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戰爭久拖不決,美國承受巨大壓力,在朝鮮戰場上損失了超過10萬名士兵,軍費支出達150億美元,間接開支超過800億美元。此外,美國三分之一的陸軍和二分之一的海空軍長期陷於朝鮮戰事,使其無力專注於與蘇聯爭奪全球霸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尋求和誌願軍停戰。美國人急於離開朝鮮戰爭這個“泥潭”,在簽訂“停戰協定”這件事情上,美國人的表現也比以往積極、主動。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後,加快了與中朝談判的步伐。但李承晚卻提出韓軍單獨北進。他向美國遞交了“單獨北進”的請願書,說:“美國強加給我們的停戰要求是卑鄙的。”


    1953年2月22日,剛剛接手聯合國軍,就在上甘嶺碰了釘子的最後一任聯合國軍司令馬克·克拉克,親自致信彭德懷,希望同中國商討交換戰俘事宜。克拉克提出雙方應該在最短時間內加速完成戰俘和傷病員的交割,重新恢複停戰和談。


    而在剛剛過去的1952年,戰俘問題實際上是阻礙停戰協議簽訂的最後一個問題。


    克拉克的表態,意味著美國在停戰談判上的政策出現了巨大轉向,當美國人服軟之後,此時極希望盡快結束戰爭、恢複經濟發展的新中國,也同兩年前一樣,積極響應了美國人的和平訴求。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蘇聯阻礙停戰的因素也消失。


    1953年4月底,“聯合國軍”在戰場上總兵力已達120萬人,中朝軍隊總兵力達180萬人,其中誌願軍20個軍135萬人,經過反登陸作戰準備後陣地更為堅固,火力大大增強,作戰物資充足,徹底解除了後顧之憂,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戰場形勢對中朝軍隊愈來愈有利。


    這時,停戰談判又已恢複,4月26日,中美終於重新坐迴談判桌,抗美援朝戰爭終於出現久違的曙光。


    但戰爭拖延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朝軍隊為促進停戰談判順利進行,改善陣地和鍛煉部隊,決定發起夏季進攻戰役。


    在作戰指導上,誌司采取“穩紮狠打,由小到大”的方針,並根據談判需要,利用矛盾選擇作戰目標,確定打擊重點。


    5月13日至26日發動第一次進攻。


    誌願軍第60、第67、第23、第24軍等,先後向各自預先選定的韓偽2師、偽9師、偽首都師、偽6師、偽8師、偽5師、偽20師及美軍第3師等20個連排支撐點,攻擊29次。共擊退南朝鮮軍兩個班至兩個營兵力的反衝擊113次,斃傷俘4100餘人。誌願軍傷亡1608人。


    5月27日至6月23日發動第二次進攻。


    這時停戰談判有明顯進展,唯南朝鮮當局仍繼續阻撓,設置障礙。


    5月27日,誌願軍第60、第67軍發起進攻,各攻占韓軍約1個營陣地,並分別擊退1個排至兩個營兵力的反衝擊數十次,共斃傷俘南朝鮮軍4000餘人。


    6月7日,李承晚撤出參加開城談判的韓國代表團。同一天,美國為防止苦心經營的停戰談判化為泡影,艾森豪威爾致信李承晚,以《共同防禦條約》為誘餌,換取韓國放棄“單獨北進”。


    6月8日,經過長達兩年的艱苦談判,朝鮮停戰談判的戰俘問題終於達成一致:規定在停戰協議簽署,正式生效的2個月時間內,互相遣返戰俘,剩餘不願意被遣返的戰俘,應交於瑞士、瑞典等戰爭中立國,按照相關國際公約進行執行和處理。


    緊接著,中朝雙方提出:應在停戰協議簽署後的90天內,以政治協商的方式,從朝鮮半島撤離全部軍隊,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而對於這一提議,美軍非常讚同。


