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來自蘇聯的援助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美國剛剛派出“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之時,中國雖然持續關注戰事,但一開始還是保持著觀望態度的。鑒於彼時美國的軍事實力遙遙領先於中國,且擁有極大殺傷力的原子彈。而當時的中國在軍事武器上、軍隊體係建構上幾乎全方位落後於美國。
當時的新中國稱得上強大的隻有陸軍,但也是憑借身經百戰的士兵以及將軍們出色的戰略決策打出來的名聲。
人民解放軍配備的大多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繳獲的敵軍武器,各個部隊的武器種類呈現出“萬國牌”的情況,不僅難以互相兼容,性能相較於美國來說實在太過於落後。
另外,中國的海軍、空軍、特種部隊等軍隊體係也才剛剛開始建構,隻是有了一個框架,能夠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
地處鴨綠江的東北邊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早在人民誌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毛主席就已經作出了要在東北地區建設後方補給基地的決策。
美國顯然也知道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美軍在參與朝鮮戰爭的同時,也派出飛機,頻頻開赴中國東北地區靠近朝鮮的城市、鄉村聚落等地,實施了大規模的轟炸,給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後勤設施建設,更嚴重的是對我國的國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自從美國跨過三八線,甚至已經派出空軍,對中朝邊境地區進行轟炸的時候,我們意識到,這已經給新中國帶來了極大的軍事威脅,一旦朝鮮戰敗,中國的邊境甚至是腹地都將會直接暴露在美國的炮火之下,此仗不打不行。
朝鮮戰爭爆發時,斯大林對戰爭前景充滿樂觀的預期,以至於對新中國的各項合作協定一直按部就班地進行。
在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斯大林批準了3億美元的對華軍援貸款,內容主要是采購海空軍裝備。
到1950年9月中旬之前,中蘇兩國之間的各種經濟和軍事合作協議正處於商洽階段,直到朝鮮局勢急劇惡化之際,也沒有完成各個領域的合作協議簽署。
前線戰事緊急,蘇聯方麵又迫切希望中國盡快出兵,聲稱願意向中國提供戰爭所需的各種武器彈藥,我國一開始還是持保守態度對待此事。
但是朝鮮人民軍敗退的速度實在太快,毛主席考慮再三,在大會上同其他國家領導人討論利弊,權衡之下最終才正式作出命令,讓誌願軍開赴朝鮮與美軍作戰。
1950年10月18日,中央一聲令下,中國人民誌願軍高聲唱著《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新中國出兵朝鮮,震驚了斯大林。
他從來不敢相信,那個窮的叮當響的國家,居然真的敢出兵和美國作戰。
1950年11月7日,我國政府向蘇聯政府發電:
由於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裏繳獲來的戰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徑種類繁多的情況。
這一狀況給彈藥生產,特別是步槍和機槍子彈生產帶來很大困難,此外我們的工廠目前所能提供的這種子彈為數甚少。
誌願軍部隊直接參加朝鮮軍事行動的有12個軍,計36個師,但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藥基數。今後,隨著軍事行動的發展,我們在保障軍隊彈藥方麵勢必出現很大困難。
如果軍工生產方麵不出現變化,那麽,改換裝備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開始。為克服目前困難,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
其中輕武器內容:
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
蘇式自動槍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
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
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
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10萬發;
tnt炸藥1000噸。
清單中還包括配套的炮兵和重武器及彈藥清單,立足於能夠為7個軍配備滿員的各級隊屬炮兵部隊。
當時最為緊迫的是加強高射炮防空部隊的建設。
早在1950年2月,我國就提出請求,希望蘇聯提供高射炮,不過當時立足於東南沿海防空,蘇聯方麵也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向中國交付了一批高射炮用於城市要地防空,主要配備空軍高射炮兵。
1950年11月7日,中央給蘇聯的電報中,又列出了要緊急擴編18個高炮團的清單。這些高炮主要配備空軍防空部隊。
過了兩天,蘇聯方麵就迴電,同意我國提出的全部請求。
這批緊急援助的36個師份額的軍事裝備在1951年1月前後開始交付。
配發部隊大致分為兩個方案,先期入朝部隊在第三、四次戰役間歇休整期間,在朝鮮境內逐次換裝,如誌願軍第9兵團的換裝;後續入朝的部隊則是在國內整建製集中換裝後入朝,如誌願軍第3兵團和第19兵團。
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規模軍事援助,不僅是對華輸出成體係的成品武器裝備,還大量輸出了相應的技術資料和關鍵技術。
從1950年起,中國開始大規模仿製這批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陸軍武器係列。如在1950年3月以後開始試生產的波波沙41型衝鋒槍定型為50式衝鋒槍,其實這種衝鋒槍在1948年11月已經在東北解放區小批量生產。
由於產能和基礎建設等因素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對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仿製進度不一。
如莫辛納甘1944卡賓槍、德普莫輕機槍、郭留諾夫43重機槍等武器的國產化仿製定型則是在1953年,而折疊鐵柄槍托的波波沙43衝鋒槍、多加列夫tt手槍定型則是在1954年,通用型機槍的定型則已經到了1958年,等等。
雖然定型時間有差異,但這批國產化槍械依舊被統稱為50式步兵班用武器係列,終結了人民解放軍使用萬國雜牌武器的曆史。
1951年2月,中蘇雙方約定:
以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為界,在此之前的軍事訂單全價購買,在此之後則是軍事物資半價購買,鐵路建材七五折購買,並且蘇聯要向中國提供軍事貸款12.35億盧布。
從這份協議就看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供給的武器裝備絕大部分都是中方出資購買的,而非蘇聯無償贈與。
這也是由於蘇聯雖然在衛國戰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其與強大的納粹德國正麵交鋒導致蘇聯自身也遭受了重創。戰後的蘇聯人口凋敝,經濟建設百廢待興。超過兩千七百萬蘇聯人傷亡,一千七百多座城市的工業被全部或部分摧毀。
