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更新迭代 關於納米蟲的一些暢想
星係霸主之仙雲星係戰記 作者:幕後黑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版女媧這次強到離譜,除了前麵說的兩大核心功能——算力升級和無限演化功能——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升級。
量子加密指揮中樞。
如果說以前的舊版女媧,靠的是多波段電磁波來操控海量的納米蟲。
現在的女媧,靠的就是量子糾纏對的唯一超強相關性來指揮海量納米蟲。
舊版指揮係統穩定可靠,命令精確,但是抗幹擾能力和通訊距離是一大短板。
指揮中樞和納米蟲們由於外界各種能量波的幹擾,通信距離最大不超過百米,有些特殊類型的納米蟲更是隻能在女媧周圍10米範圍內才能激活。
因為女媧采用的指揮係統同時也是供能係統。
舉個例子,就像電視遙控器一樣,麵板上的幾十個按鈕想要精確的遙控電視,每個按鈕就需要對應一個特定的信號字符組合。
假如說開電視的控製信號是,那麽關電視的信號就是,,50個按鈕就有50個不同的編碼。
在電視端信號接收器沒有關閉的狀態下,這些編碼由遙控器所發出的紅外線進行編碼,然後發射到接收器。
雖然發射的紅外線是一個廣角紅外脈衝,但是對於接收端來說,不管哪個方向來的紅外編碼信號,都隻對應一個命令,以此來實現精確控製。
第二版經典構架的女媧就是靠其超強算力,這樣一個個“點名”控製超大數量的納米蟲的。
由於納米蟲非常小,所需的運行能量不多,所以雷權想到了一個一舉兩得的辦法。
直接給女媧外接了一個信號功放中心,女媧的每一條命令既可以準確無誤的傳達給納米蟲,同時還可以給納米蟲提供一些能量供其運行所需。
好處是可以不用像初代女媧一樣,靠“線控”來操縱納米蟲。
缺點就是女媧想要指揮納米蟲工作,就需要不停的刷新指令為納米蟲調整工作目標和供能。
不過作為一個既不缺電又不缺算力的科二代,雷權還是毅然選擇了控製範圍更廣,更方便的無線控製係統。
就像有線鼠標和無線鼠標一樣,雖然後者偶有丟失信號,但實際使用起來,丟包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最新版的 女媧-量子一型 指揮係統的核心已經換成了一整套量子糾纏對通信係統。
原理跟2代以後的女媧指揮係統一樣,但是新的係統抗幹擾能力極強,且幾乎沒有信號傳輸距離限製,本身還自帶量子加密。
這以後,隻要有足量的納米蟲,雷權就可以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了!
雖然新版的係統需要匹配新版的納米蟲,但是這下就可以放心造了。
因為納米蟲可以漂洋過海接受女媧的命令了。
把納米蟲撒滿整個異星?也不是不可能!
激動了一天一夜的雷權,激動的安排了女媧大量工作,然後在黎明時分激動的把熟睡的幾個媳婦挨個強製寵幸了一番,然後就激動的睡覺了。
真是太激動了!
......
