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暉初綻,仿若縷縷金絲,透過斑駁雲層,悠悠灑落於辟雍太學院。這座儒林聖境,傲然屹立於洛陽正陽門外十餘裏處,宛如一位淵渟嶽峙的巨人,靜靜俯瞰著大漢的山河,將那盛世風華盡攬於懷。朱牆巍峨,蜿蜒數裏,牆頭瑞獸仿若下一刻便要淩風而去,承載著悠悠古韻;黛瓦鱗次櫛比,在日光輕撫下,泛著幽沉光澤,恰似藏納了無盡墨韻,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滄桑故事。
踏入學院大門,一座巍峨牌坊拔地而起,上書“辟雍太學”四字,筆力雄渾剛勁,恰似銀鉤鐵畫,力透磚石,肆意張揚,彰顯著學府那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坊前石獅成對,威風凜凜,仿若忠誠的衛士,鎮護著學府的文運,令往來者望而生畏。
行至中院,視野豁然開朗。腳下,青石鋪就的廣場規整大氣,透著莊重肅穆之感,仿若一位沉穩的長者,默默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廣場盡頭,主殿以重簷廡殿之姿,鬥拱交錯,宛如大鵬展翅,搏擊九霄,欲與蒼穹試比高。殿內巨柱合抱,雕繪龍鳳呈祥、麒麟獻瑞,祥瑞滿室,熠熠生輝,仿若將吉祥如意都凝萃於此。廊廡環繞,漫步其間,曆代賢儒畫像高懸,目光炯炯,仿若帶著穿越時空的諄諄教誨,縈繞在耳畔,讓人不禁駐足凝思。
東觀樓專為女子而設,精巧別致,別具風情。庭院之中,繁花似錦,香草如茵,絲竹雅韻悠悠飄出,餘音嫋嫋,仿若一場仙樂飄飄的盛宴。閨閣之內,粉箋鋪案,筆架林立,小姐們研習詩詞歌賦,筆下生花,詩意流淌;輕撫琴弦,對弈棋局,雅致天成,盡顯才情;精研禮儀,儀態萬方,端莊優雅;執針弄線,繡作精妙,巧奪天工。
曹大家德高望重,端坐主位,祭酒、博士相隨兩側,傾囊相授,傳承女學精髓,仿若一盞明燈,照亮了女子求知的道路。
西禮院居西北,“禮”字為魂。朱門銅環,肅穆莊嚴,剛一入院,那浩蕩儒風便撲麵而來,仿若一陣春風,吹拂著人心。堂中高懸“禮義昭明”匾額,諸生於此恭聆聖訓,研習禮儀規範,一舉一動,皆循矩度,將人際交往準則銘記於心,仿若把規矩刻進了骨子裏。
葉公秉持方正,督導諸生修身正己,培育謙謙君子之風,仿若一位辛勤的園丁,嗬護著學子們成長。
北道軒隱匿北邊,清幽靜謐,仿若塵世桃源。舍宇錯落,竹影搖曳,清泉石上流淌,逸趣橫生,仿若一幅悠然的山水畫卷。此間聚焦道家精要,學子們靜修冥想,感悟自然無為、陰陽辯證之妙諦,仿若一群探尋真理的行者,在心靈的道路上不斷摸索。
道公仙風道骨,引領後學探秘清虛之境,追尋心靈寧靜,仿若一位引路人,帶著學子們走向精神的彼岸。
南藝閣位處南端,朝氣四溢。樓閣玲瓏,窗牖雕飾精巧機關紋路,別具匠心,仿若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內中擺滿奇藝巧具,諸般機關模型精妙絕倫,巧思盡顯,仿若展示著人類智慧的結晶。
張公耆宿幹練,率眾人鑽研技藝,創新不輟,機括運轉間,匠心獨運,仿若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師,引領著潮流。
太學院核心居中,太常恆榮院長統禦全局,常山三公加上一曹大家輔佐。決策學府要事,威望赫赫,名望斐然,仿若掌控著學術的乾坤。
此乃大漢儒林之巔,五品以上官員多出於此,引得天下權貴、世家、皇親國戚子弟競相負笈,以求登堂入室,仿若磁吸針石,匯聚各方英才。隻因大漢朝律嚴苛,五品以上官員須有太學學習或進修經曆,方可任職。這般規製,令學院內英才與嬌子同堂,貴胄共賢才比肩,或切磋經義,或比試才藝,好不熱鬧,卻也暗藏機鋒,仿若平靜湖麵下湧動的暗流。
子墨一襲素白儒衫,飄逸若仙,攜金童玉女翩然而至。此番專為即將來臨的釋褐典禮,欲於太學廣納賢才,充實七郡特區。他深知官場積弊,庸才當道,決心親力親為,甄選德才兼備、情商超卓之士,一掃地方吏治汙濁,仿若一位披荊斬棘的勇士,立誌革新。
入院長室,子墨躬身行禮,儀態謙遜:“老太師恕罪,學生冒昧來訪,禮數不周。”
恆榮見狀,急起相迎,滿麵春風:“哎呀,小王爺大駕光臨,老夫有失遠迎,快請上座!”
待子墨坐定,恆榮笑逐顏開:“小王爺但有所求,老夫定當全力相助。太學院萬名學子,無論東觀嬌娥還是四方才俊,任君挑選!”