直到1949年,蘇聯國民經濟還在恢複階段,其工業生產水平也隻有軍事等重工業勉強恢複到二戰之前的水平,可想而知,當朝鮮戰爭爆發時,“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也確實拿不出太多的軍事物資無償提供給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不僅要以一己之力在歐洲與資本主義陣營對峙,還要向遠東地區的中國與朝鮮伸出援助之手。
蘇聯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都在源源不斷地向中國出售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且戰爭結束後依然按照中國向蘇聯提交的訂單,支援了大約能夠列裝30個師的武器。
誌願軍第二撥部隊準備開始大規模入朝,中國軍隊急需大量武器裝備。
1951年5月25日,第五次戰役後期,中央派總參謀長徐向前率代表團赴莫斯科,與蘇聯政府談判購買60個師的蘇聯武器裝備問題。這是除了36個師緊急援助以外提出的更大規模需求,基於中央對朝鮮戰場持久作戰和對台軍事鬥爭的雙重考慮。
引進60個師裝備的談判從6月上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開始雙方達成協議,根據蘇聯的生產和運輸能力,在3年內完成60個師裝備的供應,1951年內需完成10個師的供應。
當年9月中旬,蘇聯方麵又告知,除1951年9月前已經交付的4個師裝備外,原計劃剩餘6個師裝備和物資要推遲半年交付,也就是到1952年中期才能交付,中國方麵表示可以接受。
1952年4月雙方確定到1952年底完成交付20個師的裝備,其餘40個師的裝備到1954年底交付完畢。
第二批軍援60個師份額武器裝備中,中國再次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另1個師的裝備拆分配發給各軍事院校用作教學和訓練,實際交付部隊的裝備為56個師份額。
朝鮮戰場誌願軍部隊主要是第一批緊急軍援的36個師份額的部隊,後繼60個師裝備的部隊主要在國內駐防,開赴朝鮮前線作戰的僅有3個師。
造成第二批引進蘇械裝備的陸軍師入朝少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麵:
第一是裝備交付和換裝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
第二是國產蘇式武器裝備開始供應誌願軍,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在朝鮮部隊的裝備缺額;
第三是作戰中調整了部隊建製和武器配備,將一些無需入朝部隊的裝備調換給前方作戰部隊。
這三大措施補齊了朝鮮戰場誌願軍蘇式裝備的大部分武器缺額。
從1950年至1954年間,蘇聯政府總計提供了96個陸軍師份額的武器裝備軍事援助,其中6個師份額的裝備用於訓練教學和重建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接收90個陸軍師份額的裝備。
除這些采用蘇聯直接進口的武器裝備換裝的陸軍師外,另有50個陸軍師采用國產仿蘇武器換裝,包括部分朝鮮作戰的誌願軍部隊換裝國產仿製型號武器。蘇聯的大批援助,使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整體上統一了武器裝備體係標準,同時也奠定了軍隊現代化的基礎。
下麵我們來詳細看一下,蘇聯在各個方麵對我們的援助情況。
第一,在空軍方麵:
在1950年1月,空軍司令劉亞樓就向蘇聯訂購一批飛機,共計586架,蘇聯交付的方式實際上是將那些來中國負責防空任務的蘇聯空軍部隊在離開之時,將飛機有償的移交給了中國。
第一批飛機是在1950年2-3月期間,蘇聯巴基斯基中將率隊到達上海、南京、徐州等地幫助中國進行防空。在10月份蘇聯空軍離開的時候把他們的這批飛機都留了下來,共有各種機型119架。
當時就是用這些飛機,裝備了新中國第一批空軍部隊。
中蘇商定,一旦中國開始在東北邊境大量布防蘇聯將會出動空軍協助。當中國在東北集結了九個師的兵力之後,蘇聯立即兌現了他們的承諾。
第二批飛機是在1950年8月,蘇聯空軍別洛夫師到中國東北擔負防空任務。後來同樣將這批飛機作價賣給中國。共有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122架,教練機和通信機16架。
蘇聯空軍來到中國的消息並沒有對外公布,殲擊師的空軍將士們是穿著解放軍的軍服來的。
但美國與蘇聯對峙多年,又怎可能會不知道蘇方派空軍來支援了,但蘇聯穿著解放軍的軍服,明顯是不想與美國正麵交鋒,美國也不希望與蘇聯開戰,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蘇聯空軍來之後,美國空軍大批飛抵中國東北地區進行轟炸的行為便急劇減少。美空軍很少有機會能夠再飛到中國東北進行轟炸,東北的後勤補給基地逐漸建立起來,前線的誌願軍們沒有了後顧之憂,打仗更加勇猛。
當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出師得利,斯大林喜出望外。
第三批飛機是在1950年10月和12月期間,蘇聯空軍派出13個航空兵師來到中國,分別布置在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等地區,其中有9個師是米格-9和米格-15組成的殲擊機師,1個拉-9殲擊機師,2個伊爾-10強擊機師,1個圖-2轟炸機師。
這13個航空兵師,完全承擔下了中朝地區的空防任務,並且幫助訓練中國飛行員。當時斯大林還承諾將會對中國飛行員進行兩到三個月的航空訓練,訓練完畢之後整個殲擊師團的裝備全部移交中國飛行員。
後來中國有償接收了其中的12個航空兵師的裝備。
此後中國的空軍裝備也都基本上是從蘇聯購買的,而且有一些是蘇聯贈送的。比如:在1951年5月22日,蘇聯主動提出:以前援助中國的10個殲擊機航空師當中,有6個師裝備的都是落伍的米格-9,為了讓中國空軍更具戰鬥力,蘇聯政府將在8月初無償向中國提供372架先進的米格-15。
以前給的米格-9也留給中國,用以訓練飛行員。
到1954年,中國共有28個空軍師和5個飛行獨立團,共有各型飛機3000餘架,99%的購自蘇聯。這已經不能用初具規模來形容了,因為當時中國噴氣式戰鬥機數量是同時期法國的兩倍強,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美蘇,與英國持平。
以上所有裝備加起來,蘇聯僅要了13億美元。而這些裝備的總體戰鬥力,跟美國援助國軍武器總數的戰鬥力相比隻高不低,而據不完全統計,美國人給的武器折了45億美元。
當然,這些武器之所以這麽便宜,主要因為大部分都是二手貨。但是雖然是二手貨,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來看也不算過時。
第二,在陸軍方麵:
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可以說是進行了全麵升級,全套換上蘇式裝備的占了多半。
在106個陸軍師中,有56個師,6個坦克師和獨立坦克團,101個37毫米獨立高射炮營。5個野戰高炮師和1個城防高炮師,2個火箭炮師,14個榴彈炮師,2個反坦克炮師,33個高射炮團,4個探照燈團,9個雷達團和獨立雷達營,28個工兵團,10個鐵道兵師,以及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隊。
在1951年第一季度,當時在朝鮮戰爭中每天需要消耗的彈藥量為多噸,而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僅為1500多噸。而斯大林基本上是滿足了中國當時所需的彈藥量,尤其是在停戰談判開始之前。