科技的進步總是令人防不勝防而充滿驚喜。
而大多數時候,新科技的開發都具有偶然性。
如果說昨天的雷權還是保守派的老學究,那今天他就是充滿探索精神的科研超新星。
因為女媧量子一型的成功,將他成功的帶入了不確定性物理係統的新世界。
讓他見證了科技發展無可阻擋的勢頭。
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歡樂。
用人話來說就是又有的玩了。
女媧這次升級成功的意義重大,不隻是算力的爆炸式提升,更是一種信號傳輸的新方式。
這不僅意味著納米蟲群的規模可以遠超以前的龐大,更意味著現在的女媧操控納米蟲將附帶“無視幹擾”的特性。
以前的納米蟲幾乎隻能在生物體表精確活動,入土或者入水也不能太深。
因為女媧所使用的多波段指令方式,雖然能確保絕大多數命令能夠被受控納米蟲接受,但是一旦納米蟲離開女媧太遠或者通信距離內遮擋物太多,有時候納米蟲就會“失聯”,雖然還有第二種類似螞蟻“蟲蟲相傳”的命令傳遞方式,但總歸是效率變低了。
所以以前的納米蟲群主要分為兩個派係。
一種是金屬納米蟲或者說是機械納米蟲,主要活動在地表或者地下淺層位置,受控距離隨著使用的信號發射波段不同距離也不同。
但是距離女媧不能太遠,一般都在一公裏以內。
為了補充中繼能力和遠距離行動能力,雷權不得不開發了很多型號的機器人,以作為女媧的“信號中繼站”來執行離女媧太遠的任務。
所以,看似雷權很多手段很厲害,但是他的納米蟲群想要發展就會變得困難重重。
每生產一定數量的納米蟲,就不得不配給一個女媧的複製體來作為指揮中樞。
雷權目前主要的指揮中樞也就兩個,一個安置在新別墅的中央管道裏,另一個還遠在20公裏左右的救生艙墜落坑裏。
其實跟雷權在一起的女媧才是分身,而墜落坑裏麵的才是本體。
但是在機器的世界裏,就是一個達者為先,誰強誰就是本體。
不這樣的話,改造486 586芯片豈不是比造新的i9 i7係列芯片更劃算?
第二種納米蟲是生物納米蟲,也可稱之為生物化學納米蟲。
生化納米蟲一般在人體或生物體內存在,結構更複雜,體型更大,因為它們是雙工操控模式。
雙工模式即意味著生化納米蟲具有兩種受控命令模式。
一種模式跟機械納米蟲類似,不多表述,而另一種模式為自由行動模式。
生化納米蟲雖然因為人類體表皮膚能夠抵抗大多數信號而導致幾乎不受女媧控製,但是它們也有很多優點。
這一派係的納米蟲,研究之初就是作為一種能代替病毒和細菌的受控機械體來處理人類體內的很多疑難雜症。
控製它們的方式一開始也是各種波段的無線信號,但是雷權和他的團隊發現,這些納米蟲在體表還能很好的執行任務,但在人體內就開始變得不受控了。
原因就是人體內的水能隔絕絕大多數的電磁波。
但雷權團隊並沒有放棄研究,而是從生物學角度來開始研究新型納米蟲,這波叫以生物打敗生物。
研究結果證明,純粹的走生物路線的話,新型納米蟲就是一種人造病毒罷了,最多算是人造益生菌。
因為生物化學的複雜性,導致了人體內構成成分的複雜性。
單純靠化學外殼來製造納米蟲的話,並不能保證其穩定性,弄不好還會產生一些莫名的變化,比如一個蛋白質外殼的納米蟲在實驗中突變成了一個蛋白質吞噬者,還不到5分鍾,這個人造生物就變成了一個蛋白質構成的大胖子,然後彭的一聲解離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大多數納米機器人存活,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可控性大規模繁殖。
少數納米機器人被人體內的各種結構防禦、破壞、降解。
極少數納米機器人發生變異,或者更強,或者更可怕,但都不受控製,有點像癌症。
怎樣能讓生物納米蟲既受控製又能大規模無害繁衍呢?
答案是賦予它們智力和壽命。
就像放狗咬人一樣,怎樣保證狗即能咬人,還隻能咬一次?
答案是給狗嘴裏裝上觸發電擊裝置,這樣,狗會咬人一下,但是咬一下人之後就會觸發狗嘴裏的裝置開關,然後就是強力到致昏的電擊。
這樣一來,就算再瘋的狗也不敢到處咬人了,因為——咬一口,痛好久!
