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臉色異常的黑了,道:“那你以為如何?”
麵對周圍人竊竊私語、指指點點,鄭益恩緊張地擦了擦頭上的汗,道:“餘、餘以為‘二……人行,亦有我師焉’。”
“真是胡鬧!”鄭玄當即斥道,“你可知這‘三’乃是虛數,意為多數,可以為十為百,甚至上千上萬!在數字上糾結什麽多寡?!”
鄭益恩本就十分懼怕父親,此刻教他這麽一嗬斥,更加害怕。
趙雲打氣道:“不要慫,現在是你向你父親證明你實力的時候,你若現在泄了氣,以後別想挺直胸膛做人了!”
趙雲大手一拍鄭益恩後背,鄭益恩當即挺直了胸膛,道:“我知道,我所謂‘二人’,乃是指天下所有人均可為師,哪怕是販夫走卒、奴隸強盜均可為師。”
“你說什麽?”鄭玄終於忍不住了,怒拍桌子道,“你再說一遍!”
鄭玄向來以為人師者而自豪,可鄭益恩此刻所言,便是將他與販夫走卒、奴隸強盜置於同等地位。
“莫生氣!”趙雲忽而道。
鄭玄不由想起他剛入府時寫的《莫生氣》,緩緩坐下。
趙雲接著道:“益恩兄此言,絕非貶低師者。恰恰是道出師者真諦。”
鄭玄見是趙雲發言,雖然氣惱,卻也慢慢坐下,嘴裏蹦出一個字:“說!”
趙雲憋住笑,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鄭玄臉色漸漸和緩,道:“嗯,為師者,聞道為先,不在乎年長年少,隻是這無貴無賤……”
“嗟乎!”趙雲打斷了鄭玄的話,他可隻會背書,不能跟著鄭玄節奏走,隻能讓鄭玄跟著他的節奏走。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唿!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趙雲這一席話,鄭玄不由陷入沉思:“是啊,即便是聖人,也需不恥下問。難道自己連那巫醫樂師都不如?這杏林中的儒士無一不是士大夫之族,方才發言,言過其實者有之,不知所雲者有之,有的甚至還不如府裏的婢女。自己的眼界是不是太窄了?”
趙雲繼續道:“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的《師說》,在鄭益恩的刪減下,趙雲終是一口氣背了下來。
鄭益恩補充道:“故而,我等認為‘二人行,亦有我師。’隻因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鄭玄聽到此,不由怒氣全消,看著鄭益恩似乎還隱隱有讚許之色。
鄭益恩火力全開,一掃方才的拘謹,複又道:“從師不問貴賤,為學也不避難易。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然人非聖人,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未能不惑,更加遑論知天命、心所欲。”
鄭玄此刻才發現自己的孩兒原來也有侃侃而談的時候,他笑吟吟地看著這個一直被自己輕視的孩子。
“人分智愚,事分難易。然難易之事必相關於智愚之人嗎?非也!”
眾人聽及此,已然全掃方才的輕蔑之態,認真聆聽。
鄭益恩當即拱了拱趙雲。
趙雲此刻方才想起輪到自己了,當即又開始背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他現在就是個沒有感情的背書機器。
昨夜他二人都未能找到今日經學大會的議題。
鄭益恩從《詩》、《書》、《禮》、《易》、《春秋》到《孝經》、《論語》,從今文經到古文經,趙雲沒有一樣能夠理解,更不要說進行評價、褒貶了。
於是趙雲發揮了大學時寫論文的精神——充分而具體的借鑒,搜刮自己腦子裏的各類古文。
並且秉承著“和我賭,不是看你要什麽,而是看我有什麽。”的精神,終於搜到《師說》、《為學》兩篇古文。
再讓鄭益恩配合著找到經學中相關論點,由鄭益恩刪改,進行邏輯構思。
最後呈現出有鄭益恩提出論斷,擺清邏輯,趙雲毫無感情地背書的奇怪組合。
待趙雲一口氣將《為學》背完,鄭益恩再次整理論點,係統闡述了從師、為學之道,並且做了相關引經據典。
待鄭益恩總結完,杏林中一片擊節讚歎。
半晌,鄭玄方才緩緩立起,杏林儒士全都靜了下來。
鄭玄道:“今日經學大會,老朽獲益良多。老朽為人師四十餘載,想不到今日卻在自己的孩子這做了一次學生。
正如他所言,‘二人行,亦有我師。’
我為人師久矣,聰敏者有之,好學者亦有之。
然而我總是願意將更多的心力傾注在敏而好學者身上,從而忽視了其他人。
比如我的孩子鄭益恩,他確非天資聰穎者,但也是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
可我卻時時無視這一點,嫌棄他、責備他,對他充滿了偏見。”
鄭玄說到此,鄭益恩已是淚流滿麵,二十七年了,這是父親第一次與他如此深切地、毫無隔閡地溝通。
鄭玄看著鄭益恩道:“今天的經學大會已經超越了經學的本身,益恩,我要向你道歉,一直以來,你都做得很好!父親以你為傲!”
“父親……”鄭益恩此刻已激動得不知說什麽好。
鄭玄擺擺手,男人之間,無需說得那麽詳細:“今日經學大會頭籌,便是……”
趙雲當即附和道:“三人行組合!”
“不錯,三人行組合!諸位可有異意?”
眾人紛紛點頭,均覺實至名歸,並無一人因鄭益恩乃鄭玄兒子,而覺得他有所偏私。
鄭益恩感激地看著趙雲,今日他得到了比頭籌更重要的東西!
