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如此小人
蒲甘軍的一支分隊主要負責騷擾和咬住迎程程的東路軍,另一支卻繞到了木邦城,來切斷迎程程的退路,還四處散步木邦已經失守的謠言去幹擾迎程程。
而蒲甘軍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程度,行動遠比迎程程的東路軍要快得多,這就直接導致了迎程程這一仗打了好幾個月,而且十二月中旬之後,在蒲甘軍的封鎖下,迎程程的東路軍直接失聯了,消息根本發不出去。
遠在京城中的趙堃簡直是勃然大怒:“彭慶在幹什麽!西路軍緣何不去接應?”
盡管趙堃此刻還不完全清楚此次西南戰場的局勢,但彭慶所作所為已經足夠讓他疑惑,自然能看出來此次戰事的不正常。
“為何迎程程都已經打完蠻結了,彭慶還在老官屯轉圈?”趙堃一拍龍椅,“如此下去,迎程程豈不成了孤軍深入?延誤了戰機,朕活剮了他!”
趙堃越想越不對勁,可朝中眾臣還在竭力替彭慶挽尊:“陛下,老官屯處定有蒲甘軍主力在阻攔,否則迎程程初次作戰,不可能如此順利便直搗阿瓦!”
居然還有人立即附和:“陛下明鑒,彭慶作戰多年,被困在老官屯定有蹊蹺!”
“陛下,如今迎程程所率東路軍已全麵失聯,若是全軍覆沒,此戰後續還須彭慶為主,”有大臣出列,“還請陛下息怒,眼下絕不是動彭慶的好時機!”
趙堃被勸住,也開始認真考慮,若是迎程程當真孤軍深入全軍覆沒了,為她伸張正義遠不如重用彭慶去贏得接下來的勝利更重要。
於是趙堃點頭道:“命彭慶重新布置戰局,讓單子寅配合接應!”
“是!”
然而此時的九王爺接到單子寅密函之後,卻立即如坐針氈起來。
“陛下可知如今西南戰局?”
親信迴道:“迴稟王爺,陛下已知,將戰局全權交由彭慶指揮。”
九王爺簡直兩眼一黑。
此時此刻,若是他坐在那張龍椅上,有四大部署仍有機會挽迴戰局。
他立即修書一封給單子寅迴信。
“設法傳令給西路軍主帥彭慶,命令他放棄進攻老官屯,另尋新路去接應程程,若彭慶搬出聖旨不配合,立即傳書給西路軍副都統海察,命他帶人領三百人分隊深入蒲甘境內去找程程,若不能剿賊,可速行暫退,俟秋再戰,立即迴撤!本王即刻啟程前去老官屯,收拾彭慶!你統領全局,待本王親至!”
一命彭慶接應,二遣海察尋人,三親往換將,四令單子寅謀定後動。
這四大部署一定,迎程程就算贏不下這場戰事,至少命能保住。
如今西南局勢,單廷昉重傷不治,淩暘又病逝,兩大主將皆倒了下去,彭慶肉眼可見是個廢物,能用之人不過單子寅、迎程程夫婦。
他夫妻二人合力便是有勇有謀,在未來十數年之內,都是西南唯二能用之人,若是迎程程此次命隕於此,單子寅的態度可就不好說了。
九王爺將書信發出去後,立即整裝:“傳令下去,即刻隨本王趕赴雲南,沿途切記隱藏身份,此行一切從密!”
“是!”
很快,彭慶就接到了京中八百裏加急的聖旨。
他得意地下令:“大軍聽令!拔營!退至雲南!而後繞路去木邦,接應單夫人!”
封楚覺得這個決定簡直匪夷所思:“彭大人,兵貴神速,如今大軍在蒲甘境內,單夫人的東路軍亦在蒲甘境內,必定是就此前去接應更快!”
海察亦立即出言反對:“封楚所言甚是,繞路雲南耽誤時間,為何要如此?”
但彭慶卻說:“雲南安全,可以蒲甘軍的追擊,能保住我西路軍絕大多數將士的命。”
封楚脫口而出:“怕死如何打勝仗!”
“大膽!”彭慶怒斥道,“她單夫人率的東路軍人命是命,我西路軍就不是命了?若不保存我大楚軍力,來日如何再戰?”