這個比喻不太道德,但是很形象。
後來的生物納米蟲就開始走上了一條進化之路。
雷權利用生物學界大名鼎鼎的噬菌體作為生物納米蟲的原型體,因為它有著諸多生物特性上的優點。
首先噬菌體有著比較嚴格的宿主特異性,說白了就是挑食,不該它吃的一口不吃,它能吃的能給吃到破產。
利用這個特性,生物納米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智力,它們能夠通過頭部裝載的一些“人造探頭”檢測到目標生物單位,然後執行一些特定的、預先編入其體內dna的程序。
除此之外,噬菌體還具有自我繁殖的特性,它們靠吞噬宿主來繁殖自己且能保持基本結構不變。
利用這個特性,生物納米蟲具有幾乎無限的自我繁殖能力且繁殖過程受控,不會出現那種一旦開始繁殖就瘋狂加速的情況。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特性外,噬菌體還有很多優點。
比如說它在生物體內有著龐大的基數,比如說它能與宿主共存很長時間而互不侵犯,比如說它在特定條件下具有極其兇猛的進攻性,比如說它結構簡單可靠,還可以“人工編程”。
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噬菌體,在雷權團隊看來,這小家夥簡直就是天然的生物兵種。
現在,他們隻要給這些小家夥加載一些“程序”,他們就是完美的生物兵團。
平時溫和無害,戰時英勇兇猛,對敵人兇殘無比,對平民絕不出手。
由於具有一定的“自動尋敵”功能,這種新型納米蟲還具有發射後不用管的特性。
用來製作靶向藥的載體再合適不過了。
隨著後續的研究進展,新型生物納米蟲,的功能越來越強,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可靠。
這些研究中有一部分成果被軍方用於部隊強化。
美容就不說了,納米蟲甚至可以用針筒打入人體血液。
它們會隨著血液四處流動,一旦發現一些公認對人體沒有任何益處的雜質,就會立即前仆後繼的消滅目標。
這些雜質包括重金屬顆粒、非脂肪類油脂、血液裏的血脂、肺部的煙油、皮膚裏的黑頭等。
當然,如果一個胖子想要減肥,來一針特定劑量的專業清脂肪納米蟲就好了,保證在一個月內就存不下一點脂肪。
不過這種療法也有後遺症,概因瘦的太快,有的人會產生皮膚虛浮,體脂過低的問題。
一個月內,300斤的大胖子瘦到一百斤以下,那皮膚看起來就是真正的“皮囊”一般,耷拉在身上,十分難看。
不過好在這種納米蟲是有壽命的,這些壽命的控製都是靠dna技術“寫入”生物納米蟲體內的,時間一到,它們會自我摧毀,幾乎不留任何痕跡。
所以一般情況下,隻要控製好飲食,打針後的各種副作用都是可控的,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所以的所以,生物納米蟲在民用領域最為大放光彩的地方不是用來治病,而是用來美容。
可以說是正劍歪用了。
量子加密指揮中樞。
如果說以前的舊版女媧,靠的是多波段電磁波來操控海量的納米蟲。
現在的女媧,靠的就是量子糾纏對的唯一超強相關性來指揮海量納米蟲。
舊版指揮係統穩定可靠,命令精確,但是抗幹擾能力和通訊距離是一大短板。
指揮中樞和納米蟲們由於外界各種能量波的幹擾,通信距離最大不超過百米,有些特殊類型的納米蟲更是隻能在女媧周圍10米範圍內才能激活。
因為女媧采用的指揮係統同時也是供能係統。
舉個例子,就像電視遙控器一樣,麵板上的幾十個按鈕想要精確的遙控電視,每個按鈕就需要對應一個特定的信號字符組合。
假如說開電視的控製信號是,那麽關電視的信號就是,,50個按鈕就有50個不同的編碼。
在電視端信號接收器沒有關閉的狀態下,這些編碼由遙控器所發出的紅外線進行編碼,然後發射到接收器。
雖然發射的紅外線是一個廣角紅外脈衝,但是對於接收端來說,不管哪個方向來的紅外編碼信號,都隻對應一個命令,以此來實現精確控製。
第二版經典構架的女媧就是靠其超強算力,這樣一個個“點名”控製超大數量的納米蟲的。
由於納米蟲非常小,所需的運行能量不多,所以雷權想到了一個一舉兩得的辦法。
直接給女媧外接了一個信號功放中心,女媧的每一條命令既可以準確無誤的傳達給納米蟲,同時還可以給納米蟲提供一些能量供其運行所需。
好處是可以不用像初代女媧一樣,靠“線控”來操縱納米蟲。
缺點就是女媧想要指揮納米蟲工作,就需要不停的刷新指令為納米蟲調整工作目標和供能。
不過作為一個既不缺電又不缺算力的科二代,雷權還是毅然選擇了控製範圍更廣,更方便的無線控製係統。
就像有線鼠標和無線鼠標一樣,雖然後者偶有丟失信號,但實際使用起來,丟包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最新版的 女媧-量子一型 指揮係統的核心已經換成了一整套量子糾纏對通信係統。
原理跟2代以後的女媧指揮係統一樣,但是新的係統抗幹擾能力極強,且幾乎沒有信號傳輸距離限製,本身還自帶量子加密。
這以後,隻要有足量的納米蟲,雷權就可以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了!