    這個雙方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終於畫上了句號。


    6月10日至15日,誌願軍第60、第67軍又先後對韓偽5、偽8兩個師防守的北漢江東西陣地發動進攻,共攻占3個團陣地,殲其1.1萬餘人。


    鄭維山是隨改編後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入朝的。但是1952年6月,第20兵團的司令員楊成武迴國養病,鄭維山就調去20兵團做了代理司令員,是彭德懷親自點的將,可見彭德懷對鄭維山的器重。


    鄭維山剛到20兵團,就把20兵團陣地看了個遍。他發現敵軍在金城地區利用883.7、949.2和十字架山三處製高點形成了一個突入我軍陣地的楔子,敵軍可以居高臨下,持續對我軍進行炮火襲擾。


    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局麵,鄭維山決定拔除這根“楔子”,將金城這一突出部拉直。十字架山,也稱座首洞南山,位於北漢江西岸,高663米,是敵人東線最堅固的陣地,防禦體係極為嚴密,構築有三層坑道和多重防禦工事。


    在一次作戰會議上,鄭維山將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決定運用我軍的拿手好戲——潛伏。他觀察到883.7高地上駐紮有敵軍一個團,而敵陣前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他計劃將第一攻擊梯隊的3000人和數十門火炮埋伏在此,縮短攻擊距離,直接打掉敵軍的加強團。


    這讓從國內入朝觀戰的許世友、杜義德、李天佑以及其他南京軍事學院前來觀戰的的教員和學員都驚掉了下巴,會場頓時變得鴉雀無聲。要知道,這些教員、學員那都是經過大場麵的高級指揮員,但對此作戰方案還是感到驚訝,太大膽,太冒險!


    鄭維山的計劃涉及將3000名戰士隱藏在敵人眼皮底下,實施長達19小時的潛伏。這一策略的風險極高,因為敵軍已經用凝固汽油彈燒光了潛伏區域的植被,使得大規模潛伏變得異常困難。而且,隻要潛伏過程中出現任何風吹草動,敵軍就有可能發現。


    就連許世友也被嚇了一跳。一直都說“南有許世友,北有鄭維山”,許世友終於見識了和自己並稱的鄭維山有多大膽!


    不過20兵團的戰士們倒是躍躍欲試了,其中就包括了在第五次戰役損失慘重,幾乎覆沒180師的60軍。60軍軍長張祖諒,1952年10月接替了原60軍軍長韋傑,他知道,沒有什麽能比一場戰役,更能夠讓一個遭遇低穀的部隊翻身,他搶下了三個高地的兩個,他還要將作戰任務分配給重新組建的180師,讓180師站起來!


    而67軍軍長邱蔚,這可是狼牙山五壯士當時所在團的團長,自然不是善茬,現在這種仗打一場少一場,邱蔚說:“十字架山歸我了,那裏的一個團歸我了!”


    在即將布置作戰方案的時候,電話響了,是誌司打來的。電話那頭想起了代司令鄧華的聲音:“誌司考慮了你們的作戰計劃,誌司認為攻打883.7和949.2兩大高地的計劃作戰條件並不成熟,我們的意思是不要打,請你們考慮!”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鄭維山鐵了心,這一仗打定了!


    鄭維山知道,現在接任自己的楊勇司令和王平政委已經到達,自己這時候再來這麽一仗,並不是很合乎情理,而且風險也極大,但是鄭維山對自己的作戰計劃充滿了信心,堅定地認為:“大潛伏,也是大冒險,敵軍未必想到這一點。”


    他甚至拍了桌子強調:“這一仗我必須打,錯了我負責,殺頭算我的!”


    張祖諒說:“殺頭算我一個!”


    鄭維山說:“有我一個就夠了,你打好你的仗!”


