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岸邊的蘆葦又白了頭,一陣風卷來,好似雪花飄飄。又似梨花紛紛。群山紅綠相間,一片蒼涼。


    香山湖的秋天,展示著北國江南的特色,描繪著淮南最美的畫卷一角。仿佛,我又迴到了江南的洛塘河岸……


    過了三日,天放晴了,我獨自去了普濟寺,經過香山湖時,朝霞、群山映在湖中,璀璨的湖麵,煞讓人難以睜開眼睛欣賞美景。


    到了寺廟,信奉佛教的人,首先學會的是——拜佛。


    但我卻不信奉佛教,卻喜歡去寺廟拜佛。而在那裏,會給予一片寧靜的天空,屬於自我的恬適鬆弛的空間。是一顆屬於經曆歲月的苦難滄桑後、也是一顆驛動的心自我洗禮的過程,更是一番今生入夢輪迴的靜思……


    第一次去廟觀,是十一歲時。大別山的白雲山、馬崗山嶺下、白露河支流邊的村子旁,是我讀小學和初中時的熊河學校。那一次老師組織春遊,就去了白雲山頂。山頂上有個斷壁殘垣的寺廟——白雲觀。


    而七歲時就聽爺爺講,白雲山寺觀始建於南北朝,擴建於唐朝,觀頂滿是鋁製琉璃瓦,太陽照射下,金光閃爍,輝煌燦爛無以比擬,當地百姓稱為金頂。香火也是方圓百裏極盛之地。日本兵來後,久攻不下,退餘集迫擊炮轟塌觀頂。正在值勤的宋希廉部隊兩師長當場為國殉難。而從此後白雲觀荒廢至今。


    越胡山水庫,過金崗,觀音洞,翻馬崗山嶺,至一天門村莊,過二天門,三天門,至評酒崗(草鞋印)老和尚平地,迎客萬年鬆,唐王洞,上白雲山頂。


    山頂上的白雲觀,是一座條石建築的搖搖欲墜的涼亭,倒塌的正殿後高高的飛機導航塔,正殿的廢址芳草淒淒,雜木叢生;條石是橫七豎八,雜亂縱橫。


    在正殿的大門正首,斜立著“萬山之尊”的石刻,石刻的左下邊碑文上書“雲凝大師題”。而入正殿的條石亭台兩側,依舊醒目地保持著一幅對聯——瀑布師真顯 雲凝祖德深


    也許吧,我揣測白雲觀的建廟者是雲凝大師吧?或者是唐王李世民在此避難時,雲凝有救駕之功,後唐王重建白雲寺,重謝雲凝時而立此碑文而傳至今天吧?這種推測一直到現在我還深信不疑。而道觀又變成寺廟,由寺廟變成道觀,在曆史的輪變中曆經著風雨飄搖。


    那時正值暮春,滿山的桐樹花映襯著嫩翠的新綠,山澗溝壑的石板榴如霧紗在遊動,陽光下的連綿群山一望無際,伴著翔鳥蝶舞蜂飛和同學老師們的光臨,給這座久經荒涼的山頂帶來空前的勃勃生機……


    想著那時聽著長輩們講,唐王避亂的傳奇耳聞,後漢黃帝劉知遠與李三娘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華夏兒女浴血奮戰抵抗侵略的戰爭。看著這荒跡古觀遺址,在萌動的傳承文化的影子裏蕭然起敬,臨別時,我深深地在“萬山之尊”的石刻前,恭恭敬敬地彎下腰,首次以爺爺教導的方式,深深鞠了三次躬……


    後來漸漸地長大成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人生經曆逐漸豐富,閱讀的書籍也越來越多。我去過許多寺廟,每次進入都希望能夠得到一份內心的寧靜,思考更多關於得失的抉擇。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逐漸領悟到了那份平淡自然的禪心。


    這期間許多年沒有機會去過白雲觀,一直到現在,去了怕見著那滿是滄桑之地,充滿著蕩氣迴腸的傳奇故事,和已故三姐酷愛如霞般馬崗山嶺的桐樹花。


    人在佛門外,卻有一顆無法撼動禪心,隻怕在那心靈裏深處脆弱的迴憶,帶來更多的荒涼,以及曆史無法忘卻的傷痕。


    就這樣,有時去寺廟拜佛,求得是一份心靈的解脫釋然。又是一份中年之後難得的淨化——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靜,何處惹塵埃?”


