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玉是一種極具收藏和投資價值的玉種。它分為料石雕刻與原石收藏。料石雕刻名家輩出,工藝精湛,自不必贅言;而新縣玉的原石收藏,其一是具有極高的觀賞及把玩價值;其二是可作為上等玉料傳世,保值升值。在很多玉種勢微的今天,中國紅城新縣玉必將狂飆猛進,傲立於名玉之列。


    新縣玉種類——


    新縣玉從色彩上分類玉色豐富多彩,主色調為黃、紅、白三個色係,兼有黑、灰、綠、三彩、五彩、黑草金草等稀有品係。其中黃色係有帝王黃、柑橘黃、雞油黃、橙黃、麥皮黃、明黃、土黃色等;紅色係有雞血紅、朱紅、暗紅、醬紅、淡紅等;白色係多為山料,無沁色,全白或冰種、半透等。除單一玉色的玉料外,新縣玉還表現為兩種或多種玉色特征,新縣玉河籽料金包銀,表裏兩重天,內外若幹色。


    從新縣玉種水分類,新縣玉為隱晶質礦物集合體,主要由隱晶質石英組成,因其組織結構的不同,其玉質表現度亦各不相同。主要有類寶石種、冰種、黃冰種、皮凍種、微晶種、雪花種(雜糅質)、蠟石種、粗蠟種、細蠟、凍蠟種。


    新縣玉裏的珍品——水草玉


    玉石籽料在自然形成過程中產生的裂隙或氣泡,偶然摻雜進入了礦物質、火山灰、揚塵、腐殖質等雜質,經過岩漿擠壓高溫變質,形成了猶如湖泊河流中飄蕩的水草、山川自然風光一樣的紋理,婀娜多姿,蜿蜒纏繞,霧氣靄靄,故名水草玉。有黑色、金黃色、赭色等,內部景觀別致,有的像水草,有的像國畫山水, 如同傳統水墨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墨分五色,寫意奔放,雅致雋永,稀少、特殊,非常珍貴,因此越來越受藏家推崇。


    能形成水草玉的主要是新縣玉的山料與玉髓類。新縣水草玉手感微涼,表麵像塗了一層蠟,光滑潤澤,半透明到透明,摩氏硬度7,由於它是在熔融狀態下形成的玉髓結晶體,所以特別致密。玉質細膩明亮,玉中風景各異,水草圖型栩栩如生,草莖豐滿圓潤,枝葉之間清晰可見,草形自然逼真,以造型美麗簡潔者為佳。


    根據水草玉的草形與顏色的的不同,水草玉可分五種:幸運草(黑草)、富貴草(金草)、吉祥草(紅草)、風水草(風景草、轉運草)、以及由兩塊相似水草玉組合成的情人草。


    水草玉可滋養調和人體,有潤膚養顏之效,也是氣質美女的必備之物。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象征著堅貞永恆的愛情,是送給戀人示愛絕佳禮物。佩之有平安之意,更兼具避邪之功,因此也是小孩佩戴的首選。


    新縣玉水草不僅僅是高端飾品,極品的水草玉更是極具藝術價值的收藏品,天然形成的玉石因地理條件的不同,形成的品質也不同,內部景觀美麗絕倫的水草玉特受追捧。大塊的水草玉很少見,價值不菲。每一塊水草玉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市場上,帶有顏色、草形逼真、圖案精美的天然水草玉,也非常具有觀賞價值,而且較為少見,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按新縣玉料石質地分類。


    新縣玉分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


    新縣玉分布——


    新縣玉分布在大別山脈,白露河(淠水)、小潢河流域珍稀少見。其中有玉化木、剛玉、黃玉等珍貴的玉原石。


    大別山地處北緯30%左右的神秘地帶,地質結構複雜,具備多種出產玉石礦生成的天然條件,目前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有20多種,如金、銀、鐵、花崗岩、黃蠟石等。億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岩漿噴發造就了大別山玉石礦脈。同時也廣泛分布於江淮一帶。


    新縣玉與徽玉、麻城玉的形與質皆有異曲同工之妙。新縣玉擁有更好的玉石純性。


    在距今5500年的繁華的漢潢古道玉器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就發掘出由大別山玉所製作的精美玉器,可惜在文革中不知流失何地。


