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細心地感受著這虛無空間所帶來的細微變化,他又突然說道:“你是會一些陰陽術,對吧?”


    “可能時間久遠,已經忘記的差不多了。”魏子衡,聽越王勾踐這麽一說,不禁開始雙手比劃了起來。


    越王勾踐直接提出他的一個觀點:“雖然我並不了解陰陽家的陰陽術,但是我還是道聽途說了一些。似乎陰陽家的很多術都是相生相通的。很顯然,你這個虛無世界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我覺得如果你再學習一些陰陽術的基本的一些。我覺得會有一些奇效。”


    魏子衡有些疑惑:“這話怎麽說?是在虛無的加持下,能增加攻擊力嗎?”


    越王勾踐沉思了,一會兒說:“也不能這麽說,因為你這個術實在是過於神奇和奧妙,在陰陽家裏麵,絕對是禁術的存在。總之,如果你學習些陰陽家的術,說不定會很有天賦。”


    魏子衡這下有些引起了他的興趣,半信半疑的說道:“那我以後試一下吧,說不定會對我有所幫助呢。”


    緊接著又在虛無空間呆了一會兒,魏子衡也和越王勾踐一樣,一起沉浸在這個虛無的世界中,感受這個世界所帶來的一些身心變化。


    魏子衡停留了一會兒之後便決定脫離而出:“越王勾踐那我就先走一步了,你就在這待一會兒吧。”


    越王勾踐點點頭,說道:“沒事,隻要你不死,這個世界就會存在。我覺得他對我的益處很大,我想好好修煉一下。”


    魏子衡的精神返迴現實世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時間一看已經是快接近晚上。


    匆匆的吃完晚飯,魏子衡三人要簡單的交談了一番,邊各自休息,或者說練習了。明天的對手,他們有很大的把握勝利。


    隻要認真地休息和準備,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隻要注意天子明的進攻,一切都掌握之手。


    魏子衡沉思了好一會兒,最終還是拿起了孫子的十三篇,細細的研讀起來。隻有讀書能讓他靜下心來,才能考慮一些哲學大道,提高身心修養。


    這十三篇翻來覆去,最終這謀攻這一片再次吸引魏子衡的注意。自從和墨子談論完之後,他對這十三篇的態度煥然一新。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通篇讀完感受非凡,這文字中的奧妙讓人心馳神往。孫子用傳神的筆法向人們講述了何為謀攻,以一個客觀的事實和極其深刻的道理,向人們展示著行軍作戰的攻擊策略的使用方式。


    細細讀來,可以如此理解。


    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隻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將帥控製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麵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拚,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麽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了解軍隊在什麽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不通詳三軍內務,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國軍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麽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幹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如此詳細的敘述,用兵家的言語向人們展示了何為國家軍事大義。


    這篇文章主要體現了幾個謀攻之策。


    第一點,冷靜思考用謀略來戰勝敵人。


    總結了四類戰勝敵人的形式,並對其優劣進行了排名,既有大局觀又有不得已的情況下要采用的具體措施。孫子認為戰爭謀略和外交手段是不戰而勝的重要策略,將領領頭的需要控製自己情緒冷靜而周全的思考,尋找最佳的方式來獲取最大的勝利。


    第二點,用兵法則。


    敵我雙方的實力決定了戰爭用兵的法則,針對這些具體的兵力對比,選擇不同作戰方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也就是戰略性撤退,其背後追求的仍是“兵不頓而利可全”。當然在兵力強於敵人的時候,也需要對將帥主力進行防護,在現代戰役中,講究“斬首”行動,在戰役未開始前,先使指揮係統癱瘓。


    第三點,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君主與將帥是相互的,將帥在不斷戰鬥實踐中學習和總結,了解軍隊一切的情況,而君主不知道軍隊的實際情況就不能幹擾將帥處理的事情。所以有句老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帥在外領兵作戰時對君主提成的意見可以作為參考,但與實際情況不符,可以自行決斷。


    魏子衡默默的歎了一口氣,站了起來。實際上,國家大事的複雜性遠超自己想象,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像紙上談兵一般,運用到實際可能有些困難,但是總體而言是告訴人們一種對於戰爭的理解和思維方式。


    如何靈活運用才是關鍵,照搬使用是絕對不行的。


    魏子衡又迴想到現在,晉國六卿的形勢,或許戰爭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他必須要對此有更多的感悟,才能在實際應用中嶄露頭角。孫指的這13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每一次研讀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會有不同的感悟,一次次的感悟,累積在一起,終究會形成一種慣性思想。


    魏子衡你很希望這種思想一直能伴隨自己,在這個周王仁義即將消失的時代,群雄爭鋒已不可避免,墨子主張正義戰爭,但終究不能阻止戰爭的開始。


    兵家內部的派係相當複雜,但是整體趨勢卻是蓬勃發展,就注定著未來的戰爭不會太少。


    同時,近些年來國家的一些技術革新和改變,越來越像整體的發展推向一個高潮。鐵製物品的使用越來越平民化,戰爭的意識形態和規模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


    春秋時期的仁義戰爭已經消失,那些文書約戰,比拚人數的時代已經過去。


    整體的戰爭規模越來越走向一個不可預測的方向。


    當今兵家的代表孫武,以超前的意識提出了許多未來戰爭的方法,向人們描繪了什麽樣子才叫戰爭?


    魏子衡這個時候也慶幸這本兵書沒有流傳在外,不然的話給各國君主所看見,恐怕一些好戰的君主將會激發出自己的戰爭之心,到時候的華夏估計又要生靈塗炭。


    這可是這並不代表一些別有用心想獲得更多土地和稱霸的諸侯君王,他們可不會就此停下邪惡擴張的步伐。周王分封到現在,大國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割據一方的實力越來越明顯,到了現在這個時期,整個華夏的局勢相當清楚。


    甚至有人說這天下最終會被統一,這並不是什麽危言聳聽。而是以這個天下大局的發展趨勢來看,恐怕真的會有這種可能的發生。


    魏子衡緩緩的捏緊了拳頭,他越發的感覺這個看似平靜的天下大局,很快將會翻雲覆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穿秋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穿秋淚並收藏六韜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