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吳正起了個大早,來至院外,不禁嚇了大跳,昨日來時隻道是深夜,不知前方究竟是何模樣,現下來看,竹林如海,浩浩蕩蕩,橫截身前,儼然似一道碧綠屏障。
其上雲氣嫋嫋,與竹林相得益彰,白綠相間之際,宛如玉石一般迷人。
每每山風吹拂,總有淡淡雲霧穿動林間,無盡枝葉隨之莎莎細響,竹林之深,竟是不知蔓延到了何處!
吳正再是轉向背後,目之所及,隱隱可見一金色殿頂,於朝陽之下閃爍著光輝,心想那裏必然是太清宮了!
兩廂院落原本空蕩一片,此時也漸漸可覷人跡,隻見大夥著裝各異,並不完全是道人打扮。
吳正心下納罕,轉念一想便即恍然,知這些人必然也是新入門的弟子罷了。
眼見人影越來越多,向著劍門大殿魚貫而去,吳正也不再拖延,收拾停妥也急忙追了出去。
隨人流行至太清宮前,廣場昨日還清靜無比,此時已圍攏了近百餘人,眾人有的麵相稚嫩,年歲與吳正相當,有的須髯如戟,卻已近不惑之年。
卻是大家三兩成團,有的對著太清宮指指點點,有的對老子雕塑頷首低眉,麵容之上盡是欽敬。
吳正仰頭觀望,天如藻井,籠蓋其上,旭日橙紅,朝霞如粉,近乎懸停在東首與廣場同高之處,便連頭頂幾幾白雲也有伸手可摘錯覺。
吳正再是望向迎麵赭紅奇峰,心想:此刻猿兄也已起床了吧,不知又在做些什麽呢,哎,想我吳正剛來劍門,熟悉的唯有一隻猿猴而已。
吳正獨自一人出神,也不知過了多久,老子像前,忽而一聲嗬喊,眾人紛紛簇擁集去。
卻見三名道士款款定身,左右二人稍顯年輕,中間一人麵相潔淨,儀表端莊。
左側那人再是一聲嗬喊,道:“大家安靜,恩師有事交代!”
言畢,居中之道長又向前挪動半步,場下鴉雀無言,個個恭敬拜聆,此人便是八聖道入塵子韓曉嚴。
韓曉嚴氣發丹田,聲色嘹亮,道:“承蒙各路英台垂青,不遠迢迢前來拜師學藝,令我劍門蓬蓽生輝,貧道先行在此謝過諸位了!”
吳正微微一驚,見這韓道長舉止不俗,想來必是劍門德高望重的前輩,麵對莘莘學子,說話竟也如此歉祗,當真難得,劍門更不副五門正宗之名!
前方,韓曉嚴繼續道:“在場諸位,有的年紀輕輕,卻已在江湖小有名望,有的大器晚成,正在勃發之年,言而總之,能立於此處者,絕非藉藉之輩。”
吳正黯然垂首,他曾聽說,劍門於江湖威望極高,絕不收納無名小卒,今日來看果然非虛,再將周遭諸人望過,自慚形愧,蔑已加矣。
韓曉嚴端然道:“但自古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五音難正六律,隻因敝門創業恩師有訓在先,凡入本門者,無分長幼,無分尊卑,無分貴賤,過得萬劍山,方可入我劍門!”
此話一出,吳正再生驚悉,心道:萬劍山是什麽,怎從未聽說,但依名字來辨,好似頗為兇險,要闖過萬劍山怕非易事,自己本領微末,又成數幾何?
如若過不了萬劍山而被劍門遣迴吳昌城,屆時,當如何麵對父親,如何麵對舍弟,又如何麵對吳家列祖列宗及死去的娘親!
昨日閣中,劍門門主見吳正冥頑不靈也不過多嫌棄,乃是料定其資質必過不得萬劍山,過不得萬劍山便作不得劍門子弟,作不得劍門子弟他又何來嫌棄一說。
聞言,四下諸人抑或低聲附議,抑或躍躍欲試,唯獨吳正焦頭爛額魂不守舍,豆大汗珠涔涔直流。
韓曉嚴道:“大凡新人入門弟子湊齊一百零八人,便由貧道帶領入萬劍山試煉,昨夜戌時,那第一百零八位弟子已到,人數既齊,發軔可待,這七日裏,大夥盡可秣馬厲兵養精蓄銳,七日之後辰時,咱們還來此地取齊!”