    走在寺廟外,是一份繁雜的世事牽跘,而入寺內,是一份隔離與塵世喧囂的靜養——


    引為平常心,是非俗家行。世間夢難醒,禪動靜無聲。寺廟的大門,在門裏與門外之間,我久久於此地徘徊。


    清晨,古刹的鍾聲在深山中迴旋,陽光穿過枝葉繁茂的楓梢,側影著雨簷那智慧結晶的傳奇鬥拱,還有那清淡的馨香。


    今日站在香山普濟寺的西院牆外,千年楓樹在朝陽的照射之下,像火一樣地在燃燒。我虔誠地靜下心來,為佛帶來一份從容、自在、寬懷、厚道、靜諡時禪心——


    原來我拜的佛,是沒有跨出自身的自我,至始至終,卻沒有一絲的念想、跳出那三界的凡心。在大自然的歸宿裏,葉落亦歸根,恍然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地獄之門---


    夜前無燭月為燈,廟中有仙佛充神。


    184


    從普濟寺迴來,去了李姐的餃子館。李姐見是我,很遠便迎了出來。


    “老弟,吃沒?”李姐問。


    “還沒呢姐。”


    “老肖,來雙份大碗芹菜餃子。”李姐吩咐著,並給我倒了杯茶說,“姐也沒吃。”


    “張睿哥有好轉麽?上午我去看看姐。”我詢問著。


    “嗯,前天開始吃的香、睡的香。老弟這是什麽中藥,這麽靈。我熬湯時還挺香的,鄰居說滿小區都聞到香味了。”


    “靈芝呀姐。”我迴答著。


    “騙姐麽?靈芝是紅色的,老弟給的這麽黃?”


    “姐,這種是木靈芝。是從柘木、桑樹科的同種樹上采摘的。古人叫黃靈芝,而今人叫桑黃。是安神、潤肺、清肝、利腎的作用。雖見效慢,但效果好。所以用量翻倍了,對身體無任何副作用,而且還排除體內垃圾的功效。對人體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都有一定的降低平衡作用。健康的人用於美膚、延年益壽。但服用靈芝水時,盡量減少或不吃辛辣、高礦物質食品……”


    我解釋著,李姐聽著。老肖已把餃子端來了。


    這時有一位二十幾歲的小姑娘,牽著寵物狗正在店門口大小便。裏麵端餃子的服務員看見了說,“急時把狗牽走。不能在門口這麽隨意。影響不好小姑娘。”


    那小好娘嘴巴一撅就拉著手中的狗繩狗就走了。


    “你管的著嗎?”並迴頭瞪了老肖與服務員一眼,“寶貝兒子,咱們走。”


    那是我第一次聽見,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姑娘,管自己養的狗叫“寶貝兒子”。這份教養不禁嗤之以鼻。


    真垃圾!


    曾去過藍天碧空的科爾沁大草原,也去過巍巍群山的雪域高原,也曾去過經濟騰飛的東南沿海邊城,幾乎走遍了廣袤的中華大地。無論走到哪座城市,在公共場所,在眼簾中的角落裏,出現了不應該提醒的標語——”請不要大聲喧嘩”、”請不要隨地吐痰”、”請排隊……”、“請帶走垃圾”、”請勿踩踏”、”請不要吸煙”……等等等不合時宜的警示標語。


    靜思之下,我不禁想問一句,中國傳承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連這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行為規範,我們的公民還要提醒嗎?


