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武器裝備的差距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很多人說,誌願軍入朝時用的是小米加步槍,裝備與美軍相差懸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即使是剛剛入朝時,誌願軍的裝備也不是小米加步槍。
1950年秋冬時節入朝的誌願軍,是一支以步兵為主、以輕武器作為主要火力的軍隊。那時候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製、美製、英製、捷克製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而且極少自動槍。
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造”。 步槍、機槍子彈不通用,後期補給十分不便。
於是,誌願軍隻好按武器的口徑、型號進行了統一調配,以師、團為單位集中使用,如38軍基本使用日製三八式步槍,40軍多使用美製m1917型步槍。
而且很多子彈、炮彈(特別是美製大口徑榴彈炮),國內還生產不了,基本上就是打一發少一發。
火炮方麵,初期誌願軍每個步兵連配備3門60毫米迫擊炮,每個步兵營配備3門81毫米(或82毫米)迫擊炮,每個步兵團配備4門70毫米步兵炮、4門107毫米迫擊炮(不足由81毫米或82毫米迫擊炮來彌補),每個步兵師配備12門75毫米山炮,每個步兵軍配備9門六管火箭炮、9門單管火箭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37毫米高射炮。
這一時期誌願軍的炮兵骨幹無疑是迫擊炮,誌願軍對迫擊炮的嫻熟運用,給予了美軍以沉重打擊,因此美軍對誌願軍的迫擊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1951年夏,誌願軍的炮兵部隊開始全麵換裝,各步兵師全部配齊炮兵團,蘇製122毫米榴彈炮和美製105毫米榴彈炮全麵取代原來的75毫米山炮,成為炮兵部隊的主力火炮。
另外,誌願軍還有總部直屬的王牌炮兵武器——16管132毫米火箭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咯秋莎”火箭炮,這是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購買的,堪稱誌願軍的寵兒,備受優待,行軍路上所有的人車都會不約而同為它讓道。
由於其發射時會產生大量火藥與煙霧,極易暴露發射陣地,所以確定火箭炮參戰時都事先選擇好發射陣地和炮擊目標,計算好射擊諸元,然後由警戒部隊護衛開道,直奔發射陣地,展開後立即開火,射擊一完就火速撤離。一般隻在陣地上停留四五十分鍾,使美軍來不及組織報複性還擊。
到陣地戰後期,誌願軍的炮兵工事已經由野戰工事、有蓋掩體發展到半坑道式掩體,可以有效地掩蔽火炮免受空襲損失。到1952年秋季的上甘嶺戰役期間,誌願軍炮兵雖然在火炮數量、口徑等方麵還不及美軍,但已經通過機動和集中使用,可以和美軍炮兵展開炮戰。
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期間,誌願軍炮兵已能在25公裏正麵集中1360門火炮,並做到了火炮疏散配置,火力有效集中。
下麵,我們以第38軍為例,看看誌願軍的武器裝備情況。
第38軍下轄三個步兵師(112、113、114師),加軍直屬部隊共4.26萬人。
步兵師每師編有三個步兵團,支援火力僅為一個山炮營(配12門日製41式75毫米山炮)和一個迫擊炮營(配12門120毫米迫擊炮);
每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支援火力為一個步兵炮連(配日製92式步兵炮4門)和一個迫擊炮連(配82毫米迫擊炮4門);
每營下轄三個步兵連,支援火力為一個迫擊炮排(配3門81或60毫米迫擊炮);每連下轄三個步兵排,支援火力為一個迫擊炮班(配3門60毫米迫擊炮)。
第38軍全部支援火力為火炮190門,而美軍一個步兵師就有火炮352門。也就是說,誌願軍一個軍的支援火力,隻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一半!
第38軍全軍隻有153輛汽車,而美軍一個師,就擁有各種機動車3800台。
由於缺乏機械載具,誌願軍的火炮很難機動,常常導致需要的時候用不上。而平均每4人就有一輛車的美軍,則是標準的摩托化部隊,能夠在關鍵時間、關鍵地段集中兵力和火力,使得雙方的火力差距拉得更大。
再看看第39軍。
入朝作戰時,全軍轄3個師,約4萬人,與同時期美軍2個師的規模差不多。
第39軍裝備日製38式步槍7320支,中正式步槍1512支,美製春田步槍2408支,衝鋒槍(主要是美製湯姆森和英製司登)3058支,捷克式、歪把子、布侖式輕機槍907挺,日製92式重機槍7挺,m1917重機槍155挺。
以上合計步槍支,衝鋒槍3058支,輕機槍907挺,重機槍162挺。
其中,湯姆森衝鋒槍、m1917重機槍都是朝鮮戰爭時美軍的製式裝備,春田步槍與美軍當時製式m1步槍是同一個廠家(春田軍械)生產的,性能有差距,但不構成代差。捷克式輕機槍也是久經考驗,與美軍班組機槍bar相比沒有劣勢,二戰期間還是捷克的製式裝備。
除此之外,火炮方麵,39軍有60mm、82mm迫擊炮369門,107mm化學迫擊炮(可以發射化學炮彈也就是毒氣彈和煙幕彈)12門,日製92是步兵炮24門,美製75mm榴彈炮12門。
再看美軍方麵,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很高,作戰機動幾乎全部機械化和摩托化.還可以在空中和海上機動,後勤補給均不受威脅。
飛機、坦克和火炮數量多,火炮威力大,射程遠,通信設備和戰場偵察手段先進,並且彈藥充足,具有巨大的火力優勢,中國軍隊70%~80%傷亡為美軍火炮所致,7%~8%傷亡為美軍飛機所致。
而美軍對於步兵師的編組,則是極度重視火力,各式各樣的火力支援武器貫穿於團、營、連、排乃至班等每一級隊伍。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先後投入了第1騎兵師,第2、3、7、24、25、40、45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1師,共9個一線野戰師。另外還有1個空降團、10個韓國步兵師,以及十幾個仆從國軍隊,總兵力達到76萬8千人,步兵師全部實現了摩托化。
我們以其中最早來到朝鮮的第24步兵師為例,其編製是按照1948年的7n號編製裝備表編成,全師兵力達人,師下轄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四個連,每個步兵連下轄四個排,每個步兵排下轄四個戰鬥班。
除了三個步兵團外,美軍步兵師還編有一個炮兵團、一個坦克營、一個高炮營,及工兵、偵察、通信、維修、憲兵等師部直屬部隊,除工兵為營外,其餘為連級。
盡管美軍的武器大多為二戰時期的裝備,但其經過實戰考驗,性能十分可靠。