1950年11月17日,我方致電蘇聯,說鴨綠江鐵路橋每天都遭受敵機轟炸,所以需要從駐遼東半島的蘇聯部隊當中,征調汽車500輛。斯大林當天迴電表示:不給你們二手車,直接給新車,在滿洲裏交付。
11月20日移交中方代表140輛,11月25-26兩天,又交付了355輛。剩餘的汽車將於12月5日出發,還將交付1000輛汽車。並且對於提出要蘇聯派出15名空軍顧問,斯大林也立即答應。
到朝鮮戰爭結束時,我國共有106個現役陸軍步兵師,其中56個換成了蘇軍的先進裝備1個師被拆分給各個軍事院校,3個師的裝備被無償贈送給了北朝鮮,這也是之前我方向蘇聯要求的60個師(每個師人)裝備,蘇聯都按要求提供了。
槍支彈藥是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消耗最大的戰爭物資,僅在1951年的1月到3月期間,誌願軍在朝鮮戰場所消耗的彈藥量就達噸左右,但當時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隻能完成1500多噸,連零頭都不到,巨大的缺口隻有從蘇聯獲取。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誌願軍在上甘嶺與美軍展開了43天的激戰,共消耗子彈5800萬發,平均每天135萬發,而1951年國內提供給前線的子彈隻有750萬發,僅能維持上甘嶺戰役不到6天的需要。
缺少的槍支彈藥隻能通過蘇聯解決。
據統計,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共計提供誌願軍步槍14萬支、槍彈5800萬發;自動步槍支、槍彈8000萬發;輕機槍7000挺、槍彈3700萬發;重機槍2000挺、槍彈2000萬發;手槍1000支、子彈10萬發;
tnt炸藥1000噸。當然蘇聯提供的並不是他們最先進的槍支,以步槍為例,蘇軍已經全部換裝了最先進的ak47,但提供給誌願軍的是他們淘汰下來的二戰時期武器。
除了以上內容,蘇聯還給了下麵這些東西。
蘇聯單獨提供了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並組織蘇軍原裝備部隊進行交接培訓。也就是說,不僅給裝備,還一對一訓練。中國以這些裝備為基礎組成了4個裝甲師。
蘇聯幫助中國組建了101個獨立高炮營,53個入朝作戰,40個進行要地防空,4個編入裝甲師,4個編入海軍。
蘇聯援助力量最大的是炮兵部隊。蘇聯共援助了2個火箭炮師、14個榴彈炮師、2個反坦克炮兵師。
除此之外還有10個鐵道師,其工程器材90%以上購自蘇聯。
以上合計106個步兵師、4個裝甲師、10個鐵道師和18個炮兵師,合計300萬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二陸軍部隊,紙麵戰鬥力僅次於蘇聯,高於當時的美國現役陸軍。
至於我們為什麽有106個步兵師卻隻換裝56個,主要是從朝鮮戰場的經驗來看,換裝蘇式裝備的步兵師在山地環境下並不容易發揮,其重炮、坦克難以機動、穿插,所以我們保留了相當數量的輕步兵師。
除此之外,蘇聯人對技術性裝備還盡心盡力的提供了一對一的培訓,在戰爭期間提供了大量的礦山機械設備和工廠設備,也算是夠意思了。
第三,國際聲援:
除了軍事物資補給、暗中派遣空軍支援以外,蘇聯還通過各種國際聲援以及軍事威懾來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壓力,幫助中國與朝鮮人民取得戰爭的勝利。
蘇聯把主力部隊都放在了歐洲,在歐洲方向集中了230多萬人的現代化軍隊,再加上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約計185萬人的軍隊,這大約415萬人的軍隊在歐洲方向帶給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巨大的軍事壓力。
已經擁有原子彈的蘇聯在背後給中國的支持仍是不可忽視的。
當時的蘇聯已經成為了擁核國家,研製出了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研發也即將完成,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聯雖然在綜合國力上稍遜美國一籌,但在核武器上是強於美國的。
不僅如此,蘇聯還在聯合國當中大力聲援中國,支持恢複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還提出要將國民黨的聯合國席位廢除。
在蘇聯的支持下,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戰爭剛剛開打,新中國就能夠開始派遣代表參加聯合國會議,中國代表終於可以在聯合國上發聲,斥責美國對朝鮮和中國邊境進行大規模轟炸的暴行、對中國台灣的非法侵略。
新中國代表將這一切都訴諸聯合國,揭開美國的虛偽麵孔,讓世界各國人民都看到了冷戰格局的真相——美國試圖稱霸世界。
第四,在經濟建設方麵:
首先,蘇聯通過出口貿易向中國提供了恢複經濟急需的工業原料和設備。
1950-1952年,蘇聯向中國出口了94.3萬噸鋼材,大約占中國鋼材生產的40%。同時向中國出口了150萬噸石油產品,而同時期中國的生產能力為28.7萬噸左右。1950年向中國提供工業設備價值1.65億盧布,到1952年增長到6.94億盧布。而且供應的成套設備不斷增長。
其次,大家熟知的156項引進工程,在朝鮮戰爭期間基本完成了第一批50個項目。
在1950年2月的時候中蘇會談,蘇聯確定幫助中國恢複經濟,其中包括:煤炭、電力、鋼鐵、化工、有色金屬、機械和軍工,這都是恢複經濟急需的項目,在實際在落地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撤銷,2個合並,最終實際建設的項目為47個,在東北的項目有36個。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50年到1953年,簽訂技術成套設備進口合同萬盧布,3年累計實際完成合同額萬盧布,完成合同額的68.8%。
隨著抗美援朝的捷報頻傳,蘇聯決定加大援助力度,對中國幾乎有求必應。
之前提到的47個項目中,全部完成的有8個項目,包括:撫順電站、阜新電站、西安電站、鄭州電站、烏魯木齊電站、豐滿水電站、重慶電站、沈陽風動工具廠。
完成80%以上的有:鞍山鋼鐵公司、撫順鋁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沈陽機械一場、富拉爾基電站、太原電站、大連化工廠等。到了1952年全國固定資產實現新增金額合計59億元。
蘇聯手把手教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還是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
據估計,“156項工程”完成以後,中國的工業接近日本1937年的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圖紙、技術援助、工程師援華......這種大規模的技術轉移,人類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例。
在1952年8-9月期間,中國政府與蘇聯商談即將在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過八個月的仔細研究,除了少數中國自己可以辦,或者“一五期間”沒有辦法實施的項目外,蘇聯答應了中國全部的要求,甚至還增加了一些中國沒有想到的項目。
最終確定在1953年-1959年內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和改建共91個項目。
