海看出來媳婦月月,對當地的傳統服飾很是喜歡,於是笑著對她說。
“月月,過段時間給你們每人都弄一套當地的衣服,好好給你們打扮打扮!”
如今正是七月份,到了早上九點左右,太陽慢慢出來高掛空中。
這天氣說實話還真是熱呢,林海雖然有輛麵包車,可這車上是沒有空調的。
林海無比懷念現代的車,車裏的空調非常涼快,大夏天的坐在裏麵,涼颼颼的可舒服了。
這麵包車裏沒有空調,林海怕孩子們被熱著了,將所有的車窗全都降了下來。
麵包車開動起來後空氣流通起來,一陣陣的風在車內流竄起來,確實要涼快多了。
約定好的拍攝日期,其實還挺緊的,所以在路上要盡量節約時間,能在店裏吃的就不自己做了。
到了中午時間,林海在地圖導航的指導下,找到了一處吃飯的地方。
這是一條當地的長街,街上賣的有各種飯食,到了中午還真挺熱鬧的。
“米粉!米粉!桂林米粉!”
林海帶著老婆孩子們走在街上,兩邊的店子門口有人站著吆喝拉客。
林海是吃過桂林米粉的,不過不知道正不正宗。
他在上大學的時候,一家餐廳裏麵賣的有桂林米粉。
味道確實還挺不錯的,不過他還真沒來過廣西,沒有吃過本地的正宗桂林米粉。
“爸爸!咱們吃米粉嗎?”
林海想了想,繼續拉著孩子們往前走,想看看這條街上還有沒有別的東西。
其實林海想找的東西,就是廣西最有名的螺螄粉。
螺螄粉這東西在現代可太火了,本來是廣西柳州的特色美食,結果火爆各個省份。
林海在上一世,光樓下就開了兩家螺螄粉店呢。
螺螄粉這東西聞著臭吃著香,尤其是那個酸筍,雖然臭烘烘的,但吃著是真帶勁。
螺螄粉的口感酸辣開胃,還真是別的麵條米粉比不上的。
可林海帶著孩子們,將這條街從頭走到尾,卻沒有發現螺螄粉的身影。
林海實在是有些不解,心裏嘀咕著。
“咦?真是奇怪了!怎麽會沒有螺螄粉?這螺螄粉不是廣西的特色美食嗎?”
林海不知道的是,螺螄粉這種美食,並不是從古就有的。
而是在80年代初期,逐漸興起的。
據說最初也是一次偶然,一個攤主既賣米線又賣螺螄。
在快收攤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買米線,結果米線的湯沒有了。
於是就著剩下的螺螄湯煮了一碗米線,結果這個人吃過之後,大唿簡直太好吃了。
於是螺螄粉就慢慢開始興起,最初隻是小範圍的火爆,逐漸風靡全省乃至全國。
而林海這時候,螺螄粉估計還沒流行起來呢。
而且林海此時不在廣西的柳州境內,沒有螺螄粉也是很正常的。
林海開車主要是沿著海岸線一路前行,途經北海這些地方,這樣走距離是最近。
雖然螺螄粉現在還沒有風靡起來,但桂林米粉幾乎是處處都有。
桂林米粉最早的記載是在元朝時期,在好幾百年之前,竟然就有米粉這東西了。
既然沒有螺螄粉,於是林海帶著孩子們走進了一家,生意最好的桂林米粉店裏。
林海端著一大碗的桂林米粉,剛嗦上一口就被這味道給折服了,簡直太好吃了,味道非常正宗!
其實桂林米粉在賣相上,並不是特別出眾。
它的湯色很清,不像有些米粉和麵,上麵飄著一層非常漂亮的紅油。
湯色很清看著似乎有點寡淡,但是味道非常鮮美。
這桂林米粉的鹵水,是美味的關鍵,這一步大費功夫。
牛骨、牛肉和豬骨一起慢慢熬製,還要加上足足一二十種香料,這湯實在是鮮的要命。
這滿滿一碗的粉,林海都吃光了,還把湯也喝完了,一滴都不剩。
吃飽喝足之後,林海就帶著孩子們繼續前進了。
行程確實很趕,所以林海除了吃飯和住宿,其他時間一直在開車,就這樣隻用了三天左右,就順利趕到了。
車子一路向前,越靠近雲南景色越秀美,尤其是到了西雙版納之後。
林海看到真正的西雙版納才知道,為什麽拍電影要在這裏取景,這裏的風景實在是太美了,就像格外加了濾鏡一般。
周玲在信中給他的地址,是西雙版納的一個傣族村,林海開著車進村時,路麵非常的顛簸。
這種鄉村土路是在是太爛了,技術差的還真開不了這車。
“這路你也太顛簸了,海哥咱們在哪兒下車呢?你知道具體位置嗎?”
林海點了點頭,指著前方的一顆非常大的一棵樹說道。
“周玲說看見村口的這棵大樹後,右轉就快了。”
林海之前看周玲信中的內容說,看到村口的大樹右轉,原本還擔心找不到是什麽樹。
到了之後才發現,這棵樹實在是太醒目了。
這棵樹簡直太高了,林海覺得至少有四五十米左右,這個高度估計有個十多層樓那麽高了。
林海不認得這是什麽樹,其實這是一棵望天樹。
當地的傣族人又將他叫做傘樹,這種樹隻生長在雲南,其他地方都沒有,也算是當地特色了。
“哇!媽媽你看!那邊的幾個阿姨,穿的衣服好漂亮呀!”
進村之後,這些小丫頭們趴在車窗,好奇地看著村子裏的景色。
李月月順著小丫頭們手指的方向看過去,是好幾個本地婦女,正在一起幹著農活。
看到他們的著裝後,李月月的眼中露出新奇和喜歡。
這些當地的傣族人,穿著特色的傣族服裝。
雖然沒有現代的傣族服裝那麽漂亮,但很有民族味道。
他們頭上梳著半月形椎髻,並且用一把梳子固定著,遠遠看去像是一輪彎月。
上身是青色的小領褂子,下身是黑色的長褲,腰前還係著圍裙,圍裙上繡了花非常漂亮。
林海看出來媳婦月月,對當地的傳統服飾很是喜歡,於是笑著對她說。
“月月,過段時間給你們每人都弄一套當地的衣服,好好給你們打扮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