    在當今社會,確實存在一批不自覺遵守公德的人,說的難聽點,就是有那麽一些社會公德缺失的人!這就存在於社會公民的道德教育問題。這一現象也更取決於家教。 一個家庭好的家教,就能出現好的家風,隨之也就出現了好的社會風氣。


    昨天在新縣百裏越野賽舉行過程中,有選手在過程中還叼著香煙。其一,對其他選手造成不必要的汙染。其二,比賽是件嚴肅的事,行為過失嚴重,缺欠社會公德。其三,賽道在山區,禁止帶火入山,林區極易引發火災。我也是其中一名選手,趕到他時,立即勸說並製止了其行為。


    經濟發展的社會,時代在前進,人與人經濟與地位在日漸改變,很多貧與富不相交,官與民不相融司空見慣。社會公德在某些人心裏漠視泯滅,人與人之間溝壑越來越深。這種原因形成,從八十年代至今,已經在某些民眾意識之中根深蒂固。


    健全文明的社會行為規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種行為改變,就如同現今馬路上行車主動禮讓行人一樣,中國經曆了近四十年還沒徹底改變,因產生了社會無數交通與社會問題才剛剛開始實施。更何況民眾心中早已認知的各種抵觸與戒心,以及基本早已腐蝕的社會公德及文明的社會行為規範呢?


    又如同公廁裏貼的標語一樣——來也匆匆,去也衝衝!


    ——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又如公共的綠化與公共設施!


    ——請勿踐踏!


    ——請愛護公共設施!


    等等許多這些基本的社會行為,為什麽還需要警示呢?以身作則,不去妨礙與破壞社會的文明行為,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思想意識問題與社會公德的行為問題。


    在警示下還任行任素,毫無公德而言呢?說明了某些民眾的心理問題與社會存在的某些基本的認知,出現了思想上的偏差,也說明了目前社會行為規範的認知與教育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社會在發展,相信這些行為,會逐漸改變,成為民眾真正文明行為的認知,會越來越好!


    《顏氏家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諺語古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在華夏傳統的家教中,第一位就是”俢德為先”。


    在這麽好的自然環境,暢行”綠色環保”的今天,青山綠水,碧空藍天,百花在山間爭豔,綠樹在重披新裝。然而清早去晨練,竟然發現一溪流旁垃圾隨便傾倒,臭氣熏天,並給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這不也是同時給孩子也在做標榜嗎?所以說個人行為準則,言傳身教很重要。這就少了一份責任心,就是私人道德意識的缺失,而造成傷害社會。


    這就談到,好的家教就有好的家風,好的家風就有好的社會風氣,也就是擁有高尚的社會公德。古話說的好啊!”養不教,父之過”!


    一個立身於社會中的人,要明辨是非,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言傳不如身教。但是家庭中麵對孩子,也要以身標榜,”有其父必有其子。”在什麽樣的環境下成長,培養什麽樣的思維方式,環境很重要,也就是家教門風很重要。這也有利於下一代孩子的成長,也關係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有些孩子或大人,在公共環境下旅遊玩耍過後,總在樹木上、牆上留下”xx到此一遊”……等。這就是公德上要有行為準則,什麽事情可以做 ,什麽事情不可以做。對公德的教育,父母訓誡是一方麵, 孩子的耳濡目染,也能取得到現實教育。


    有些家庭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外出打拚,孩子就丟在家中,形成社會上的留守兒童,不適當的環境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多處可見,這也影響著家庭的家風建設,也影響著家庭的和諧,同時也影響著社會風氣的形象。在此唿籲家長的取舍觀念,不要為了經濟而誤了孩子的生活與教育。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自家的家訓是從太爺處留下來的。隻有三條:其一,有國才有家,國盛則民富。其二,以德處世,以孝治家,以勤養家,以儉持家。 其三,書香留世長,忠厚傳家遠。


    在日漸富足的經濟社會,在家教之中,自己摔的跟頭自己爬起來,讓孩子健康成長,自我樹立道德觀、價值觀,做事底線的把握尺度,優良的社會風尚與文明行為的認知,還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這裏也同時唿籲社會製度的建設,更加完善與健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事莫迴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道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道刀客並收藏往事莫迴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