    新縣連康山在唐代也盛傳玉石文化,有詩為證——


    巉岩萬仞倚晴空,上與星台一氣通。日照奇園紅瑪瑙,天開品字玉芙蓉。若教桂闕蟾宮下,疑是冰壺玉界中。千古蓮塘清絕處,更無人臥最高峰。


    新縣玉開發——


    新縣玉質地硬脆,對玉雕工藝有著較高要求。質地細密、純淨清透,幾無雜質,無論拋光或啞光,效果極佳,細膩柔潤水滑,清亮靈動,上手觸心。王雕時把握其硬度,難於和田玉與翡翠,新縣玉的摩氏硬度為7.5-9,對雕工而言,加工過程中比雕翡翠費工。石英質地,高強的硬度注定其區別於軟玉和半石半玉類。


    新縣玉,也同樣有黃翡的質地。


    知道新縣玉者甚少,以至開發力度不夠,文化底蘊宣傳不足,以至開發受製,目前難以參與市場競爭。新縣玉目前原石的收藏升值潛力巨大,將是紅城新縣的一枝獨秀,耀眼的奇葩!


    這是我根據多年的探尋經驗,對新縣玉石的總結,但新縣最好的石頭,是無雜質的冰種黃凍石,雖非常稀有,可有緣者得之,河床裏還是偶爾能發現的。


    尋石留詩兩首:


    其一


    驟雨停飆不舍辭,蛙聲片片噪恬遲。清風一曲情難了,醉臥竹亭天地知。


    其二


    河中撈起石饃頭,粉色春花朵朵羞。料峭風兒無可奈,桌前放置不知憂。


    玉者,風格也。觀其韻,亦文化之操守。清心寡欲,品德之所鑒,修身之道也。夫處世兮,能知其味者,知己有幾人?


    144


    悠悠古道日月攜星辰歌青冊。峙峙雄關春秋與冬夏頌赤心。


    ?熊河——


    沿河上遊溝壑險峻,景色迷人,又有千年雄關山水(土門)關,還有三潭奇景——鐵水潭、山水潭、蔡潭。這裏山峰峭立,溪澗彈奏,喬木屏翠,鶯歌燕舞。瀑流峰澗磬,潭水迥山深。翠鳥林梢隱,幽香碓穀沉。鐵水潭清幽深邃,在高處俯視,如蛟龍遊穿於穀底山澗,伴著水聲,盎然派派勃勃生機。有時輕霧繚繞,輕紗漫披,又好似在雲中暢遊。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待到深秋落葉飄,巋巍峰嶺焰輝謠。借言墨客熊河美,青黛房炊彩澗燒。熊河夕照的美景,漫步於此處公路上,從山水電站至彭家寨下的土門關深潭,千年古熊河的夕陽,在大嶺山懸而未落之時,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夕下,斷腸人在天涯。”顯露的淋漓盡致。


    霞光映輝彩虹間,璀璨奪目湧金泉。滄桑古道源千年,仰頭悠尋林前雁。迎著河道下遊,正當夕陽西下時,那堰水被霞光染盡,輝映著山林。在熊河的堰壩上,被高高馬崗山延續下來、東邊陡峭橫向屹立的山嶺近距離的反映下,在西北風作用下的微波裏,如璀璨耀目的奇珍異寶在閃爍,如金色的湧泉向身前奔來。東西山林在河水的折射下相互輝映,那從遠古至今的夕照,不知讓多少來往商客、文騷墨客為之感歎。也許當年,土門關雷打石對岸金泉寺的由來,也是源於此故吧?在夕陽的餘輝中,那青磚黛瓦的古民居,千年的雄關古道,一排排南歸來迴盤旋的雁群,還有那古樸的鄉間自然風光。當晚上時吃著農家飯,喝著農家酒,住著農家房,這種自然的迴歸,又是怎樣一種漾蕩在心中淳實的鄉愁?


    春節前後,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光。喬木林的黃葉早已被北風卷盡,寂靜的山村在沉睡,嫋嫋的炊煙,隨風亂竄。河堰裏偶爾有一對野鴨在嬉戲,給遠處青黛的群山帶來縷縷生機。雪花漫天飛揚時,群峰的皚皚白雪,玉樹瓊花,讓人眼花繚亂。須晴日,那銀裝素裹的蜿蜒連綿的峰巒,分外妖嬈。而逢上正月十五送燈時下雪,那遠處月色星光下,映襯著一排排稀疏的燈盞,讓你很難分辨,是夕照之下白露河的金光閃爍?其“不知天上宮闕”、還是人間天堂?