海察被這邏輯繞懵了,直言道:“若蒲甘軍敢追擊,我親率士兵前去擊退便是!”
彭慶對海察的態度明顯和緩許多,但還是軟言否決道:“打仗同樣耽誤時間,不如直接從雲南繞路。”
若說強攻老官屯是進攻,難度更大,那野戰總不至於耽誤太長時間,且有勝算,真打起來,還牽製住了蒲甘的兵力。
彭慶如此謬論,連軍營中的文官都看不下去,工部主事陳權當即質問道:“如今走北路,都已是誤期,再繞道雲南,和不去接應有何區別?”
但不論多少人反對,彭慶就是堅持,絕不能直接去接應,被逼急了,便請出聖旨來,趾高氣昂道:“陛下聖旨中明確交代,將戰局全權交由彭慶指揮,你們敢抗旨不成?”
他將聖旨搬出來,眾人可謂是再也沒了立場去勸,隻能幹著急。
單子寅這頭亦是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接到九王爺迴函之後,對步盛道:“海察如今在彭慶麾下,恐怕沒這麽容易如九王爺所令,要到三百人前去蒲甘境內找程程。”
步盛也道:“彭慶連日來舉動便就是不想前去接應,海察等人若是能勸,就不會是如今情形。”
“為今之計……”
單子寅和步盛對視一眼,兩人異口同聲地脫口而出:“唯有封楚!”
封楚本是前去給淩暘報信的,誰知這麽巧就遇到淩暘突發惡疾人沒了,西路軍被迫臨陣換將,還換上了彭慶這麽個不是東西的東西。
步盛對封楚還是很了解的,他此刻必定也很焦急。
“海察畢竟是副都統,若無主帥之令,擅離職守後迴來亦難收拾殘局,”步盛道,“但封楚本就是我單家軍中人,不受彭慶管轄。”
單子寅冷笑了一聲:“如今彭慶有聖旨在手,主要盯著的亦隻有海察等人,不會在意封楚如此小將。”
“末將這就命他即刻設法出發!”
注:本章涉及大楚與蒲甘之間的戰事情況,參考自清軍統帥明瑞征緬相關曆史,詳情參考自“正直講史”。
蒲甘軍的一支分隊主要負責騷擾和咬住迎程程的東路軍,另一支卻繞到了木邦城,來切斷迎程程的退路,還四處散步木邦已經失守的謠言去幹擾迎程程。
而蒲甘軍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程度,行動遠比迎程程的東路軍要快得多,這就直接導致了迎程程這一仗打了好幾個月,而且十二月中旬之後,在蒲甘軍的封鎖下,迎程程的東路軍直接失聯了,消息根本發不出去。
遠在京城中的趙堃簡直是勃然大怒:“彭慶在幹什麽!西路軍緣何不去接應?”
盡管趙堃此刻還不完全清楚此次西南戰場的局勢,但彭慶所作所為已經足夠讓他疑惑,自然能看出來此次戰事的不正常。
“為何迎程程都已經打完蠻結了,彭慶還在老官屯轉圈?”趙堃一拍龍椅,“如此下去,迎程程豈不成了孤軍深入?延誤了戰機,朕活剮了他!”
趙堃越想越不對勁,可朝中眾臣還在竭力替彭慶挽尊:“陛下,老官屯處定有蒲甘軍主力在阻攔,否則迎程程初次作戰,不可能如此順利便直搗阿瓦!”
居然還有人立即附和:“陛下明鑒,彭慶作戰多年,被困在老官屯定有蹊蹺!”
“陛下,如今迎程程所率東路軍已全麵失聯,若是全軍覆沒,此戰後續還須彭慶為主,”有大臣出列,“還請陛下息怒,眼下絕不是動彭慶的好時機!”
趙堃被勸住,也開始認真考慮,若是迎程程當真孤軍深入全軍覆沒了,為她伸張正義遠不如重用彭慶去贏得接下來的勝利更重要。
於是趙堃點頭道:“命彭慶重新布置戰局,讓單子寅配合接應!”
“是!”
然而此時的九王爺接到單子寅密函之後,卻立即如坐針氈起來。
“陛下可知如今西南戰局?”