在1953年5月15日,兩國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協定,確定了蘇聯援建項目為2個鋼鐵聯合企業,8個有色金屬企業,8個礦井、1個煤炭聯合廠,3個洗煤廠,1個石油煉油廠,32個機械製造廠,16個動力機器及電力機器製造廠,7個化學廠,10個火力發電站,2個醫藥工業企業,1個食品工業企業,共計91項。
同時還要幫助中國35個國防工業企業完成設計和設備供應等。
當時蘇聯的第五個《五年計劃大綱》已經在蘇共十九大通過,所以為了幫助中國,蘇聯又隻好做出調整。
再者,蘇聯還援建了一些臨時提出的援助項目,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資料,進行了人才援助。
1951年1月,中國向蘇聯提出緊急援建中國航空工業計劃,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談,蘇聯答應幫助中國建造年修理能力為3000台發動機和600架飛機的修造廠。而且同意了中國的意見,就是派專家到中國,在中國進行設計。
當時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科學書籍。
1950-1953年,期間,蘇聯科學院圖書館,贈送給中國的圖書共計冊,是中國贈送給蘇聯的五倍。
另外還向中國提供了涉及到具體項目的技術資料,1950-1953年期間向中國提供的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共有2928套,中國隻需支付印刷等成本費用。
蘇聯在1950-1953年期間,先後派往中國的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截止到1953年底已經迴國741人,留在各廠礦企業的尚有342人。在經濟建設的起步階段,也就是1950年至1951年夏天,僅專家就派來了42個小組,其中30個在東北,幫助中國進行設計和規劃,這也是當時中國感到最困難的方麵。
1952年下半年開始為了配合中國的一五計劃,蘇聯先後派出了5個綜合專家組,主要認為就是幫助中國在全國電氣化規劃,鋼鐵工業發展願景規劃,全國機械製造工業建設和調整規劃方麵。同時還有6項地質勘察工作。
在蘇聯專家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巨大幫助,比如,以前中國被認為是個缺油的國家,但是經過蘇聯專家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中國地下的時候是非常豐富的,同時還傳授油田勘探方法。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到1952年中國的原油產量已超過解放前最高產量的19.66%,為中國的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另外,蘇聯專家在阜新發電廠安裝發電機工程中推廣了16種先進的施工方法,結果安裝一部鍋爐就節省人工個。
再有煤礦方麵,當時由於技術限製無法開采深部煤層,預計到1957年就要廢棄礦井120個,後來經過蘇聯專家的研究,恢複和擴建了大部分礦井,到1952年全國煤礦生產能力比上一年提高了60%,並且大部分礦井都延長了20-40年的服務年限。
此外蘇聯專家還通過講課等方式向中國傳授經驗和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技術人員。例如,1952年東北計劃統計幹部3萬多人,其領導骨幹大部分都是蘇聯專家親自培養的。
1951年8月,中國向蘇聯要求幫助培養技術人才,準備派遣375名學生和88名幹部赴蘇聯進行學習。並且在1951年12月6日和1952年9月1日簽訂了中國派人赴蘇聯實習和學習的相關協定。並且還派遣一些軍事幹部赴蘇聯進行學習。
到1954年初,在蘇聯高等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有1252人,按照計劃,下半年將達到1500人,而且當時蘇聯援建的中國人民大學也已經開學,在1950年的時候,人大在校生正規班有1565人,短期班1083人,預備班270人。
正是蘇聯的援助,才讓中國真正建立起現代工業和軍隊的基礎。
當然,蘇聯之所以援助中國,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清楚,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其實也是在為他們流血犧牲。換句話說,蘇聯提供的這些援助,正是那些誌願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客觀來說,新中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成功(60年代前),離不開蘇聯的幫助和援助,為我們現在輝煌的時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國才有了騰飛的機會。
當然,我們也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最大的代價就是西方的對華禁運。
西方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源頭,就起於朝鮮戰爭。
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輸出管製統籌委員會在巴黎秘密成立。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以下簡稱巴統。
其成員國有17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西德)、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
巴統成立的目的是限製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被巴統列為禁運對象的不僅有社會主義國家,還包括一些西方認定的民族主義國家,總數共約30個。
巴統成立初期,中國並不在禁運國家行列。但是隨著朝鮮戰爭的進行,美國發現中美關係已經無和解的可能,開始將中國列入巴統禁運名單。
1952年,巴統針對中國成立了一個單獨的“中國委員會”,與對蘇聯東歐國家實行禁運的“調整委員會”並列設立,是對中國單獨實行禁運的執行機構。並單獨製定了中國禁單,即對中國貿易的特別禁單,該禁單所包括的項目比蘇聯和東歐國家所適用的國際禁單項目多 500 餘種。
由此可見,朝鮮戰爭確實打疼了美國人,他們對中國是痛徹心扉的痛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巴統對中國先後放寬總計約48種軍民兩用技術產品出口審批程序。其後,巴統又決定對中國實行自由出口,出口審批權下放給各成員國,不再逐項報批,對華出口管製極為優惠。
1990年,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巴統大幅度放寬對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限製,禁運項目由成立初期的400個減少到120個,1991年中又減少三分之二,受其禁運的國家也越來越少。
但是中國單單不在解禁名單之列,因為在1989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歐共體首腦會議作出決定,禁止對華軍售,而絕大多數巴統國家都是歐共體成員國,所以即使巴統放開了政策,因為歐共體的決議中國也無法解禁。
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但是西方對華武器禁運持續至今。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在80年代,我們也曾跟西方蜜月過,那會兒西方對我們真的很厚道嗎?
