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脈的靈魂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感知世態,悟識滄桑。人類正在行進的時間之中,持續地演繹著曆史。在曆史文明的時間之列,輝煌與曆史是相伴而生的,滄桑與曆史也是相伴而生的。不論是步履維艱,還是春風得意。皆在時間的負重之列充盈延漫。無論是名垂青史,還是了無痕跡。無論是愛憎分明,還是子虛烏有。不論是遭遇不測,還是備受淩辱。皆在時間的分量之列沉重至極。無論是耄耋之年,還是垂髫無知。無論是貴胄富賈,還是窮酸貧困。不論是無病呻吟,還是顧影自憐。皆在時間的流逝之列品鑒曆程……


    這就引牽了意味的潛識,用筆墨描募,用思維凝聚,用心靈澆灌的文字。


    無論是人間冷暖、悲歡曲直,還是世態炎涼——感悟滄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自從步入茫茫人世間,貪婪的欲望,深沉的痛苦,卑微的人生,希驥的情感,美好的理想,在憧憬的世界中而陶醉沉溺,九轉迴腸。


    於是有人吟唱—— “智慧有燈何日照,菩提無樹幾時栽?”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卻罪名”。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


    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在,時間演繹著人生,人生演繹著滄桑,滄桑演繹著曆史。


    筆墨鐫刻著滄桑,滄桑潛潤著靈魂,靈魂沉墜著精神,精神竄隱著文脈。時間,無論朝霞暮雲,日出日落,分分秒秒皆在記憶與描繪滄桑。


    人間正道是滄桑。山河哺育、大地澆鑄、海洋淬煉。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流雲出嶴,風卷潮湧,於世態也。


    讀書的時侯,首先觸及的是詩,一直是曆曆在目,銘刻於心——從“床前明月光”到“月是故鄉明”,從“國破山河在”至“乾坤日夜浮″,從“難於上青天”至“孤蓬萬裏征”,從“日暮鄉關何處是”至“萬裏長征人未還”……哪一句不浸蝕著詩人的壯誌毫情?哪一句不滲透著詩人的家國情懷?


    從曹孟德“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從辛棄疾“天下興亡多少事”至“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更讓人稱道的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讓多少男兒悱歎,讓多少巾幗揚眉。這一句吟嘯高唱,讓天地也感覺到了,她厚重的家國情懷。


    吟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後來讀了《漁夫》——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詩人的形象瞬間在揣思間偉大,其詩之意涵讓靈魂瞬間升華。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江東去浪滔盡”。曆史的長河中遠去了鼓角錚鳴,湮滅了春花秋月,衛青、李廣、嶽飛、梁紅玉、辛棄疾、鄭成功、熊廷弼、袁崇煥、鄧世昌、林則徐、張自忠……哪一位不是天之驕子?哪一位不是冊載青史的英雄豪傑?“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們的家國情懷哪一刻不是在激勵人心?他們的靈魂哪一刻不讓人感到偉岸而高大?


    曆史的洪流隨著時間而狂奔、成長、凝聚,從馬列主義至五四運動 ,從南昌起義至新中國成立,從“為中華而崛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站起來了”!秋瑾、魯迅、林微因、茅盾、葉聖陶、朱自清、鬱達夫、冰心、李大釗、蔡元培……哪一位詩人不象夜空的星星遙遠而深邃、璀璨而奪目?哪一位詩人不是卓越於當世、貢獻於未來?哪一位詩人的家國情懷不是厚重千鈞、置若泰山!


    詩人的襟懷、氣派、容量讓人深孚眾望、蹺指點讚。詩人懷著民族之大義,理想之追求,國家之擔當,視金錢如糞土,視名利如浮雲,品味詩人之靈魂,無時無刻不讓人感慨萬千。


    五千年文脈湧動,從詩經的歡吟至屈原的獨吟;從曹孟德的毫氣衝雲霄至杜甫的家國情懷;從孔孟之道至朱熹的理學;從“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至“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從大秦帝國至今天的中華。每一次社會進步,詩人每一次的瞬間蛻變,更讓靈魂升華。


    有人說,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是啊,誰不想葉落歸根?


