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雖然偶爾也飄著雪花,山區更是奇特的幹冷。在白雲山南嶺下的徐山,上午村口的塘麵已結上了厚厚一層冰。嶽父在火爐坑中燒了很旺的柴火,上麵架著銅質的吊罐鍋,正煮飩著豬腿“豬蹄與排骨,散發著一陣陣濃鬱的肉香,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小時侯……
雪紛紛,掩柴門,天飄霧,雪亂舞,玩伴們烤火還叫天好冷。
暮近蒼山隱,風雪父歸親。北風嘯鳴,茫茫沉沉。白屋低,炊煙貧。
半似梅花?半似柳絮?父親在木板門前抖落了身上的殘雪。我從柴房裏正抱著母親吩咐燒炕火需用的樹兜,跟著父親進了門。
那是一九八三年,我九歲,讀小學三年級。那一天下了好大的雪啊,是記憶裏下得最積深的一場大雪,正值期末考試,上午考最後一門學科數學。因學校就在本村,早晨起床幫母親生火做早飯時才發覺,昨夜下了從未見過的一場大雪,積雪厚達四十厘米。父親同哥哥去拿了木梯,把瓦房上的積雪用竹竿趕除掉一部分,怕瓦房頂承載不了積雪的重量,把房頂壓塌了。
但那時家裏是有規矩的,早晨起床後要說吉利的話,就如春節時親友間互贈祝福語一樣。小孩子不懂的不要亂問,亂說話,不然就會被父親的“家法”所懲戒,輕則挨訓斥,重則挨揍。所以父親與哥哥清晨趕推屋頂積雪時,我隻是莫名地看著,早飯後母親送我上學時才偷偷地問,知曉了其中的所以然。以至於後來接觸到作家莫言的名字,也至於其中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讚與多愁善感的悟思吧?
吃過飯,母親拿出姐姐穿的膠鞋,裏麵塞了一層棉花,讓我換穿上,母親在前麵用木鍁清路,我背著黃帆布書包在後麵跟著,到村子公共道上,鄉親們已清好了路,但母親還是不放心,一隻手扶著肩扛的木鍁,一隻手牽著我一直送到教室的門口……事情過了三十多年,現在想起來,母親那隻扛扶木鍁的手肯定凍得厲害。
那天稍遠一些村子的同學沒來考試,直到第二年開春,老師們又組織了一次補考。
考完試迴家後,母親不讓我出門,怕瘦小的我玩耍時跌進深深的積雪中出事故。叫三姐監管著在土坑爐旁自由活動。隻要我把木板門打開一條縫,三姐便過來“狠”擰著我的耳朵並把門關好。
直到母親叫我與三姐取樹兜添加土坑火爐時,夜暮已經降臨了。隻見白霧茫茫一片,雪仍在下。
那時家家戶戶都燒柴做飯、取暖。林業製度又嚴勵,禁止砍伐鬆木樹枝,那一年秋天父親又翻新了家裏的五間夯土瓦房,沒時間準備太多的柴禾。父親在後山拾大雪壓斷的樹木,直到天快黑下來才迴到家中。
父親抱起我,並詢問了我考試的情況。母親邊講我下午乖巧,被三姐看著沒出門,邊打開土坑爐上的銅吊鍋。
好香啊! 原來母親偷偷燉了肉。也難怪那天傍晚後屋子裏有股濃濃的香噴噴流口水的味道。其實吊鍋裏麵還不到一斤肉,大部分都是蘿卜,家裏八口人每人分兩小塊。我饞的直吞口水,好久沒吃肉了,還是上次家裏修好房子時吃了幾小塊呢。我自己在灶台上用小木登墊腳盛了米飯,吃完了母親分我的豬肉,爺爺把他的一塊又夾給了我。吃完後又在吊鍋裏翻,二姐瞪眼看著我又尋到一小塊。那時我最小,咋那麽饞呢?