各種武器都是市場價,誰出麵兒講價都沒有;一線武器絕對不轉讓生產線;培訓花錢、後勤花錢、保養花錢、彈藥也花錢。
相比而言,英法還算厚道,至於美國,你要知道,咱買的黑鷹直升機都是民用型號……
即使在蜜月期,我們跟西方之間也沒有援助,隻有利益。
而迴頭看看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畢竟,世界進入工業時代後,一個工業大國手把手教一個農業大國兼鄰國完成工業化的情景,僅此一例,而且今後再也不會有了。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我國拿到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當時的新中國稱得上強大的隻有陸軍,但也是憑借身經百戰的士兵以及將軍們出色的戰略決策打出來的名聲。
人民解放軍配備的大多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繳獲的敵軍武器,各個部隊的武器種類呈現出“萬國牌”的情況,不僅難以互相兼容,性能相較於美國來說實在太過於落後。
另外,中國的海軍、空軍、特種部隊等軍隊體係也才剛剛開始建構,隻是有了一個框架,能夠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
地處鴨綠江的東北邊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早在人民誌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毛主席就已經作出了要在東北地區建設後方補給基地的決策。
美國顯然也知道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美軍在參與朝鮮戰爭的同時,也派出飛機,頻頻開赴中國東北地區靠近朝鮮的城市、鄉村聚落等地,實施了大規模的轟炸,給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後勤設施建設,更嚴重的是對我國的國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自從美國跨過三八線,甚至已經派出空軍,對中朝邊境地區進行轟炸的時候,我們意識到,這已經給新中國帶來了極大的軍事威脅,一旦朝鮮戰敗,中國的邊境甚至是腹地都將會直接暴露在美國的炮火之下,此仗不打不行。
朝鮮戰爭爆發時,斯大林對戰爭前景充滿樂觀的預期,以至於對新中國的各項合作協定一直按部就班地進行。
在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斯大林批準了3億美元的對華軍援貸款,內容主要是采購海空軍裝備。
到1950年9月中旬之前,中蘇兩國之間的各種經濟和軍事合作協議正處於商洽階段,直到朝鮮局勢急劇惡化之際,也沒有完成各個領域的合作協議簽署。
前線戰事緊急,蘇聯方麵又迫切希望中國盡快出兵,聲稱願意向中國提供戰爭所需的各種武器彈藥,我國一開始還是持保守態度對待此事。
但是朝鮮人民軍敗退的速度實在太快,毛主席考慮再三,在大會上同其他國家領導人討論利弊,權衡之下最終才正式作出命令,讓誌願軍開赴朝鮮與美軍作戰。
1950年10月18日,中央一聲令下,中國人民誌願軍高聲唱著《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新中國出兵朝鮮,震驚了斯大林。
他從來不敢相信,那個窮的叮當響的國家,居然真的敢出兵和美國作戰。
1950年11月7日,我國政府向蘇聯政府發電:
由於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裏繳獲來的戰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徑種類繁多的情況。
這一狀況給彈藥生產,特別是步槍和機槍子彈生產帶來很大困難,此外我們的工廠目前所能提供的這種子彈為數甚少。
誌願軍部隊直接參加朝鮮軍事行動的有12個軍,計36個師,但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藥基數。今後,隨著軍事行動的發展,我們在保障軍隊彈藥方麵勢必出現很大困難。
如果軍工生產方麵不出現變化,那麽,改換裝備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開始。為克服目前困難,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
其中輕武器內容:
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
蘇式自動槍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
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
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
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10萬發;
tnt炸藥1000噸。
清單中還包括配套的炮兵和重武器及彈藥清單,立足於能夠為7個軍配備滿員的各級隊屬炮兵部隊。
當時最為緊迫的是加強高射炮防空部隊的建設。
早在1950年2月,我國就提出請求,希望蘇聯提供高射炮,不過當時立足於東南沿海防空,蘇聯方麵也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向中國交付了一批高射炮用於城市要地防空,主要配備空軍高射炮兵。
1950年11月7日,中央給蘇聯的電報中,又列出了要緊急擴編18個高炮團的清單。這些高炮主要配備空軍防空部隊。
過了兩天,蘇聯方麵就迴電,同意我國提出的全部請求。
這批緊急援助的36個師份額的軍事裝備在1951年1月前後開始交付。
配發部隊大致分為兩個方案,先期入朝部隊在第三、四次戰役間歇休整期間,在朝鮮境內逐次換裝,如誌願軍第9兵團的換裝;後續入朝的部隊則是在國內整建製集中換裝後入朝,如誌願軍第3兵團和第19兵團。
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規模軍事援助,不僅是對華輸出成體係的成品武器裝備,還大量輸出了相應的技術資料和關鍵技術。
從1950年起,中國開始大規模仿製這批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陸軍武器係列。如在1950年3月以後開始試生產的波波沙41型衝鋒槍定型為50式衝鋒槍,其實這種衝鋒槍在1948年11月已經在東北解放區小批量生產。
由於產能和基礎建設等因素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對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仿製進度不一。
如莫辛納甘1944卡賓槍、德普莫輕機槍、郭留諾夫43重機槍等武器的國產化仿製定型則是在1953年,而折疊鐵柄槍托的波波沙43衝鋒槍、多加列夫tt手槍定型則是在1954年,通用型機槍的定型則已經到了1958年,等等。
雖然定型時間有差異,但這批國產化槍械依舊被統稱為50式步兵班用武器係列,終結了人民解放軍使用萬國雜牌武器的曆史。
1951年2月,中蘇雙方約定:
以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為界,在此之前的軍事訂單全價購買,在此之後則是軍事物資半價購買,鐵路建材七五折購買,並且蘇聯要向中國提供軍事貸款12.35億盧布。
從這份協議就看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供給的武器裝備絕大部分都是中方出資購買的,而非蘇聯無償贈與。
這也是由於蘇聯雖然在衛國戰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其與強大的納粹德國正麵交鋒導致蘇聯自身也遭受了重創。戰後的蘇聯人口凋敝,經濟建設百廢待興。超過兩千七百萬蘇聯人傷亡,一千七百多座城市的工業被全部或部分摧毀。