子墨再施一禮,言辭懇切:
“多謝老太師厚意。學生此番提前前來,欲以太學生身份深入其間,細察真才實學者,還望太師恩準,予以方便。”
言罷,目光滿含期許,仿若熠熠星辰。
恆榮微微蹙眉,心生疑惑:
“小王爺,釋褐大典在即,各院百名翹楚皆將獲朝廷授職,陛下亦恩準您遴選特區儲備官員,何勞如此費心?這太學院藏龍臥虎,諸生背景不凡呐。”
子墨神色凝重,正容而言:
“老太師,考試成績僅窺學識一端,學生用人,首重人品,次看情商,學問技藝尚在其後。”
“情商?此詞老夫聞所未聞,究竟為何新奇說法?莫不是關乎心術權謀之類?還望小王爺解惑。”恆榮一臉困惑。
“情商者,乃洞察、駕馭自身情緒,自我砥礪奮進之能,且善解人意、精於周旋,關乎立身行事成敗。”
子墨侃侃而答。
恆榮初聞此詞,茫然不解,沉思良久,忽拍案叫絕:
“妙哉!小王爺此解,鞭辟入裏。察控情緒、勉力修身、周全人事,實乃處世良箴,老夫受教!”
子墨見恆榮頷首認可,趁熱打鐵:
“既蒙太師讚同,學生便隱去身份,入校細究。”
恆榮不再多言,傳身邊小童拿來一套太學生衣衫交給子墨,又遞過一枚令牌,目光期許:
“持此信物,學院各處暢行無阻,願小王爺覓得肱股之才,成就大業。”
晨暉仿若金絲,再度灑落,為西禮院披上夢幻金紗,似啟風雲變幻之幕,仿若奏響了激昂的序曲。
子墨一襲白衫,身姿挺拔如鬆,穩步踏入院門。抬眼間,庭院深深,迴廊曲折如巨龍蜿蜒,朱紅廊柱木紋斑駁,仿若無字史書,訴盡往昔崢嶸;雕花窗欞精致典雅,鏤空處透射出古樸韻味,仿若凝萃千年儒學積澱,儒學氛圍濃厚得化不開,仿若沉浸在知識的馥鬱香氣裏。
邁進西禮院宏偉大廳,空間豁然開朗,仿若能容天地萬象,足可納千人之眾。孔義昭明畫像高懸正壁,聖人麵容慈祥威嚴,目光深邃,仿若洞穿塵世,凝視莘莘學子,令人心生敬畏,仿若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鞭策著眾人砥礪奮進;兩側匾額高懸,筆力雄渾,“仁風德潤”“禮義傳家”,盡書先賢哲思,字字仿若訴說為人處世至理,令人駐足凝思,仿若置身聖賢教誨之中,仿若沐浴在智慧的光輝下。
廳內,一眾學子仿若置身知識浩瀚海洋,各自遨遊探索。有的手捧書卷,沉浸書海,專注神情仿若世間紛擾皆無,時而微微點頭,似與古聖先賢心靈契合,汲取智慧養分,仿若在知識的花園裏采擷芬芳;或三兩成群,議論紛紛,言辭激昂處,眉飛色舞,手勢翻飛,仿若探討經世濟民良方,為觀點爭得麵紅耳赤,熾熱眼神追逐真理之光,仿若為真理而戰的勇士;更有幾人獨坐一隅,蹙眉苦思,時而搖頭輕歎,仿若為聖賢書中難題所困,又似憂思家國天下前路,書卷破舊,見證勤勉執著,仿若在困境中堅守的行者。
端的是一派學府風雅,古韻悠長,仿若塵世淨土,承載讀書人之夢,知識火種代代相傳,熠熠生輝,仿若永恆的燈塔照亮前行之路。
子墨目光流轉,見前方老師講台之上,一人昂首而立,身姿挺拔,宛如蒼鬆傲霜,正口若懸河,宣講不止。此人麵如冠玉,劍眉星目,眼神炯炯,透著正義果敢,一襲白衣隨風飄動,瀟灑不羈,仿若仗劍俠客,此刻用言辭為蒼生請命,仿若一位救民於水火的英雄。
台下圍聚學生,不時爆發出熱烈議論聲,夾雜爽朗笑聲,此起彼伏,恰似春日驚雷,打破學府寧靜,洋溢青春活力,仿若沸騰熱粥,翻滾思想浪花,仿若激情的火焰在燃燒。
子墨悄無聲息趨近,台上激昂話語入耳:
“各位同學!且聽我言,那京畿七郡之地新設經濟特區,聽聞北海靖王劉睦向聖上立誓,第一年便要搜刮民脂民膏一千萬兩銀子,上繳國庫,第二年增至二千萬兩,第三年竟高達五千萬兩!此等要求,何其殘酷,何其暴虐!與巧取豪奪何異?吾輩為孔聖人門下弟子,以仁愛為本,如今百姓深陷水火,仁孝之心何在?惻隱之心何存?怎能忍心看蒼生受苦,而不出作壁上觀?古有仁人誌士,毀家紓難,救民於水火,今吾等雖一介書生,亦不能坐視不管,任由百姓遭此劫難!
想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宣揚仁政,解萬民於倒懸,若我輩麵對苛政沉默,有何顏麵麵對聖人教誨?此時,必須挺身而出,為百姓發聲,讓聖上知曉民間疾苦,還百姓一個公道!”
言罷,眼中淚光隱現,滿是悲憤,雙拳緊握,似為蒼生討迴公道,額前發絲淩亂,更添悲憤氣勢,仿若悲憤的雄獅在怒吼。
台下學子聞聽此言,頓時炸開了鍋,議論聲此起彼伏。
一位身著粗布麻衣,麵容清瘦卻透著堅毅的學子,漲紅了臉,率先高聲說道:
“這還了得!我宏農世家本農家出身,深知百姓不易,麵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收成能有幾何?若真如此搜刮,鄉親們恐無活路。我等讀聖賢書,學的是仁愛之道,怎能眼睜睜看百姓受苦?這官員挑選,我堅決抵製,絕不當那助紂為虐之人!”