提起家裏的銅吊鍋,就想起了那吊在土坑爐上煮的紅薯稀飯,燉鹹菜……還有時常父親捉得野兔肉、豬崽子、刺蝟肉等解饞肉了。
第二天放晴後,一家人把院內的積雪卷堆到桂花樹下,我唯獨一次見過,父親做了一座雪拱橋,晶閃亮白,形象逼真。我用扯秧苗的工具秧馬當滑梯溜玩了半個月,並還叫來了同村少時的玩伴。那個寒假,讓我興奮了很長一段時間。天氣暖和之後一天就萎縮了,兩天後就融化的無影無蹤了。往後的歲月,再也沒有遇見下過那麽積深的大雪了,卻無數次在思憶中依舊重現。
哦,那一年那個冬天那一場雪是最積深的一場大雪!那濃濃的念香,還有那銅吊鍋的肉香,竟然是這般迴味悠長……
沉思中,我的眼前飄過一縷縷思憶。我沒帶什麽禮物,按當地習俗買了六捆麵條。我知道嶽父特喜歡人民幣,叫了嶽母,給了一千元錢現金。而嶽父接著說,妹夫準備在縣城買別墅了。我默然。我清楚地知道,嶽父在說時那種驕傲的語氣,與審視我的目光,意思不言而喻,無非鞭策我要努力,別讓他的閨女跟了我,受苦受累。這種場景,我顯得很尷尬,便走出了屋子。
168
那天中午因騎摩托車,我沒有喝酒。陪伴兩位老人吃過午飯,我便轉迴野豬河。看時間尚早,便又步行去了木陵關上的春風嶺(老界嶺)。
淮南村口,梨花紛紛,稠絮皚皚。踏古道之悠悠,眺關山之寂寂。
崖入瓊宇蒼瀾,澗越金戈鐵馬。風之冽而霧之朦,道之險而心之堅。尋梅林酒之香,探杏花情之切。過潢溪而惆悵,追舉水而沉思。伍子胥之豪情,司馬光之黜陟,湮盡世態炎涼。孫敬懸梁蘇秦刺骨,鴻鵠之誌睥睨四方而高遠。聞雞起舞,祖逖仗劍,中流擊楫,浩氣長存。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希文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翼軫於此擬議,江淮自此歧流。長風破浪,掛雲帆濟滄海,止步乘舟夢日邊。寒士歡顏,直向秋風破歌,焉結草廬效諸葛?太昊城邊喜攬菊,北固樓上空餘恨。暇須晴日,翠海疊浪滔滔,群峰婀娜嫋嫋。秋水攜長天醉舞,落霞染滌柳柔腸。天穹深邃難晦,籍口由然而生。二十四橋今猶在,武陵源渡何處尋?今笑一生無是處,浮雲伴我作知音。
春風嶺上多罔歎,又遇梨花悵淚颺。路漫漫兮雲舞夢,白帆萬裏雪殤殤。
矗立在黃武山之東的春風嶺之上,稀薄的白雪點綴著青黛的群峰,在雲霧飄浮中時隱時現。在不知多少年由石條堆砌的土地廟旁,一棵野梅樹含苞欲放。迎著凜冽的北風,填詞一首《沁園春 、木陵關懷古》——
雪後江淮,何等燦爛,彤彩湧瀾。俯木陵關外,小樓寂寂。黃毛尖上,瓊道跚跚。舉水潺潺,潢溪蜿蜿,入與東坡對酒歡。捋須笑,予吟詩作賦,縱覽河山。
梅香一夜留殘。惹無盡鄉愁無限言。慰春秋冬夏,深幽返酹,東西南北,熱鬧添顏。立馬橫刀,英雄問鼎,嶺上春風柔玉丹。今日去,縱豪情萬丈,俠骨悠然。
169
過了二十天是父親的生日,迴村的時侯,大姐與其大女兒已經來了,正在幫母親做飯,二姐那年出其不意,也從天津帶著女兒丹丹,迴來看望父親。
那天姐夫、哥哥、小星、父親與我,一起酒喝得很高興。父親還講了一個故事——“新縣的酒揚名北京”。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村裏的三叔公披著大紅花,在一陣鑼鼓聲中光榮地參軍了。
那時大隊(村)部有一部電話。三叔公去了三個月,打電話迴來說,去的部隊是首都北京,叫村裏人又興奮了好一陣子。
兵役三年期滿,進入了八十年代,其間二叔公表現極佳,在執行任務時立了二等功,並入了黨。但三叔公是個文盲,鬥大的字認不了幾個,隻有複員。
厚道的新縣人迴家前,總要買點禮物接待鄉親。那時在村裏酒是好東西,隻有春節期間,或者誰家有喜事才能喝到,而且還要喝的醉薰薰的才叫臉上有麵。
三叔公便到北京部隊不遠處的一家大商場裏選買了六瓶酒,坐著複員專車迴到了家鄉。
村裏人都去看光榮退伍的三叔公。三叔公家裏熱鬧非凡,殺豬宰羊的招待鄉鄰。
吃飯的時侯,三叔公說從北京帶迴了好酒款待大家,鄉鄰們都很興奮,那時見了酒兩眼放光,聽說是首都帶迴來的更興奮了。
當三叔公把酒拿出來,說北京的酒就是不一樣的——
香!而且酒的牌子上幾個閃耀著的五角紅星。
有認字的鄉親拿著酒看著商標瞄了又瞄,還懷疑看錯了——
河南新縣酒廠!
