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人匆匆吃過午飯,就帶上禮物,出發了。
行了數裏路,他們來到一四麵環山、田水相間之地,看見一班農夫在田中鋤耕,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一位農夫唱道:“臥龍小子誌氣高,年青氣旺運數好,不知何日投何主,但求一世助英豪!”
劉備聽入了迷,待農夫唱完後,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農夫們的目光齊刷刷地射向他。
劉備略顯尷尬,下馬走到唱歌的農夫麵前,問:“這位大叔,剛才的歌真好聽,曲譜得好,詞也作得好,旋律優美且富有彈性。不知是何人所作?”
農夫將劉備上下打量了一番,問:“先生是…?”
“在下新野縣令劉備。”劉備三人今天便裝出行,以免引起注意。
一聽見“劉備”這個名字,附近的農夫都放下手中的活,圍攏過來,顯然大家都知道他的大名。
“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使君?”農夫甲問。
“不敢當,正是劉某。”劉備有點不好意思。
農夫乙指著在那邊等候的關羽和張飛問:“聽說使君有兩位結拜兄弟,可是那邊的二位將軍?”
“正是劉某的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
“三位請到我家喝杯茶吧,我家就在旁邊。”農夫丙說。
“謝了大叔,我們來隆中是有要事,下次吧。”劉備推辭了。
剛才唱歌的農夫說:“我忘了迴答使君的問題了,剛才的歌是臥龍先生自創的,叫‘沉龍之誌’,這兒的人幾乎都會唱。”
“臥龍!”劉備雙目放光,“你是說這首歌是臥龍作的?”
“對。使君認識他嗎?”
“我等來此正為找他。他一定就在附近,大叔可否引見?”
“使君可找對地方了,我指條路,使君自去便可,我還要忙活呢。”農夫指著南邊說,“那兩座山之間有條小道,走小道穿過山後會看見一帶高岡,叫臥龍岡;岡前有一片疏林,內有一座茅廬,臥龍先生便住在那兒。”
劉備謝過農夫,和關羽、張飛徑往臥龍岡而來。
他們穿過山間小道,果然看見了一片高岡,還有樹林和小溪。劉備遠遠望見那邊的稀樹林中露出了屋角。
“這裏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啊!”劉備貪婪地環顧四周,不禁感歎道,“原來我要找的聖賢就住在這種如畫似夢的仙境裏!”
三人來到茅廬前,劉備下馬叩門。
一位年約十歲的小童開了門,問:“先生找誰?”
“你好。我是新野縣令劉備,特來拜謁臥龍先生。”
“你就是劉備大人?我家先生前幾天才提到你。”
“是嗎?可否讓我進去見他?”
“真是不巧,他今早外出了。”
“哦?那他幾時迴來?”
“說不定,可能三五天,也可能半個月,反正他總是歸期不定的。”
劉備聽了,惆悵不已。張飛說:“既然不在,咱們先迴去吧。”
劉備想了想,對小童說:“如果先生迴來了,煩請轉告一聲,就說劉某來過,有要事相求,望乞見一麵。”
三人打道迴府。走了不到一裏路,忽見前麵走來一位書生模樣的少男,身穿白衣,頭戴逍遙巾,手執一把小折扇。
劉備以為是孔明迴來了,便下馬行禮道:“在下新野縣令劉備,特來拜見臥龍先生。”
書生愣了一下,慌忙施禮道:“在下崔州平,是臥龍的朋友,見過劉皇叔。”
劉備也一愣,說:“原來是崔先生,幸會幸會。”
崔州平問:“聽說皇叔現今為新野縣令,今天為何屈駕於此山野之地,莫非是來求孔明出山的?”
“唉,正是。劉某來得不合時,孔明先生今早外出未歸。”
“是嗎?那太不巧了,我也正想找他聊天呢。”
“先生可否與劉某坐下一談?”