吳正不知,自己便是那第一百零八人,若依修行序定,隻怕也是那第一百零八人。
韓曉嚴道袍飄然,朗聲來道:“大夥就地散了吧!”
語畢,轉身踱入太清宮,廣場之上,眾人紛紛轉麵赭紅奇峰,吳正不解眾意,隻孤身一人默默走迴了住處。
來至屋內,頹然坐於床榻,吳正心亂如麻,魂不守舍,自責道:“父親自幼便聘請良師,傳授自己和賢弟武藝,奈何自己根基不牢,資質拙拙,乃至今日能拿出手的唯有鐵山靠一招,且······”
吳正喟然興歎,心生慚愧,但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眼下也唯有苦練鐵山靠,期許七日之後,能倚重此功突出重圍。
甫一定念,吳正起身便衝出了小院,四下環望,覺唯有門前那片竹林最適合練武。
吳正踏入竹林,悠悠行進百米,茫顧之際已迷失了方位,此間竹葉琅軒,翠綠欲滴,棵棵竹杆均有臂肘粗細,眼見之處,殊無二致,其內之廣更令人咋舌,若不是久居劍門之子弟,必然困於其中而寸步難行。
吳正繼續前進,待過盞茶功夫,仍是不見竹林盡頭,他心下發虛,知自己已然迷路,轉身便擬折迴來處。
又是走出幾刻,四下竹無盡,風無息,目之所及不見片瓦,又哪裏可見來路。
吳正頹然立於當地,緩緩轉過半圈,雙眼盡是躊躇,道:“眼下還沒開始習練鐵山靠,怎先將自己迷失在了竹林之中,這該如何是好!”
正自犯難,忽聽竹林深處,傳來陣陣呐喊,聲音雖是輕細,但豎耳聆聽也可辨認,吳正急於尋人問路,朝起那聲音便奔了過去。
身處竹海,行不知處,兜兜轉轉之下,見一條小道浮現眼前,吳正不做多想,順著那小道便走了上去。
又是行出大遠,呐喊之聲愈發清晰,吳正心有喜悅,隨即加快了步伐,十米遠處,忽又停身。
隻見腳下竹徑延伸不遠,便岔出一更細小道,那小道逼仄,兩側立有藩籬,僅能容一人通過,藩籬再延伸不遠,一個折彎便是消失不見。
吳正心有所向,望眼欲穿,一時將林間呐喊聲也拋卻腦後,幾經思量,終向那藩籬小道行了進去。
其上雲氣嫋嫋,與竹林相得益彰,白綠相間之際,宛如玉石一般迷人。
每每山風吹拂,總有淡淡雲霧穿動林間,無盡枝葉隨之莎莎細響,竹林之深,竟是不知蔓延到了何處!
吳正再是轉向背後,目之所及,隱隱可見一金色殿頂,於朝陽之下閃爍著光輝,心想那裏必然是太清宮了!
兩廂院落原本空蕩一片,此時也漸漸可覷人跡,隻見大夥著裝各異,並不完全是道人打扮。
吳正心下納罕,轉念一想便即恍然,知這些人必然也是新入門的弟子罷了。
眼見人影越來越多,向著劍門大殿魚貫而去,吳正也不再拖延,收拾停妥也急忙追了出去。
隨人流行至太清宮前,廣場昨日還清靜無比,此時已圍攏了近百餘人,眾人有的麵相稚嫩,年歲與吳正相當,有的須髯如戟,卻已近不惑之年。
卻是大家三兩成團,有的對著太清宮指指點點,有的對老子雕塑頷首低眉,麵容之上盡是欽敬。
吳正仰頭觀望,天如藻井,籠蓋其上,旭日橙紅,朝霞如粉,近乎懸停在東首與廣場同高之處,便連頭頂幾幾白雲也有伸手可摘錯覺。
吳正再是望向迎麵赭紅奇峰,心想:此刻猿兄也已起床了吧,不知又在做些什麽呢,哎,想我吳正剛來劍門,熟悉的唯有一隻猿猴而已。
吳正獨自一人出神,也不知過了多久,老子像前,忽而一聲嗬喊,眾人紛紛簇擁集去。
卻見三名道士款款定身,左右二人稍顯年輕,中間一人麵相潔淨,儀表端莊。
左側那人再是一聲嗬喊,道:“大家安靜,恩師有事交代!”
言畢,居中之道長又向前挪動半步,場下鴉雀無言,個個恭敬拜聆,此人便是八聖道入塵子韓曉嚴。
韓曉嚴氣發丹田,聲色嘹亮,道:“承蒙各路英台垂青,不遠迢迢前來拜師學藝,令我劍門蓬蓽生輝,貧道先行在此謝過諸位了!”