雖然新版的係統需要匹配新版的納米蟲,但是這下就可以放心造了。
因為納米蟲可以漂洋過海接受女媧的命令了。
把納米蟲撒滿整個異星?也不是不可能!
激動了一天一夜的雷權,激動的安排了女媧大量工作,然後在黎明時分激動的把熟睡的幾個媳婦挨個強製寵幸了一番,然後就激動的睡覺了。
真是太激動了!
......
科技的進步總是令人防不勝防而充滿驚喜。
而大多數時候,新科技的開發都具有偶然性。
如果說昨天的雷權還是保守派的老學究,那今天他就是充滿探索精神的科研超新星。
因為女媧量子一型的成功,將他成功的帶入了不確定性物理係統的新世界。
讓他見證了科技發展無可阻擋的勢頭。
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歡樂。
用人話來說就是又有的玩了。
女媧這次升級成功的意義重大,不隻是算力的爆炸式提升,更是一種信號傳輸的新方式。
這不僅意味著納米蟲群的規模可以遠超以前的龐大,更意味著現在的女媧操控納米蟲將附帶“無視幹擾”的特性。
以前的納米蟲幾乎隻能在生物體表精確活動,入土或者入水也不能太深。
因為女媧所使用的多波段指令方式,雖然能確保絕大多數命令能夠被受控納米蟲接受,但是一旦納米蟲離開女媧太遠或者通信距離內遮擋物太多,有時候納米蟲就會“失聯”,雖然還有第二種類似螞蟻“蟲蟲相傳”的命令傳遞方式,但總歸是效率變低了。
所以以前的納米蟲群主要分為兩個派係。
一種是金屬納米蟲或者說是機械納米蟲,主要活動在地表或者地下淺層位置,受控距離隨著使用的信號發射波段不同距離也不同。
但是距離女媧不能太遠,一般都在一公裏以內。
為了補充中繼能力和遠距離行動能力,雷權不得不開發了很多型號的機器人,以作為女媧的“信號中繼站”來執行離女媧太遠的任務。
所以,看似雷權很多手段很厲害,但是他的納米蟲群想要發展就會變得困難重重。
每生產一定數量的納米蟲,就不得不配給一個女媧的複製體來作為指揮中樞。
雷權目前主要的指揮中樞也就兩個,一個安置在新別墅的中央管道裏,另一個還遠在20公裏左右的救生艙墜落坑裏。
其實跟雷權在一起的女媧才是分身,而墜落坑裏麵的才是本體。
但是在機器的世界裏,就是一個達者為先,誰強誰就是本體。
不這樣的話,改造486 586芯片豈不是比造新的i9 i7係列芯片更劃算?
第二種納米蟲是生物納米蟲,也可稱之為生物化學納米蟲。
生化納米蟲一般在人體或生物體內存在,結構更複雜,體型更大,因為它們是雙工操控模式。
雙工模式即意味著生化納米蟲具有兩種受控命令模式。
一種模式跟機械納米蟲類似,不多表述,而另一種模式為自由行動模式。
生化納米蟲雖然因為人類體表皮膚能夠抵抗大多數信號而導致幾乎不受女媧控製,但是它們也有很多優點。
這一派係的納米蟲,研究之初就是作為一種能代替病毒和細菌的受控機械體來處理人類體內的很多疑難雜症。
控製它們的方式一開始也是各種波段的無線信號,但是雷權和他的團隊發現,這些納米蟲在體表還能很好的執行任務,但在人體內就開始變得不受控了。
原因就是人體內的水能隔絕絕大多數的電磁波。
但雷權團隊並沒有放棄研究,而是從生物學角度來開始研究新型納米蟲,這波叫以生物打敗生物。
研究結果證明,純粹的走生物路線的話,新型納米蟲就是一種人造病毒罷了,最多算是人造益生菌。
因為生物化學的複雜性,導致了人體內構成成分的複雜性。
單純靠化學外殼來製造納米蟲的話,並不能保證其穩定性,弄不好還會產生一些莫名的變化,比如一個蛋白質外殼的納米蟲在實驗中突變成了一個蛋白質吞噬者,還不到5分鍾,這個人造生物就變成了一個蛋白質構成的大胖子,然後彭的一聲解離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大多數納米機器人存活,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可控性大規模繁殖。
少數納米機器人被人體內的各種結構防禦、破壞、降解。
極少數納米機器人發生變異,或者更強,或者更可怕,但都不受控製,有點像癌症。
怎樣能讓生物納米蟲既受控製又能大規模無害繁衍呢?