    “雲閑忘出岫,葉落喜歸根”,


    “故鄉明月在,何日彩雲歸”。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行吟世間詩。寧化春風雨。


    唐詩宋詞元曲,文脈似詩人般的靈魂,無時無刻地引領著形象、呈現著形象,為人類的靈魂而光耀世界、宇宙而炫彩,讓靈魂一次又一次洗禮、在文脈的傳承中吟唱。


    130


    在讀書品味曆史之中,不僅品味曹操的筆墨文采,更喜歡手不釋卷的趙匡胤。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在三千餘年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宋朝的開國皇帝叱吒風雲的趙匡胤,在逐鹿中原之後建立宋朝,曆史稱之謂北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迴京後,恭帝被迫褝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麵。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迴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其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 趙弘殷的妻子杜氏傳說原是後漢皇帝劉知遠姑姑之女,劉知遠太原稱帝之後,定都開封,拜趙弘殷為節度使守洛陽,並以威攝後蜀,守護京師。少年時期的趙匡胤便嗜書如命,手不離卷的地步,聞好書而不惜重金。


    劉知遠在位時,趙弘殷命匡胤投郭威,後郭威殺隱帝滅後漢建後周,傳位至養子柴榮時,柴榮乃五代時第一明君,致力統一全國,然事與願違,柴榮病逝,這就讓城俯深沉的趙匡胤抓住了時機。


    趙匡胤耳聞目染,自小練得一身好武藝,廣交天下豪傑。陳橋兵變之後,逼迫登基半年時間的周恭帝禪位。消息傳至杜氏,杜氏良久輕聲隻講了一句話:“吾兒自小有鴻圖大誌也!由此可見杜氏的眼界之高遠,育教後人與常人無以倫比。


    趙匡胤共冊封了三位皇後,但真正葬於太廟皇陵的隻是原配孝惠皇後賀金嬋,入皇陵太祖永昌陵比鄰西南方位的永安陵。趙匡胤與之十六歲婚配,青梅竹馬,生亦同歡,死亦同穴。


    趙匡胤釆取謀士之言,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統一華夏,但三次出兵北漢有遼國支援皆未成功。至開寶九年(976)駕崩,而杜氏命其弟趙匡義(趙光義)繼位,以德高望重年長者為君,以五代曆代繼位君王失位之鑒,扞位宋朝江山。杜氏立了千秋之功。


    趙匡胤奪後周之後,定都汴京(開封),北可攻北漢,南可攻荊南,南平,南唐,吳越,西可攻後蜀。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趙匡胤勵精圖治,重文輕武,兩次杯酒釋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武將擁兵自重,自唐中期之後藩鎮割據的誤區。但之後平定北漢之時,武將心存猜忌,以至三次親征以失敗而終。後來帶給宋朝趙氏王室的軟弱無能也埋下伏筆。


    公元979年,趙光義(趙匡義)親征北漢,首先擊敗增援遼軍,後攻入太原,劉繼元降,北漢亡。隨後,趙光義毀晉陽,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冤案之—水淹晉陽城,貧苦百姓難得幸免於難。至此,宋朝實現了全國的基本統一。但版圖上越南(靜海軍)從此失去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從五代至宋初,後漢劉知遠,後周柴榮,北宋趙匡胤皆有鴻圖大誌,統一華夏,致力收複被石敬塘而割讓契丹(遼)的燕雲十六州,而都是壯誌未酬身先死。而隻有趙匡胤基本上統一了中原,為宋朝開創了豐功偉基三百餘年。


    在五代時期,由於戰亂頻發,英雄各領風騷,然江山易得,而治國則難。民生疾貧,百姓苦不堪言。而宋太祖順應民意,勵精圖治,少年時就手不釋卷,博聞多知,終成大業而名垂青史。