美軍步兵師所屬的炮兵團,下轄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和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每營有炮18門,合計共有重炮72門,105毫米榴彈炮是美軍師團單位的骨幹支援火炮。
步兵排配火箭筒,步兵連配備3門60毫米迫擊炮、2門75毫米無後坐炮、2門81毫米迫擊炮,步兵營配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81毫米迫擊炮,步兵團配107毫米重迫擊炮和75毫米榴彈炮,全師各型火炮數量達352門。
此外,美軍每個步兵師還有一個高炮營,一般裝備32輛m19a1型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朝鮮戰場上,美軍沒有空中威脅,因此經常把這些高炮投入到地麵戰中,形成密集的攔射火力網,給中朝步兵帶來巨大傷亡。
從上麵的記錄,我們不難看出美軍對火力的迷信可謂深入骨髓。
他們將各種支援火力均衡地配置到各級作戰編製單位內,從最基本的步兵班到步兵團,都列裝了數量不等的火炮,從而保證不論哪一級別的部隊單獨作戰,都有相當的火力以壓製對手。
一個班11個人,裝備m1半自動步槍10支,bar機槍1挺,狙擊槍一支。全師輕、重機槍約800挺,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105mm榴彈炮60門,155mm榴彈炮12門,其他70mm以上口徑火炮約200門。
美軍原來認為朝鮮半島的多山地形不適合坦克行動,因此並未給韓國軍隊配備坦克,結果在戰爭初期,人民軍裝備的150輛t-34坦克便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突擊威力。
在領教了坦克在朝鮮戰場的威力後,美軍隨即投入了大量的坦克部隊,但主要都是將坦克營配屬給步兵師,承擔掩護步兵突擊或反坦克任務。每個步兵師編有一個坦克營,每個步兵團編有一個坦克連,總計裝備149輛坦克。
類似於二戰歐洲戰場那樣以大量坦克進行裝甲突擊的情況幾乎沒有。
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一般都保持著1000輛坦克的規模,主要車型是m-26坦克,後期部分更換為m-46坦克。而誌願軍在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時,一輛坦克也沒有,能看見的坦克那一定是敵人的。
誌願軍入朝之後,中央軍委緊急擴建裝甲部隊,1950年秋季,解放軍接收了10個蘇式坦克團,主要裝備300輛t-34\/85中型坦克(被稱作二戰中最好的坦克)、60輛is2 “斯大林”重型坦克和40輛122毫米大炮自行火炮。
is2 “斯大林”重型坦克由於其122毫米主炮威力十足,對於打對方遠距離工事效果極佳,但是數量偏少。
1951年3月,由坦克第1師機關組成的誌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及所屬4個坦克團開始入朝。
在第五次戰役中,坦克第1團被作為19兵團的反坦克預備隊。陣地戰開始後,4個坦克團全部進入一線,作為前線各軍的反坦克預備隊。誌願軍坦克部隊進入前線後,通常是以團或連為單位集中於便於坦克活動的陣地後方,與步兵、工兵、炮兵共同組成反坦克配係。
好不容易我們有t-34\/85中型坦克上來了,但美軍那邊的m46、m26、m4a3e8都早等著了。火力上隻有比你強的,沒有不如你的。
m46、m26都是90毫米炮,早就有t34開罐器之稱。
m4a3e8作為最後的謝爾曼改型,其76毫米54.5倍徑火炮使用高速穿甲彈時足以在2200米擊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裝甲,和t34-85也是旗鼓相當。
美軍經常依托坦克形成一道鋼鐵防線,讓你啃不動;或以坦克、摩托化步兵組成快速特遣隊,實施大範圍迂迴進攻,給誌願軍造成極大威脅。
除此之外,美軍一個師還配有裝甲車35輛。
由上可見,在近距離火力支援(迫擊炮、中小口徑火炮、輕重機槍),誌願軍至少能跟同規模美軍打成平手。在攻堅(坦克)和遠距離支援(重炮、空中火力)方麵,誌願軍處於絕對劣勢。
扭轉朝鮮戰爭戰局的第二次戰役,東西兩線誌願軍打出去的75毫米口徑以上炮彈總數不到2000發,還不夠美軍一個18門製105毫米榴彈炮兵營,射擊2小時的量。
砥平裏戰役時,誌願軍配屬的12門山炮和10門步兵炮,每門炮隻有區區20發炮彈!
但美軍的致命弱點是,對後方和道路依賴性太大,怕切斷後路,並且在山地受到一定限製,進攻一般是以公路為依托,在未奪取製高點時,不輕易前進,一旦被切斷後路,除了突圍則無處可逃。
許多美軍對勞師遠征都滿懷怨恨之情,是極不情願地應征入伍,進攻精神不強,士氣低落,怕死,怕夜戰,怕近戰,怕單一兵種作戰,一受炮擊即混亂,遲遲不前,攻擊不利時退縮至原來的位置,第二天再攻。對火力依賴性大,如失去空軍炮兵坦克的配合,則基本失去戰鬥力。
也許有人會問:誌願軍不是還裝備了大量的蘇式武器嗎?
我們要清楚,最先換裝蘇式裝備的,是作為二番部隊入朝的第3、19兵團,而他們參戰的時候,也僅僅是步兵槍械換成了蘇軍製式槍械,連最基本的支援火力——迫擊炮都沒有更換。
但就是這樣十分不徹底的蘇械部隊,其首次實戰,也已是1951年1月的第四次戰役,而當時朝鮮戰場的形勢,基本上大局已定。
蘇式坦克、自行火炮、野戰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這些 “大家夥”,則是在1951年6月才抵達前線,這時候連第五次戰役都已經打完了。
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償或是折價的)——主要有:7.62毫米ППЩ41式衝鋒槍、7.62毫米ППc43式衝鋒槍:7.62毫米l944年式馬槍、7.62毫米ДП式輕機槍、7.62毫米cГ43式重機槍、12.7毫米ДЩk高射機槍等。在步兵連中,步槍和衝鋒槍的裝備數量基本各占一半。
7.62毫米ППЩ41式衝鋒槍,就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其顯著的近戰優勢,很快就與手榴彈一齊成為誌願軍在近戰夜戰中的兩大利器。
美軍裝備的都是製式槍械,步兵武器主要是湯姆森衝鋒槍、m3式衝鋒槍、m1式半自動步槍、m1941式約翰遜半自動步槍、7.62mm毫米勃郎寧m1918自動步槍(bar)、7.62毫米m1941式約翰遜輕機槍、7.62毫米m1919式重機槍和12.7毫米m2hb勃朗寧重機槍。
應該說,在步兵輕武器方麵,雙方的差距並不大,而且誌願軍還曾使用過不少美式裝備(主要是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的),那就更沒有什麽差距了。
說句題外話,蘇聯援助武器絕對良心價,二戰美援武器才坑人。
蘇聯提供給誌願軍的武器裝備,都是以極低價格提供的。
具體價格為:1個步兵師1000萬美元,1個野戰高射炮師340萬美元,1個野戰榴彈炮師790萬美元,1個坦克師1560萬美元,1個噴氣式殲擊機師3100萬美元。這些價格絕對的良心價,是經過蘇聯補貼的價碼。
