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二次戰役(6)冰天雪地長津湖-1 九兵團急調長津湖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誌願軍戰史將長津湖地區稱為“朝北苦寒之地”。
“苦”意指貧瘠,“寒”則代表寒冷,這兩個字正好揭示了該地區作戰環境的極端惡劣。彼時,長津湖地區氣溫已低至零下30度,且地形複雜,甚至連野生動物都難以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美國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曾放言,長津湖地區根本不適合進行軍事行動,甚至連成吉思汗也不願征服這片土地。
為了盡快在朝鮮站穩腳跟,原計劃作為二線部隊、稍晚入朝作戰的第9兵團,被緊急調往前線。這是穩定戰局、推動整個戰爭進程的戰略力量。
東線戰場不僅存在威脅,也潛藏著戰機,是最需要,也是最能發揮這支戰略力量作用的地方。
第九兵團是一支英雄的部隊。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命令,以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各一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歸第三野戰軍建製。
司令員宋時輪,湖南醴陵人,黃埔五期學員,來自紅一方麵軍。他耿直豪爽、雷厲風行、個性突出;信念堅定、老成持重,戰鬥風格勇猛頑強,善於組織阻擊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宋時輪率領的華野10縱軍紀嚴明,善打阻擊,上蔡阻擊戰、桃林崗阻擊戰、徐東阻擊戰等,仗仗精彩,贏得了“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美名。建國後,宋時輪出任軍事科學院院長,是我軍著名的軍事教育家。
政委郭化若是福建福州人,黃埔四期生,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在軍委領導機關擔任要職,被譽為“主席的軍事高參”,解放戰爭時期到華東戰場鍛煉。
建國後,曾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是我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他還是我軍第一個研究mzd軍事辯證法的人,被公認為研究《孫子兵法》最有權威的專家,偉人評價:“古有孫子,今有郭子”。他的性格偏靜,善於思考,與宋時輪正好互補。
第 9 兵團乃三野實力最為強勁的一個兵團。
20 軍由原 1 縱改編而成,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下轄第 58、59、60 師。此軍係新四軍之老部隊,作戰經驗豐富,執行命令果斷堅決,善於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乃是陳粟首長麾下著名的葉王陶部隊之核心。所屬 58 師具紅軍之基礎,於戰爭歲月曆經諸多惡仗硬仗,創造眾多以硬取勝之範例,在多次重大戰役中發揮關鍵作用。該師戰鬥作風堅毅頑強,能攻善守,擅長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以長於穿插、顧全大局及勇挑重擔而聞名。
27 軍由原 9 縱改編,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下轄第 79、80、81 師。此軍源自膠東老八路,為三野戰鬥力最為強大的主力軍之一。部隊作風勇猛強悍,技戰術水平頗高,進攻、防禦、野戰、攻堅皆備,尤以攻堅能力強勁而著稱。所屬 79 師乃是一支以昆崳山紅軍遊擊隊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英雄部隊,亦為三野之頭等主力師之一。於濟南戰役中,該師 73 團以壓倒一切敵人之英雄氣概,率先突破濟南內城,為戰役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獲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之榮譽稱號。