言罷,緊攥雙拳,額上青筋凸起,氣憤至極,仿若憤怒的公牛。
旁邊一位富家子弟打扮,身著錦緞華服,頭戴玉冠的學子,微微皺眉,搖頭反駁:
“兄台此言差矣。你隻看賦稅之重,未想背後深意。北海靖王劉睦大人,有大謀略。聽聞《永平國策》推行,多地商貿繁榮,百姓富足,這豈不是功績?如今建經濟特區,或許再創輝煌。咱們不能因一時賦稅,全盤否定。”
邊說邊輕搖折扇,神色思索,仿若智慧在扇間流淌。
又有一位身形瘦小,眼神機靈的學子,眼珠一轉,趕忙插話:
“話雖如此,可賦稅逐年翻倍,實在難信。哪怕有大規劃,也要顧百姓承受力!萬一實施不當,引發民怨,如何是好?還是得謹慎行事,多向朝廷反映擔憂,切不可貿然參與官員挑選。”
撓著頭,臉上滿是焦慮,仿若熱鍋上的螞蟻。
一位稍年長些,蓄著短須的學子,一直沉默,此刻緩緩開口,聲音沉穩低沉:
“諸位莫吵,靜下心來。劉睦大人過往戰功赫赫,收複西羌,穩定邊疆,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但經濟特區一事,關乎國運民生,不能意氣用事。依我之見,當務之急是深入了解詳情,再做定奪。身為太學院學子,身負家國重任,發言做事有理有據,萬不可莽撞。”
輕撫胡須,目光深邃望向遠方,似思索對策,仿若在迷霧中探尋方向。
就在眾人義憤填膺、吼聲如雷之際,一人疾步登台,此人一襲白衣勝雪,麵容冷峻,仿若寒夜孤星,雙手上揚,連連擺動,示意眾人安靜,高唿:“同學們,且靜一靜,聽我一言!”
台下有人高聲喊道:“大夥安靜,且聽聽齋長南中英台兄有何高見!”
南中英見眾人目光齊聚,神色一凜,目光堅定掃過台下眾人,朗聲道:
“同學們,我大漢北海靖王劉睦,現今司隸大人,諸位可知?那《永平國策》,振我大漢國勢之雄文,執筆者正是司隸大人!自國策落地施行,我大漢四海升平,百姓富足,綢緞滿倉,政令暢通,邊防穩固,功績斐然,諸位有目共睹,無需贅言。田間稻穀飄香,倉廩充實,農夫辛勤勞作,換來豐收喜悅;市井商貿繁華,店鋪林立,人來人往,百姓安居樂業,歡聲笑語迴蕩街巷,此皆國策之功,而司隸大人居大功至偉。他為大漢江山社稷,日夜操勞,殫精竭慮,絕非你們口中不堪之人。他心懷天下蒼生,每一項決策深思熟慮,旨在開創更輝煌未來。”
台下眾人聽聞,驚歎出聲,交頭接耳,對劉睦崇敬之意悄然滋生,眼中滿是向往欽佩,仿若看到英雄形象漸明,心中充滿信任期待,仿若找到了心中的楷模。
南中英台再次壓了壓雙手,待眾人靜下,繼而說道:
“諸位又可知,我大漢收複西羌之地,立下不世之功,首功當屬何人?”
“何人?齋長快講,究竟何事?”
台下諸生紛紛前傾身子,急切追問,眼神透著好奇興奮,仿若渴望知識的孩子,即將聆聽精彩故事,仿若求知的火焰在燃燒。
南中英微微一笑,不疾不徐道:
“此人便是北海靖王劉睦,當今司隸大人!彼時局勢險峻,他單槍匹馬,勇闖龍潭虎穴,親赴羌地,憑三寸不爛之舌,勸服勒姐羌豪酋歸降我大漢天朝。 那羌地寒風凜冽,黃沙漫天,劉睦大人毫無懼色,隻身入敵營,膽識驚天地!踏入羌人營帳,麵對蠻族勇士虎視眈眈,他從容不迫,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那桀驁不馴的豪酋低頭。
而後,又巧施奇謀,妙計破敵,以少勝多,僅率五百大漢騎兵,在雪古山與匈奴一萬韃靼精銳鐵騎鏖戰,將其全數剿滅,揚我大漢天威!雪古山上,鮮血染紅白雪,劉睦大人英姿銘刻將士心中。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絕境鼓舞士氣,帶領將士闖出一條血路,這般英雄氣概,常人豈能及?”。
言及此處,南中英台目光灼灼,滿是對劉睦的敬仰,仿若置身熱血戰場,親眼目睹驚心動魄場景,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仿若激情澎湃的詩人。
台下眾人再度嘩然,驚歎聲、議論聲交織一片,眾人皆為劉睦英勇事跡所折服,有的學子甚至激動站起身來,想要聽得更真切,眼中閃爍崇拜光芒,仿若找到人生楷模,仿若在黑暗中找到了燈塔。
南中英台趁熱打鐵,接著言道:
“同學們,再告訴大家一事,為何大漢西羌能心悅誠服,歸順我朝?正因司隸大人殫精竭慮,製定一套完備周全的西羌自治良策。
此計一出,既得西羌各界擁護,又獲朝中重臣讚賞有加。當地百姓告別戰亂,過上安穩日子,牛羊滿坡,炊煙嫋嫋,孩童在草地嬉笑玩耍,老人們坐在門口曬太陽,這是何等太平盛世景象!故而,司隸大人欲在京畿七郡之地建經濟特區,實為大漢謀長遠發展,打造試驗樣板,探索富強之路,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他是在為大漢未來布局,為子孫後代謀福祉,我們怎能誤解他的良苦用心?我們應與司隸大人同心同德,共助大漢騰飛!”