要知道,在抗戰時期,美國援助中國1個步兵師的花費,則接近2000萬美元。抗美援朝蘇聯援助1個步兵師,光重武器就有包括122毫米榴彈炮在內的60門大炮,並其他火炮143門,還有40輛坦克自行火炮,汽車261輛,才1000萬美元。
清楚地認識到了敵我之間的優劣特點後,我軍才得以快速進行軍隊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製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麵獲得技術援助。
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誌願軍。戰爭後期中國仿照“波波沙”衝鋒槍生產出“1950式7.62毫米衝鋒槍”,這種中國第一種國產衝鋒槍,主要就裝備了誌願軍。
雖然有蘇械進入誌願軍,但是要想將坦克,重炮,自行火炮,各種防空武器及後勤運輸結合為一體,發揮出全部威力。
需要大量現代化的軍事知識和技術能力,朝鮮戰爭不是國內解放戰爭,一頓炮擊後,戰士們衝上敵陣以刺刀手榴彈解決戰鬥,甚至舉著肉包子,大喊老鄉過來吃包子啊,就有成連成營的敵人跑出來投降。
誌願軍在朝鮮遇到的敵人是擁有現代化裝備和訓練的敵人,這就對軍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50年代朝鮮戰爭結束後,解放軍掀起大練兵熱潮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學習到了現代戰爭模式,因為看到了距離,開始加速自身正規化建設的步伐。
截至1954年,中國用蘇製武器和仿製品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麵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在曆史上首次實現了全軍裝備標準化、序列化,並由幾乎是單一的步兵發展為諸軍兵種的合成軍。
中國軍隊短短幾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成為當時全世界範圍內,都可稱為屈指可數的強軍。
我們再說迴抗美援朝時期的中美武器裝備對比,除了步兵裝備,在其他方麵,美軍更是全麵占優。
美國軍隊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當時所有最現代化的武器,握有整個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實行陸、海、空軍聯合的現代化作戰。
在海軍方麵,那時候的美軍,配有擁有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7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5艘,掃雷艇4艘,輔助艦11艘,其他艇62艘,共計115艘,最多時達245艘。而誌願軍的海軍力量基本等於零。
由於朝鮮半島的周邊海區全部為美軍所控製,中朝方麵的軍事活動基本都在陸地上進行,在海上進行的極少,有少數的幾次行動,比如登陸大和島,也是在距離北朝鮮本土很近的海島上登陸而已。原因就是顧及美軍的海上絕對優勢。
在空軍方麵,美軍則享有完全的製空權,形成了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實現了立體化作戰。
在朝鮮戰場上,中美兩軍武器中最值得比較的當屬噴氣式戰鬥機了,米格-15對f-86,兩種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
當然,這是不糾結自主製造問題的前提下。
米格-15的優點是重量輕,推重比大,爬升速度快,武備威力大,結構堅固。缺點是翼麵控製還是傳統方式,沒有加力裝置,操作起來相當費力。高空高速飛行時不夠穩定,容易形成尾旋下墜。
同時,俯衝時不能超過0.94馬赫。機炮射速較慢,23毫米機炮和37毫米機炮兩種彈道不能重合,而且彈道不夠平直射程也近,適合攻擊大型轟炸機而不是戰鬥機。
所使用的asp瞄準儀性能落後,需要手動調整操作,在飛機大過載機動時還經常出現故障,飛行員常常將其作為老式固定式瞄準具使用,自行估算提前量。
米格-15駕駛艙視野不佳,除了機尾升降舵正好擋住飛行員對後上方的視線外,用兩層玻璃製成的座艙罩在玻璃中間時常起霧結霜。另外,飛行員沒有配備抗過載服,在激烈的空戰中體力消耗很大。
f-86的優點是水平盤旋和滾轉率性能出色,這得益於前襟翼、襟翼以及減速板的優異設計,飛行穩定性極高,即使進入尾旋狀態,也很容易地可以改出。
f-86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彈道平直,加上有雷達測距瞄準儀,瞄準十分準確。俯衝速度較快,可超過1馬赫。
另外,飛機設計比較注重人體工程學,動力操縱杆和踏板、液壓操縱麵、抗過載服等非常合理,能有效節省飛行員體力。
f-86的缺點是飛行高度及高空爬升速度不如米格-15,其次機槍子彈威力較弱,讓許多米格-15即使多處中彈,也都能安全返迴。
航程是這兩種飛機各項性能中爭議最多的,很多資料都稱米格-15的航程要比f-86小,其實f-86a使用2個454公升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是531公裏(330英裏),f-86e使用2個454公升副油箱時作戰半徑為517公裏(321英裏),而後來的f-86f-30也隻有744公裏(462英裏)。
相比之下,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型使用2個400公升副油箱的作戰半徑分別是800公裏(497英裏)和760公裏(472英裏),都要大於f-86。
雖然米格-15的機內油箱容量較少,但由於機身重量比f-86輕,耗油量相對就少,所以航程反而可以更遠。
由於“米格走廊”所在位置是在f-86作戰半徑的邊緣地帶,而f-86進入這個作戰區域時都必須要維持高速(0.87馬赫以上),所以即使有外掛副油箱,停留時間也很短,最多隻有20分鍾就得打道迴府。
一旦發生空戰的話,更是沒幾分鍾就到達燃油最低安全存量的臨界線,不得不脫離戰鬥返航。
此外當時美軍的可拋式副油箱供應不足,而且價格昂貴,美國本土生產價格要850美元(1950年時的850美元可是一筆不菲的高價),而f-86執行戰鬥任務時,平均每個架次消耗1.6個副油箱,因此許多時候f-86出動時隻能掛1個副油箱,更是嚴重影響了航程。
由於時常在返航時油量不足,美軍f-86飛行員發展出了一套無動力滑翔迴場的標準作業程序,不過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至少要飛迴到距離機場90公裏內,二是要有相當高度才行。
一般如果迴到平壤附近時,高度在米,燃料還有400磅以上,就可以把發動機的轉速降到最低,以節約燃料返航。
如果達不到這些條件,就得把發動機完全關閉,滑翔到低空後重新打開發動機後再爬升,到達高空後關閉發動機滑翔到低空,再開發動機爬升,並重複這個過程直到迴到機場。
因此,美軍f-86飛行員甚至笑稱可以把第4戰鬥機大隊改名為“第4滑翔機大隊”。
而以安東為主要基地的米格-15距離戰區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就算是油料一滴不剩都可以用無動力的滑翔方式返迴基地。所以,米格-15滯空時間和航程根本不是問題。