這一下,不識字的三叔公便囧大了。鄉鄰們都開心地笑起來——
新縣的酒名揚首都。
那時新縣的將軍多,為了支援新縣貧困的山區經濟,把新縣酒廠的酒通過特殊渠道在北京銷售。剛好遇上三叔公不識字。稀裏糊塗地又買迴了家。
新縣的酒名揚首都。後來也成了村裏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三叔公退伍迴來後,鄉鄰們張羅著三叔公結婚前建新房,上梁那天,擺酒慶賀。
那天的主桌,坐在首位的便是木、瓦二匠。
依新縣風俗,主家要親自招待匠人。瓦匠與三叔公是親戚。開席斟酒,瓦匠便謙遜了幾句,說讓三叔公給同桌的其他賓客斟酒。
三叔公性直,便認為親戚瓦匠不喝酒,不再為其斟酒了。
酒過三杯,瓦匠對三叔公笑著說今天的酒好香,意思想喝酒,礙於顏麵,又不好明說。三叔公不解其意,隻是附和著,叫匠人不喝酒多吃菜。
又過了一會兒,一瓶酒斟完,開了第二瓶,瓦匠說這瓶酒不一樣,更香,拿過來我瞅瞅,意思是很明確想喝酒。而三叔公沒把酒瓶遞過去,而是迴複匠人酒香您又不喝,多吃菜,今天的酒都一樣。
同桌的賓客又喝了兩杯,匠人掏出竹煙袋抽上了悶煙,又尋思怎麽能讓三叔公給他斟酒。便問三叔公後山有紫竹,並把小酒杯拿著比劃一下,比酒杯稍細點的挖一棵好做竹煙袋(那時當地紫竹是很稀缺的,三叔公後山菜園邊種了幾十顆)。但三叔公還是不解其意,迴複瓦匠說吃過飯去幫其挖一顆迴來。
村裏風俗是吃過飯算匠人工錢,而瓦匠半日工錢也沒讓,三叔公陪笑著說你是我親戚,總要送兩天工錢,而瓦匠說,今天招待其是主客,酒都不給喝,謙遜了兩句叫不斟酒就不給斟呀,我還說了今天酒好香,並拿起酒杯提醒,你主家就不理會,我煙袋好好的向你要什麽竹子?難道席上我找你要酒喝?今天這不承讓的工錢,就當我買酒喝了。
嗬,這事整的。
後來村裏又多了笑談,想喝酒,就說今天酒真香,並且拿著酒杯問,“你家屋後有酒杯粗的紫竹不?”