“當然可以,今日能見皇叔一麵,在下真是三生有幸。”
於是,兩人坐在石頭上談了起來;關羽和張飛在一旁等候。張飛有所不滿,但又不便說出。
談及天下大勢,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從十常侍專權到黃巾黨造反,再到董卓弄權,現在又是曹操篡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知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崔州平笑著搖了搖頭,說:“吾一介村夫,不懂這天下大事,隻知道世間永遠存在矛盾,不管在哪個朝代,戰爭都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好戰。在此情況之下,隻能靠少數善於掌握曆史之舵的人去緩和矛盾,改造亂世,降低戰爭的禍害性。我想皇叔足以擔此重任,攘除奸惡,興複漢室。”
劉備歎道:“實在慚愧,劉某打拚多年,到現在卻隻混了個縣令當,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實現滅曹複漢的夢想!”
“皇叔莫憂,世事上天自有定奪,凡事存在必有其理。”
最後,劉備請崔州平當他的軍師,被婉拒了。
崔州平走後,張飛不滿地說:“大哥好不講理,見不著臥龍迴去就算了,還要和那個腐儒談這麽久,害我倆幹等一場!”
“崔先生也是一代人才,雖不及孔明般出色,但也不能這樣說他的。”劉備是敬才之人,對孔明的朋友一視同仁。
張飛聽了,低頭無語。迴新野後,劉備當即派人到隆中暫住,每日打探孔明消息。
四天後,士兵迴報說孔明迴來了。劉備大喜,立即吩咐備馬備禮,再往隆中。
張飛一聽又不高興了,說:“大哥這又何苦呢!想要那個村夫,我去隆中把他扛來不就得了?非得大哥親自出馬,真是的!”
劉備說:“三弟有所不知。求賢者必須誠心誠意,親自登門拜訪,聖賢才會動心,知道你重視他;若是把他扛來,隻會適得其反。”
張飛聽了,無話可說。於是,三人帶上禮物,再次來到隆中。
開門的又是那個小童,他不好意思地說:“大人又來晚一步了,孔明先生一個時辰前和他的好友出外遊玩去了,說後天才迴來。”
“那你有沒提過我的造訪?”
“我說了,可先生不大理會。”
劉備一聽,頓時由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深穀,歎道:“無緣哪!”
“大人莫灰心,你後天來他一定在家。對了,孔明先生之弟諸葛均在屋裏,大人想見他嗎?”
劉備想,反正都來了,幹脆見一麵算了,便隨小童走進廬內。
關羽和張飛站在屋外看馬。時值寒冬,他們雖身穿厚毛衣,可還是冷得直打顫。
屋內一人正坐在草席上念著:“獨坐涼亭對天吟,伴風雷,望斜雨,雲氣撲麵,但覺涼意飄上心,冷,冷,冷……”
“確實冷得心寒哪!”劉備冒了一句。
那人迴過頭來。劉備施禮道:“在下新野縣令劉備,見過先生。”
諸葛均忙起身迴禮:“劉皇叔突然光臨寒舍,在下有失遠迎!”
“先生言重。不知先生剛才所念何詩?”
“此詩名為《風雨亭》,乃春秋詩人容國平所作,詩中描繪了一位官場落魄者的淒涼心態,雖然文筆平平,但寫得很現實,意境深遠,令人讀後有一種莫名的悲涼感。”
劉備歎了口氣,說:“我此刻的心情,正如那個落魄者啊!”
“皇叔想必為幾番碰不著家兄孔明而發愁吧?”
“正是。一日未見孔明,我就一日不安心!”
“皇叔莫急,他說後天便迴來,皇叔可後天來找他。”
“就怕到時又來晚一步呢!”劉備唉聲歎氣。的確,以當今的通訊方式來看,下次也未必能確保趕上。
“不會,我二哥以前外出從不提歸期,但這次提了,表明他在暗示皇叔,後天他會在家等候。”
劉備一聽大喜:“若真如此,大漢就有救了!”
“皇叔如此憂國憂民,一定會有所迴報的。”
“謝謝。先生乃孔明之弟,想必也是才學滿腹之人,可否隨某一同迴新野治政?”
諸葛均笑著搖了搖頭,說:“皇叔有所不知。在我們三兄弟中,最不想從政的人就是我。我大哥諸葛瑾早年到江東從事吳主孫權去了,剩下我與二哥在這裏過著閑日子。二哥表麵上向往自由,但其內心深處卻隱藏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很希望有一天能投靠一名英主,與他一同打天下。作為一名大漢子民,他也非常關心漢朝的興衰。看到曹操欺君壓民,他也痛心疾首,隻恨未能遇上像皇叔一樣的明主。憑我倆多年的兄弟關係,我可以肯定,隻要皇叔誠心誠意請他,他一定會義不容辭的。”
劉備想起了那天農夫唱的歌,現在又聽到諸葛均的這番話,頓時信心大增,謝道:“先生的一番話大大鼓舞了劉某。請放心,我以一個大漢忠臣的名義發誓,一定早日把令兄請出山來!”