之所以會出現米格-15航程不如f-86的說法,是因為米格-15通常為了在進入戰區時取得高度優勢,起飛後首先向中國東北內陸飛行,等爬升到米後再調頭飛入戰區。
由於米格-15的升限超過f-86達1000米以上,足以讓f-86可望而不可及,米格-15占據了高度優勢後就可以主動選擇攻擊時機,實施俯衝攻擊,即便攻擊不成,還可利用其高空性能,迅速爬升,再度占據高度優勢。
不過由於在至米高空飛行時通常都會產生凝結尾雲,在很遠處就可看見,所以很少有偷襲的可能。但這樣先爬升占領高度再進入戰區,無疑將消耗大量燃料,從而導致了所謂米格-15航程比f-86小的說法。
相比之下,f-86的機場大多在朝鮮半島南部,要想在進入朝鮮北部的作戰區域時能有足夠的高度,正好可以在起飛後一邊向北飛一邊爬升高度,一舉兩得,能夠節約大量燃料。
另外,美軍f-86在朝鮮戰場上的數量也遠遠低於大多數人的想象。1950年10月美國空軍裝備f-86飛機的僅有5個聯隊,都在美國本土。
朝鮮戰爭爆發後,第4戰鬥機聯隊於11月初才開始調往遠東,至12月初逐次抵達日本,12月中旬起才開始投入朝鮮空戰。
第4聯隊隻下轄1個戰鬥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下轄第334、335、336中隊,每個中隊編製24架f-86戰鬥機,全大隊(其實也就是全聯隊)總共隻有75架f-86,即使加上備用飛機,最多不超過90架,而且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駐紮在日本,承擔日本防空任務,通常隻有約40架f-86在朝鮮半島。
由於飛機數量不足、任務負擔過重,f-86隻能在“米格走廊”擔負爭奪製空權的任務,無法對轟炸機提供護航。
雖然遠東航空軍一再要求從美國國內增派f-86,但是考慮到蘇聯空軍對美國本土的威脅,所以隻給遠東航空軍加派了1個f-80c戰鬥轟炸機聯隊。
直到1951年10月23日,由於缺乏f-86護航,8架轟炸誌願軍後方的b-29遭到了米格-15的痛擊,有4架被擊落,2架雖然返迴但受傷過重而報廢,還有1架重傷。
在此之後,第4戰鬥機聯隊的所有f-86才被集中到朝鮮半島,不再擔負日本防空。美國空軍也從本土緊急運送了75架f-86e,將原來裝備f-80c戰鬥轟炸機的第51聯隊全部換裝為f-86。
1952年6月,第51聯隊才完成換裝。
而整個朝鮮戰爭中,在朝鮮半島總共就隻有這2個f-86戰鬥機聯隊,裝備飛機的總數最多時不超過180架。
而中蘇朝在鴨綠江邊部署的米格-15數量顯然遠遠超過了f-86,以1952年11月1日為例,僅蘇聯第64航空軍就擁有441名飛行員,321架飛機,其中303架是米格-15。
作為朝鮮空戰的主力,蘇聯第64航空軍通常情況下下轄2個殲擊航空師,裝備米格-15約150架。
1951年9月後,中國和朝鮮空軍的米格-15也開始加入戰鬥。
1951年12月,蘇聯第64航空軍改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此時“空聯司”指揮的戰鬥機部隊包括3個蘇聯空軍師、4個中國空軍師、1個朝鮮空軍師,另有4個中國空軍師部署在第二、三線機場,主要為一線機場提供空中掩護。
此時,中朝蘇三國空軍中能投入朝鮮空戰的米格-15總數約在450架到500架之間。
在蘇聯空軍前線航空兵的架構中,米格15本是針對美軍f84戰鬥機的。在性能上也確實比f84強不少。但是美軍發現米格15投入戰鬥後,迅速把裝備f86a的王牌部隊,第4戰鬥機大隊從本土調來,一下子鞏固了空中優勢。
等誌願軍訂購的比斯到貨的時候,美空軍的兩支主力戰鬥機部隊第4、第51戰鬥機大隊已經升級到f86e甚至f86f了。
據美軍聲稱,戰爭末期,改裝了6-3翼的f86f(30)批次,已經具備了壓倒米格15比斯的性能。而蘇軍針對f86f的機型已經不再是米格15而是米格17了。
但米格17沒有趕上朝鮮戰爭的趟,我們國內仿製的型號,即為殲五。
前麵說到,中朝蘇有450-500架米格-15,而美軍隻有180架f-86,那是不是就是說占優了呢?我們當然不能隻看飛機數量,雙方的出動率上差距很大。
美軍的後勤保障水平高,整場戰爭下來,戰鬥機的日均出動率是0.7架次。誌願軍空軍隻有0.1架次。低劣的保障能力,死死地限製住了空戰能力,所謂誌願軍空軍10個師500架米格15,對美軍2個大隊180架f86的神話,從來也沒有在空中出現過。
誌願軍的10個航空兵師從來沒有全部擺上一線過,一次頂多擺上4個師。
用日均出動率再一乘,就是慘不忍睹的真相。
轟炸機方麵,誌願軍隻有圖2中型轟炸機這一根獨苗。
美軍則是b29、b26等中型、重型皆有。
至於對地攻擊,誌願軍則是空白,美軍的f80、f84是主力,戰爭後期,第8戰鬥轟炸機大隊等單位則換裝了f86a,在遭遇誌願軍米格機攔截時,甚至還可以反咬一口。
至於運輸機、偵察機之類,誌願軍更是完全空白。
還有,由於美軍擁有強大的空軍力量和綜合國力,打起仗來完全不需要考慮彈藥消耗,經常是使用各種空、炮火力,對交戰區域進行“逐碼(1碼=0.914米)洗地”式全覆蓋打擊。
而誌願軍由於沒有製空權,加之嚴重缺乏機動車輛,所有裝備隻能靠官兵們身背肩抗,白天隱蔽、晚上行軍。這不僅嚴重消耗了官兵們的體力,更使得後期補給難以保證前線需要。
更要命的是,當時我國因為沒有健全的工業生產體係,無法為前線補充新造製式裝備,誌願軍手裏繳獲的“萬國造”,經過長期戰爭的洗禮,許多槍炮使用過度,口徑“過老”,實際性能較理論值有所下降。
戰爭初期,雖然誌願軍多次組織大部隊對少量美軍進行殲滅戰,但是由於火力不足、壓製不住對方,美軍一旦以重炮為核心圍成圓圈,利用坦克掩護四周,誌願軍就無法應對。甚至被對方使用空、炮火力掐斷後勤和增援路線,導致重大損失。
開戰頭半年,美遠東空軍第5航空隊先後投入作戰飛機達1100架,另有海軍福吉穀號、菲律賓海號兩艘航母搭載的190架艦載機。
而誌願軍這邊隻有一個高炮團,裝備36門日式75毫米高炮。過江時還留下12門保衛鴨綠江大橋。另外就是每個軍隻有十餘挺高射機槍。
美軍憑借幾乎碾壓性的空中優勢,視北起鴨綠江邊、南至作戰前沿地域為理想的航空表演場,肆無忌憚地對誌願軍進行狂轟濫炸,朝鮮北部城鎮變成瓦礫,重要的橋梁、車站等交通線上的目標幾乎全部被炸,中朝官兵因此傷亡慘重。
美軍依靠現代化的武器給誌願軍造成多方麵威脅,劣勢的武器難以對付美軍飛機和坦克,糧食彈藥供給也往往接濟不上,這場戰爭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空前殘酷,這是在國內作戰時從來未遇到過的。
作戰雙方的減員總對比為1:5.3,和美軍作戰雙方減員對比為1:1.23,由於美國空軍握整個戰場的製空權,也限製了美軍空軍,並且美軍不善夜戰,夜間作戰和近戰殲敵成了中國軍隊的基本戰法。
夜晚小部隊襲擊,絕大部分是成功的,大部隊行動都是黃昏開始運動,夜間突破防禦,插入縱深,斷其退路,這種戰法很有效,隻要出現在美軍側後,美軍即頃刻發生動搖,繼而全線潰退。
最重要的是誌願軍具有頑強的戰鬥意誌,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在迫擊炮、衝鋒槍、步槍和手榴彈的特長,許多戰鬥都是在100米以內,甚至50米左右實施近戰殲敵。