    五代時期,中原內亂,契丹逐浙壯大,而成立了遼國,後給北宋帶來了無盡的煩憂,從而帶來了各民族的整合與融洽又一次在曆史上創造了條件。


    131


    五代十國,雖然隻有短暫的五十幾個春秋,卻是一個充滿了戰爭和殺戮的混亂不堪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與故事的色彩斑斕的時代。就連“泰山石敢當”這一安放在房屋牆上鎮邪的神器,也是來自於這一時期的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傳奇故事。


    劉知遠先祖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因家道中落,後移居大別山今新縣沙窩鎮熊河村。為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後,更名為劉暠,史稱後漢高祖。後漢昌盛時,其疆域約為今天的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以及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他在位的時間雖然跨了兩個年頭,但實際卻不足一年,即後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至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他生於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駕崩於出征路上、後漢乾佑元年,終年五十四歲,葬於睿陵。


    後漢王朝雖僅有短短的四年時間,在曆史的浪花中曇花一現,但留下了劉知遠戎馬生涯的精典人生。也留下了他政治生涯中借力生力巧妙聰慧的傳奇佳話。


    劉知遠的一生,包括他的身世,他的婚姻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劉知遠小的時候,性格內向,寡言少語,為人沉穩莊重,不好嬉戲;他體質較弱,經常得病,所以他不喜歡舞刀弄槍。他的眼睛白多黑少,臉色呈紫黑,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由於生活困難,他不得已到現今沙窩鎮白雲山、東山腳下鮑家壪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去當上門的女婿,這種婚姻叫入贅,女婿叫做贅婿,其社會地位到了備受歧視的最底層。在一次牧馬時,因為馬踏壞了白雲山廟屬地的莊稼,被僧人捆綁起來,打了一頓。劉知遠不甘心這樣混一輩子,決定尋找時機,出去幹一番事業,這也就引出了後來劉知遠離家投軍,與李三娘悲歡離合淒美的愛情傳奇故事。


    《五代史》卻對劉知遠的婚姻作了更為充滿傳奇色彩的描述,說劉知遠年少時、因家貧,在(現今新縣白雲山)土門關投軍當了牧馬軍卒,在李氏員外牧馬時,邂逅李氏,遂生愛慕之情。劉知遠托人向李父求親,李父因劉家貧窮而拒絕。劉知遠便約請了幾位朋友,裝扮成強盜,乘夜到李家搶親,將 李氏搶走。李氏也沒有再反抗,一心一意地和劉知遠過起了清苦的日子。後來劉知遠以軍功升任河東節度使、封北平王、她也被封為魏國夫人。《新五代史》也有類似的記載。李氏為劉知遠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劉承訓、次子劉承佑、三子劉承勳。


    劉承佑便是後來的隱帝,民間傳言被權臣郭威殺死後,無頭屍偷運迴熊河,與其母李三娘葬於白雲山延綿山脈、東山腳下的大馬衝之中,並為其續了金頭顱,為其造了一百個墳。現今民間仍流傳著白雲山、東山嶺中埋葬著李三娘母子的陵墓。


    晚唐時期,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據太原。劉知遠離家投軍後,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唐明宗)部下為軍卒。由於作戰勇敢,被升為偏將,和石敬瑭一起共事。當李嗣源與後梁軍隊在黃河岸邊的德勝(今河南濮陽)激戰的時候,石敬瑭的馬甲突然斷裂,幾乎就要被梁軍趕上時,劉知遠將自己的馬換給了石敬瑭,自己則騎上石敬瑭的馬,掩護其後撤。劉知遠曾先後兩次在戰場不顧自己的生死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非常感激劉知遠在戰場上的舍命相救。於是在李嗣源繼位稱帝並任命他擔任河東節度使後,他就將劉知遠要到自己手下任職,擔任牙門都校,做了他的親信。