    日月沉浮無數年,龍潭依舊泛星瀾。歸鄉次第少時夢,布穀聲聲送我還。


    當火燒雲在天邊呈現,我從古道上急促地往迴趕。


    轉過了峭立的曹康坳,醒目的雷打石依舊酣醉於沉潭,古柳靜靜地守護著這千年雄關。


    潭水依舊輝映著雲彩,青翠依舊輝映著沉潭,哨鳥依舊在青翠中跳躍。


    跳躍狂奔於古道的河邊,萋萋的芳草淹沒了我的下半身,石板路上留下瞬間細微的足震,潺汨的河水聲淹沒了過往的足音,洗禮著古老的滄桑,也傳承著這古老的風景。


    輕輕的我來了,正如我輕輕的去。我隻是一名過客,在歲月中劃過一道痕。


    風景依舊美麗,物是人非。歲月如這奔襲的河水,但我已從孩童逐漸變老。


    夕陽如火,夕陽如畫。踏著晚霞而來,迎著星月而去,就如那古道上悠遠的馬蹄聲,在歲月裏留下一點點印痕。正如我一樣,卻留不住過往的征程。


    悲歡離合的演繹,曆史在不斷地重複著。零落的記憶,如嵌在古道上的關隘,任風吹雨打,任霜襲冰封。而這古老的河、村莊、山川依舊。


    熊河的夕陽,依舊輝映著人間美景。而我,在窗外月朗星稀、清新甘露中入夢……


    清晨的金星朦朧地掛上了村梢,我背起行囊,帶著昨日的夢想,又踏上了征途。


    在古道上,又留下了,伴著悠遠的馬蹄聲中迴蕩的跑步聲……


    145


    那年五一,我迴到了熊河家中,第二天清晨,至周河看望嶽父,下午三點鍾,乘公交車迴到了縣城。在過山水關後,經過了破敗的雲母廠。


    兒時去雲母廠,那時八歲。讀小學二年級。


    幹農活的父親,那天早些迴至家裏,催母親早點做了晚飯,帶領哥哥姐姐興高采烈地去、雲母廠的大院,觀看露天電影《少林寺》,而母親自願留在家裏看家。那是分責任田第二年,一九八二年的夏天,記得那時家裏已經解決了溫飽,母親做的是手擀麵條。勤勞的父親帶領家人辛苦勞作之下,在分配東一塊,西一塊貧瘠的山地上和四畝二分田一年兩熟(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的責任田中,收獲了三千餘斤小麥。被饑餓傷害了感覺的母親,說看著小麥比看電影實在,不願意鎖門前往去看。


    過了寂靜而雄怖的山水關(土門關),轉過曹康坳,香木地的水車聲便隱去了,就望見了雲母廠大門內泡桐樹上,掛著嵌著黑邊白色的影幕。


    聽父親講述,雲母廠的房子是鬧文革時,群眾挖古墓磚蓋起來的,可惜了曹康坳蔡氏豪華的古墓群,被破壞貽盡,那些從三國時期至明未以前,深藏在地下曆代留傳下來的文物,大部分毀去,也落得去向不明。隻剩下雲母廠北大門東側五十米山坡下,古代修建的墓室通道依在。


    而雲母礦帶的開采,是在白雲山、北嶺馬崗山西嶺下、白露河支流對麵山嶺,在河道邊上山坡的地震斷裂層分界點以西,周河鄉與沙窩鎮交界處十八拐的山嶺中,在土門關(山水關)向南河西三百米處為礦帶中心。那年代開礦都是露天挖洞進行,屬淺層地表開采型,最深的礦洞從山坡斜進山體不足五十米深的距離。開礦的主力軍是城市下鄉的知青。而知青在一九八零年前迴城後,雲母廠也跟著閑置下來。


    附近土門壪的居民,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青壯年自發上山尋開雲母礦。那時的雲母片每市斤兩角二分錢,在熊河供銷合作社收購處,記憶中一位白發李姓的收購員,人們親呢稱其為“老白毛”,在那裏工作,專門稱村民挑來的礦片,一挑竹藍編織的筐裝雲母六十多公斤,也要賣上十幾元人民幣,在當時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那時的工錢才八角錢一天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事莫迴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道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道刀客並收藏往事莫迴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