誌願軍犧牲精神強,一個人就敢衝入敵群,剩一個人也會死守陣地,沒有彈藥用石、鐵鍬、衝鋒號也能擊退敵衝鋒,與敵同歸於盡的勇士數不勝數,有壓倒一切敵人的勇氣,才讓從未嚐過敗績的美軍遭受了立國以來第一次戰敗。
1950年秋冬時節入朝的誌願軍,是一支以步兵為主、以輕武器作為主要火力的軍隊。那時候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製、美製、英製、捷克製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而且極少自動槍。
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造”。 步槍、機槍子彈不通用,後期補給十分不便。
於是,誌願軍隻好按武器的口徑、型號進行了統一調配,以師、團為單位集中使用,如38軍基本使用日製三八式步槍,40軍多使用美製m1917型步槍。
而且很多子彈、炮彈(特別是美製大口徑榴彈炮),國內還生產不了,基本上就是打一發少一發。
火炮方麵,初期誌願軍每個步兵連配備3門60毫米迫擊炮,每個步兵營配備3門81毫米(或82毫米)迫擊炮,每個步兵團配備4門70毫米步兵炮、4門107毫米迫擊炮(不足由81毫米或82毫米迫擊炮來彌補),每個步兵師配備12門75毫米山炮,每個步兵軍配備9門六管火箭炮、9門單管火箭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37毫米高射炮。
這一時期誌願軍的炮兵骨幹無疑是迫擊炮,誌願軍對迫擊炮的嫻熟運用,給予了美軍以沉重打擊,因此美軍對誌願軍的迫擊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1951年夏,誌願軍的炮兵部隊開始全麵換裝,各步兵師全部配齊炮兵團,蘇製122毫米榴彈炮和美製105毫米榴彈炮全麵取代原來的75毫米山炮,成為炮兵部隊的主力火炮。
另外,誌願軍還有總部直屬的王牌炮兵武器——16管132毫米火箭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咯秋莎”火箭炮,這是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購買的,堪稱誌願軍的寵兒,備受優待,行軍路上所有的人車都會不約而同為它讓道。
由於其發射時會產生大量火藥與煙霧,極易暴露發射陣地,所以確定火箭炮參戰時都事先選擇好發射陣地和炮擊目標,計算好射擊諸元,然後由警戒部隊護衛開道,直奔發射陣地,展開後立即開火,射擊一完就火速撤離。一般隻在陣地上停留四五十分鍾,使美軍來不及組織報複性還擊。
到陣地戰後期,誌願軍的炮兵工事已經由野戰工事、有蓋掩體發展到半坑道式掩體,可以有效地掩蔽火炮免受空襲損失。到1952年秋季的上甘嶺戰役期間,誌願軍炮兵雖然在火炮數量、口徑等方麵還不及美軍,但已經通過機動和集中使用,可以和美軍炮兵展開炮戰。
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期間,誌願軍炮兵已能在25公裏正麵集中1360門火炮,並做到了火炮疏散配置,火力有效集中。
下麵,我們以第38軍為例,看看誌願軍的武器裝備情況。
第38軍下轄三個步兵師(112、113、114師),加軍直屬部隊共4.26萬人。
步兵師每師編有三個步兵團,支援火力僅為一個山炮營(配12門日製41式75毫米山炮)和一個迫擊炮營(配12門120毫米迫擊炮);
每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支援火力為一個步兵炮連(配日製92式步兵炮4門)和一個迫擊炮連(配82毫米迫擊炮4門);
每營下轄三個步兵連,支援火力為一個迫擊炮排(配3門81或60毫米迫擊炮);每連下轄三個步兵排,支援火力為一個迫擊炮班(配3門60毫米迫擊炮)。
第38軍全部支援火力為火炮190門,而美軍一個步兵師就有火炮352門。也就是說,誌願軍一個軍的支援火力,隻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一半!
第38軍全軍隻有153輛汽車,而美軍一個師,就擁有各種機動車3800台。
由於缺乏機械載具,誌願軍的火炮很難機動,常常導致需要的時候用不上。而平均每4人就有一輛車的美軍,則是標準的摩托化部隊,能夠在關鍵時間、關鍵地段集中兵力和火力,使得雙方的火力差距拉得更大。
再看看第39軍。
入朝作戰時,全軍轄3個師,約4萬人,與同時期美軍2個師的規模差不多。
第39軍裝備日製38式步槍7320支,中正式步槍1512支,美製春田步槍2408支,衝鋒槍(主要是美製湯姆森和英製司登)3058支,捷克式、歪把子、布侖式輕機槍907挺,日製92式重機槍7挺,m1917重機槍155挺。
以上合計步槍支,衝鋒槍3058支,輕機槍907挺,重機槍162挺。
其中,湯姆森衝鋒槍、m1917重機槍都是朝鮮戰爭時美軍的製式裝備,春田步槍與美軍當時製式m1步槍是同一個廠家(春田軍械)生產的,性能有差距,但不構成代差。捷克式輕機槍也是久經考驗,與美軍班組機槍bar相比沒有劣勢,二戰期間還是捷克的製式裝備。
除此之外,火炮方麵,39軍有60mm、82mm迫擊炮369門,107mm化學迫擊炮(可以發射化學炮彈也就是毒氣彈和煙幕彈)12門,日製92是步兵炮24門,美製75mm榴彈炮12門。
再看美軍方麵,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很高,作戰機動幾乎全部機械化和摩托化.還可以在空中和海上機動,後勤補給均不受威脅。
飛機、坦克和火炮數量多,火炮威力大,射程遠,通信設備和戰場偵察手段先進,並且彈藥充足,具有巨大的火力優勢,中國軍隊70%~80%傷亡為美軍火炮所致,7%~8%傷亡為美軍飛機所致。
而美軍對於步兵師的編組,則是極度重視火力,各式各樣的火力支援武器貫穿於團、營、連、排乃至班等每一級隊伍。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先後投入了第1騎兵師,第2、3、7、24、25、40、45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1師,共9個一線野戰師。另外還有1個空降團、10個韓國步兵師,以及十幾個仆從國軍隊,總兵力達到76萬8千人,步兵師全部實現了摩托化。
我們以其中最早來到朝鮮的第24步兵師為例,其編製是按照1948年的7n號編製裝備表編成,全師兵力達人,師下轄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四個連,每個步兵連下轄四個排,每個步兵排下轄四個戰鬥班。
除了三個步兵團外,美軍步兵師還編有一個炮兵團、一個坦克營、一個高炮營,及工兵、偵察、通信、維修、憲兵等師部直屬部隊,除工兵為營外,其餘為連級。
盡管美軍的武器大多為二戰時期的裝備,但其經過實戰考驗,性能十分可靠。
美軍步兵師所屬的炮兵團,下轄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和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每營有炮18門,合計共有重炮72門,105毫米榴彈炮是美軍師團單位的骨幹支援火炮。