麵對周圍人竊竊私語、指指點點,鄭益恩緊張地擦了擦頭上的汗,道:“餘、餘以為‘二……人行,亦有我師焉’。”
“真是胡鬧!”鄭玄當即斥道,“你可知這‘三’乃是虛數,意為多數,可以為十為百,甚至上千上萬!在數字上糾結什麽多寡?!”
鄭益恩本就十分懼怕父親,此刻教他這麽一嗬斥,更加害怕。
趙雲打氣道:“不要慫,現在是你向你父親證明你實力的時候,你若現在泄了氣,以後別想挺直胸膛做人了!”
趙雲大手一拍鄭益恩後背,鄭益恩當即挺直了胸膛,道:“我知道,我所謂‘二人’,乃是指天下所有人均可為師,哪怕是販夫走卒、奴隸強盜均可為師。”
“你說什麽?”鄭玄終於忍不住了,怒拍桌子道,“你再說一遍!”
鄭玄向來以為人師者而自豪,可鄭益恩此刻所言,便是將他與販夫走卒、奴隸強盜置於同等地位。
“莫生氣!”趙雲忽而道。
鄭玄不由想起他剛入府時寫的《莫生氣》,緩緩坐下。
趙雲接著道:“益恩兄此言,絕非貶低師者。恰恰是道出師者真諦。”
鄭玄見是趙雲發言,雖然氣惱,卻也慢慢坐下,嘴裏蹦出一個字:“說!”
趙雲憋住笑,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鄭玄臉色漸漸和緩,道:“嗯,為師者,聞道為先,不在乎年長年少,隻是這無貴無賤……”
“嗟乎!”趙雲打斷了鄭玄的話,他可隻會背書,不能跟著鄭玄節奏走,隻能讓鄭玄跟著他的節奏走。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唿!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趙雲這一席話,鄭玄不由陷入沉思:“是啊,即便是聖人,也需不恥下問。難道自己連那巫醫樂師都不如?這杏林中的儒士無一不是士大夫之族,方才發言,言過其實者有之,不知所雲者有之,有的甚至還不如府裏的婢女。自己的眼界是不是太窄了?”
趙雲繼續道:“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的《師說》,在鄭益恩的刪減下,趙雲終是一口氣背了下來。
鄭益恩補充道:“故而,我等認為‘二人行,亦有我師。’隻因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鄭玄聽到此,不由怒氣全消,看著鄭益恩似乎還隱隱有讚許之色。
鄭益恩火力全開,一掃方才的拘謹,複又道:“從師不問貴賤,為學也不避難易。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然人非聖人,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未能不惑,更加遑論知天命、心所欲。”
鄭玄此刻才發現自己的孩兒原來也有侃侃而談的時候,他笑吟吟地看著這個一直被自己輕視的孩子。
“人分智愚,事分難易。然難易之事必相關於智愚之人嗎?非也!”
眾人聽及此,已然全掃方才的輕蔑之態,認真聆聽。
鄭益恩當即拱了拱趙雲。
趙雲此刻方才想起輪到自己了,當即又開始背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他現在就是個沒有感情的背書機器。
昨夜他二人都未能找到今日經學大會的議題。
鄭益恩從《詩》、《書》、《禮》、《易》、《春秋》到《孝經》、《論語》,從今文經到古文經,趙雲沒有一樣能夠理解,更不要說進行評價、褒貶了。
於是趙雲發揮了大學時寫論文的精神——充分而具體的借鑒,搜刮自己腦子裏的各類古文。
並且秉承著“和我賭,不是看你要什麽,而是看我有什麽。”的精神,終於搜到《師說》、《為學》兩篇古文。
再讓鄭益恩配合著找到經學中相關論點,由鄭益恩刪改,進行邏輯構思。
最後呈現出有鄭益恩提出論斷,擺清邏輯,趙雲毫無感情地背書的奇怪組合。
待趙雲一口氣將《為學》背完,鄭益恩再次整理論點,係統闡述了從師、為學之道,並且做了相關引經據典。
待鄭益恩總結完,杏林中一片擊節讚歎。
半晌,鄭玄方才緩緩立起,杏林儒士全都靜了下來。
鄭玄道:“今日經學大會,老朽獲益良多。老朽為人師四十餘載,想不到今日卻在自己的孩子這做了一次學生。
正如他所言,‘二人行,亦有我師。’
我為人師久矣,聰敏者有之,好學者亦有之。
然而我總是願意將更多的心力傾注在敏而好學者身上,從而忽視了其他人。
比如我的孩子鄭益恩,他確非天資聰穎者,但也是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
可我卻時時無視這一點,嫌棄他、責備他,對他充滿了偏見。”
鄭玄說到此,鄭益恩已是淚流滿麵,二十七年了,這是父親第一次與他如此深切地、毫無隔閡地溝通。
鄭玄看著鄭益恩道:“今天的經學大會已經超越了經學的本身,益恩,我要向你道歉,一直以來,你都做得很好!父親以你為傲!”
“父親……”鄭益恩此刻已激動得不知說什麽好。
鄭玄擺擺手,男人之間,無需說得那麽詳細:“今日經學大會頭籌,便是……”
趙雲當即附和道:“三人行組合!”
“不錯,三人行組合!諸位可有異意?”
眾人紛紛點頭,均覺實至名歸,並無一人因鄭益恩乃鄭玄兒子,而覺得他有所偏私。
鄭益恩感激地看著趙雲,今日他得到了比頭籌更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