30 軍由原 12 縱改編而成,軍長謝振華、政委李幹輝,下轄第 88、89、90 師。此軍乃由新四軍華中軍區第 5、6 軍分區地方武裝發展而來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這支蘇北子弟兵既無紅軍部隊為根基,亦無新四軍主力團隊作骨幹,然其能聽從指揮,甘於吃苦,善於運動奔襲,不懼強敵,敢於亮劍,曆經諸多硬仗、惡仗。89 師作為軍主力師,敢打敢拚,智勇雙全,其 265 團於鹽城戰役中獲授“葉挺部隊”稱號。
33 軍由渤海縱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 59 軍部隊合編而成,軍長張克俠、政委韓念龍,下轄第 97、98、99 師。該軍主體為渤海子弟兵,思想覺悟頗高,具有蓬勃朝氣及英勇無畏、前赴後繼之頑強戰鬥作風。國民黨第 59 軍是一支聲名遠揚之部隊,起源於中原大戰後由西北軍餘部組建的第 29 軍。該部於抗戰時期轉戰大江南北,屢立戰功,官兵皆驍勇善戰,思想進步,具高度愛國熱情,被日軍視為強勁敵手。
1950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將9兵團主力(20軍、26軍、27軍)北調山東,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此時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宋時輪,副司令員陶勇,全兵團共3個軍12個師15萬人。
誌願軍於11月25日發起第二次戰役,位於東線的9兵團奉命殲滅美第10軍進至長津湖的敵人。侵入這一地區的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東線“聯合國軍”的主角,下轄3個陸戰團、1個炮兵團以及坦克營和工兵營等支援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
為了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麥克阿瑟調集了前線的13個師、3個旅和1個團,共計超過22萬兵力,配備1000多輛坦克、1萬多門大炮以及1200餘架飛機,企圖一舉越過鴨綠江,徹底結束戰鬥。
誌司決定利用美軍的輕敵心理,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略部署。命令宋時輪率領第9兵團下轄的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前往長津湖隱蔽待命,以逸待勞,待美軍深入伏擊圈後,再發起殲滅戰。
11月3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要求第9兵團率領20軍、26軍提前進入東北。接到命令後,第9兵團官兵們輕裝簡行,迅速前進。無論是指揮員還是普通士兵,都沒有在意自己隻穿著單薄的衣物,肩上扛著的彈藥,背上攜帶的給養是否充足。他們堅信,抵達東北後,兄弟部隊會為他們提供補給。
然而,11月6日,當他們抵達山海關時,第9兵團突然接到軍委的緊急電令,要求他們不再在沈陽和遼陽停留,而是直接經過沈陽,從丹東入朝參戰。
突如其來的軍情變化令指戰員們大感意外,他們完全沒有辦法在途中補給物資了。列車抵達沈陽後,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賀晉年,在車站看到第9兵團的官兵們沒有配發棉鞋、棉帽,隻戴著大蓋帽,腳上穿著翻毛皮鞋,也沒有大衣,頓時驚愕不已:“這怎麽得了!怎麽得了!穿單衣去朝鮮,不要說是在冰天雪地裏打仗,就是在屋裏睡覺也不行啊!”
賀晉年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從東北軍區部隊調撥厚棉衣和棉帽。他將日本投降後繳獲的5萬件棉大衣全部拿出,還動員自己部隊的幹部和戰士立即脫下冬裝,換給南方來的戰友穿。因此,電影中“車站工作人員脫下衣服扔給7連戰士”的情節,是有曆史依據的。
即便如此,第9兵團的物資補給依然極為不足。
《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由於我軍入朝倉促,一切冬季物資未能補充齊全,如我軍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個師大部領有棉帽外,其餘均未能穿上,彈藥和手榴彈全軍平均每人隻有二個,兵站未能及時設立,所以糧食未能運上。
一下火車,十幾萬身著華南溫帶冬裝的官兵立刻開始抑製不住地發抖,連宋時輪和陶勇也在不停地哆嗦。而此時,九兵團的團級以上幹部們還沒有領到棉衣。剛入朝的第一天,兩位將領就察覺到情況不妙,竟然冷到這個地步,首日便有七百人因寒凍傷!