答案是賦予它們智力和壽命。
就像放狗咬人一樣,怎樣保證狗即能咬人,還隻能咬一次?
答案是給狗嘴裏裝上觸發電擊裝置,這樣,狗會咬人一下,但是咬一下人之後就會觸發狗嘴裏的裝置開關,然後就是強力到致昏的電擊。
這樣一來,就算再瘋的狗也不敢到處咬人了,因為——咬一口,痛好久!
這個比喻不太道德,但是很形象。
後來的生物納米蟲就開始走上了一條進化之路。
雷權利用生物學界大名鼎鼎的噬菌體作為生物納米蟲的原型體,因為它有著諸多生物特性上的優點。
首先噬菌體有著比較嚴格的宿主特異性,說白了就是挑食,不該它吃的一口不吃,它能吃的能給吃到破產。
利用這個特性,生物納米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智力,它們能夠通過頭部裝載的一些“人造探頭”檢測到目標生物單位,然後執行一些特定的、預先編入其體內dna的程序。
除此之外,噬菌體還具有自我繁殖的特性,它們靠吞噬宿主來繁殖自己且能保持基本結構不變。
利用這個特性,生物納米蟲具有幾乎無限的自我繁殖能力且繁殖過程受控,不會出現那種一旦開始繁殖就瘋狂加速的情況。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特性外,噬菌體還有很多優點。
比如說它在生物體內有著龐大的基數,比如說它能與宿主共存很長時間而互不侵犯,比如說它在特定條件下具有極其兇猛的進攻性,比如說它結構簡單可靠,還可以“人工編程”。
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噬菌體,在雷權團隊看來,這小家夥簡直就是天然的生物兵種。
現在,他們隻要給這些小家夥加載一些“程序”,他們就是完美的生物兵團。
平時溫和無害,戰時英勇兇猛,對敵人兇殘無比,對平民絕不出手。
由於具有一定的“自動尋敵”功能,這種新型納米蟲還具有發射後不用管的特性。
用來製作靶向藥的載體再合適不過了。
隨著後續的研究進展,新型生物納米蟲,的功能越來越強,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可靠。
這些研究中有一部分成果被軍方用於部隊強化。
美容就不說了,納米蟲甚至可以用針筒打入人體血液。
它們會隨著血液四處流動,一旦發現一些公認對人體沒有任何益處的雜質,就會立即前仆後繼的消滅目標。
這些雜質包括重金屬顆粒、非脂肪類油脂、血液裏的血脂、肺部的煙油、皮膚裏的黑頭等。
當然,如果一個胖子想要減肥,來一針特定劑量的專業清脂肪納米蟲就好了,保證在一個月內就存不下一點脂肪。
不過這種療法也有後遺症,概因瘦的太快,有的人會產生皮膚虛浮,體脂過低的問題。
一個月內,300斤的大胖子瘦到一百斤以下,那皮膚看起來就是真正的“皮囊”一般,耷拉在身上,十分難看。
不過好在這種納米蟲是有壽命的,這些壽命的控製都是靠dna技術“寫入”生物納米蟲體內的,時間一到,它們會自我摧毀,幾乎不留任何痕跡。
所以一般情況下,隻要控製好飲食,打針後的各種副作用都是可控的,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所以的所以,生物納米蟲在民用領域最為大放光彩的地方不是用來治病,而是用來美容。
可以說是正劍歪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