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事情便是震驚中原的幾次戰爭。
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越王於是派遺善於水性的水軍二千人,訓練有素的戰士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核心近衛軍六千人,技術型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勾踐乘機伐吳,擊敗吳軍,殺吳太子。吳王夫差緊急迴國,越國自覺無力滅吳,迫使吳國求和。
四年之後,越國再度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
之後越王勾踐再次伐吳。第三年,越兵圍困吳國。次年越兵攻入吳都,吳國滅亡。越王勾踐本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在那裏終老。夫差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伯嚭,因為他不忠於主上,然後引兵歸國。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
勾踐滅吳之後,躊躇滿誌,仿效夫差,經過吳國開鑿的邗溝,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也就是霸主的地位,但是並沒有像晉文公齊桓公那樣有著正式的。越這時的領土已過淮水以北,與魯國接壤,東麵由今寧波出海,南自今紹興諸暨以至溫州,西麵則達今江西鄱陽湖。從太湖到寧紹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周王的史書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這是說,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寧紹一帶,依靠自然地理特別優厚的條件,人民生活是比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產力還是低下的。
越滅吳後,因與魯接壤,魯國君很希望越的幫助,使他能夠消滅三桓的勢力。魯國的叔青出使越國。次年,越執邾子以歸,魯哀公要到越國去。季孫氏害怕哀公將對他不利,從中阻撓而止。宋、衛等國也把越作為霸主。越王勾踐采用文種“七術“,即: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槁,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誌;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韁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勾踐滅吳後一心想北上中原稱霸而文種不予支持,稱病不上朝,引起勾踐的不滿。在要偏安江南一隅還是要“北上中原,尊王攘夷”的戰略方針上,主張偏安江南一隅的文種與勾踐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在勾踐眼裏,此時的文種已經背叛了自己,正好文種此時抗旨不上朝,於是有人告訴勾踐文種要謀反,這恐怕不是空穴來風。文種造反的蛛絲馬跡已被越王勾踐識破,抗旨不上朝就是一例,於是勾踐賜劍給文種讓其自殺了,也就沒株連其他人。
越國的史官詳細記載了勾踐勵精圖治的全部過程:先是無為而治,讓越國休養生息,以此“安民”。隨後,“五政”推行,以此“用民”。“五政”即“好農”即褒賞農民,重視農業,努力發展經濟;“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征四方之民,增長人口;“好兵”,擴張軍力;“飭(chi)民“即整飭軍事、吏治、民事”,修命令,明法度,嚴刑罰。“五政”把民眾調教成可供驅使的戰爭工具,成為越國取勝的資本。
洋洋灑灑地敘述了這麽多的內容,越王勾踐聽著十分的高興。他說他這一生是最為清楚的,他也知道自己的不容易和困苦。
越王勾踐淡淡地說:“知道為什麽吳越爭霸會成為一個注定的事情嗎。”
“是因為曆史原因,還是地理的環境?”魏子衡從一個學者的角度上迴答了這個問題。
越王勾踐淡淡的一笑說:“看樣子很多事情你從我們越國的史書上是了解不到的。隻有當置身於那個世界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到這個世間的浩大。”
周景王元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占領檇李。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為車,以楫為馬”,雙方多為水上作戰。此時作為水軍的“舟師”已成為新的兵種,能獨立完成戰略、戰役任務。吳、越水軍有樓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衝角、橋船等戰船。主要戰船大翼船長20米,寬2.7米,載乘“戰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凡九十一人”。水戰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鬥,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
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於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於夫椒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越王勾踐率餘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采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
勾踐夫婦為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迴國。勾踐為興越滅吳,“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製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衝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采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複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準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為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采納。三十一年,吳先攻陳.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為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於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迴,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迴。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全殲齊軍精銳。三十八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於頂點。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迴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的河川進攻的成功。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占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八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終於成一任霸主。