他們後來才得知,1950年的這個冬天是朝鮮五十年來最寒冷的一個冬天。地上的積雪深達一尺,白天最高氣溫也僅為零下二十攝氏度,夜晚的嚴寒更是難以想象。
而他們所在的長津湖戰場,是朝鮮北部最嚴酷寒冷的地區,海拔平均在一千至兩千米之間(類似中國的避暑勝地廬山),林木密布,幾乎無人居住,隻有幾條山間小路供通行。
九兵團倉促入朝,每個班的十幾個人卻隻有一兩床棉被,到了夜晚,士兵們不得不將棉被鋪在雪地上,十多人擠在一起,相互依偎,用彼此的體溫來抵禦零下45攝氏度的嚴寒。別說保暖了,不被凍僵已經算是萬幸。每天早上點名時,隊伍總會短上一大截……
部隊最為痛苦的莫過於後勤供應跟不上。
東線隻有一條山間公路可以勉強走車,時常被美國飛機在空中監視和襲擊。
27軍四十多輛滿載物資的卡車,很快便被凝固汽油彈燒毀殆盡,部隊隻好亡命徒一般輕裝前進。在如此嚴酷的寒冷條件下,即便是攝入大量高熱量食物也難以頂事,可部隊連能充饑的冷土豆和炒麵都供應不上。
有的女同誌為了背一袋糧食上山,竟然累得吐血。戰鬥打響後,投入戰鬥的誌願軍部隊中,有的少則兩天、多則九天沒有吃上一口熱食。為了避免敵機偵察,連火都不敢生,饑寒交迫的戰士們連熱水都無法喝上一口。
武器裝備的情況也極慘。
東線位於高寒山區,作戰條件異常艱苦,每一發子彈、每一份幹糧都必須由士兵肩扛背馱地運送上去。20軍的步兵每人僅攜帶了80發子彈,而由於地勢險峻,大口徑火炮難以運輸,隻能全部棄置在鴨綠江以北。
部隊被迫攜帶中小口徑的迫擊炮上山,可炮彈又帶不了多少,82迫擊炮隻能帶彈90發,60迫擊炮隻能帶60發,手榴彈居然成了重武器。這仗是真難打了。
宋時輪和陶勇無計可施,隻能讓26軍留在二線,前線的兩個軍連基本的糧食供應都無法保障,怎麽可能再增加一個軍呢?現在,現代化戰爭又向中國的將領們提出新課題了,從建軍之日起就一切取之於敵的中國軍隊,開始領悟到現代化後勤體係的極端重要性。
1950年11月5日22時,北京發電,明確指示第9兵團入朝後由誌願軍總部統一指揮。翌日10時,誌司向宋時輪、陶勇傳達任務和行動部署,並將該電同時轉發給正在黃草嶺地區掩護第9兵團推進的第42軍。
誌司在接管第9兵團指揮權後,首次提出了東線作戰的完整構想:
以第1陸戰師為主要打擊對象,優先消滅其兩個團;
戰場選擇在長津湖東西兩側,理想地點是舊津裏和長津線區域,若能再向北推進則更為有利;作戰方法是引敵深入,結合正麵阻擊和側後襲擊;
作戰力量主要是第9兵團的兩個軍,分別在長津湖以西和以北集結,並與已在該地區的第42軍協同作戰。
在誌司看來,麵對美軍冒進的情況,最佳策略是將第1陸戰師引至舊津裏及其北部地區作戰,拉長其戰線,便於東線誌願軍集中兵力從其側後發起迂迴攻擊;
若美軍不冒進,則應將攻擊重點轉向南部的五老裏,切斷其深遠後方的退路,從而在長津湖東西兩側及其南部,形成圍殲第1陸戰師主力的態勢。
然而,隨後作戰的進展並未按預定計劃進行。
首先,第1陸戰師進入長津湖地區後,主攻方向並未朝北推進,而是改向西方,迫使第9兵團不得不將作戰重心相應向西調整。
其次,由於西線作戰的需要,原本在東線作戰的第42軍未能留在長津湖地區配合第9兵團行動,而是全部撤出東線,調往西線德川和寧遠戰場。同時,第9兵團的部隊也未能深入到可以對五老裏進行側後攻擊的位置。
從戰役全局來看,第42軍調往西線,進一步增強了西線作戰的力量,為在德川、寧遠方向順利打開戰役缺口,並為取得清川江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但42軍西調,卻削弱了東線的戰場力量。
42軍主力入朝後,一直在東線作戰,已熟悉敵情和戰場環境,並占據了較為有利的陣地,既能從正麵阻擊敵軍,又能從翼側威脅敵人的側後方。
42軍調離後,陣地倉促移交給了剛抵達長津湖戰場的第9兵團部隊,行動銜接上存在困難,並且迫使第9兵團分兵填補42軍留下的空缺,導致攻擊兵力分散。這一情況對之後的長津湖之戰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這期間,誌司根據敵情變化,不斷調整東線作戰構想。
在11月8日10時電報中,將第9兵團作戰指標確定為殲滅美軍4個團,分兩步執行:第一步,首殲第1陸戰師2個團;第二步,再殲來援的第7師2個團。大將軍指出“此役關係重大,不可遲延”,這句話,對宋時輪來說,當是沉甸甸的。
第9兵團在各項準備均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出動入朝,這一狀況對後來的作戰行動影響甚大,以致造成嚴重損失。戰役結束時作總結,部隊有一種埋怨情緒,認為兵團領導不體恤下級,“隻顧上情,不顧下情”,有“個人英雄主義”。