他借來紙筆,寫下一書,述說大漢之衰落,傾訴自己求賢若渴的衷情,懇請孔明出山相助,言語懇切,催人淚下。
劉備把信交給諸葛均,說:“勞煩先生將此信轉交令兄,還望先生能替劉某多說幾句好話,劉某感激不盡!先告辭了!”
迴去路上,張飛又不滿地說:“大哥上次來見不著孔明,卻撞上一個白麵書生,大談特談,讓我倆幹等;這次又和那個黃毛小子耗了半天,叫我倆在外麵喝西北風!我說大哥你不能隻顧別人,也要替我們著想一下呀!”
劉備道了個歉,說:“我確實忽略了你們,真對不起;但也請你們體諒一下我的心情。自從徐庶走後,我的內心就如無底黑洞一般,無盡空虛。一天不見孔明,我就一天吃不下飯!”
關羽、張飛聽了,低頭不語。
襄陽城香水河,一葉扁舟。船頭站著船夫,船尾坐著兩人。
崔州平:“孔明,你知道前幾天那位大名鼎鼎的劉皇叔來找你了嗎?”
孔明:“我知道,小德告訴我了。”
崔州平:“你不是一直想投靠一名英主嗎?現在送上門來了。”
孔明:“錯,我最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問世事,無憂無慮。”
崔州平:“別裝了,我知道你一早就有投靠他的意向了。”
孔明:“果然是多年老友,瞞不過你。其實老師也叫我這樣做,我現在是欲避無門啊!看來以後沒多少機會陪你遊山玩水了。”
崔州平:“沒關係,你忙政事去吧,我還有廣元他們呢。”
孔明:“你這家夥,說話從不含蓄。”
二人有說有笑地順河而遊。
行了數裏路,他們來到一四麵環山、田水相間之地,看見一班農夫在田中鋤耕,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一位農夫唱道:“臥龍小子誌氣高,年青氣旺運數好,不知何日投何主,但求一世助英豪!”
劉備聽入了迷,待農夫唱完後,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農夫們的目光齊刷刷地射向他。
劉備略顯尷尬,下馬走到唱歌的農夫麵前,問:“這位大叔,剛才的歌真好聽,曲譜得好,詞也作得好,旋律優美且富有彈性。不知是何人所作?”
農夫將劉備上下打量了一番,問:“先生是…?”
“在下新野縣令劉備。”劉備三人今天便裝出行,以免引起注意。
一聽見“劉備”這個名字,附近的農夫都放下手中的活,圍攏過來,顯然大家都知道他的大名。
“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使君?”農夫甲問。
“不敢當,正是劉某。”劉備有點不好意思。
農夫乙指著在那邊等候的關羽和張飛問:“聽說使君有兩位結拜兄弟,可是那邊的二位將軍?”
“正是劉某的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
“三位請到我家喝杯茶吧,我家就在旁邊。”農夫丙說。
“謝了大叔,我們來隆中是有要事,下次吧。”劉備推辭了。
剛才唱歌的農夫說:“我忘了迴答使君的問題了,剛才的歌是臥龍先生自創的,叫‘沉龍之誌’,這兒的人幾乎都會唱。”
“臥龍!”劉備雙目放光,“你是說這首歌是臥龍作的?”
“對。使君認識他嗎?”
“我等來此正為找他。他一定就在附近,大叔可否引見?”
“使君可找對地方了,我指條路,使君自去便可,我還要忙活呢。”農夫指著南邊說,“那兩座山之間有條小道,走小道穿過山後會看見一帶高岡,叫臥龍岡;岡前有一片疏林,內有一座茅廬,臥龍先生便住在那兒。”
劉備謝過農夫,和關羽、張飛徑往臥龍岡而來。
他們穿過山間小道,果然看見了一片高岡,還有樹林和小溪。劉備遠遠望見那邊的稀樹林中露出了屋角。
“這裏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啊!”劉備貪婪地環顧四周,不禁感歎道,“原來我要找的聖賢就住在這種如畫似夢的仙境裏!”
