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時的戰場實際情況來看,想對陸戰1師使用誘敵深入的戰術,並非易事。自11月11日美軍第10軍在長津湖地區重新展開攻勢後,陸戰1師的推進速度極為緩慢,“蝸行”前進,直到24日才完全進入長津湖區域。


    師長史密斯冷靜而謹慎,他沒有麥克阿瑟、阿爾蒙德那種穩操勝券的樂觀,相反,對讓陸戰隊在如此惡劣的地形、氣候條件下向北深入疑慮重重。


    在他看來,更合理的進攻路線應當是沿著東北部海岸前行,因為在那裏,陸戰隊不僅可以獲得來自海上的各種支援,又便於施展陸戰隊最為拿手的兩棲包圍攻擊戰術。


    而眼下,這支海軍陸戰師被調往遠離海岸的高山深穀中,被當作普通山地部隊使用,側翼暴露,後方空虛,這讓他感到不滿和消極抵製。在他的指揮下,第1陸戰師不斷減緩前進速度,盡力避免在自己不願意且不擅長作戰的區域陷得過深。


    11月25日,誌願軍在西線展開反擊。


    麥克阿瑟指示阿爾蒙德迅速采取行動,以支援第8集團軍的作戰。阿爾蒙德隨即將第1陸戰師的進攻時間定在11月26日,但由於進攻準備未能完成,不得不推遲至27日。


    中美兩軍都將東線戰場的進攻時間定在11月27日。


    區別在於,美軍計劃於當天早晨發動攻勢,而誌願軍則選擇在傍晚展開進攻。


    此時,中美雙方派往長津湖作戰的兵力分別為:美陸戰1師和第3、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誌願軍則是第9兵團所屬的第20、26以及27軍約15萬人。


    朝鮮已進入嚴冬季節。


    今年的氣溫比往年更早下降,且幅度更大。十月剛開始,長津湖地區便迎來了降雪,氣溫迅速下滑。到了十一月,氣溫已跌破攝氏零度,放眼望去,盡是冰雪覆蓋的世界,寒冷至極。


    1950年11月初,第9兵團接到命令後,悄然開始翻山越嶺。他們身著單薄的衣物,晝伏夜行,在嚴寒和饑餓中不斷前行,最終靜悄悄地抵達了預定的戰場。11月15日,美軍“攻占”了下碣隅裏,而就在10天前,這裏還是誌願軍第42軍第124師的指揮所,敵人果然上當了。


    長津湖地區位於瀕海城市鹹興以南70公裏,距北方內陸重鎮江界約140公裏。該地區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從東海岸向北朝鮮戰略後方進行迂迴進攻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誌願軍在東線預設的主要殲敵戰場。


    長津湖實際上是長津江被截流後,在群山之間形成的一個大水庫,其形狀和蓄水麵積不僅取決於周圍的地形,還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湖麵南北狹長,北起葛田裏,南至福高峙,延伸約19公裏;東西方向較為狹窄,水麵寬度大多在1至3公裏之間,其中以東岸的新興裏至西岸的柳潭裏一帶的湖麵最為寬闊,達到約10公裏。


    湖兩岸為連綿的山地,山峰海拔約1300米,山上植被茂密,適合隱蔽防空,但不利於大規模部隊的行動。


    長津湖的南北兩端連接長津江,除了北端的葛田裏和南端的下碣隅裏有公路橋可以通行車輛外,其餘湖麵在結厚冰之前隻能通過船隻渡過。


    當敵軍進入長津湖地區後,宋時輪決定首先消滅美軍第7師的31團,待取得勝利後,再對付陸戰1師的增援部隊。


    由於第7師的整體實力較為薄弱,優先攻擊第7師的31團不僅可以讓部隊積累實戰經驗,熟悉美軍的作戰方式,還能為隨後全力應對更強大的敵人做好準備。


    長津湖戰役發起時,湖麵開始結冰,最初冰層較薄,在冰麵上行走尚存危險。幾天後,冰層逐漸加厚,吉普車也能夠在冰麵上行駛。從鴨綠江邊通往長津湖的道路既狹窄又稀少,隻有從江界和厚昌江口出發的兩條公路可供車輛通行。


    其他如長津至雲山裏、雲山裏至袂物裏、德實裏至柳潭裏、柳潭裏經閑上裏至社倉裏的道路,路麵狹窄且年久失修,積雪覆蓋後結冰打滑,行車十分困難,嚴重影響第9兵團炮兵的機動、作戰物資的運輸以及傷員的轉移。