宋時輪解釋道:“當時局勢危急,如不迅速入朝作戰,東線發生意外,影響西線戰鬥,直接有關整個朝鮮戰局。故我兵團為了情況的緊急需要,不得不倉促入朝。”
“苦”意指貧瘠,“寒”則代表寒冷,這兩個字正好揭示了該地區作戰環境的極端惡劣。彼時,長津湖地區氣溫已低至零下30度,且地形複雜,甚至連野生動物都難以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美國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曾放言,長津湖地區根本不適合進行軍事行動,甚至連成吉思汗也不願征服這片土地。
為了盡快在朝鮮站穩腳跟,原計劃作為二線部隊、稍晚入朝作戰的第9兵團,被緊急調往前線。這是穩定戰局、推動整個戰爭進程的戰略力量。
東線戰場不僅存在威脅,也潛藏著戰機,是最需要,也是最能發揮這支戰略力量作用的地方。
第九兵團是一支英雄的部隊。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命令,以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各一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歸第三野戰軍建製。
司令員宋時輪,湖南醴陵人,黃埔五期學員,來自紅一方麵軍。他耿直豪爽、雷厲風行、個性突出;信念堅定、老成持重,戰鬥風格勇猛頑強,善於組織阻擊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宋時輪率領的華野10縱軍紀嚴明,善打阻擊,上蔡阻擊戰、桃林崗阻擊戰、徐東阻擊戰等,仗仗精彩,贏得了“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美名。建國後,宋時輪出任軍事科學院院長,是我軍著名的軍事教育家。
政委郭化若是福建福州人,黃埔四期生,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在軍委領導機關擔任要職,被譽為“主席的軍事高參”,解放戰爭時期到華東戰場鍛煉。
建國後,曾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是我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他還是我軍第一個研究mzd軍事辯證法的人,被公認為研究《孫子兵法》最有權威的專家,偉人評價:“古有孫子,今有郭子”。他的性格偏靜,善於思考,與宋時輪正好互補。
第 9 兵團乃三野實力最為強勁的一個兵團。
20 軍由原 1 縱改編而成,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下轄第 58、59、60 師。此軍係新四軍之老部隊,作戰經驗豐富,執行命令果斷堅決,善於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乃是陳粟首長麾下著名的葉王陶部隊之核心。所屬 58 師具紅軍之基礎,於戰爭歲月曆經諸多惡仗硬仗,創造眾多以硬取勝之範例,在多次重大戰役中發揮關鍵作用。該師戰鬥作風堅毅頑強,能攻善守,擅長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以長於穿插、顧全大局及勇挑重擔而聞名。
27 軍由原 9 縱改編,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下轄第 79、80、81 師。此軍源自膠東老八路,為三野戰鬥力最為強大的主力軍之一。部隊作風勇猛強悍,技戰術水平頗高,進攻、防禦、野戰、攻堅皆備,尤以攻堅能力強勁而著稱。所屬 79 師乃是一支以昆崳山紅軍遊擊隊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英雄部隊,亦為三野之頭等主力師之一。於濟南戰役中,該師 73 團以壓倒一切敵人之英雄氣概,率先突破濟南內城,為戰役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獲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之榮譽稱號。
30 軍由原 12 縱改編而成,軍長謝振華、政委李幹輝,下轄第 88、89、90 師。此軍乃由新四軍華中軍區第 5、6 軍分區地方武裝發展而來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這支蘇北子弟兵既無紅軍部隊為根基,亦無新四軍主力團隊作骨幹,然其能聽從指揮,甘於吃苦,善於運動奔襲,不懼強敵,敢於亮劍,曆經諸多硬仗、惡仗。89 師作為軍主力師,敢打敢拚,智勇雙全,其 265 團於鹽城戰役中獲授“葉挺部隊”稱號。