步兵排配火箭筒,步兵連配備3門60毫米迫擊炮、2門75毫米無後坐炮、2門81毫米迫擊炮,步兵營配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81毫米迫擊炮,步兵團配107毫米重迫擊炮和75毫米榴彈炮,全師各型火炮數量達352門。
此外,美軍每個步兵師還有一個高炮營,一般裝備32輛m19a1型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朝鮮戰場上,美軍沒有空中威脅,因此經常把這些高炮投入到地麵戰中,形成密集的攔射火力網,給中朝步兵帶來巨大傷亡。
從上麵的記錄,我們不難看出美軍對火力的迷信可謂深入骨髓。
他們將各種支援火力均衡地配置到各級作戰編製單位內,從最基本的步兵班到步兵團,都列裝了數量不等的火炮,從而保證不論哪一級別的部隊單獨作戰,都有相當的火力以壓製對手。
一個班11個人,裝備m1半自動步槍10支,bar機槍1挺,狙擊槍一支。全師輕、重機槍約800挺,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105mm榴彈炮60門,155mm榴彈炮12門,其他70mm以上口徑火炮約200門。
美軍原來認為朝鮮半島的多山地形不適合坦克行動,因此並未給韓國軍隊配備坦克,結果在戰爭初期,人民軍裝備的150輛t-34坦克便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突擊威力。
在領教了坦克在朝鮮戰場的威力後,美軍隨即投入了大量的坦克部隊,但主要都是將坦克營配屬給步兵師,承擔掩護步兵突擊或反坦克任務。每個步兵師編有一個坦克營,每個步兵團編有一個坦克連,總計裝備149輛坦克。
類似於二戰歐洲戰場那樣以大量坦克進行裝甲突擊的情況幾乎沒有。
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一般都保持著1000輛坦克的規模,主要車型是m-26坦克,後期部分更換為m-46坦克。而誌願軍在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時,一輛坦克也沒有,能看見的坦克那一定是敵人的。
誌願軍入朝之後,中央軍委緊急擴建裝甲部隊,1950年秋季,解放軍接收了10個蘇式坦克團,主要裝備300輛t-34\/85中型坦克(被稱作二戰中最好的坦克)、60輛is2 “斯大林”重型坦克和40輛122毫米大炮自行火炮。
is2 “斯大林”重型坦克由於其122毫米主炮威力十足,對於打對方遠距離工事效果極佳,但是數量偏少。
1951年3月,由坦克第1師機關組成的誌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及所屬4個坦克團開始入朝。
在第五次戰役中,坦克第1團被作為19兵團的反坦克預備隊。陣地戰開始後,4個坦克團全部進入一線,作為前線各軍的反坦克預備隊。誌願軍坦克部隊進入前線後,通常是以團或連為單位集中於便於坦克活動的陣地後方,與步兵、工兵、炮兵共同組成反坦克配係。
好不容易我們有t-34\/85中型坦克上來了,但美軍那邊的m46、m26、m4a3e8都早等著了。火力上隻有比你強的,沒有不如你的。
m46、m26都是90毫米炮,早就有t34開罐器之稱。
m4a3e8作為最後的謝爾曼改型,其76毫米54.5倍徑火炮使用高速穿甲彈時足以在2200米擊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裝甲,和t34-85也是旗鼓相當。
美軍經常依托坦克形成一道鋼鐵防線,讓你啃不動;或以坦克、摩托化步兵組成快速特遣隊,實施大範圍迂迴進攻,給誌願軍造成極大威脅。
除此之外,美軍一個師還配有裝甲車35輛。
由上可見,在近距離火力支援(迫擊炮、中小口徑火炮、輕重機槍),誌願軍至少能跟同規模美軍打成平手。在攻堅(坦克)和遠距離支援(重炮、空中火力)方麵,誌願軍處於絕對劣勢。
扭轉朝鮮戰爭戰局的第二次戰役,東西兩線誌願軍打出去的75毫米口徑以上炮彈總數不到2000發,還不夠美軍一個18門製105毫米榴彈炮兵營,射擊2小時的量。
砥平裏戰役時,誌願軍配屬的12門山炮和10門步兵炮,每門炮隻有區區20發炮彈!
但美軍的致命弱點是,對後方和道路依賴性太大,怕切斷後路,並且在山地受到一定限製,進攻一般是以公路為依托,在未奪取製高點時,不輕易前進,一旦被切斷後路,除了突圍則無處可逃。
許多美軍對勞師遠征都滿懷怨恨之情,是極不情願地應征入伍,進攻精神不強,士氣低落,怕死,怕夜戰,怕近戰,怕單一兵種作戰,一受炮擊即混亂,遲遲不前,攻擊不利時退縮至原來的位置,第二天再攻。對火力依賴性大,如失去空軍炮兵坦克的配合,則基本失去戰鬥力。
也許有人會問:誌願軍不是還裝備了大量的蘇式武器嗎?
我們要清楚,最先換裝蘇式裝備的,是作為二番部隊入朝的第3、19兵團,而他們參戰的時候,也僅僅是步兵槍械換成了蘇軍製式槍械,連最基本的支援火力——迫擊炮都沒有更換。
但就是這樣十分不徹底的蘇械部隊,其首次實戰,也已是1951年1月的第四次戰役,而當時朝鮮戰場的形勢,基本上大局已定。
蘇式坦克、自行火炮、野戰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這些 “大家夥”,則是在1951年6月才抵達前線,這時候連第五次戰役都已經打完了。
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償或是折價的)——主要有:7.62毫米ППЩ41式衝鋒槍、7.62毫米ППc43式衝鋒槍:7.62毫米l944年式馬槍、7.62毫米ДП式輕機槍、7.62毫米cГ43式重機槍、12.7毫米ДЩk高射機槍等。在步兵連中,步槍和衝鋒槍的裝備數量基本各占一半。
7.62毫米ППЩ41式衝鋒槍,就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其顯著的近戰優勢,很快就與手榴彈一齊成為誌願軍在近戰夜戰中的兩大利器。
美軍裝備的都是製式槍械,步兵武器主要是湯姆森衝鋒槍、m3式衝鋒槍、m1式半自動步槍、m1941式約翰遜半自動步槍、7.62mm毫米勃郎寧m1918自動步槍(bar)、7.62毫米m1941式約翰遜輕機槍、7.62毫米m1919式重機槍和12.7毫米m2hb勃朗寧重機槍。
應該說,在步兵輕武器方麵,雙方的差距並不大,而且誌願軍還曾使用過不少美式裝備(主要是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的),那就更沒有什麽差距了。
說句題外話,蘇聯援助武器絕對良心價,二戰美援武器才坑人。
蘇聯提供給誌願軍的武器裝備,都是以極低價格提供的。
具體價格為:1個步兵師1000萬美元,1個野戰高射炮師340萬美元,1個野戰榴彈炮師790萬美元,1個坦克師1560萬美元,1個噴氣式殲擊機師3100萬美元。這些價格絕對的良心價,是經過蘇聯補貼的價碼。
要知道,在抗戰時期,美國援助中國1個步兵師的花費,則接近2000萬美元。抗美援朝蘇聯援助1個步兵師,光重武器就有包括122毫米榴彈炮在內的60門大炮,並其他火炮143門,還有40輛坦克自行火炮,汽車261輛,才1000萬美元。