    1953年6月9日晚,鄭維山下達命令,由張祖諒指揮60軍180師的3000餘名戰士,共15個半步兵連,四個機炮連,秘密潛伏在距離敵人前沿僅200米的有利地形和樹林中。到了10日淩晨4時,所有戰士已完全隱藏在敵人麵前。


    6月的朝鮮氣溫極高,樹林中充滿了老鼠和蚊蟲,但誌願軍戰士們毫無怨言,堅守了19小時,敵軍依舊未發現。


    1953年6月10日一大早,鄭維山就帶著許世友、杜義德及南京軍事學院的將軍教、學員們來到了距883.7高地不遠的龍門山一探究竟。眾將通過望遠鏡看了既定的潛伏區,光天化日之下竟然除了隨風搖擺的樹葉和草,什麽沒見著,其實鄭維山的3000多精兵已經趁著昨晚的夜色潛伏過去了。


    這也多虧了當時鄭維山剛來的時候一道命令,保護好這裏的植被,不要破壞,我將來有用!


    眾將什麽也沒發現,就問鄭維山:“老鄭,你是不是怕了,改變計劃了?”


    鄭維山說:“笑話!今晚上請你們看好戲!”


    1953年6月10日20:20,戰鬥打響了,早已潛伏到敵人門口的259門火炮排山倒海炸了一番,南朝鮮軍以為沒事了,紛紛爬出隱蔽體進入野戰工事,這時候鄭維山的炮火二度打來,這種“迴鍋肉”打法,誌願軍各軍都擅長,在朝鮮戰場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鄭維山給南朝鮮軍準備了三重炮火,第三重便是火箭炮第21師的喀秋莎了,喀秋莎,此時已經是地麵武器的王者,一輪喀秋莎的火炮下來,對麵已然是衝天火海,此時不衝,更待何時?


    180師憋著勁呢!


    他們要為第五次戰役犧牲的兄弟們報仇,也要為180師打個翻身仗!雖然在朝鮮戰場並不是百分百都是勝仗,但是像180師全師潰敗的情況還不曾有啊。


    隨著炮火向敵方縱深延伸,潛伏的戰士們突然從藏身地躍起,分成十三路對敵軍各目標發起衝擊。在這種突然的攻勢麵前,敵軍陷入驚慌,紛紛潰退。負責此戰的180師在之前的第五次戰役中曾遭遇慘敗,但鄭維山堅定地相信180師能夠翻身。這次戰鬥中,180師果然表現出色,僅用五十分鍾就攻下了902.8、97和883.7高地,實現了大翻身。


    天亮後,南朝鮮軍大舉反撲,美軍意識到停戰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若不能奪迴這些高地,將永遠失去。因此,美軍調動韓軍不斷進攻。誌願軍打了這麽長時間,已經有了白天打仗的經驗,180師及後續援軍已經修好野戰工事,南朝鮮軍的十多次衝鋒都被打退了。


    隻是堅持到中午的時候,彈藥告急!本來打算隻打兩個團的,但是戰事超出了預期,不過這也難不倒鄭維山,敵機俯衝拉起的空當,足夠鄭維山安排坑道內裝滿彈藥的汽車去前沿陣地了,那是九車彈藥啊,夠南朝鮮軍受的!


    南朝鮮瘋狂反撲的同時,67軍的邱蔚部忽然殺出,將韓軍21團幾乎全殲。“聯合國軍”所吹噓的“京畿堡壘”被鄭維山用1小時20分鍾攻克。“聯合國軍”司令官震驚了,十字架山的陣地那可是模範陣地啊,80分鍾,怎麽才就被誌願軍戰士攻占了?