直到1949年,蘇聯國民經濟還在恢複階段,其工業生產水平也隻有軍事等重工業勉強恢複到二戰之前的水平,可想而知,當朝鮮戰爭爆發時,“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也確實拿不出太多的軍事物資無償提供給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不僅要以一己之力在歐洲與資本主義陣營對峙,還要向遠東地區的中國與朝鮮伸出援助之手。
蘇聯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都在源源不斷地向中國出售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且戰爭結束後依然按照中國向蘇聯提交的訂單,支援了大約能夠列裝30個師的武器。
誌願軍第二撥部隊準備開始大規模入朝,中國軍隊急需大量武器裝備。
1951年5月25日,第五次戰役後期,中央派總參謀長徐向前率代表團赴莫斯科,與蘇聯政府談判購買60個師的蘇聯武器裝備問題。這是除了36個師緊急援助以外提出的更大規模需求,基於中央對朝鮮戰場持久作戰和對台軍事鬥爭的雙重考慮。
引進60個師裝備的談判從6月上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開始雙方達成協議,根據蘇聯的生產和運輸能力,在3年內完成60個師裝備的供應,1951年內需完成10個師的供應。
當年9月中旬,蘇聯方麵又告知,除1951年9月前已經交付的4個師裝備外,原計劃剩餘6個師裝備和物資要推遲半年交付,也就是到1952年中期才能交付,中國方麵表示可以接受。
1952年4月雙方確定到1952年底完成交付20個師的裝備,其餘40個師的裝備到1954年底交付完畢。
第二批軍援60個師份額武器裝備中,中國再次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另1個師的裝備拆分配發給各軍事院校用作教學和訓練,實際交付部隊的裝備為56個師份額。
朝鮮戰場誌願軍部隊主要是第一批緊急軍援的36個師份額的部隊,後繼60個師裝備的部隊主要在國內駐防,開赴朝鮮前線作戰的僅有3個師。
造成第二批引進蘇械裝備的陸軍師入朝少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麵:
第一是裝備交付和換裝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
第二是國產蘇式武器裝備開始供應誌願軍,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在朝鮮部隊的裝備缺額;
第三是作戰中調整了部隊建製和武器配備,將一些無需入朝部隊的裝備調換給前方作戰部隊。
這三大措施補齊了朝鮮戰場誌願軍蘇式裝備的大部分武器缺額。
從1950年至1954年間,蘇聯政府總計提供了96個陸軍師份額的武器裝備軍事援助,其中6個師份額的裝備用於訓練教學和重建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接收90個陸軍師份額的裝備。
除這些采用蘇聯直接進口的武器裝備換裝的陸軍師外,另有50個陸軍師采用國產仿蘇武器換裝,包括部分朝鮮作戰的誌願軍部隊換裝國產仿製型號武器。蘇聯的大批援助,使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整體上統一了武器裝備體係標準,同時也奠定了軍隊現代化的基礎。
下麵我們來詳細看一下,蘇聯在各個方麵對我們的援助情況。
第一,在空軍方麵:
在1950年1月,空軍司令劉亞樓就向蘇聯訂購一批飛機,共計586架,蘇聯交付的方式實際上是將那些來中國負責防空任務的蘇聯空軍部隊在離開之時,將飛機有償的移交給了中國。
第一批飛機是在1950年2-3月期間,蘇聯巴基斯基中將率隊到達上海、南京、徐州等地幫助中國進行防空。在10月份蘇聯空軍離開的時候把他們的這批飛機都留了下來,共有各種機型119架。
當時就是用這些飛機,裝備了新中國第一批空軍部隊。
中蘇商定,一旦中國開始在東北邊境大量布防蘇聯將會出動空軍協助。當中國在東北集結了九個師的兵力之後,蘇聯立即兌現了他們的承諾。
第二批飛機是在1950年8月,蘇聯空軍別洛夫師到中國東北擔負防空任務。後來同樣將這批飛機作價賣給中國。共有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122架,教練機和通信機16架。
蘇聯空軍來到中國的消息並沒有對外公布,殲擊師的空軍將士們是穿著解放軍的軍服來的。
但美國與蘇聯對峙多年,又怎可能會不知道蘇方派空軍來支援了,但蘇聯穿著解放軍的軍服,明顯是不想與美國正麵交鋒,美國也不希望與蘇聯開戰,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蘇聯空軍來之後,美國空軍大批飛抵中國東北地區進行轟炸的行為便急劇減少。美空軍很少有機會能夠再飛到中國東北進行轟炸,東北的後勤補給基地逐漸建立起來,前線的誌願軍們沒有了後顧之憂,打仗更加勇猛。
當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出師得利,斯大林喜出望外。
第三批飛機是在1950年10月和12月期間,蘇聯空軍派出13個航空兵師來到中國,分別布置在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等地區,其中有9個師是米格-9和米格-15組成的殲擊機師,1個拉-9殲擊機師,2個伊爾-10強擊機師,1個圖-2轟炸機師。
這13個航空兵師,完全承擔下了中朝地區的空防任務,並且幫助訓練中國飛行員。當時斯大林還承諾將會對中國飛行員進行兩到三個月的航空訓練,訓練完畢之後整個殲擊師團的裝備全部移交中國飛行員。
後來中國有償接收了其中的12個航空兵師的裝備。
此後中國的空軍裝備也都基本上是從蘇聯購買的,而且有一些是蘇聯贈送的。比如:在1951年5月22日,蘇聯主動提出:以前援助中國的10個殲擊機航空師當中,有6個師裝備的都是落伍的米格-9,為了讓中國空軍更具戰鬥力,蘇聯政府將在8月初無償向中國提供372架先進的米格-15。
以前給的米格-9也留給中國,用以訓練飛行員。
到1954年,中國共有28個空軍師和5個飛行獨立團,共有各型飛機3000餘架,99%的購自蘇聯。這已經不能用初具規模來形容了,因為當時中國噴氣式戰鬥機數量是同時期法國的兩倍強,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美蘇,與英國持平。
以上所有裝備加起來,蘇聯僅要了13億美元。而這些裝備的總體戰鬥力,跟美國援助國軍武器總數的戰鬥力相比隻高不低,而據不完全統計,美國人給的武器折了45億美元。
當然,這些武器之所以這麽便宜,主要因為大部分都是二手貨。但是雖然是二手貨,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來看也不算過時。
第二,在陸軍方麵:
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可以說是進行了全麵升級,全套換上蘇式裝備的占了多半。
在106個陸軍師中,有56個師,6個坦克師和獨立坦克團,101個37毫米獨立高射炮營。5個野戰高炮師和1個城防高炮師,2個火箭炮師,14個榴彈炮師,2個反坦克炮師,33個高射炮團,4個探照燈團,9個雷達團和獨立雷達營,28個工兵團,10個鐵道兵師,以及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隊。
在1951年第一季度,當時在朝鮮戰爭中每天需要消耗的彈藥量為多噸,而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僅為1500多噸。而斯大林基本上是滿足了中國當時所需的彈藥量,尤其是在停戰談判開始之前。
1950年11月17日,我方致電蘇聯,說鴨綠江鐵路橋每天都遭受敵機轟炸,所以需要從駐遼東半島的蘇聯部隊當中,征調汽車500輛。斯大林當天迴電表示:不給你們二手車,直接給新車,在滿洲裏交付。