170
吃過飯,丹丹與大姐的女兒在村子中走了走,一起迴憶她們曾經美好的童年時光。
而我一個人,沿白露河而上,去了新建的淮南第一泉。迴熊河家的時候,又經過山水關,在雷打石上靜靜地坐了好久。最後又填了一首詞《沁園春 、元旦問情》——
幾度春秋,幾度風霜,束待幾時?逐書山前後,探尋碌碌,江淮左右,來去期期。逸趣奇聞,談今論古,又寄文章抒別離?新春至,瞅人潮匆急,又訴相思。
一輪圓月淒淒。把酒問、天河橋可依?詠白蛇報許,仲姿泣婿,沉香救母,董永殤妻。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武曌三千男寵癡?梅香引,驀然迴首處,粉黛牆籬。
二姐在熊河住了一天,就到了縣城,因丹丹上學,急著坐火車趕迴去,一直到我送她迴天津,什麽也不稱唿我。女娃大了,可能改口再叫舅爹,顯得很尷尬吧。迴到縣城的家之後,不由再次陷入沉思……
那一年冬天,從東北迴來,家裏便多了位女娃兒。父母幫著領養有三個多月了,我迴到家時剛滿百日。
父親說見女娃兒可愛,便抱迴來了。
是鄰村一對夫婦生的第三個女兒,當時計劃生育政策甚嚴,為了傳遞“香火”,夜裏尋了我家,便把孩子“送”了。
雪紛紛,掩柴門,天飄霧,雪亂舞,玩伴們烤火還叫天好冷。
暮近蒼山隱,風雪父歸親。北風嘯鳴,茫茫沉沉。白屋低,炊煙貧。
半似梅花?半似柳絮?父親在木板門前抖落了身上的殘雪。我從柴房裏正抱著母親吩咐燒炕火需用的樹兜,跟著父親進了門。
那是一九八三年,我九歲,讀小學三年級。那一天下了好大的雪啊,是記憶裏下得最積深的一場大雪,正值期末考試,上午考最後一門學科數學。因學校就在本村,早晨起床幫母親生火做早飯時才發覺,昨夜下了從未見過的一場大雪,積雪厚達四十厘米。父親同哥哥去拿了木梯,把瓦房上的積雪用竹竿趕除掉一部分,怕瓦房頂承載不了積雪的重量,把房頂壓塌了。
但那時家裏是有規矩的,早晨起床後要說吉利的話,就如春節時親友間互贈祝福語一樣。小孩子不懂的不要亂問,亂說話,不然就會被父親的“家法”所懲戒,輕則挨訓斥,重則挨揍。所以父親與哥哥清晨趕推屋頂積雪時,我隻是莫名地看著,早飯後母親送我上學時才偷偷地問,知曉了其中的所以然。以至於後來接觸到作家莫言的名字,也至於其中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讚與多愁善感的悟思吧?
吃過飯,母親拿出姐姐穿的膠鞋,裏麵塞了一層棉花,讓我換穿上,母親在前麵用木鍁清路,我背著黃帆布書包在後麵跟著,到村子公共道上,鄉親們已清好了路,但母親還是不放心,一隻手扶著肩扛的木鍁,一隻手牽著我一直送到教室的門口……事情過了三十多年,現在想起來,母親那隻扛扶木鍁的手肯定凍得厲害。
那天稍遠一些村子的同學沒來考試,直到第二年開春,老師們又組織了一次補考。
考完試迴家後,母親不讓我出門,怕瘦小的我玩耍時跌進深深的積雪中出事故。叫三姐監管著在土坑爐旁自由活動。隻要我把木板門打開一條縫,三姐便過來“狠”擰著我的耳朵並把門關好。
直到母親叫我與三姐取樹兜添加土坑火爐時,夜暮已經降臨了。隻見白霧茫茫一片,雪仍在下。
那時家家戶戶都燒柴做飯、取暖。林業製度又嚴勵,禁止砍伐鬆木樹枝,那一年秋天父親又翻新了家裏的五間夯土瓦房,沒時間準備太多的柴禾。父親在後山拾大雪壓斷的樹木,直到天快黑下來才迴到家中。
父親抱起我,並詢問了我考試的情況。母親邊講我下午乖巧,被三姐看著沒出門,邊打開土坑爐上的銅吊鍋。
好香啊! 原來母親偷偷燉了肉。也難怪那天傍晚後屋子裏有股濃濃的香噴噴流口水的味道。其實吊鍋裏麵還不到一斤肉,大部分都是蘿卜,家裏八口人每人分兩小塊。我饞的直吞口水,好久沒吃肉了,還是上次家裏修好房子時吃了幾小塊呢。我自己在灶台上用小木登墊腳盛了米飯,吃完了母親分我的豬肉,爺爺把他的一塊又夾給了我。吃完後又在吊鍋裏翻,二姐瞪眼看著我又尋到一小塊。那時我最小,咋那麽饞呢?