三人來到茅廬前,劉備下馬叩門。
一位年約十歲的小童開了門,問:“先生找誰?”
“你好。我是新野縣令劉備,特來拜謁臥龍先生。”
“你就是劉備大人?我家先生前幾天才提到你。”
“是嗎?可否讓我進去見他?”
“真是不巧,他今早外出了。”
“哦?那他幾時迴來?”
“說不定,可能三五天,也可能半個月,反正他總是歸期不定的。”
劉備聽了,惆悵不已。張飛說:“既然不在,咱們先迴去吧。”
劉備想了想,對小童說:“如果先生迴來了,煩請轉告一聲,就說劉某來過,有要事相求,望乞見一麵。”
三人打道迴府。走了不到一裏路,忽見前麵走來一位書生模樣的少男,身穿白衣,頭戴逍遙巾,手執一把小折扇。
劉備以為是孔明迴來了,便下馬行禮道:“在下新野縣令劉備,特來拜見臥龍先生。”
書生愣了一下,慌忙施禮道:“在下崔州平,是臥龍的朋友,見過劉皇叔。”
劉備也一愣,說:“原來是崔先生,幸會幸會。”
崔州平問:“聽說皇叔現今為新野縣令,今天為何屈駕於此山野之地,莫非是來求孔明出山的?”
“唉,正是。劉某來得不合時,孔明先生今早外出未歸。”
“是嗎?那太不巧了,我也正想找他聊天呢。”
“先生可否與劉某坐下一談?”
“當然可以,今日能見皇叔一麵,在下真是三生有幸。”
於是,兩人坐在石頭上談了起來;關羽和張飛在一旁等候。張飛有所不滿,但又不便說出。
談及天下大勢,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從十常侍專權到黃巾黨造反,再到董卓弄權,現在又是曹操篡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知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崔州平笑著搖了搖頭,說:“吾一介村夫,不懂這天下大事,隻知道世間永遠存在矛盾,不管在哪個朝代,戰爭都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好戰。在此情況之下,隻能靠少數善於掌握曆史之舵的人去緩和矛盾,改造亂世,降低戰爭的禍害性。我想皇叔足以擔此重任,攘除奸惡,興複漢室。”
劉備歎道:“實在慚愧,劉某打拚多年,到現在卻隻混了個縣令當,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實現滅曹複漢的夢想!”
“皇叔莫憂,世事上天自有定奪,凡事存在必有其理。”
最後,劉備請崔州平當他的軍師,被婉拒了。
崔州平走後,張飛不滿地說:“大哥好不講理,見不著臥龍迴去就算了,還要和那個腐儒談這麽久,害我倆幹等一場!”
“崔先生也是一代人才,雖不及孔明般出色,但也不能這樣說他的。”劉備是敬才之人,對孔明的朋友一視同仁。
張飛聽了,低頭無語。迴新野後,劉備當即派人到隆中暫住,每日打探孔明消息。
四天後,士兵迴報說孔明迴來了。劉備大喜,立即吩咐備馬備禮,再往隆中。
張飛一聽又不高興了,說:“大哥這又何苦呢!想要那個村夫,我去隆中把他扛來不就得了?非得大哥親自出馬,真是的!”
劉備說:“三弟有所不知。求賢者必須誠心誠意,親自登門拜訪,聖賢才會動心,知道你重視他;若是把他扛來,隻會適得其反。”
張飛聽了,無話可說。於是,三人帶上禮物,再次來到隆中。
開門的又是那個小童,他不好意思地說:“大人又來晚一步了,孔明先生一個時辰前和他的好友出外遊玩去了,說後天才迴來。”
“那你有沒提過我的造訪?”
“我說了,可先生不大理會。”
劉備一聽,頓時由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深穀,歎道:“無緣哪!”
“大人莫灰心,你後天來他一定在家。對了,孔明先生之弟諸葛均在屋裏,大人想見他嗎?”