    11月27日傍晚,誌願軍第9兵團第20軍已經部署在長津湖西側,第27軍則布防於長津湖北部和東北部。第9兵團進入長津湖地區時,氣溫驟降至零下40度,極寒的天氣成為了他們麵臨的最嚴酷挑戰。


    由於缺乏防寒和防凍的準備,短短幾天內,部隊便大麵積出現凍傷減員,對戰鬥力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影響。第27軍戰史記載,許多連隊的凍傷率高達85%;汽車因凍滑損壞率達到25%,甚至出現了“人被凍僵,馬蹄凍掉,車開不動,鎬不入土,有飯不能吃,有槍打不響”的嚴重情況。


    與誌願軍相比,美軍在防寒防凍裝備方麵的優勢十分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1陸戰師部分官兵曾遠征冰島,積累了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元山登陸後,陸戰隊軍需部門提前將禦寒的冬季服裝運往前線。到11月初,補充戰鬥損失的應征人員普遍完成了營級規模的寒區作戰訓練,並換上了特製的冬季服裝。


    陸戰隊官兵所配備的禦寒裝備包括棉襯衣、毛內褲、絨衣、絨褲、多功能外套、野戰夾克、防寒風雪大衣(帶有兜式防寒帽和厚內襯)、羊毛長圍巾、皮手套,以及在長筒戰鬥靴內加有兩三層毛氈墊。


    防寒服與風雨登山服相似,具備防水性能,不易被雨雪滲透。相比之下,誌願軍所穿的棉製服裝,一旦內部的棉絮被雨雪打濕,便會迅速凍結,且極難晾幹。


    對美軍來說,效用最大的禦寒裝備有兩種:一是鴨絨睡袋:二是保暖帳篷。


    鴨絨睡袋平時可以卷成筒狀,綁在士兵帆布背包的底部,夜晚展開後便能鑽進去睡覺,也能用於暖腳或急救傷員。陸戰隊士兵在戰壕中常常將睡袋拉開,裹住膝蓋或腰部,以防止身體被凍僵。


    美軍的標準帳篷多為四方形或圓錐形,邊長約16英尺(接近5米),中間有一根支柱,內部可以使用柴油為燃料的標準火爐或小型供暖器進行取暖。在嚴寒環境下,這些裝備對預防士兵凍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即便是裝備精良的美軍陸戰1師也有2000人在戰役中被凍傷,而衣著單薄的誌願軍將士所麵臨的困難更加嚴峻。他們中有人頭上隻裹著毛巾,有人披著毛毯,身上穿著所有能找到的禦寒物品。


    由於極寒的天氣,煮熟的土豆很快就凍成了冰塊,放進嘴裏咬不動,吞下去後又難以消化,許多人因此腹瀉不止,體力大大削弱。更糟糕的是,有時甚至一天隻能吃上一頓凍土豆,戰士們經常在饑腸轆轆中行軍作戰。


    許多老兵迴憶,饑寒交迫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國內戰爭中最艱苦的時刻。一些參加過長征的老幹部也感歎,在長津湖作戰的艱辛超越了當年紅軍長征時的困難。


    當誌願軍官兵不得不以凍土豆充饑的時候,美軍官兵每天卻能夠享用種類豐富的“c口糧”。


    這種口糧的包裝類似鞋盒,裏麵裝有8個圓形罐頭,分別盛放著漢堡、雞肉、火腿、菜豆、香腸餡餅、烤餅、水果罐頭、巧克力和硬糖。此外,還配有鹽、胡椒粉、小包的速溶咖啡或可可,一包衛生紙以及幾根香煙。


    美軍戰史記載,對於陸戰隊士兵而言,當時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加熱罐裝肉製品,以及燒水衝泡一杯他們偏愛的速溶咖啡。這種近乎“奢侈”的食品供應,對於在饑寒交迫中奮戰的誌願軍官兵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後勤保障就是戰鬥力。中美兩軍在後勤保障上的差距,遠比武器裝備的差距更加顯著,甚至更加致命。


    從交通條件來看,“聯合國軍”所在區域的後方道路相對較為通暢。


    鹹興至下碣隅裏和柳潭裏的道路為二級公路,適合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通行。此外,從鹹興向北通過五老裏到達塘豐裏,再通往中朝邊境的惠山市,也有一條二級公路;另一條一級公路從鹹興經由地境,通往社倉裏。


    與此同時,從鹹興經五老裏到豐流裏(距離新興裏東北方向約10公裏),還存在一條與公路平行的窄軌鐵路,原本用於運輸木材,但已被美軍飛機炸毀,不能通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