提起家裏的銅吊鍋,就想起了那吊在土坑爐上煮的紅薯稀飯,燉鹹菜……還有時常父親捉得野兔肉、豬崽子、刺蝟肉等解饞肉了。
第二天放晴後,一家人把院內的積雪卷堆到桂花樹下,我唯獨一次見過,父親做了一座雪拱橋,晶閃亮白,形象逼真。我用扯秧苗的工具秧馬當滑梯溜玩了半個月,並還叫來了同村少時的玩伴。那個寒假,讓我興奮了很長一段時間。天氣暖和之後一天就萎縮了,兩天後就融化的無影無蹤了。往後的歲月,再也沒有遇見下過那麽積深的大雪了,卻無數次在思憶中依舊重現。
哦,那一年那個冬天那一場雪是最積深的一場大雪!那濃濃的念香,還有那銅吊鍋的肉香,竟然是這般迴味悠長……
沉思中,我的眼前飄過一縷縷思憶。我沒帶什麽禮物,按當地習俗買了六捆麵條。我知道嶽父特喜歡人民幣,叫了嶽母,給了一千元錢現金。而嶽父接著說,妹夫準備在縣城買別墅了。我默然。我清楚地知道,嶽父在說時那種驕傲的語氣,與審視我的目光,意思不言而喻,無非鞭策我要努力,別讓他的閨女跟了我,受苦受累。這種場景,我顯得很尷尬,便走出了屋子。
168
那天中午因騎摩托車,我沒有喝酒。陪伴兩位老人吃過午飯,我便轉迴野豬河。看時間尚早,便又步行去了木陵關上的春風嶺(老界嶺)。
淮南村口,梨花紛紛,稠絮皚皚。踏古道之悠悠,眺關山之寂寂。
崖入瓊宇蒼瀾,澗越金戈鐵馬。風之冽而霧之朦,道之險而心之堅。尋梅林酒之香,探杏花情之切。過潢溪而惆悵,追舉水而沉思。伍子胥之豪情,司馬光之黜陟,湮盡世態炎涼。孫敬懸梁蘇秦刺骨,鴻鵠之誌睥睨四方而高遠。聞雞起舞,祖逖仗劍,中流擊楫,浩氣長存。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希文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翼軫於此擬議,江淮自此歧流。長風破浪,掛雲帆濟滄海,止步乘舟夢日邊。寒士歡顏,直向秋風破歌,焉結草廬效諸葛?太昊城邊喜攬菊,北固樓上空餘恨。暇須晴日,翠海疊浪滔滔,群峰婀娜嫋嫋。秋水攜長天醉舞,落霞染滌柳柔腸。天穹深邃難晦,籍口由然而生。二十四橋今猶在,武陵源渡何處尋?今笑一生無是處,浮雲伴我作知音。
春風嶺上多罔歎,又遇梨花悵淚颺。路漫漫兮雲舞夢,白帆萬裏雪殤殤。
矗立在黃武山之東的春風嶺之上,稀薄的白雪點綴著青黛的群峰,在雲霧飄浮中時隱時現。在不知多少年由石條堆砌的土地廟旁,一棵野梅樹含苞欲放。迎著凜冽的北風,填詞一首《沁園春 、木陵關懷古》——
雪後江淮,何等燦爛,彤彩湧瀾。俯木陵關外,小樓寂寂。黃毛尖上,瓊道跚跚。舉水潺潺,潢溪蜿蜿,入與東坡對酒歡。捋須笑,予吟詩作賦,縱覽河山。
梅香一夜留殘。惹無盡鄉愁無限言。慰春秋冬夏,深幽返酹,東西南北,熱鬧添顏。立馬橫刀,英雄問鼎,嶺上春風柔玉丹。今日去,縱豪情萬丈,俠骨悠然。
169
過了二十天是父親的生日,迴村的時侯,大姐與其大女兒已經來了,正在幫母親做飯,二姐那年出其不意,也從天津帶著女兒丹丹,迴來看望父親。
那天姐夫、哥哥、小星、父親與我,一起酒喝得很高興。父親還講了一個故事——“新縣的酒揚名北京”。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村裏的三叔公披著大紅花,在一陣鑼鼓聲中光榮地參軍了。
那時大隊(村)部有一部電話。三叔公去了三個月,打電話迴來說,去的部隊是首都北京,叫村裏人又興奮了好一陣子。
兵役三年期滿,進入了八十年代,其間二叔公表現極佳,在執行任務時立了二等功,並入了黨。但三叔公是個文盲,鬥大的字認不了幾個,隻有複員。
厚道的新縣人迴家前,總要買點禮物接待鄉親。那時在村裏酒是好東西,隻有春節期間,或者誰家有喜事才能喝到,而且還要喝的醉薰薰的才叫臉上有麵。
三叔公便到北京部隊不遠處的一家大商場裏選買了六瓶酒,坐著複員專車迴到了家鄉。
村裏人都去看光榮退伍的三叔公。三叔公家裏熱鬧非凡,殺豬宰羊的招待鄉鄰。
吃飯的時侯,三叔公說從北京帶迴了好酒款待大家,鄉鄰們都很興奮,那時見了酒兩眼放光,聽說是首都帶迴來的更興奮了。
當三叔公把酒拿出來,說北京的酒就是不一樣的——
香!而且酒的牌子上幾個閃耀著的五角紅星。
有認字的鄉親拿著酒看著商標瞄了又瞄,還懷疑看錯了——
河南新縣酒廠!