話音剛落,先前那演講書生麵帶怒容,高聲質問道:
“南齋長,你所言諸事,我等不否認。但我且問你,司隸大人莫非神仙下凡?若無壓榨百姓、巧取豪奪之舉,怎可能一年上繳一千萬兩銀子賦稅,且逐年翻倍?這豈不是天方夜譚?”
此時,一陣清脆笑聲響起,一人從人群中走出,此人衣著華麗,卻透著紈絝之氣,金絲繡邊的袍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高聲道:
“哈哈哈,我知曉!同學們,這劉睦如今可是陛下跟前紅人,又是黑木門指揮使,手握監察百官大權,在七郡之地,他就算殺人放火、濫用職權,又有誰敢觸其鋒芒?
況且,京畿七郡,權貴富豪雲集,金銀財寶無數,區區一千萬兩,對如今的司隸大人而言,不過九牛一毛,易如反掌,翻倍更是不在話上!哈哈哈。”
言語間滿是嘲諷,陰陽怪氣四溢,似乎炫耀洞悉一切的“聰明”,臉上得意勁兒讓人作嘔,引得眾人側目,不少偏向於於齋長南中英的學子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仿若看到了一隻醜陋的臭蟲。
南中英台聽得此言,怒目圓睜,喝道:
“陰豐!北海靖王劉睦好歹是你外侄,你如此惡意誹謗,是何居心?”
“我看不慣他!哼,今日便大義滅親!”
陰豐嬉皮笑臉,毫無懼意,那副嘴臉引得眾人側目,又有不少站在南中英立場的學子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仿若看到了一個無恥之徒。
那演講之人見狀,大步上前,手指南中英,怒吼道:
“南齋長,莫不是你已被司隸大人收買?陰公子所言不假,這司隸大人權傾朝野,自然有某些人成為趨炎附勢之徒,阿諛奉承,無恥之極!”
南中英聽了,人格受到及大的傷害,氣得渾身發抖,血脈賁張,正要開口反駁,卻見一人如疾風般衝上講台,此人相貌堂堂,正氣凜然,仿若正義的化身,戟指剛才那人及陰豐,正氣凜然道:
“梁天、陰豐,爾等住口!我近日悉心研讀劉睦大人的《關於司隸七郡發展計劃綱要》,深知北海靖王為大漢立下不世之功。《永平國策》落地開花,國富民強;
西羌歸服,邊疆靖平;西羌自治州創立,民族團結,此皆拜劉睦大人所賜。
至於司隸七郡設經濟特區,上繳國庫之賦稅,絕非取自百姓膏血,實乃依托大漢四海通衢之便利,發展商貿,繁榮經濟,水到渠成之舉。此乃合法合理之財,更是強國富民之路。
各地商賈雲集,交易頻繁,財貨如流水般匯聚,又怎會是壓榨百姓所得?況且,特區內將興修水利,改善農耕,讓百姓的收成更上一層樓;
開辦書院,培育人才,為大漢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劉睦大人治國理念超前,奇思妙想不斷,諸多創舉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吾等身為學子,當以報國為己任,此次會試,我必全力以赴,投身這當世盛舉,為大漢崛起添磚加瓦!”
言罷,胸膛挺起,目光堅定如炬,仿佛已看到大漢未來的輝煌,那堅定的信念感染著台下的每一位學子,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仿若在迷茫中點亮了一盞明燈。
正在台上孤立無援的南中英聽了衝上台來的這位同學充滿激情的演講.不由讚道:
“馬融同學的見解讓我親佩。”
說完躬身敬了一禮。
台下學子們,見雙方你來我往,爭論激烈,紛紛圍攏過來,本可容納數百人的教室,此刻座無虛席,眾人皆沉浸於這場思想交鋒之中,或沉思,或頷首,或蹙眉,各自心有所悟。有的學子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有的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整個大廳內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又熱烈的氣息,仿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又仿若一場智慧與觀念的激情碰撞。
子墨暗自心驚,未曾料到,自己一來,竟置身於學子們唇槍舌劍的漩渦中心。他環顧四周,心下明了,此地看似書香學府,實則暗流湧動,各方勢力縱橫捭闔,猶如隱秘戰場。這一場爭論,關乎國運,關乎民生,亦關乎學子們的理想與抱負,而自己,又該在這亂世之中尋得怎樣的立身之道?子墨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那緊鎖的眉頭,仿若承載著無盡的憂愁與期許,他深知,自己所麵臨的抉擇,絕不簡單。
在這風雲變幻的太學院中,各方勢力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子墨明白,自己必須在這錯綜複雜的局勢裏,精準地識別出那些真正有才華、有品德、能為大漢撐起一片天的人才。