    在後唐末年,李嗣源的養子鳳翔節度使李從珂(後唐廢帝)起兵和後唐湣帝李從厚爭奪帝位時,石敬瑭領兵在土門關剛好碰到出逃的李從厚。李從厚要石敬瑭起兵幫助自己攻打李從珂,石敬瑭知道李從厚對自己也不信任,不願意答應,就和李從厚到屋內進行密談。李從厚的數十名隨從站在門外,準備一旦石敬瑭拒絕幫助就馬上動手將其殺掉。劉知遠為防備萬一,暗地裏派自己的貼身侍衛長石敢前去保護。


    石敢把鐵錘藏在衣袖之中,始終保護在石敬瑭的左右。當李從厚的隨從認為石敬瑭沒有真心保護李從厚的意思時,就抽劍向石敬瑭刺來,石敢拚命相救,掩護著石敬瑭躲進旁邊的一間屋子裏,用巨木將門擋住等待支援。當劉知遠聞訊帶兵救援時,石敢已經戰死。劉知遠將李從厚的所有隨從全部殺死,石敬瑭沒讓殺李從厚,而是派人將其囚禁起來。不久,李從珂派人將李從厚殺害。


    民間傳說石敢生於泰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其武藝超群,力大無窮。步入軍旅生涯後結識了劉知遠,並且戰爭中多次救過劉知遠,與其結為患難兄弟。聽爺爺講述,為保護石敬瑭陣亡後,劉知遠為了紀念他,在土門關軍營駐地石敢陣亡之地、現今熊河灣,為其陣亡的屋子牆壁上立了一塊青石碑,並刻下“泰山石敢當”,如今石碑仍存留。並且熊河村如今依然傳承著劉花園、劉畈的地名,以紀念後漢皇帝劉知遠曆史上輝煌的居住地。


    以後在民間越傳越神,講石敢為泰山石員外之女牡丹與仙人呂洞賓所生,法術為呂洞賓所傳援,為鎮妖之仙。


    在民間,房屋的牆角上經常見到“泰山石敢當”的字樣,作避邪擋災之用。其故事本起源於此,後來把“泰山石敢當”作避邪用的神器碑。“重於泰山″一詞源自司馬遷之《史記》,後來“泰山石敢當”也是“重於泰山”一詞的根由來源之一。


    這次,劉知遠憑借他過人的機智又救了石敬瑭一命。石敬瑭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又提拔他擔任了馬步軍都指揮使,成為兵馬總管。劉知遠治軍很嚴,對將士一視同仁,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很強,逐漸掌握了兵權。後來與石敬瑭發生了分歧,劉知遠開始了權力與軍權的控製,也開始了後漢王朝建國的曆程。


    曆史上後漢的風雲人物劉知遠,也是一位“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熱血男兒。他與新縣熊河村,也留下了讓後人遐思的淵源。


    132


    曆史人物之劉邦,漢代開國之封建帝王,也是一位謀略天下而知人善用的權謀家、政治家。


    劉邦(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195年),徐州豐縣人(古時沛縣)。漢朝開國皇帝。原名劉季,後更名劉邦。


    封建王朝曆史長河之中,毛澤東主席品論劉邦是最厲害的封建帝王。


    但我認為,劉邦的思想是想眾人所不敢想,為眾人所不敢為之智謀之囊。


    劉邦本務農,卻不願務農,整天遊手好閑,結交市井無賴,富商權貴。而立之年,在蕭何的幫忙之下在沛縣買到泗水亭亭長之職。秦始皇巡視天下,坐著豪麗的馬車,幾裏路的隨叢前唿後擁,行至泗水亭,劉邦在遠處山坡之上有幸見之,由感而讚歎:“大丈夫莫不過如此是也!”