這一下,不識字的三叔公便囧大了。鄉鄰們都開心地笑起來——
新縣的酒名揚首都。
那時新縣的將軍多,為了支援新縣貧困的山區經濟,把新縣酒廠的酒通過特殊渠道在北京銷售。剛好遇上三叔公不識字。稀裏糊塗地又買迴了家。
新縣的酒名揚首都。後來也成了村裏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三叔公退伍迴來後,鄉鄰們張羅著三叔公結婚前建新房,上梁那天,擺酒慶賀。
那天的主桌,坐在首位的便是木、瓦二匠。
依新縣風俗,主家要親自招待匠人。瓦匠與三叔公是親戚。開席斟酒,瓦匠便謙遜了幾句,說讓三叔公給同桌的其他賓客斟酒。
三叔公性直,便認為親戚瓦匠不喝酒,不再為其斟酒了。
酒過三杯,瓦匠對三叔公笑著說今天的酒好香,意思想喝酒,礙於顏麵,又不好明說。三叔公不解其意,隻是附和著,叫匠人不喝酒多吃菜。
又過了一會兒,一瓶酒斟完,開了第二瓶,瓦匠說這瓶酒不一樣,更香,拿過來我瞅瞅,意思是很明確想喝酒。而三叔公沒把酒瓶遞過去,而是迴複匠人酒香您又不喝,多吃菜,今天的酒都一樣。
同桌的賓客又喝了兩杯,匠人掏出竹煙袋抽上了悶煙,又尋思怎麽能讓三叔公給他斟酒。便問三叔公後山有紫竹,並把小酒杯拿著比劃一下,比酒杯稍細點的挖一棵好做竹煙袋(那時當地紫竹是很稀缺的,三叔公後山菜園邊種了幾十顆)。但三叔公還是不解其意,迴複瓦匠說吃過飯去幫其挖一顆迴來。
村裏風俗是吃過飯算匠人工錢,而瓦匠半日工錢也沒讓,三叔公陪笑著說你是我親戚,總要送兩天工錢,而瓦匠說,今天招待其是主客,酒都不給喝,謙遜了兩句叫不斟酒就不給斟呀,我還說了今天酒好香,並拿起酒杯提醒,你主家就不理會,我煙袋好好的向你要什麽竹子?難道席上我找你要酒喝?今天這不承讓的工錢,就當我買酒喝了。
嗬,這事整的。
後來村裏又多了笑談,想喝酒,就說今天酒真香,並且拿著酒杯問,“你家屋後有酒杯粗的紫竹不?”
170
吃過飯,丹丹與大姐的女兒在村子中走了走,一起迴憶她們曾經美好的童年時光。
而我一個人,沿白露河而上,去了新建的淮南第一泉。迴熊河家的時候,又經過山水關,在雷打石上靜靜地坐了好久。最後又填了一首詞《沁園春 、元旦問情》——
幾度春秋,幾度風霜,束待幾時?逐書山前後,探尋碌碌,江淮左右,來去期期。逸趣奇聞,談今論古,又寄文章抒別離?新春至,瞅人潮匆急,又訴相思。
一輪圓月淒淒。把酒問、天河橋可依?詠白蛇報許,仲姿泣婿,沉香救母,董永殤妻。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武曌三千男寵癡?梅香引,驀然迴首處,粉黛牆籬。
二姐在熊河住了一天,就到了縣城,因丹丹上學,急著坐火車趕迴去,一直到我送她迴天津,什麽也不稱唿我。女娃大了,可能改口再叫舅爹,顯得很尷尬吧。迴到縣城的家之後,不由再次陷入沉思……
那一年冬天,從東北迴來,家裏便多了位女娃兒。父母幫著領養有三個多月了,我迴到家時剛滿百日。
父親說見女娃兒可愛,便抱迴來了。
是鄰村一對夫婦生的第三個女兒,當時計劃生育政策甚嚴,為了傳遞“香火”,夜裏尋了我家,便把孩子“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