他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眼神中沒有絲毫退縮,他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為七郡特區找到一群誌同道合的開拓者,哪怕前路荊棘滿布,也要闖出一條光明大道,讓大漢在這亂世之中再現輝煌,仿若一位堅毅的領航者,要帶領眾人衝破迷霧,駛向光明彼岸。
而此時,台下的爭論聲仍在繼續,學子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支持劉睦的一方,激情澎湃地列舉著一項項證據,從國策實施後的民生改善,到邊疆戰事的赫赫戰功,口若懸河,試圖說服眾人,仿若慷慨激昂的辯手;反對的一方也毫不示弱,緊抓著賦稅問題不放,言辭犀利地質疑著經濟特區的可行性,他們眼眶發紅,為百姓可能遭受的苦難痛心疾首,仿若心懷悲憫的仁者。
踏入學院大門,一座巍峨牌坊拔地而起,上書“辟雍太學”四字,筆力雄渾剛勁,恰似銀鉤鐵畫,力透磚石,肆意張揚,彰顯著學府那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坊前石獅成對,威風凜凜,仿若忠誠的衛士,鎮護著學府的文運,令往來者望而生畏。
行至中院,視野豁然開朗。腳下,青石鋪就的廣場規整大氣,透著莊重肅穆之感,仿若一位沉穩的長者,默默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廣場盡頭,主殿以重簷廡殿之姿,鬥拱交錯,宛如大鵬展翅,搏擊九霄,欲與蒼穹試比高。殿內巨柱合抱,雕繪龍鳳呈祥、麒麟獻瑞,祥瑞滿室,熠熠生輝,仿若將吉祥如意都凝萃於此。廊廡環繞,漫步其間,曆代賢儒畫像高懸,目光炯炯,仿若帶著穿越時空的諄諄教誨,縈繞在耳畔,讓人不禁駐足凝思。
東觀樓專為女子而設,精巧別致,別具風情。庭院之中,繁花似錦,香草如茵,絲竹雅韻悠悠飄出,餘音嫋嫋,仿若一場仙樂飄飄的盛宴。閨閣之內,粉箋鋪案,筆架林立,小姐們研習詩詞歌賦,筆下生花,詩意流淌;輕撫琴弦,對弈棋局,雅致天成,盡顯才情;精研禮儀,儀態萬方,端莊優雅;執針弄線,繡作精妙,巧奪天工。
曹大家德高望重,端坐主位,祭酒、博士相隨兩側,傾囊相授,傳承女學精髓,仿若一盞明燈,照亮了女子求知的道路。
西禮院居西北,“禮”字為魂。朱門銅環,肅穆莊嚴,剛一入院,那浩蕩儒風便撲麵而來,仿若一陣春風,吹拂著人心。堂中高懸“禮義昭明”匾額,諸生於此恭聆聖訓,研習禮儀規範,一舉一動,皆循矩度,將人際交往準則銘記於心,仿若把規矩刻進了骨子裏。
葉公秉持方正,督導諸生修身正己,培育謙謙君子之風,仿若一位辛勤的園丁,嗬護著學子們成長。
北道軒隱匿北邊,清幽靜謐,仿若塵世桃源。舍宇錯落,竹影搖曳,清泉石上流淌,逸趣橫生,仿若一幅悠然的山水畫卷。此間聚焦道家精要,學子們靜修冥想,感悟自然無為、陰陽辯證之妙諦,仿若一群探尋真理的行者,在心靈的道路上不斷摸索。
道公仙風道骨,引領後學探秘清虛之境,追尋心靈寧靜,仿若一位引路人,帶著學子們走向精神的彼岸。
南藝閣位處南端,朝氣四溢。樓閣玲瓏,窗牖雕飾精巧機關紋路,別具匠心,仿若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內中擺滿奇藝巧具,諸般機關模型精妙絕倫,巧思盡顯,仿若展示著人類智慧的結晶。
張公耆宿幹練,率眾人鑽研技藝,創新不輟,機括運轉間,匠心獨運,仿若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師,引領著潮流。
太學院核心居中,太常恆榮院長統禦全局,常山三公加上一曹大家輔佐。決策學府要事,威望赫赫,名望斐然,仿若掌控著學術的乾坤。
此乃大漢儒林之巔,五品以上官員多出於此,引得天下權貴、世家、皇親國戚子弟競相負笈,以求登堂入室,仿若磁吸針石,匯聚各方英才。隻因大漢朝律嚴苛,五品以上官員須有太學學習或進修經曆,方可任職。這般規製,令學院內英才與嬌子同堂,貴胄共賢才比肩,或切磋經義,或比試才藝,好不熱鬧,卻也暗藏機鋒,仿若平靜湖麵下湧動的暗流。
子墨一襲素白儒衫,飄逸若仙,攜金童玉女翩然而至。此番專為即將來臨的釋褐典禮,欲於太學廣納賢才,充實七郡特區。他深知官場積弊,庸才當道,決心親力親為,甄選德才兼備、情商超卓之士,一掃地方吏治汙濁,仿若一位披荊斬棘的勇士,立誌革新。
入院長室,子墨躬身行禮,儀態謙遜:“老太師恕罪,學生冒昧來訪,禮數不周。”
恆榮見狀,急起相迎,滿麵春風:“哎呀,小王爺大駕光臨,老夫有失遠迎,快請上座!”
待子墨坐定,恆榮笑逐顏開:“小王爺但有所求,老夫定當全力相助。太學院萬名學子,無論東觀嬌娥還是四方才俊,任君挑選!”