    泰勒,美軍公認的二戰以後的最傑出將領,此時已經接手了因為“攤牌行動”解職的範佛裏特,接替第八集團軍司令,他決心要挽迴麵子。


    泰勒指揮馳援十字架山的時候,鄭維山的兩個預備師,20兵團第二梯隊的預備隊已經向韓偽5師的949.2和1089.6陣地發起了猛攻。麵對我軍的猛攻,韓軍徹底崩潰,北漢江的六座橋梁和所有船隻被炸毀。


    6月15日,敵軍陣地被徹底攻克,突入我軍陣地的“楔子”被完全拔除,戰線得以平整。


    在整個夏季反擊戰中,20兵團重創“聯合國軍”,殲敵1.4萬人。


    在十字架山戰役中,鄭維山巧妙設伏,占領了戰略高地,為金城戰役的勝利奠定基礎,同時將領地擴大了58平方公裏。


    同時,第23、第24、第46、第1軍等四個軍和人民軍第3、第7兩軍團,也對預定目標發起攻擊。


    此次進攻,中朝軍隊對“聯合國軍”和韓軍團以下兵力防守的51個陣地,發動65次進攻作戰,對韓偽5、偽8兩師以殲滅性打擊,共斃傷俘4.1萬餘人,在北漢江兩側擴大陣地麵積58平方公裏.誌願軍傷亡人。


    6月15日,中朝方和美方,雙方重新校訂軍事分界線的工作順利完成,停戰工作正朝著雙方預期的目標順利推進,浴血廝殺了32個月之久的數百萬人都翹首期盼停戰的那一刻到來。


    就在朝鮮停戰協定即將簽訂之際,有一個人卻打心眼裏不願意停戰,這個人就是李承晚。他認為,隻有將戰爭繼續下去,將聯軍拖在半島,自己的地位才能穩如泰山,為此,他開始利用一切手段破壞停戰談判,破壞已經達成的各項協議。


    我們再來簡單迴顧一下李承晚的其人其事。


    還是要從1945年,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脫離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一度陷入混亂之中說起。此時美國與蘇聯約定以三八線為線,雙方共同統治朝鮮半島,互不侵擾,1945年10月16日,在國外積蓄力量的李承晚,選擇迴到朝鮮半島奪權。


    此前李承晚一直在美國漂泊,他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與美國關係匪淺。為了自身的利益,美國開始扶植李承晚,1948年,他成功當選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朝鮮半島韓國與朝鮮的對峙局麵正式形成。


    1950年,朝鮮宣稱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朝鮮予以迴擊,雙方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彼時韓國軍隊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朝鮮軍隊勢如破竹,一路將李承晚的軍隊逼至海邊。美國看到李承晚軍隊節節敗退之後出手相助,韓國頹廢的局勢得以扭轉。


    那時候的李承晚,在韓國的名聲並不好,眾人都認為他是酒囊飯袋,對戰爭、國家建設一竅不通。盡管如此,李承晚的野心卻路人皆知。作為韓國的第一任總統,李承晚希望自己能夠名垂青史,而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就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李承晚想要完全消滅北方政權,將韓國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王國,然而美國一直將韓國當成自己的傀儡政權,正因如此,美國與韓國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朝鮮戰爭後期,各個國家紛紛投入到戰爭圈子,中國也在其中。上甘嶺戰役之中,美國軍隊遭受了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戰鬥力大大下降。與此同時,美國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消耗已久,收效甚微,綜合考慮,美國希望自己可以從朝鮮戰爭中脫身。


    朝鮮戰爭還在持續,美國已經多次向中國表示了和談的請求。在美國人看來,如今韓國已經保住了自己的領土,韓國與朝鮮勢力相當,雙方誰也無法吞並誰,持續下去的戰爭除了消耗自己的國力之外沒有任何的利益。


    美國希望與朝鮮戰爭的各個參與國簽訂一個停戰協議,如此各國都能夠從這個泥淖之中抽身。然而李承晚不願意從一統朝鮮半島的迷夢中醒過來,他向美軍做出保證,一定會取得戰爭的勝利。


    無奈之下,美國同韓國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他們將大量的朝鮮軍隊的戰俘送到韓國軍營中,與此同時,美軍將部分兵力借給韓國,因此朝鮮戰爭後期實質上是中國與韓國的對峙。