清楚地認識到了敵我之間的優劣特點後,我軍才得以快速進行軍隊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製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麵獲得技術援助。
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誌願軍。戰爭後期中國仿照“波波沙”衝鋒槍生產出“1950式7.62毫米衝鋒槍”,這種中國第一種國產衝鋒槍,主要就裝備了誌願軍。
雖然有蘇械進入誌願軍,但是要想將坦克,重炮,自行火炮,各種防空武器及後勤運輸結合為一體,發揮出全部威力。
需要大量現代化的軍事知識和技術能力,朝鮮戰爭不是國內解放戰爭,一頓炮擊後,戰士們衝上敵陣以刺刀手榴彈解決戰鬥,甚至舉著肉包子,大喊老鄉過來吃包子啊,就有成連成營的敵人跑出來投降。
誌願軍在朝鮮遇到的敵人是擁有現代化裝備和訓練的敵人,這就對軍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50年代朝鮮戰爭結束後,解放軍掀起大練兵熱潮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學習到了現代戰爭模式,因為看到了距離,開始加速自身正規化建設的步伐。
截至1954年,中國用蘇製武器和仿製品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麵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在曆史上首次實現了全軍裝備標準化、序列化,並由幾乎是單一的步兵發展為諸軍兵種的合成軍。
中國軍隊短短幾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成為當時全世界範圍內,都可稱為屈指可數的強軍。
我們再說迴抗美援朝時期的中美武器裝備對比,除了步兵裝備,在其他方麵,美軍更是全麵占優。
美國軍隊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當時所有最現代化的武器,握有整個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實行陸、海、空軍聯合的現代化作戰。
在海軍方麵,那時候的美軍,配有擁有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7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5艘,掃雷艇4艘,輔助艦11艘,其他艇62艘,共計115艘,最多時達245艘。而誌願軍的海軍力量基本等於零。
由於朝鮮半島的周邊海區全部為美軍所控製,中朝方麵的軍事活動基本都在陸地上進行,在海上進行的極少,有少數的幾次行動,比如登陸大和島,也是在距離北朝鮮本土很近的海島上登陸而已。原因就是顧及美軍的海上絕對優勢。
在空軍方麵,美軍則享有完全的製空權,形成了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實現了立體化作戰。
在朝鮮戰場上,中美兩軍武器中最值得比較的當屬噴氣式戰鬥機了,米格-15對f-86,兩種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
當然,這是不糾結自主製造問題的前提下。
米格-15的優點是重量輕,推重比大,爬升速度快,武備威力大,結構堅固。缺點是翼麵控製還是傳統方式,沒有加力裝置,操作起來相當費力。高空高速飛行時不夠穩定,容易形成尾旋下墜。
同時,俯衝時不能超過0.94馬赫。機炮射速較慢,23毫米機炮和37毫米機炮兩種彈道不能重合,而且彈道不夠平直射程也近,適合攻擊大型轟炸機而不是戰鬥機。
所使用的asp瞄準儀性能落後,需要手動調整操作,在飛機大過載機動時還經常出現故障,飛行員常常將其作為老式固定式瞄準具使用,自行估算提前量。
米格-15駕駛艙視野不佳,除了機尾升降舵正好擋住飛行員對後上方的視線外,用兩層玻璃製成的座艙罩在玻璃中間時常起霧結霜。另外,飛行員沒有配備抗過載服,在激烈的空戰中體力消耗很大。
f-86的優點是水平盤旋和滾轉率性能出色,這得益於前襟翼、襟翼以及減速板的優異設計,飛行穩定性極高,即使進入尾旋狀態,也很容易地可以改出。
f-86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彈道平直,加上有雷達測距瞄準儀,瞄準十分準確。俯衝速度較快,可超過1馬赫。
另外,飛機設計比較注重人體工程學,動力操縱杆和踏板、液壓操縱麵、抗過載服等非常合理,能有效節省飛行員體力。
f-86的缺點是飛行高度及高空爬升速度不如米格-15,其次機槍子彈威力較弱,讓許多米格-15即使多處中彈,也都能安全返迴。
航程是這兩種飛機各項性能中爭議最多的,很多資料都稱米格-15的航程要比f-86小,其實f-86a使用2個454公升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是531公裏(330英裏),f-86e使用2個454公升副油箱時作戰半徑為517公裏(321英裏),而後來的f-86f-30也隻有744公裏(462英裏)。
相比之下,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型使用2個400公升副油箱的作戰半徑分別是800公裏(497英裏)和760公裏(472英裏),都要大於f-86。
雖然米格-15的機內油箱容量較少,但由於機身重量比f-86輕,耗油量相對就少,所以航程反而可以更遠。
由於“米格走廊”所在位置是在f-86作戰半徑的邊緣地帶,而f-86進入這個作戰區域時都必須要維持高速(0.87馬赫以上),所以即使有外掛副油箱,停留時間也很短,最多隻有20分鍾就得打道迴府。
一旦發生空戰的話,更是沒幾分鍾就到達燃油最低安全存量的臨界線,不得不脫離戰鬥返航。
此外當時美軍的可拋式副油箱供應不足,而且價格昂貴,美國本土生產價格要850美元(1950年時的850美元可是一筆不菲的高價),而f-86執行戰鬥任務時,平均每個架次消耗1.6個副油箱,因此許多時候f-86出動時隻能掛1個副油箱,更是嚴重影響了航程。
由於時常在返航時油量不足,美軍f-86飛行員發展出了一套無動力滑翔迴場的標準作業程序,不過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至少要飛迴到距離機場90公裏內,二是要有相當高度才行。
一般如果迴到平壤附近時,高度在米,燃料還有400磅以上,就可以把發動機的轉速降到最低,以節約燃料返航。
如果達不到這些條件,就得把發動機完全關閉,滑翔到低空後重新打開發動機後再爬升,到達高空後關閉發動機滑翔到低空,再開發動機爬升,並重複這個過程直到迴到機場。
因此,美軍f-86飛行員甚至笑稱可以把第4戰鬥機大隊改名為“第4滑翔機大隊”。
而以安東為主要基地的米格-15距離戰區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就算是油料一滴不剩都可以用無動力的滑翔方式返迴基地。所以,米格-15滯空時間和航程根本不是問題。
之所以會出現米格-15航程不如f-86的說法,是因為米格-15通常為了在進入戰區時取得高度優勢,起飛後首先向中國東北內陸飛行,等爬升到米後再調頭飛入戰區。