子墨再施一禮,言辭懇切:
“多謝老太師厚意。學生此番提前前來,欲以太學生身份深入其間,細察真才實學者,還望太師恩準,予以方便。”
言罷,目光滿含期許,仿若熠熠星辰。
恆榮微微蹙眉,心生疑惑:
“小王爺,釋褐大典在即,各院百名翹楚皆將獲朝廷授職,陛下亦恩準您遴選特區儲備官員,何勞如此費心?這太學院藏龍臥虎,諸生背景不凡呐。”
子墨神色凝重,正容而言:
“老太師,考試成績僅窺學識一端,學生用人,首重人品,次看情商,學問技藝尚在其後。”
“情商?此詞老夫聞所未聞,究竟為何新奇說法?莫不是關乎心術權謀之類?還望小王爺解惑。”恆榮一臉困惑。
“情商者,乃洞察、駕馭自身情緒,自我砥礪奮進之能,且善解人意、精於周旋,關乎立身行事成敗。”
子墨侃侃而答。
恆榮初聞此詞,茫然不解,沉思良久,忽拍案叫絕:
“妙哉!小王爺此解,鞭辟入裏。察控情緒、勉力修身、周全人事,實乃處世良箴,老夫受教!”
子墨見恆榮頷首認可,趁熱打鐵:
“既蒙太師讚同,學生便隱去身份,入校細究。”
恆榮不再多言,傳身邊小童拿來一套太學生衣衫交給子墨,又遞過一枚令牌,目光期許:
“持此信物,學院各處暢行無阻,願小王爺覓得肱股之才,成就大業。”
晨暉仿若金絲,再度灑落,為西禮院披上夢幻金紗,似啟風雲變幻之幕,仿若奏響了激昂的序曲。
子墨一襲白衫,身姿挺拔如鬆,穩步踏入院門。抬眼間,庭院深深,迴廊曲折如巨龍蜿蜒,朱紅廊柱木紋斑駁,仿若無字史書,訴盡往昔崢嶸;雕花窗欞精致典雅,鏤空處透射出古樸韻味,仿若凝萃千年儒學積澱,儒學氛圍濃厚得化不開,仿若沉浸在知識的馥鬱香氣裏。
邁進西禮院宏偉大廳,空間豁然開朗,仿若能容天地萬象,足可納千人之眾。孔義昭明畫像高懸正壁,聖人麵容慈祥威嚴,目光深邃,仿若洞穿塵世,凝視莘莘學子,令人心生敬畏,仿若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鞭策著眾人砥礪奮進;兩側匾額高懸,筆力雄渾,“仁風德潤”“禮義傳家”,盡書先賢哲思,字字仿若訴說為人處世至理,令人駐足凝思,仿若置身聖賢教誨之中,仿若沐浴在智慧的光輝下。
廳內,一眾學子仿若置身知識浩瀚海洋,各自遨遊探索。有的手捧書卷,沉浸書海,專注神情仿若世間紛擾皆無,時而微微點頭,似與古聖先賢心靈契合,汲取智慧養分,仿若在知識的花園裏采擷芬芳;或三兩成群,議論紛紛,言辭激昂處,眉飛色舞,手勢翻飛,仿若探討經世濟民良方,為觀點爭得麵紅耳赤,熾熱眼神追逐真理之光,仿若為真理而戰的勇士;更有幾人獨坐一隅,蹙眉苦思,時而搖頭輕歎,仿若為聖賢書中難題所困,又似憂思家國天下前路,書卷破舊,見證勤勉執著,仿若在困境中堅守的行者。
端的是一派學府風雅,古韻悠長,仿若塵世淨土,承載讀書人之夢,知識火種代代相傳,熠熠生輝,仿若永恆的燈塔照亮前行之路。
子墨目光流轉,見前方老師講台之上,一人昂首而立,身姿挺拔,宛如蒼鬆傲霜,正口若懸河,宣講不止。此人麵如冠玉,劍眉星目,眼神炯炯,透著正義果敢,一襲白衣隨風飄動,瀟灑不羈,仿若仗劍俠客,此刻用言辭為蒼生請命,仿若一位救民於水火的英雄。
台下圍聚學生,不時爆發出熱烈議論聲,夾雜爽朗笑聲,此起彼伏,恰似春日驚雷,打破學府寧靜,洋溢青春活力,仿若沸騰熱粥,翻滾思想浪花,仿若激情的火焰在燃燒。
子墨悄無聲息趨近,台上激昂話語入耳:
“各位同學!且聽我言,那京畿七郡之地新設經濟特區,聽聞北海靖王劉睦向聖上立誓,第一年便要搜刮民脂民膏一千萬兩銀子,上繳國庫,第二年增至二千萬兩,第三年竟高達五千萬兩!此等要求,何其殘酷,何其暴虐!與巧取豪奪何異?吾輩為孔聖人門下弟子,以仁愛為本,如今百姓深陷水火,仁孝之心何在?惻隱之心何存?怎能忍心看蒼生受苦,而不出作壁上觀?古有仁人誌士,毀家紓難,救民於水火,今吾等雖一介書生,亦不能坐視不管,任由百姓遭此劫難!
想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宣揚仁政,解萬民於倒懸,若我輩麵對苛政沉默,有何顏麵麵對聖人教誨?此時,必須挺身而出,為百姓發聲,讓聖上知曉民間疾苦,還百姓一個公道!”
言罷,眼中淚光隱現,滿是悲憤,雙拳緊握,似為蒼生討迴公道,額前發絲淩亂,更添悲憤氣勢,仿若悲憤的雄獅在怒吼。
台下學子聞聽此言,頓時炸開了鍋,議論聲此起彼伏。
一位身著粗布麻衣,麵容清瘦卻透著堅毅的學子,漲紅了臉,率先高聲說道:
“這還了得!我宏農世家本農家出身,深知百姓不易,麵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收成能有幾何?若真如此搜刮,鄉親們恐無活路。我等讀聖賢書,學的是仁愛之道,怎能眼睜睜看百姓受苦?這官員挑選,我堅決抵製,絕不當那助紂為虐之人!”