11月20日移交中方代表140輛,11月25-26兩天,又交付了355輛。剩餘的汽車將於12月5日出發,還將交付1000輛汽車。並且對於提出要蘇聯派出15名空軍顧問,斯大林也立即答應。
到朝鮮戰爭結束時,我國共有106個現役陸軍步兵師,其中56個換成了蘇軍的先進裝備1個師被拆分給各個軍事院校,3個師的裝備被無償贈送給了北朝鮮,這也是之前我方向蘇聯要求的60個師(每個師人)裝備,蘇聯都按要求提供了。
槍支彈藥是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消耗最大的戰爭物資,僅在1951年的1月到3月期間,誌願軍在朝鮮戰場所消耗的彈藥量就達噸左右,但當時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隻能完成1500多噸,連零頭都不到,巨大的缺口隻有從蘇聯獲取。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誌願軍在上甘嶺與美軍展開了43天的激戰,共消耗子彈5800萬發,平均每天135萬發,而1951年國內提供給前線的子彈隻有750萬發,僅能維持上甘嶺戰役不到6天的需要。
缺少的槍支彈藥隻能通過蘇聯解決。
據統計,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共計提供誌願軍步槍14萬支、槍彈5800萬發;自動步槍支、槍彈8000萬發;輕機槍7000挺、槍彈3700萬發;重機槍2000挺、槍彈2000萬發;手槍1000支、子彈10萬發;
tnt炸藥1000噸。當然蘇聯提供的並不是他們最先進的槍支,以步槍為例,蘇軍已經全部換裝了最先進的ak47,但提供給誌願軍的是他們淘汰下來的二戰時期武器。
除了以上內容,蘇聯還給了下麵這些東西。
蘇聯單獨提供了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並組織蘇軍原裝備部隊進行交接培訓。也就是說,不僅給裝備,還一對一訓練。中國以這些裝備為基礎組成了4個裝甲師。
蘇聯幫助中國組建了101個獨立高炮營,53個入朝作戰,40個進行要地防空,4個編入裝甲師,4個編入海軍。
蘇聯援助力量最大的是炮兵部隊。蘇聯共援助了2個火箭炮師、14個榴彈炮師、2個反坦克炮兵師。
除此之外還有10個鐵道師,其工程器材90%以上購自蘇聯。
以上合計106個步兵師、4個裝甲師、10個鐵道師和18個炮兵師,合計300萬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二陸軍部隊,紙麵戰鬥力僅次於蘇聯,高於當時的美國現役陸軍。
至於我們為什麽有106個步兵師卻隻換裝56個,主要是從朝鮮戰場的經驗來看,換裝蘇式裝備的步兵師在山地環境下並不容易發揮,其重炮、坦克難以機動、穿插,所以我們保留了相當數量的輕步兵師。
除此之外,蘇聯人對技術性裝備還盡心盡力的提供了一對一的培訓,在戰爭期間提供了大量的礦山機械設備和工廠設備,也算是夠意思了。
第三,國際聲援:
除了軍事物資補給、暗中派遣空軍支援以外,蘇聯還通過各種國際聲援以及軍事威懾來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壓力,幫助中國與朝鮮人民取得戰爭的勝利。
蘇聯把主力部隊都放在了歐洲,在歐洲方向集中了230多萬人的現代化軍隊,再加上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約計185萬人的軍隊,這大約415萬人的軍隊在歐洲方向帶給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巨大的軍事壓力。
已經擁有原子彈的蘇聯在背後給中國的支持仍是不可忽視的。
當時的蘇聯已經成為了擁核國家,研製出了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研發也即將完成,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聯雖然在綜合國力上稍遜美國一籌,但在核武器上是強於美國的。
不僅如此,蘇聯還在聯合國當中大力聲援中國,支持恢複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還提出要將國民黨的聯合國席位廢除。
在蘇聯的支持下,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戰爭剛剛開打,新中國就能夠開始派遣代表參加聯合國會議,中國代表終於可以在聯合國上發聲,斥責美國對朝鮮和中國邊境進行大規模轟炸的暴行、對中國台灣的非法侵略。
新中國代表將這一切都訴諸聯合國,揭開美國的虛偽麵孔,讓世界各國人民都看到了冷戰格局的真相——美國試圖稱霸世界。
第四,在經濟建設方麵:
首先,蘇聯通過出口貿易向中國提供了恢複經濟急需的工業原料和設備。
1950-1952年,蘇聯向中國出口了94.3萬噸鋼材,大約占中國鋼材生產的40%。同時向中國出口了150萬噸石油產品,而同時期中國的生產能力為28.7萬噸左右。1950年向中國提供工業設備價值1.65億盧布,到1952年增長到6.94億盧布。而且供應的成套設備不斷增長。
其次,大家熟知的156項引進工程,在朝鮮戰爭期間基本完成了第一批50個項目。
在1950年2月的時候中蘇會談,蘇聯確定幫助中國恢複經濟,其中包括:煤炭、電力、鋼鐵、化工、有色金屬、機械和軍工,這都是恢複經濟急需的項目,在實際在落地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撤銷,2個合並,最終實際建設的項目為47個,在東北的項目有36個。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50年到1953年,簽訂技術成套設備進口合同萬盧布,3年累計實際完成合同額萬盧布,完成合同額的68.8%。
隨著抗美援朝的捷報頻傳,蘇聯決定加大援助力度,對中國幾乎有求必應。
之前提到的47個項目中,全部完成的有8個項目,包括:撫順電站、阜新電站、西安電站、鄭州電站、烏魯木齊電站、豐滿水電站、重慶電站、沈陽風動工具廠。
完成80%以上的有:鞍山鋼鐵公司、撫順鋁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沈陽機械一場、富拉爾基電站、太原電站、大連化工廠等。到了1952年全國固定資產實現新增金額合計59億元。
蘇聯手把手教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還是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
據估計,“156項工程”完成以後,中國的工業接近日本1937年的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圖紙、技術援助、工程師援華......這種大規模的技術轉移,人類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例。
在1952年8-9月期間,中國政府與蘇聯商談即將在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過八個月的仔細研究,除了少數中國自己可以辦,或者“一五期間”沒有辦法實施的項目外,蘇聯答應了中國全部的要求,甚至還增加了一些中國沒有想到的項目。
最終確定在1953年-1959年內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和改建共91個項目。
在1953年5月15日,兩國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協定,確定了蘇聯援建項目為2個鋼鐵聯合企業,8個有色金屬企業,8個礦井、1個煤炭聯合廠,3個洗煤廠,1個石油煉油廠,32個機械製造廠,16個動力機器及電力機器製造廠,7個化學廠,10個火力發電站,2個醫藥工業企業,1個食品工業企業,共計91項。
同時還要幫助中國35個國防工業企業完成設計和設備供應等。
當時蘇聯的第五個《五年計劃大綱》已經在蘇共十九大通過,所以為了幫助中國,蘇聯又隻好做出調整。
再者,蘇聯還援建了一些臨時提出的援助項目,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資料,進行了人才援助。