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為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範蠡之言,主要靠謀略製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為智戰。當時人即認為“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
吳國偏居東南沿海地區,與越國為鄰,有斷發文身之俗。據史書記載,當時吳國“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國家,隻是一個部落群體。在中原列國眼裏,吳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蠻夷之國。,晉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傳授車戰射禦的技術,並唆使吳國背叛楚國。於是吳國不斷侵伐楚國,又攻打巢、徐等吳楚之間的小國,弄得楚國忙於應戰,疲於奔命。在晉國的扶植下,吳國的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國土日益擴展,聲望日益提高。中原諸侯國家和吳國開始建立了聯係。,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他教給吳王闔閭“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府庫”等“安君治民,興霸成王”之道,使吳國由極為落後的蠻夷之邦,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聯合蔡、唐兩國興師伐楚。孫武是傑出的軍事家,為了切斷楚國本部與方城之外的聯係,他采取中間突破的戰略,率領吳軍從淮河流域西進,至淮汭舍舟登陸,翻越大別山,與此同時,唐軍東進襲取大隧、直轅、冥厄三隘,蔡軍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這兩支偏師堵住了楚軍北上中原,東通齊、魯的要道,從側翼牽製住楚軍,使楚軍不敢正麵迎擊吳軍,而吳軍卻乘機掃蕩楚國東境沿途的城鎮,從容西進,跟蔡、唐兩路軍隊會師,將楚國攔腰截為兩段,隔漢水同楚軍對峙。楚司馬沈係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議:“請令尹封鎖漢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毀掉吳軍舍棄的舟船,迴過頭來封住大隧、直轅、冥厄三隘,然後夾擊吳軍,一定能勝利。”令尹子常接受了這個建議。可惜,當他聽楚大夫史皇說:“現在楚國人都怨惡令尹,喜歡司馬,假使采取司馬的建議,那麽戰勝吳國的功績就全歸司馬了。”就斷然改變主意,輕率地領兵渡漢水,與吳軍對陣於柏舉,結果一敗塗地。吳軍乘勝窮追猛打,五戰五勝,攻古了楚國的郢都。
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越王於是派遺善於水性的水軍二千人,訓練有素的戰士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核心近衛軍六千人,技術型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勾踐乘機伐吳,擊敗吳軍,殺吳太子。吳王夫差緊急迴國,越國自覺無力滅吳,迫使吳國求和。
四年之後,越國再度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
之後越王勾踐再次伐吳。第三年,越兵圍困吳國。次年越兵攻入吳都,吳國滅亡。越王勾踐本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在那裏終老。夫差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伯嚭,因為他不忠於主上,然後引兵歸國。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
勾踐滅吳之後,躊躇滿誌,仿效夫差,經過吳國開鑿的邗溝,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也就是霸主的地位,但是並沒有像晉文公齊桓公那樣有著正式的。越這時的領土已過淮水以北,與魯國接壤,東麵由今寧波出海,南自今紹興諸暨以至溫州,西麵則達今江西鄱陽湖。從太湖到寧紹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周王的史書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這是說,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寧紹一帶,依靠自然地理特別優厚的條件,人民生活是比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產力還是低下的。
越滅吳後,因與魯接壤,魯國君很希望越的幫助,使他能夠消滅三桓的勢力。魯國的叔青出使越國。次年,越執邾子以歸,魯哀公要到越國去。季孫氏害怕哀公將對他不利,從中阻撓而止。宋、衛等國也把越作為霸主。越王勾踐采用文種“七術“,即: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槁,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誌;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韁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勾踐滅吳後一心想北上中原稱霸而文種不予支持,稱病不上朝,引起勾踐的不滿。在要偏安江南一隅還是要“北上中原,尊王攘夷”的戰略方針上,主張偏安江南一隅的文種與勾踐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在勾踐眼裏,此時的文種已經背叛了自己,正好文種此時抗旨不上朝,於是有人告訴勾踐文種要謀反,這恐怕不是空穴來風。文種造反的蛛絲馬跡已被越王勾踐識破,抗旨不上朝就是一例,於是勾踐賜劍給文種讓其自殺了,也就沒株連其他人。
越國的史官詳細記載了勾踐勵精圖治的全部過程:先是無為而治,讓越國休養生息,以此“安民”。隨後,“五政”推行,以此“用民”。“五政”即“好農”即褒賞農民,重視農業,努力發展經濟;“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征四方之民,增長人口;“好兵”,擴張軍力;“飭(chi)民“即整飭軍事、吏治、民事”,修命令,明法度,嚴刑罰。“五政”把民眾調教成可供驅使的戰爭工具,成為越國取勝的資本。