親信迴道:“迴稟王爺,陛下已知,將戰局全權交由彭慶指揮。”
九王爺簡直兩眼一黑。
此時此刻,若是他坐在那張龍椅上,有四大部署仍有機會挽迴戰局。
他立即修書一封給單子寅迴信。
“設法傳令給西路軍主帥彭慶,命令他放棄進攻老官屯,另尋新路去接應程程,若彭慶搬出聖旨不配合,立即傳書給西路軍副都統海察,命他帶人領三百人分隊深入蒲甘境內去找程程,若不能剿賊,可速行暫退,俟秋再戰,立即迴撤!本王即刻啟程前去老官屯,收拾彭慶!你統領全局,待本王親至!”
一命彭慶接應,二遣海察尋人,三親往換將,四令單子寅謀定後動。
這四大部署一定,迎程程就算贏不下這場戰事,至少命能保住。
如今西南局勢,單廷昉重傷不治,淩暘又病逝,兩大主將皆倒了下去,彭慶肉眼可見是個廢物,能用之人不過單子寅、迎程程夫婦。
他夫妻二人合力便是有勇有謀,在未來十數年之內,都是西南唯二能用之人,若是迎程程此次命隕於此,單子寅的態度可就不好說了。
九王爺將書信發出去後,立即整裝:“傳令下去,即刻隨本王趕赴雲南,沿途切記隱藏身份,此行一切從密!”
“是!”
很快,彭慶就接到了京中八百裏加急的聖旨。
他得意地下令:“大軍聽令!拔營!退至雲南!而後繞路去木邦,接應單夫人!”
封楚覺得這個決定簡直匪夷所思:“彭大人,兵貴神速,如今大軍在蒲甘境內,單夫人的東路軍亦在蒲甘境內,必定是就此前去接應更快!”
海察亦立即出言反對:“封楚所言甚是,繞路雲南耽誤時間,為何要如此?”
但彭慶卻說:“雲南安全,可以蒲甘軍的追擊,能保住我西路軍絕大多數將士的命。”
封楚脫口而出:“怕死如何打勝仗!”
“大膽!”彭慶怒斥道,“她單夫人率的東路軍人命是命,我西路軍就不是命了?若不保存我大楚軍力,來日如何再戰?”
海察被這邏輯繞懵了,直言道:“若蒲甘軍敢追擊,我親率士兵前去擊退便是!”
彭慶對海察的態度明顯和緩許多,但還是軟言否決道:“打仗同樣耽誤時間,不如直接從雲南繞路。”
若說強攻老官屯是進攻,難度更大,那野戰總不至於耽誤太長時間,且有勝算,真打起來,還牽製住了蒲甘的兵力。
彭慶如此謬論,連軍營中的文官都看不下去,工部主事陳權當即質問道:“如今走北路,都已是誤期,再繞道雲南,和不去接應有何區別?”
但不論多少人反對,彭慶就是堅持,絕不能直接去接應,被逼急了,便請出聖旨來,趾高氣昂道:“陛下聖旨中明確交代,將戰局全權交由彭慶指揮,你們敢抗旨不成?”
他將聖旨搬出來,眾人可謂是再也沒了立場去勸,隻能幹著急。
單子寅這頭亦是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接到九王爺迴函之後,對步盛道:“海察如今在彭慶麾下,恐怕沒這麽容易如九王爺所令,要到三百人前去蒲甘境內找程程。”
步盛也道:“彭慶連日來舉動便就是不想前去接應,海察等人若是能勸,就不會是如今情形。”
“為今之計……”
單子寅和步盛對視一眼,兩人異口同聲地脫口而出:“唯有封楚!”
封楚本是前去給淩暘報信的,誰知這麽巧就遇到淩暘突發惡疾人沒了,西路軍被迫臨陣換將,還換上了彭慶這麽個不是東西的東西。
步盛對封楚還是很了解的,他此刻必定也很焦急。
“海察畢竟是副都統,若無主帥之令,擅離職守後迴來亦難收拾殘局,”步盛道,“但封楚本就是我單家軍中人,不受彭慶管轄。”
單子寅冷笑了一聲:“如今彭慶有聖旨在手,主要盯著的亦隻有海察等人,不會在意封楚如此小將。”
“末將這就命他即刻設法出發!”
注:本章涉及大楚與蒲甘之間的戰事情況,參考自清軍統帥明瑞征緬相關曆史,詳情參考自“正直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