33 軍由渤海縱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 59 軍部隊合編而成,軍長張克俠、政委韓念龍,下轄第 97、98、99 師。該軍主體為渤海子弟兵,思想覺悟頗高,具有蓬勃朝氣及英勇無畏、前赴後繼之頑強戰鬥作風。國民黨第 59 軍是一支聲名遠揚之部隊,起源於中原大戰後由西北軍餘部組建的第 29 軍。該部於抗戰時期轉戰大江南北,屢立戰功,官兵皆驍勇善戰,思想進步,具高度愛國熱情,被日軍視為強勁敵手。
1950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將9兵團主力(20軍、26軍、27軍)北調山東,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此時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宋時輪,副司令員陶勇,全兵團共3個軍12個師15萬人。
誌願軍於11月25日發起第二次戰役,位於東線的9兵團奉命殲滅美第10軍進至長津湖的敵人。侵入這一地區的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東線“聯合國軍”的主角,下轄3個陸戰團、1個炮兵團以及坦克營和工兵營等支援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
為了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麥克阿瑟調集了前線的13個師、3個旅和1個團,共計超過22萬兵力,配備1000多輛坦克、1萬多門大炮以及1200餘架飛機,企圖一舉越過鴨綠江,徹底結束戰鬥。
誌司決定利用美軍的輕敵心理,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略部署。命令宋時輪率領第9兵團下轄的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前往長津湖隱蔽待命,以逸待勞,待美軍深入伏擊圈後,再發起殲滅戰。
11月3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要求第9兵團率領20軍、26軍提前進入東北。接到命令後,第9兵團官兵們輕裝簡行,迅速前進。無論是指揮員還是普通士兵,都沒有在意自己隻穿著單薄的衣物,肩上扛著的彈藥,背上攜帶的給養是否充足。他們堅信,抵達東北後,兄弟部隊會為他們提供補給。
然而,11月6日,當他們抵達山海關時,第9兵團突然接到軍委的緊急電令,要求他們不再在沈陽和遼陽停留,而是直接經過沈陽,從丹東入朝參戰。
突如其來的軍情變化令指戰員們大感意外,他們完全沒有辦法在途中補給物資了。列車抵達沈陽後,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賀晉年,在車站看到第9兵團的官兵們沒有配發棉鞋、棉帽,隻戴著大蓋帽,腳上穿著翻毛皮鞋,也沒有大衣,頓時驚愕不已:“這怎麽得了!怎麽得了!穿單衣去朝鮮,不要說是在冰天雪地裏打仗,就是在屋裏睡覺也不行啊!”
賀晉年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從東北軍區部隊調撥厚棉衣和棉帽。他將日本投降後繳獲的5萬件棉大衣全部拿出,還動員自己部隊的幹部和戰士立即脫下冬裝,換給南方來的戰友穿。因此,電影中“車站工作人員脫下衣服扔給7連戰士”的情節,是有曆史依據的。
即便如此,第9兵團的物資補給依然極為不足。
《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由於我軍入朝倉促,一切冬季物資未能補充齊全,如我軍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個師大部領有棉帽外,其餘均未能穿上,彈藥和手榴彈全軍平均每人隻有二個,兵站未能及時設立,所以糧食未能運上。
一下火車,十幾萬身著華南溫帶冬裝的官兵立刻開始抑製不住地發抖,連宋時輪和陶勇也在不停地哆嗦。而此時,九兵團的團級以上幹部們還沒有領到棉衣。剛入朝的第一天,兩位將領就察覺到情況不妙,竟然冷到這個地步,首日便有七百人因寒凍傷!
他們後來才得知,1950年的這個冬天是朝鮮五十年來最寒冷的一個冬天。地上的積雪深達一尺,白天最高氣溫也僅為零下二十攝氏度,夜晚的嚴寒更是難以想象。