    劉邦做了亭長之後,遇呂公來投沛城縣令,時呂公設宴邀賓,聘邀其好友蕭何主事,身無分文的劉邦卻說禮金一萬,超出常人十倍而上座。呂公好相麵,見其氣宇不凡,以女許之,這便是後來的呂雉皇後。幫助劉邦集財招糧,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礎。劉邦駕崩後,呂氏掌控天下十餘年,足見其手段之高明,城俯之深闊。這是後話,在此就不多言了。


    劉邦送瑤役去修秦始皇陵,而中途部分人跑了。劉邦無奈,盡數放之,卻在硭蕩山收買了人心,引出劉幫斬蛇之傳說。


    個人認為,劉邦思想與時俱進。放行徭役是萬般無奈之舉,這與平時其豁達開朗、隨機應變的性格相符。但斬蛇之說卻費了心機。隨便殺死了一條蛇,卻說是白帝之子,自己搖身轉變成了赤帝之子。此事也應與呂公有關聯。如果事件發生在現今社會,鬼才信呢!


    劉邦機緣巧合,時逢陳勝、吳廣起義,便在硭蕩山揭竿而起,又自命不凡為赤帝之子。奪下沛縣後,經呂公添油加醋,劉邦更是聲名顯赫。


    劉邦再一次與時俱進,投了楚。又西進蜀地而滅秦。形成了楚漢爭雄天下的局麵。後以弱勝強,逐鹿中原,平定天下。


    劉邦知人善用,馭人之術高明至極。劉幫最助力用對了三個人,其一蕭何,其二張良,其三韓信。


    劉邦招賢張良之後,議投楚,以壯聲威,順民意於天下。楚漢爭雄前期,屢戰屢敗,但劉邦循序漸進,知人善用,引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


    這裏講一下韓信,原是世家公子,因家道中落而生活寒磣,好讀書習武,但其誌向高遠,未成名前,受了跨下之辱而笑之,能屈能伸之大丈夫。但韓信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


    劉邦拜韓信大將軍之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置於亡地而後生,屢出奇兵而勝,四麵楚歌逼項羽自刎於烏江畔。


    劉邦為了攏收人心,這期間更為了平定天下,再一次審時矚世,封彭越,英布,韓信等為王。勇往直前地橫掃華夏。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堪改朝易主平天下!蕭何與張良全身而退,而異姓諸王麵臨了家破人亡的格局。


    劉邦最不放心的便是韓信,依蕭何與張良之計,奪其兵權,轉封為楚王,後降至淮陰侯,後來又貶為庶人。劉邦要殺韓信,但與韓信有盟約在先,又不能食言失信於天下。而呂後要立威於天下,扶惠帝登基,蕭何遣陳平用計擒之,呂後用布兜封、竹簽刺死,毀了劉邦與韓信之間“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夜,不見兵刃\"的盟誓。


    彭越,韓信被誅後,英布自知難逃被誅,便起兵反之,劉邦親征,因受箭傷過重,三個月後於農曆四月二十五日駕崩,葬於長陵。劉邦駕崩前,呂後問蕭何之後誰為宰相,劉邦議諫曹參,曹參之後用陳平與周勃。張良稟劉邦料事在先,知呂後必生異心,後果其所然,陳平,周勃力舉劉恆登位,開創了“文景之治”。


    從此呂後執政十餘載,休生養息,以安天下。


    一名布衣梟雄,從山坡上遠遠有幸觀望到秦始皇時,圓了他最初的夢想成為開國帝王。大丈夫處世兮,有如此鴻圖大誌,而終了卻夙願,夫複何求?


    “曆史上這些豐功偉績的封建帝王,誰不是傳奇的一生?誰不是不斷學習奮鬥的一生?你這麽沉迷於遊戲,真讓我有些失望啊孩子。”我遞給兒子看我的讀書筆記寸,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好好學習,我希望你努力考上縣重點高中,將來考上一所好大學,有個美好的未來。圓我沒有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事莫迴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道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道刀客並收藏往事莫迴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