    6月17日晚,李承晚集團在沒有知會美國的情況下,突然在滄山、馬山、釜山、尚武台四個戰俘營,以就地釋放為名,單方麵宣布“釋放”由南朝鮮軍隊看守的2.7萬名北朝鮮戰俘。


    然後又以他們作為朝鮮人自願參加南朝鮮軍隊為由,強行將這批戰俘轉變為南朝鮮控製下的人質,甚至把他們中的許多人強行編到南朝鮮軍隊中去,並號召他們“為解放整個半島而戰鬥”,戰俘遣返再起波瀾。


    10天前剛剛就戰俘問題達成的協議墨跡未幹就變成一張廢紙,無數人耗費無數心力,打了兩年口水仗才取得的成果化為烏有。


    不但如此,李承晚還在媒體上公然叫囂:“反對停戰談判”、“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麵的軍事進攻。”李承晚的瘋狂舉動首先在聯軍內部就炸了鍋,那些急著迴家的各國士兵們群情激奮,許多人把印有李承晚照片的報紙放在地上踩,以表達不滿。


    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甚至暗示美國換掉這個傀儡。


    李承晚的獨斷專行令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大為光火。


    艾森豪威爾迅速向李承晚發出警告,指出他的行為給聯合國司令部帶來了極大的困境,並警告說,如果這種局麵繼續下去,將犧牲聯合國精銳部隊為韓國贏得的一切。


    李承晚沒有被嚇住。


    美國又決定為韓國擴充20個師,提供2億到10億美元援助,沒想到李承晚卻獅子大開口,一口氣提出了四個苛刻條件,表示隻有答應他的條件,南朝鮮方麵才會繼續迴到談判桌。


    第一, 美國必須答應與南朝鮮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軍要將海空力量留在南朝鮮;


    第二, 中國人民誌願軍必須限期、全部撤出朝鮮半島;


    第三, 必須徹底解除北朝鮮軍隊的武裝,不允許北朝鮮保留一切武裝力量;


    第四, 不允許世界各國向北朝鮮提供任何支持。


    李承晚的四個條件讓美國人目瞪口呆,美國人非常清楚,誌願軍方麵根本不可能答應這四個條件,李承晚如此“獅子大開口”,明顯是為了破壞停戰談判。


    美國在此時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改變對南朝鮮的方針,白宮火速給出了幾項計劃,其內容包括在南朝鮮進行政變,推翻李承晚並扶持一個親美政府;以及“聯合國軍”駐朝常態化,將南朝鮮變為一塊美國軍事托管地。


    據悉,美軍第八集團軍曾經收到白宮的密令:如果李承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美軍可對他采取拘捕措施。美國“中情局”也製定了一項暗殺政變計劃,準備在必要的時候暗殺李承晚。


    6月19日,中朝聯名向聯合國軍司令發出了一封長信。


    美軍戰史對此信作出評論說:


    他們提出了了好幾個真正擊中要害的問題,即聯合國軍司令部能夠控製南朝鮮政府及其軍隊嗎?如果不能的話,朝鮮停戰協議還包括李承晚集團嗎?


    如果不包括李承晚集團,又怎樣保證南朝鮮方麵遵守停戰協定呢?共產黨方麵有權要求對上述問題做出答複,但聯合國軍司令部方麵根本迴答不了這些問題。


    從戰史中直白的記錄就能看出美國人此時已經尷尬到了極點:他們一方麵對李承晚的舉動非常憤怒和不滿,一方麵又得強撐麵子來勉強應付中國犀利的質問,而這實在是太困難了,因為,中國人所提的這些問題,美國人自己都很想要問。


    為了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美國幾乎是立即減少了對南朝鮮軍隊的供應,原本已經在路上,可以裝備4個師的武器被喊停,彈藥和石油供應也大幅減少。


    1953年6月20日21時,誌司致電中央:


    根據當前形勢,推遲停戰簽字至月底似乎更為有利。


    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計劃再次打擊李承晚的偽軍,消滅約一萬五千名偽軍(據鄧華六月上半月報告,已消滅偽軍一萬五千人)。此意已告知鄧華,安排妥當。擬定21日會見金首相,22日前往誌司商討停戰後的各項安排。是否妥當,盼請指示。


    第二天,中央複電表示同意,並指出:停戰簽字必須延期,具體延遲到何時,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來決定。再殲滅一萬多偽軍,顯得尤為重要。


    誌願軍為堅決打擊南朝鮮當局阻撓停戰談判的行為,正式拉開了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的帷幕。


    金城戰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了金城地區的三道防線,成功收複該區域,相當於在“聯合國軍”沿整個三八線的防線上撕開了一個巨大缺口,幾乎將其攔腰斬斷。


    這是朝鮮戰場的“最後一戰”,也是其中打得最為精彩的一場戰鬥。該戰役由毛澤東、彭德懷、鄧華和楊勇共同指揮,匯集了朝鮮戰爭中豐富的經驗、戰術與先進武器,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經典之作”和“收官之戰”。


    鄭維山,作為20兵團的代理司令員,早已做好了充分準備。


    當誌願軍司令部下達“準備發起金城戰役”的命令時,鄭維山迅速拿出了早已籌劃完備的作戰方案:正麵攻擊,兩翼突破。


    正麵進攻的任務,交給中央集團,(第67軍、第54軍第135師、第68軍第202師兩個團組成,配屬炮兵2個團又5個營、反坦克殲擊炮兵1個營、高射炮兵1個團又1個營、坦克1個連、工兵2個營)由第67軍軍長邱蔚、第54軍軍長丁盛、第67軍政治委員曠伏兆、第54軍政治委員謝明等指揮。


    左右翼的穿插,則分別交給了東集團和西集團。


    東集團(第60軍、第68軍第202師的1個團、第21軍組成,配屬炮兵3個營、高射炮兵1個營、工兵2個營)由第60軍軍長張祖諒指揮。


    西集團(第68軍(缺202師)和第54軍第130師組成,配屬炮兵2個團另8個營和4個連、反坦克殲擊炮兵1個營、坦克1個連、高射炮兵1個團又1個營、工兵2個營又2個連)由第68軍副軍長宋玉琳、第54軍副軍長吳瑞山指揮。


    第20兵團黨委反複研究後,向誌願軍總部上報了作戰計劃,並獲得批準。


    為了保證戰役的順利進行,誌司將位於北漢江東岸的第21軍劃歸第20兵團指揮,並為20兵團加強了炮兵第二師第28團、炮兵第30團一個營、火箭炮兵第201團,高射炮兵第601團以及反坦克炮兵三個連、工程師四個營,同時命令第九兵團第24軍配合第20兵團作戰,保證第20兵團的右翼安全。


    這樣,金城正麵誌願軍共有6個軍,82毫米迫擊炮以上火炮1483門,兵力對比誌願軍以3:1占優,火炮對比以1.7比1占優。這是戰爭中最經典的鉗形攻勢,隻要東西集團狠狠地突破進去,敵人將無路可逃。


    由於在戰前已經接到了調離20兵團的命令,鄭維山在協助20兵團新任司令楊勇完成這個戰役方案之後,便果斷離去。誌司有意勸鄭維山留下協助楊勇指揮,鄭維山說:“我在這,他不好放手指揮。”


    策劃了整個金城戰役、並親手為戰役打出突破口的鄭維山,就這樣毫不留戀地離開了,把指揮棒和戰果全部留給了戰友。


    要知道,這可是誌願軍自五次戰役以來的第一次,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大型戰役。鄭維山走的瀟灑,因為他知道戰友們一定會出色的完成任務。因為他知道,金城戰役隻有勝,不會敗。


    1953年7月底,鄭維山迴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獨立自由勳章。1955年9月,鄭維山晉升中將軍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