言罷,緊攥雙拳,額上青筋凸起,氣憤至極,仿若憤怒的公牛。
旁邊一位富家子弟打扮,身著錦緞華服,頭戴玉冠的學子,微微皺眉,搖頭反駁:
“兄台此言差矣。你隻看賦稅之重,未想背後深意。北海靖王劉睦大人,有大謀略。聽聞《永平國策》推行,多地商貿繁榮,百姓富足,這豈不是功績?如今建經濟特區,或許再創輝煌。咱們不能因一時賦稅,全盤否定。”
邊說邊輕搖折扇,神色思索,仿若智慧在扇間流淌。
又有一位身形瘦小,眼神機靈的學子,眼珠一轉,趕忙插話:
“話雖如此,可賦稅逐年翻倍,實在難信。哪怕有大規劃,也要顧百姓承受力!萬一實施不當,引發民怨,如何是好?還是得謹慎行事,多向朝廷反映擔憂,切不可貿然參與官員挑選。”
撓著頭,臉上滿是焦慮,仿若熱鍋上的螞蟻。
一位稍年長些,蓄著短須的學子,一直沉默,此刻緩緩開口,聲音沉穩低沉:
“諸位莫吵,靜下心來。劉睦大人過往戰功赫赫,收複西羌,穩定邊疆,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但經濟特區一事,關乎國運民生,不能意氣用事。依我之見,當務之急是深入了解詳情,再做定奪。身為太學院學子,身負家國重任,發言做事有理有據,萬不可莽撞。”
輕撫胡須,目光深邃望向遠方,似思索對策,仿若在迷霧中探尋方向。
就在眾人義憤填膺、吼聲如雷之際,一人疾步登台,此人一襲白衣勝雪,麵容冷峻,仿若寒夜孤星,雙手上揚,連連擺動,示意眾人安靜,高唿:“同學們,且靜一靜,聽我一言!”
台下有人高聲喊道:“大夥安靜,且聽聽齋長南中英台兄有何高見!”
南中英見眾人目光齊聚,神色一凜,目光堅定掃過台下眾人,朗聲道:
“同學們,我大漢北海靖王劉睦,現今司隸大人,諸位可知?那《永平國策》,振我大漢國勢之雄文,執筆者正是司隸大人!自國策落地施行,我大漢四海升平,百姓富足,綢緞滿倉,政令暢通,邊防穩固,功績斐然,諸位有目共睹,無需贅言。田間稻穀飄香,倉廩充實,農夫辛勤勞作,換來豐收喜悅;市井商貿繁華,店鋪林立,人來人往,百姓安居樂業,歡聲笑語迴蕩街巷,此皆國策之功,而司隸大人居大功至偉。他為大漢江山社稷,日夜操勞,殫精竭慮,絕非你們口中不堪之人。他心懷天下蒼生,每一項決策深思熟慮,旨在開創更輝煌未來。”
台下眾人聽聞,驚歎出聲,交頭接耳,對劉睦崇敬之意悄然滋生,眼中滿是向往欽佩,仿若看到英雄形象漸明,心中充滿信任期待,仿若找到了心中的楷模。
南中英台再次壓了壓雙手,待眾人靜下,繼而說道:
“諸位又可知,我大漢收複西羌之地,立下不世之功,首功當屬何人?”
“何人?齋長快講,究竟何事?”
台下諸生紛紛前傾身子,急切追問,眼神透著好奇興奮,仿若渴望知識的孩子,即將聆聽精彩故事,仿若求知的火焰在燃燒。
南中英微微一笑,不疾不徐道:
“此人便是北海靖王劉睦,當今司隸大人!彼時局勢險峻,他單槍匹馬,勇闖龍潭虎穴,親赴羌地,憑三寸不爛之舌,勸服勒姐羌豪酋歸降我大漢天朝。 那羌地寒風凜冽,黃沙漫天,劉睦大人毫無懼色,隻身入敵營,膽識驚天地!踏入羌人營帳,麵對蠻族勇士虎視眈眈,他從容不迫,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那桀驁不馴的豪酋低頭。
而後,又巧施奇謀,妙計破敵,以少勝多,僅率五百大漢騎兵,在雪古山與匈奴一萬韃靼精銳鐵騎鏖戰,將其全數剿滅,揚我大漢天威!雪古山上,鮮血染紅白雪,劉睦大人英姿銘刻將士心中。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絕境鼓舞士氣,帶領將士闖出一條血路,這般英雄氣概,常人豈能及?”。
言及此處,南中英台目光灼灼,滿是對劉睦的敬仰,仿若置身熱血戰場,親眼目睹驚心動魄場景,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仿若激情澎湃的詩人。
台下眾人再度嘩然,驚歎聲、議論聲交織一片,眾人皆為劉睦英勇事跡所折服,有的學子甚至激動站起身來,想要聽得更真切,眼中閃爍崇拜光芒,仿若找到人生楷模,仿若在黑暗中找到了燈塔。
南中英台趁熱打鐵,接著言道:
“同學們,再告訴大家一事,為何大漢西羌能心悅誠服,歸順我朝?正因司隸大人殫精竭慮,製定一套完備周全的西羌自治良策。
此計一出,既得西羌各界擁護,又獲朝中重臣讚賞有加。當地百姓告別戰亂,過上安穩日子,牛羊滿坡,炊煙嫋嫋,孩童在草地嬉笑玩耍,老人們坐在門口曬太陽,這是何等太平盛世景象!故而,司隸大人欲在京畿七郡之地建經濟特區,實為大漢謀長遠發展,打造試驗樣板,探索富強之路,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他是在為大漢未來布局,為子孫後代謀福祉,我們怎能誤解他的良苦用心?我們應與司隸大人同心同德,共助大漢騰飛!”