劉備想,反正都來了,幹脆見一麵算了,便隨小童走進廬內。
關羽和張飛站在屋外看馬。時值寒冬,他們雖身穿厚毛衣,可還是冷得直打顫。
屋內一人正坐在草席上念著:“獨坐涼亭對天吟,伴風雷,望斜雨,雲氣撲麵,但覺涼意飄上心,冷,冷,冷……”
“確實冷得心寒哪!”劉備冒了一句。
那人迴過頭來。劉備施禮道:“在下新野縣令劉備,見過先生。”
諸葛均忙起身迴禮:“劉皇叔突然光臨寒舍,在下有失遠迎!”
“先生言重。不知先生剛才所念何詩?”
“此詩名為《風雨亭》,乃春秋詩人容國平所作,詩中描繪了一位官場落魄者的淒涼心態,雖然文筆平平,但寫得很現實,意境深遠,令人讀後有一種莫名的悲涼感。”
劉備歎了口氣,說:“我此刻的心情,正如那個落魄者啊!”
“皇叔想必為幾番碰不著家兄孔明而發愁吧?”
“正是。一日未見孔明,我就一日不安心!”
“皇叔莫急,他說後天便迴來,皇叔可後天來找他。”
“就怕到時又來晚一步呢!”劉備唉聲歎氣。的確,以當今的通訊方式來看,下次也未必能確保趕上。
“不會,我二哥以前外出從不提歸期,但這次提了,表明他在暗示皇叔,後天他會在家等候。”
劉備一聽大喜:“若真如此,大漢就有救了!”
“皇叔如此憂國憂民,一定會有所迴報的。”
“謝謝。先生乃孔明之弟,想必也是才學滿腹之人,可否隨某一同迴新野治政?”
諸葛均笑著搖了搖頭,說:“皇叔有所不知。在我們三兄弟中,最不想從政的人就是我。我大哥諸葛瑾早年到江東從事吳主孫權去了,剩下我與二哥在這裏過著閑日子。二哥表麵上向往自由,但其內心深處卻隱藏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很希望有一天能投靠一名英主,與他一同打天下。作為一名大漢子民,他也非常關心漢朝的興衰。看到曹操欺君壓民,他也痛心疾首,隻恨未能遇上像皇叔一樣的明主。憑我倆多年的兄弟關係,我可以肯定,隻要皇叔誠心誠意請他,他一定會義不容辭的。”
劉備想起了那天農夫唱的歌,現在又聽到諸葛均的這番話,頓時信心大增,謝道:“先生的一番話大大鼓舞了劉某。請放心,我以一個大漢忠臣的名義發誓,一定早日把令兄請出山來!”
他借來紙筆,寫下一書,述說大漢之衰落,傾訴自己求賢若渴的衷情,懇請孔明出山相助,言語懇切,催人淚下。
劉備把信交給諸葛均,說:“勞煩先生將此信轉交令兄,還望先生能替劉某多說幾句好話,劉某感激不盡!先告辭了!”
迴去路上,張飛又不滿地說:“大哥上次來見不著孔明,卻撞上一個白麵書生,大談特談,讓我倆幹等;這次又和那個黃毛小子耗了半天,叫我倆在外麵喝西北風!我說大哥你不能隻顧別人,也要替我們著想一下呀!”
劉備道了個歉,說:“我確實忽略了你們,真對不起;但也請你們體諒一下我的心情。自從徐庶走後,我的內心就如無底黑洞一般,無盡空虛。一天不見孔明,我就一天吃不下飯!”
關羽、張飛聽了,低頭不語。
襄陽城香水河,一葉扁舟。船頭站著船夫,船尾坐著兩人。
崔州平:“孔明,你知道前幾天那位大名鼎鼎的劉皇叔來找你了嗎?”
孔明:“我知道,小德告訴我了。”
崔州平:“你不是一直想投靠一名英主嗎?現在送上門來了。”
孔明:“錯,我最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問世事,無憂無慮。”
崔州平:“別裝了,我知道你一早就有投靠他的意向了。”
孔明:“果然是多年老友,瞞不過你。其實老師也叫我這樣做,我現在是欲避無門啊!看來以後沒多少機會陪你遊山玩水了。”
崔州平:“沒關係,你忙政事去吧,我還有廣元他們呢。”
孔明:“你這家夥,說話從不含蓄。”
二人有說有笑地順河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