洋洋灑灑地敘述了這麽多的內容,越王勾踐聽著十分的高興。他說他這一生是最為清楚的,他也知道自己的不容易和困苦。
越王勾踐淡淡地說:“知道為什麽吳越爭霸會成為一個注定的事情嗎。”
“是因為曆史原因,還是地理的環境?”魏子衡從一個學者的角度上迴答了這個問題。
越王勾踐淡淡的一笑說:“看樣子很多事情你從我們越國的史書上是了解不到的。隻有當置身於那個世界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到這個世間的浩大。”
周景王元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占領檇李。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為車,以楫為馬”,雙方多為水上作戰。此時作為水軍的“舟師”已成為新的兵種,能獨立完成戰略、戰役任務。吳、越水軍有樓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衝角、橋船等戰船。主要戰船大翼船長20米,寬2.7米,載乘“戰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凡九十一人”。水戰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鬥,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
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於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於夫椒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越王勾踐率餘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采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
勾踐夫婦為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迴國。勾踐為興越滅吳,“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製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衝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采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複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準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為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采納。三十一年,吳先攻陳.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為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於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迴,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迴。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全殲齊軍精銳。三十八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於頂點。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迴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的河川進攻的成功。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占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八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終於成一任霸主。
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為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範蠡之言,主要靠謀略製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為智戰。當時人即認為“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
吳國偏居東南沿海地區,與越國為鄰,有斷發文身之俗。據史書記載,當時吳國“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國家,隻是一個部落群體。在中原列國眼裏,吳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蠻夷之國。,晉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傳授車戰射禦的技術,並唆使吳國背叛楚國。於是吳國不斷侵伐楚國,又攻打巢、徐等吳楚之間的小國,弄得楚國忙於應戰,疲於奔命。在晉國的扶植下,吳國的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國土日益擴展,聲望日益提高。中原諸侯國家和吳國開始建立了聯係。,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他教給吳王闔閭“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府庫”等“安君治民,興霸成王”之道,使吳國由極為落後的蠻夷之邦,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聯合蔡、唐兩國興師伐楚。孫武是傑出的軍事家,為了切斷楚國本部與方城之外的聯係,他采取中間突破的戰略,率領吳軍從淮河流域西進,至淮汭舍舟登陸,翻越大別山,與此同時,唐軍東進襲取大隧、直轅、冥厄三隘,蔡軍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這兩支偏師堵住了楚軍北上中原,東通齊、魯的要道,從側翼牽製住楚軍,使楚軍不敢正麵迎擊吳軍,而吳軍卻乘機掃蕩楚國東境沿途的城鎮,從容西進,跟蔡、唐兩路軍隊會師,將楚國攔腰截為兩段,隔漢水同楚軍對峙。楚司馬沈係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議:“請令尹封鎖漢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毀掉吳軍舍棄的舟船,迴過頭來封住大隧、直轅、冥厄三隘,然後夾擊吳軍,一定能勝利。”令尹子常接受了這個建議。可惜,當他聽楚大夫史皇說:“現在楚國人都怨惡令尹,喜歡司馬,假使采取司馬的建議,那麽戰勝吳國的功績就全歸司馬了。”就斷然改變主意,輕率地領兵渡漢水,與吳軍對陣於柏舉,結果一敗塗地。吳軍乘勝窮追猛打,五戰五勝,攻古了楚國的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