而他們所在的長津湖戰場,是朝鮮北部最嚴酷寒冷的地區,海拔平均在一千至兩千米之間(類似中國的避暑勝地廬山),林木密布,幾乎無人居住,隻有幾條山間小路供通行。
九兵團倉促入朝,每個班的十幾個人卻隻有一兩床棉被,到了夜晚,士兵們不得不將棉被鋪在雪地上,十多人擠在一起,相互依偎,用彼此的體溫來抵禦零下45攝氏度的嚴寒。別說保暖了,不被凍僵已經算是萬幸。每天早上點名時,隊伍總會短上一大截……
部隊最為痛苦的莫過於後勤供應跟不上。
東線隻有一條山間公路可以勉強走車,時常被美國飛機在空中監視和襲擊。
27軍四十多輛滿載物資的卡車,很快便被凝固汽油彈燒毀殆盡,部隊隻好亡命徒一般輕裝前進。在如此嚴酷的寒冷條件下,即便是攝入大量高熱量食物也難以頂事,可部隊連能充饑的冷土豆和炒麵都供應不上。
有的女同誌為了背一袋糧食上山,竟然累得吐血。戰鬥打響後,投入戰鬥的誌願軍部隊中,有的少則兩天、多則九天沒有吃上一口熱食。為了避免敵機偵察,連火都不敢生,饑寒交迫的戰士們連熱水都無法喝上一口。
武器裝備的情況也極慘。
東線位於高寒山區,作戰條件異常艱苦,每一發子彈、每一份幹糧都必須由士兵肩扛背馱地運送上去。20軍的步兵每人僅攜帶了80發子彈,而由於地勢險峻,大口徑火炮難以運輸,隻能全部棄置在鴨綠江以北。
部隊被迫攜帶中小口徑的迫擊炮上山,可炮彈又帶不了多少,82迫擊炮隻能帶彈90發,60迫擊炮隻能帶60發,手榴彈居然成了重武器。這仗是真難打了。
宋時輪和陶勇無計可施,隻能讓26軍留在二線,前線的兩個軍連基本的糧食供應都無法保障,怎麽可能再增加一個軍呢?現在,現代化戰爭又向中國的將領們提出新課題了,從建軍之日起就一切取之於敵的中國軍隊,開始領悟到現代化後勤體係的極端重要性。
1950年11月5日22時,北京發電,明確指示第9兵團入朝後由誌願軍總部統一指揮。翌日10時,誌司向宋時輪、陶勇傳達任務和行動部署,並將該電同時轉發給正在黃草嶺地區掩護第9兵團推進的第42軍。
誌司在接管第9兵團指揮權後,首次提出了東線作戰的完整構想:
以第1陸戰師為主要打擊對象,優先消滅其兩個團;
戰場選擇在長津湖東西兩側,理想地點是舊津裏和長津線區域,若能再向北推進則更為有利;作戰方法是引敵深入,結合正麵阻擊和側後襲擊;
作戰力量主要是第9兵團的兩個軍,分別在長津湖以西和以北集結,並與已在該地區的第42軍協同作戰。
在誌司看來,麵對美軍冒進的情況,最佳策略是將第1陸戰師引至舊津裏及其北部地區作戰,拉長其戰線,便於東線誌願軍集中兵力從其側後發起迂迴攻擊;
若美軍不冒進,則應將攻擊重點轉向南部的五老裏,切斷其深遠後方的退路,從而在長津湖東西兩側及其南部,形成圍殲第1陸戰師主力的態勢。
然而,隨後作戰的進展並未按預定計劃進行。
首先,第1陸戰師進入長津湖地區後,主攻方向並未朝北推進,而是改向西方,迫使第9兵團不得不將作戰重心相應向西調整。
其次,由於西線作戰的需要,原本在東線作戰的第42軍未能留在長津湖地區配合第9兵團行動,而是全部撤出東線,調往西線德川和寧遠戰場。同時,第9兵團的部隊也未能深入到可以對五老裏進行側後攻擊的位置。
從戰役全局來看,第42軍調往西線,進一步增強了西線作戰的力量,為在德川、寧遠方向順利打開戰役缺口,並為取得清川江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但42軍西調,卻削弱了東線的戰場力量。
42軍主力入朝後,一直在東線作戰,已熟悉敵情和戰場環境,並占據了較為有利的陣地,既能從正麵阻擊敵軍,又能從翼側威脅敵人的側後方。
42軍調離後,陣地倉促移交給了剛抵達長津湖戰場的第9兵團部隊,行動銜接上存在困難,並且迫使第9兵團分兵填補42軍留下的空缺,導致攻擊兵力分散。這一情況對之後的長津湖之戰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這期間,誌司根據敵情變化,不斷調整東線作戰構想。
在11月8日10時電報中,將第9兵團作戰指標確定為殲滅美軍4個團,分兩步執行:第一步,首殲第1陸戰師2個團;第二步,再殲來援的第7師2個團。大將軍指出“此役關係重大,不可遲延”,這句話,對宋時輪來說,當是沉甸甸的。
第9兵團在各項準備均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出動入朝,這一狀況對後來的作戰行動影響甚大,以致造成嚴重損失。戰役結束時作總結,部隊有一種埋怨情緒,認為兵團領導不體恤下級,“隻顧上情,不顧下情”,有“個人英雄主義”。
宋時輪解釋道:“當時局勢危急,如不迅速入朝作戰,東線發生意外,影響西線戰鬥,直接有關整個朝鮮戰局。故我兵團為了情況的緊急需要,不得不倉促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