話音剛落,先前那演講書生麵帶怒容,高聲質問道:
“南齋長,你所言諸事,我等不否認。但我且問你,司隸大人莫非神仙下凡?若無壓榨百姓、巧取豪奪之舉,怎可能一年上繳一千萬兩銀子賦稅,且逐年翻倍?這豈不是天方夜譚?”
此時,一陣清脆笑聲響起,一人從人群中走出,此人衣著華麗,卻透著紈絝之氣,金絲繡邊的袍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高聲道:
“哈哈哈,我知曉!同學們,這劉睦如今可是陛下跟前紅人,又是黑木門指揮使,手握監察百官大權,在七郡之地,他就算殺人放火、濫用職權,又有誰敢觸其鋒芒?
況且,京畿七郡,權貴富豪雲集,金銀財寶無數,區區一千萬兩,對如今的司隸大人而言,不過九牛一毛,易如反掌,翻倍更是不在話上!哈哈哈。”
言語間滿是嘲諷,陰陽怪氣四溢,似乎炫耀洞悉一切的“聰明”,臉上得意勁兒讓人作嘔,引得眾人側目,不少偏向於於齋長南中英的學子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仿若看到了一隻醜陋的臭蟲。
南中英台聽得此言,怒目圓睜,喝道:
“陰豐!北海靖王劉睦好歹是你外侄,你如此惡意誹謗,是何居心?”
“我看不慣他!哼,今日便大義滅親!”
陰豐嬉皮笑臉,毫無懼意,那副嘴臉引得眾人側目,又有不少站在南中英立場的學子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仿若看到了一個無恥之徒。
那演講之人見狀,大步上前,手指南中英,怒吼道:
“南齋長,莫不是你已被司隸大人收買?陰公子所言不假,這司隸大人權傾朝野,自然有某些人成為趨炎附勢之徒,阿諛奉承,無恥之極!”
南中英聽了,人格受到及大的傷害,氣得渾身發抖,血脈賁張,正要開口反駁,卻見一人如疾風般衝上講台,此人相貌堂堂,正氣凜然,仿若正義的化身,戟指剛才那人及陰豐,正氣凜然道:
“梁天、陰豐,爾等住口!我近日悉心研讀劉睦大人的《關於司隸七郡發展計劃綱要》,深知北海靖王為大漢立下不世之功。《永平國策》落地開花,國富民強;
西羌歸服,邊疆靖平;西羌自治州創立,民族團結,此皆拜劉睦大人所賜。
至於司隸七郡設經濟特區,上繳國庫之賦稅,絕非取自百姓膏血,實乃依托大漢四海通衢之便利,發展商貿,繁榮經濟,水到渠成之舉。此乃合法合理之財,更是強國富民之路。
各地商賈雲集,交易頻繁,財貨如流水般匯聚,又怎會是壓榨百姓所得?況且,特區內將興修水利,改善農耕,讓百姓的收成更上一層樓;
開辦書院,培育人才,為大漢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劉睦大人治國理念超前,奇思妙想不斷,諸多創舉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吾等身為學子,當以報國為己任,此次會試,我必全力以赴,投身這當世盛舉,為大漢崛起添磚加瓦!”
言罷,胸膛挺起,目光堅定如炬,仿佛已看到大漢未來的輝煌,那堅定的信念感染著台下的每一位學子,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仿若在迷茫中點亮了一盞明燈。
正在台上孤立無援的南中英聽了衝上台來的這位同學充滿激情的演講.不由讚道:
“馬融同學的見解讓我親佩。”
說完躬身敬了一禮。
台下學子們,見雙方你來我往,爭論激烈,紛紛圍攏過來,本可容納數百人的教室,此刻座無虛席,眾人皆沉浸於這場思想交鋒之中,或沉思,或頷首,或蹙眉,各自心有所悟。有的學子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有的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整個大廳內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又熱烈的氣息,仿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又仿若一場智慧與觀念的激情碰撞。
子墨暗自心驚,未曾料到,自己一來,竟置身於學子們唇槍舌劍的漩渦中心。他環顧四周,心下明了,此地看似書香學府,實則暗流湧動,各方勢力縱橫捭闔,猶如隱秘戰場。這一場爭論,關乎國運,關乎民生,亦關乎學子們的理想與抱負,而自己,又該在這亂世之中尋得怎樣的立身之道?子墨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那緊鎖的眉頭,仿若承載著無盡的憂愁與期許,他深知,自己所麵臨的抉擇,絕不簡單。
在這風雲變幻的太學院中,各方勢力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子墨明白,自己必須在這錯綜複雜的局勢裏,精準地識別出那些真正有才華、有品德、能為大漢撐起一片天的人才。
他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眼神中沒有絲毫退縮,他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為七郡特區找到一群誌同道合的開拓者,哪怕前路荊棘滿布,也要闖出一條光明大道,讓大漢在這亂世之中再現輝煌,仿若一位堅毅的領航者,要帶領眾人衝破迷霧,駛向光明彼岸。
而此時,台下的爭論聲仍在繼續,學子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支持劉睦的一方,激情澎湃地列舉著一項項證據,從國策實施後的民生改善,到邊疆戰事的赫赫戰功,口若懸河,試圖說服眾人,仿若慷慨激昂的辯手;反對的一方也毫不示弱,緊抓著賦稅問題不放,言辭犀利地質疑著經濟特區的可行性,他們眼眶發紅,為百姓可能遭受的苦難痛心疾首,仿若心懷悲憫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