吳正微微一驚,見這韓道長舉止不俗,想來必是劍門德高望重的前輩,麵對莘莘學子,說話竟也如此歉祗,當真難得,劍門更不副五門正宗之名!
前方,韓曉嚴繼續道:“在場諸位,有的年紀輕輕,卻已在江湖小有名望,有的大器晚成,正在勃發之年,言而總之,能立於此處者,絕非藉藉之輩。”
吳正黯然垂首,他曾聽說,劍門於江湖威望極高,絕不收納無名小卒,今日來看果然非虛,再將周遭諸人望過,自慚形愧,蔑已加矣。
韓曉嚴端然道:“但自古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五音難正六律,隻因敝門創業恩師有訓在先,凡入本門者,無分長幼,無分尊卑,無分貴賤,過得萬劍山,方可入我劍門!”
此話一出,吳正再生驚悉,心道:萬劍山是什麽,怎從未聽說,但依名字來辨,好似頗為兇險,要闖過萬劍山怕非易事,自己本領微末,又成數幾何?
如若過不了萬劍山而被劍門遣迴吳昌城,屆時,當如何麵對父親,如何麵對舍弟,又如何麵對吳家列祖列宗及死去的娘親!
昨日閣中,劍門門主見吳正冥頑不靈也不過多嫌棄,乃是料定其資質必過不得萬劍山,過不得萬劍山便作不得劍門子弟,作不得劍門子弟他又何來嫌棄一說。
聞言,四下諸人抑或低聲附議,抑或躍躍欲試,唯獨吳正焦頭爛額魂不守舍,豆大汗珠涔涔直流。
韓曉嚴道:“大凡新人入門弟子湊齊一百零八人,便由貧道帶領入萬劍山試煉,昨夜戌時,那第一百零八位弟子已到,人數既齊,發軔可待,這七日裏,大夥盡可秣馬厲兵養精蓄銳,七日之後辰時,咱們還來此地取齊!”
吳正不知,自己便是那第一百零八人,若依修行序定,隻怕也是那第一百零八人。
韓曉嚴道袍飄然,朗聲來道:“大夥就地散了吧!”
語畢,轉身踱入太清宮,廣場之上,眾人紛紛轉麵赭紅奇峰,吳正不解眾意,隻孤身一人默默走迴了住處。
來至屋內,頹然坐於床榻,吳正心亂如麻,魂不守舍,自責道:“父親自幼便聘請良師,傳授自己和賢弟武藝,奈何自己根基不牢,資質拙拙,乃至今日能拿出手的唯有鐵山靠一招,且······”
吳正喟然興歎,心生慚愧,但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眼下也唯有苦練鐵山靠,期許七日之後,能倚重此功突出重圍。
甫一定念,吳正起身便衝出了小院,四下環望,覺唯有門前那片竹林最適合練武。
吳正踏入竹林,悠悠行進百米,茫顧之際已迷失了方位,此間竹葉琅軒,翠綠欲滴,棵棵竹杆均有臂肘粗細,眼見之處,殊無二致,其內之廣更令人咋舌,若不是久居劍門之子弟,必然困於其中而寸步難行。
吳正繼續前進,待過盞茶功夫,仍是不見竹林盡頭,他心下發虛,知自己已然迷路,轉身便擬折迴來處。
又是走出幾刻,四下竹無盡,風無息,目之所及不見片瓦,又哪裏可見來路。
吳正頹然立於當地,緩緩轉過半圈,雙眼盡是躊躇,道:“眼下還沒開始習練鐵山靠,怎先將自己迷失在了竹林之中,這該如何是好!”
正自犯難,忽聽竹林深處,傳來陣陣呐喊,聲音雖是輕細,但豎耳聆聽也可辨認,吳正急於尋人問路,朝起那聲音便奔了過去。
身處竹海,行不知處,兜兜轉轉之下,見一條小道浮現眼前,吳正不做多想,順著那小道便走了上去。
又是行出大遠,呐喊之聲愈發清晰,吳正心有喜悅,隨即加快了步伐,十米遠處,忽又停身。
隻見腳下竹徑延伸不遠,便岔出一更細小道,那小道逼仄,兩側立有藩籬,僅能容一人通過,藩籬再延伸不遠,一個折彎便是消失不見。
吳正心有所向,望眼欲穿,一時將林間呐喊聲也拋卻腦後,幾經思量,終向那藩籬小道行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