1951年1月,中國向蘇聯提出緊急援建中國航空工業計劃,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談,蘇聯答應幫助中國建造年修理能力為3000台發動機和600架飛機的修造廠。而且同意了中國的意見,就是派專家到中國,在中國進行設計。
當時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科學書籍。
1950-1953年,期間,蘇聯科學院圖書館,贈送給中國的圖書共計冊,是中國贈送給蘇聯的五倍。
另外還向中國提供了涉及到具體項目的技術資料,1950-1953年期間向中國提供的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共有2928套,中國隻需支付印刷等成本費用。
蘇聯在1950-1953年期間,先後派往中國的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截止到1953年底已經迴國741人,留在各廠礦企業的尚有342人。在經濟建設的起步階段,也就是1950年至1951年夏天,僅專家就派來了42個小組,其中30個在東北,幫助中國進行設計和規劃,這也是當時中國感到最困難的方麵。
1952年下半年開始為了配合中國的一五計劃,蘇聯先後派出了5個綜合專家組,主要認為就是幫助中國在全國電氣化規劃,鋼鐵工業發展願景規劃,全國機械製造工業建設和調整規劃方麵。同時還有6項地質勘察工作。
在蘇聯專家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巨大幫助,比如,以前中國被認為是個缺油的國家,但是經過蘇聯專家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中國地下的時候是非常豐富的,同時還傳授油田勘探方法。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到1952年中國的原油產量已超過解放前最高產量的19.66%,為中國的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另外,蘇聯專家在阜新發電廠安裝發電機工程中推廣了16種先進的施工方法,結果安裝一部鍋爐就節省人工個。
再有煤礦方麵,當時由於技術限製無法開采深部煤層,預計到1957年就要廢棄礦井120個,後來經過蘇聯專家的研究,恢複和擴建了大部分礦井,到1952年全國煤礦生產能力比上一年提高了60%,並且大部分礦井都延長了20-40年的服務年限。
此外蘇聯專家還通過講課等方式向中國傳授經驗和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技術人員。例如,1952年東北計劃統計幹部3萬多人,其領導骨幹大部分都是蘇聯專家親自培養的。
1951年8月,中國向蘇聯要求幫助培養技術人才,準備派遣375名學生和88名幹部赴蘇聯進行學習。並且在1951年12月6日和1952年9月1日簽訂了中國派人赴蘇聯實習和學習的相關協定。並且還派遣一些軍事幹部赴蘇聯進行學習。
到1954年初,在蘇聯高等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有1252人,按照計劃,下半年將達到1500人,而且當時蘇聯援建的中國人民大學也已經開學,在1950年的時候,人大在校生正規班有1565人,短期班1083人,預備班270人。
正是蘇聯的援助,才讓中國真正建立起現代工業和軍隊的基礎。
當然,蘇聯之所以援助中國,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清楚,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其實也是在為他們流血犧牲。換句話說,蘇聯提供的這些援助,正是那些誌願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客觀來說,新中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成功(60年代前),離不開蘇聯的幫助和援助,為我們現在輝煌的時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國才有了騰飛的機會。
當然,我們也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最大的代價就是西方的對華禁運。
西方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源頭,就起於朝鮮戰爭。
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輸出管製統籌委員會在巴黎秘密成立。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以下簡稱巴統。
其成員國有17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西德)、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
巴統成立的目的是限製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被巴統列為禁運對象的不僅有社會主義國家,還包括一些西方認定的民族主義國家,總數共約30個。
巴統成立初期,中國並不在禁運國家行列。但是隨著朝鮮戰爭的進行,美國發現中美關係已經無和解的可能,開始將中國列入巴統禁運名單。
1952年,巴統針對中國成立了一個單獨的“中國委員會”,與對蘇聯東歐國家實行禁運的“調整委員會”並列設立,是對中國單獨實行禁運的執行機構。並單獨製定了中國禁單,即對中國貿易的特別禁單,該禁單所包括的項目比蘇聯和東歐國家所適用的國際禁單項目多 500 餘種。
由此可見,朝鮮戰爭確實打疼了美國人,他們對中國是痛徹心扉的痛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巴統對中國先後放寬總計約48種軍民兩用技術產品出口審批程序。其後,巴統又決定對中國實行自由出口,出口審批權下放給各成員國,不再逐項報批,對華出口管製極為優惠。
1990年,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巴統大幅度放寬對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限製,禁運項目由成立初期的400個減少到120個,1991年中又減少三分之二,受其禁運的國家也越來越少。
但是中國單單不在解禁名單之列,因為在1989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歐共體首腦會議作出決定,禁止對華軍售,而絕大多數巴統國家都是歐共體成員國,所以即使巴統放開了政策,因為歐共體的決議中國也無法解禁。
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但是西方對華武器禁運持續至今。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在80年代,我們也曾跟西方蜜月過,那會兒西方對我們真的很厚道嗎?
各種武器都是市場價,誰出麵兒講價都沒有;一線武器絕對不轉讓生產線;培訓花錢、後勤花錢、保養花錢、彈藥也花錢。
相比而言,英法還算厚道,至於美國,你要知道,咱買的黑鷹直升機都是民用型號……
即使在蜜月期,我們跟西方之間也沒有援助,隻有利益。
而迴頭看看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畢竟,世界進入工業時代後,一個工業大國手把手教一個農業大國兼鄰國完成工業化的情景,僅此一例,而且今後再也不會有了。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我國拿到的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