由於米格-15的升限超過f-86達1000米以上,足以讓f-86可望而不可及,米格-15占據了高度優勢後就可以主動選擇攻擊時機,實施俯衝攻擊,即便攻擊不成,還可利用其高空性能,迅速爬升,再度占據高度優勢。
不過由於在至米高空飛行時通常都會產生凝結尾雲,在很遠處就可看見,所以很少有偷襲的可能。但這樣先爬升占領高度再進入戰區,無疑將消耗大量燃料,從而導致了所謂米格-15航程比f-86小的說法。
相比之下,f-86的機場大多在朝鮮半島南部,要想在進入朝鮮北部的作戰區域時能有足夠的高度,正好可以在起飛後一邊向北飛一邊爬升高度,一舉兩得,能夠節約大量燃料。
另外,美軍f-86在朝鮮戰場上的數量也遠遠低於大多數人的想象。1950年10月美國空軍裝備f-86飛機的僅有5個聯隊,都在美國本土。
朝鮮戰爭爆發後,第4戰鬥機聯隊於11月初才開始調往遠東,至12月初逐次抵達日本,12月中旬起才開始投入朝鮮空戰。
第4聯隊隻下轄1個戰鬥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下轄第334、335、336中隊,每個中隊編製24架f-86戰鬥機,全大隊(其實也就是全聯隊)總共隻有75架f-86,即使加上備用飛機,最多不超過90架,而且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駐紮在日本,承擔日本防空任務,通常隻有約40架f-86在朝鮮半島。
由於飛機數量不足、任務負擔過重,f-86隻能在“米格走廊”擔負爭奪製空權的任務,無法對轟炸機提供護航。
雖然遠東航空軍一再要求從美國國內增派f-86,但是考慮到蘇聯空軍對美國本土的威脅,所以隻給遠東航空軍加派了1個f-80c戰鬥轟炸機聯隊。
直到1951年10月23日,由於缺乏f-86護航,8架轟炸誌願軍後方的b-29遭到了米格-15的痛擊,有4架被擊落,2架雖然返迴但受傷過重而報廢,還有1架重傷。
在此之後,第4戰鬥機聯隊的所有f-86才被集中到朝鮮半島,不再擔負日本防空。美國空軍也從本土緊急運送了75架f-86e,將原來裝備f-80c戰鬥轟炸機的第51聯隊全部換裝為f-86。
1952年6月,第51聯隊才完成換裝。
而整個朝鮮戰爭中,在朝鮮半島總共就隻有這2個f-86戰鬥機聯隊,裝備飛機的總數最多時不超過180架。
而中蘇朝在鴨綠江邊部署的米格-15數量顯然遠遠超過了f-86,以1952年11月1日為例,僅蘇聯第64航空軍就擁有441名飛行員,321架飛機,其中303架是米格-15。
作為朝鮮空戰的主力,蘇聯第64航空軍通常情況下下轄2個殲擊航空師,裝備米格-15約150架。
1951年9月後,中國和朝鮮空軍的米格-15也開始加入戰鬥。
1951年12月,蘇聯第64航空軍改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此時“空聯司”指揮的戰鬥機部隊包括3個蘇聯空軍師、4個中國空軍師、1個朝鮮空軍師,另有4個中國空軍師部署在第二、三線機場,主要為一線機場提供空中掩護。
此時,中朝蘇三國空軍中能投入朝鮮空戰的米格-15總數約在450架到500架之間。
在蘇聯空軍前線航空兵的架構中,米格15本是針對美軍f84戰鬥機的。在性能上也確實比f84強不少。但是美軍發現米格15投入戰鬥後,迅速把裝備f86a的王牌部隊,第4戰鬥機大隊從本土調來,一下子鞏固了空中優勢。
等誌願軍訂購的比斯到貨的時候,美空軍的兩支主力戰鬥機部隊第4、第51戰鬥機大隊已經升級到f86e甚至f86f了。
據美軍聲稱,戰爭末期,改裝了6-3翼的f86f(30)批次,已經具備了壓倒米格15比斯的性能。而蘇軍針對f86f的機型已經不再是米格15而是米格17了。
但米格17沒有趕上朝鮮戰爭的趟,我們國內仿製的型號,即為殲五。
前麵說到,中朝蘇有450-500架米格-15,而美軍隻有180架f-86,那是不是就是說占優了呢?我們當然不能隻看飛機數量,雙方的出動率上差距很大。
美軍的後勤保障水平高,整場戰爭下來,戰鬥機的日均出動率是0.7架次。誌願軍空軍隻有0.1架次。低劣的保障能力,死死地限製住了空戰能力,所謂誌願軍空軍10個師500架米格15,對美軍2個大隊180架f86的神話,從來也沒有在空中出現過。
誌願軍的10個航空兵師從來沒有全部擺上一線過,一次頂多擺上4個師。
用日均出動率再一乘,就是慘不忍睹的真相。
轟炸機方麵,誌願軍隻有圖2中型轟炸機這一根獨苗。
美軍則是b29、b26等中型、重型皆有。
至於對地攻擊,誌願軍則是空白,美軍的f80、f84是主力,戰爭後期,第8戰鬥轟炸機大隊等單位則換裝了f86a,在遭遇誌願軍米格機攔截時,甚至還可以反咬一口。
至於運輸機、偵察機之類,誌願軍更是完全空白。
還有,由於美軍擁有強大的空軍力量和綜合國力,打起仗來完全不需要考慮彈藥消耗,經常是使用各種空、炮火力,對交戰區域進行“逐碼(1碼=0.914米)洗地”式全覆蓋打擊。
而誌願軍由於沒有製空權,加之嚴重缺乏機動車輛,所有裝備隻能靠官兵們身背肩抗,白天隱蔽、晚上行軍。這不僅嚴重消耗了官兵們的體力,更使得後期補給難以保證前線需要。
更要命的是,當時我國因為沒有健全的工業生產體係,無法為前線補充新造製式裝備,誌願軍手裏繳獲的“萬國造”,經過長期戰爭的洗禮,許多槍炮使用過度,口徑“過老”,實際性能較理論值有所下降。
戰爭初期,雖然誌願軍多次組織大部隊對少量美軍進行殲滅戰,但是由於火力不足、壓製不住對方,美軍一旦以重炮為核心圍成圓圈,利用坦克掩護四周,誌願軍就無法應對。甚至被對方使用空、炮火力掐斷後勤和增援路線,導致重大損失。
開戰頭半年,美遠東空軍第5航空隊先後投入作戰飛機達1100架,另有海軍福吉穀號、菲律賓海號兩艘航母搭載的190架艦載機。
而誌願軍這邊隻有一個高炮團,裝備36門日式75毫米高炮。過江時還留下12門保衛鴨綠江大橋。另外就是每個軍隻有十餘挺高射機槍。
美軍憑借幾乎碾壓性的空中優勢,視北起鴨綠江邊、南至作戰前沿地域為理想的航空表演場,肆無忌憚地對誌願軍進行狂轟濫炸,朝鮮北部城鎮變成瓦礫,重要的橋梁、車站等交通線上的目標幾乎全部被炸,中朝官兵因此傷亡慘重。
美軍依靠現代化的武器給誌願軍造成多方麵威脅,劣勢的武器難以對付美軍飛機和坦克,糧食彈藥供給也往往接濟不上,這場戰爭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空前殘酷,這是在國內作戰時從來未遇到過的。
作戰雙方的減員總對比為1:5.3,和美軍作戰雙方減員對比為1:1.23,由於美國空軍握整個戰場的製空權,也限製了美軍空軍,並且美軍不善夜戰,夜間作戰和近戰殲敵成了中國軍隊的基本戰法。
夜晚小部隊襲擊,絕大部分是成功的,大部隊行動都是黃昏開始運動,夜間突破防禦,插入縱深,斷其退路,這種戰法很有效,隻要出現在美軍側後,美軍即頃刻發生動搖,繼而全線潰退。
最重要的是誌願軍具有頑強的戰鬥意誌,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在迫擊炮、衝鋒槍、步槍和手榴彈的特長,許多戰鬥都是在100米以內,甚至50米左右實施近戰殲敵。
誌願軍犧牲精神強,一個人就敢衝入敵群,剩一個人也會死守陣地,沒有彈藥用石、鐵鍬、衝鋒號也能擊退敵衝鋒,與敵同歸於盡的勇士數不勝數,有壓倒一切敵人的勇氣,才讓從未嚐過敗績的美軍遭受了立國以來第一次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