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天竺區,阿育王朝,德裏城。


    年輕的阿育王看罷手中的華夏戰報,眼中流光溢彩,“這一次,華夏中原大地總算是要掀起一場硬仗了,好,很好!”


    以阿育王對帝王,對戰爭的理解,大夏跟大宋交戰到這一步,雙方已經不太可能妥協,唯有死戰到底。


    而這,勢必又將影響到秦、唐兩國的態度。


    “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正如歐陽朔猜測的那樣,阿育王是個非常有野心的帝王。三個月前,當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膽戰心驚地跟阿育王朝取得聯絡時,阿育王就意識到,這是阿育王朝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借機吞並吐蕃,王朝疆域將直接擴大一倍。


    這樣的誘惑,沒有哪位帝王能夠抵擋。


    阿育王根本沒有一絲猶豫,直接分兩批,非常“慷慨”地往吐蕃王朝輸送了三十萬大軍。在跟大夏飛熊軍交戰的過程中,又先後增兵二十萬。


    如此也就意味著,阿育王朝足足在吐蕃布置了五十萬大軍,已經超過了吐蕃王朝本身的軍隊數量。


    為了減輕吐蕃王朝的後勤負擔,阿育王甚至不惜從國內調集糧草。


    阿育王如此不惜血本地支援吐蕃,當然不會存什麽好心。所謂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雙方實力對等的基礎之上,而阿育王朝的軍隊是吐蕃軍隊十倍之多,雙方實力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也就意味著吐蕃王朝是在引狼入室。


    等到鬆讚幹布發現這一點,為時已晚,進駐吐蕃王城邏些城的阿育王朝大軍,已經悄悄控製了城池要害。


    “請神容易送神難!”


    李靖是位經驗豐富的大將,在發現吐蕃王朝軍隊的貓膩之後,沒有急著進攻,隻在邊境安營紮寨,密切窺視敵軍,悄悄打探敵軍底細。


    眼見如此,鬆讚幹布曾跟阿育王提過,說“吐蕃危機已經基本解除,感謝阿育王朝的援助,此大恩,吐蕃必銘記於心。”


    潛台詞,就是希望阿育王朝撤掉一部分大軍。


    對此,阿育王卻裝聾作啞,以“勞師遠征,需就地休整,補足物資”為由,繼續在吐蕃王朝駐紮。甚至於說,阿育王還調遣五十萬大軍在邊境駐紮,隨時都可以殺進吐蕃王朝境內。


    得到消息,鬆讚幹布這才真正意識到不妙,卻又束手無策,弱小的吐蕃王朝夾在大夏跟阿育王朝兩大巨鱷之間,注定隻能成為犧牲品。


    而阿育王揮動的屠刀,遠比鬆讚幹布預想的要果決。


    六月二十八日,就在大夏鴻臚寺再次向大宋派出使節團時,阿育王朝再次向吐蕃王朝增兵五十萬,直接控製吐蕃王朝。


    鬆讚幹布,成了阿育王朝事實上的“傀儡”。


    阿育王的謀劃不可謂不毒辣,前番派出的援軍,不僅控製了邏些城,而且借此機會,在吐蕃向導的引領下,摸清了整個吐蕃王朝的地理信息。


    再加上兩軍“並肩作戰”,讓阿育王朝大軍對吐蕃完成了事實上的滲透。


    吐蕃之變,因為行事隱秘,暫時還不為外界所察,就連歐陽朔都不知道,就在六月底,大夏西境已經潛伏著一頭猛獸。


    …………


    六月二十九日,大宋王朝,襄陽城。


    歐陽朔發出的“七日限降令”,在大宋朝野掀起軒然大波,朝廷上下立即分成兩派,一派主降,一派主戰,很有“北宋特色”。


    主降派不用說,自是畏懼大夏兵鋒,不想陪著殉葬。


    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連對抗大夏最堅決,擁有七十萬大軍的大周王朝,麵臨大夏的進攻都不戰而降,更遑論弱上一籌的大宋了。


    “我們也是不想讓大宋生靈塗炭。”主降派大臣如是說。


    主戰派以武將為主,理由也很簡單,“還沒開打就投降,還有點骨氣嗎?就算投降了,大夏也會看不起我們。”


    可惜在大宋,武將是最沒話語權的。


    真正的決定權在文官集團,在大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同樣很矛盾,一方麵,他放不下帝王的驕傲跟尊嚴,更放不下這份好不容易攢下的基業,投降,既不甘心,也低不下這顆頭顱。


    可是不降,就有滅族之危。


    趙匡胤絕不會懷疑夏皇的決心,真要到不可開交之境地,夏皇拿他趙匡胤的人頭祭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換做是趙匡胤,他也會這麽做。


    進退兩難的趙匡胤,陷入進退兩難之中,無奈之下,他派出使節,前往秦、唐兩國,征詢秦始皇跟唐太宗的意見。


    如果降,那就三國一起降,麵子上也過得去一點;如果不降,兩國就不能因為被大夏軍監視,就心安理得對作壁上觀,眼睜睜看著大宋覆滅。


    “覆巢之下無完卵,還請兩位細細思量,大宋滅亡之日,就是秦、唐兩國覆滅之時。與其屈辱投降,不如戰個痛快!”


    趙匡胤說的慷慨激揚,真正目的,不過是想讓秦唐兩國,給大宋分攤一點壓力,內裏真正的想法跟盤算,隻有他自己清楚。


    “但願有用吧!”趙匡胤在做最後的掙紮。


    …………


    荊楚行省,荊州郡。


    看罷陛下軍令,羽林軍統領徐達喝道:“來人!”


    “在!”


    “召集諸將,升帳議事!”


    “諾!”


    不管大宋文武百官如何爭吵,在接到陛下命令,要求半月之內攻克大宋之後,大夏三路大軍迅速行動起來。


    陛下在軍令中說的很清楚,三路大軍,哪一路最先攻克襄陽城,朝廷重重有賞。羽林軍、湘江軍跟虎賁軍雖然屬於三大體係,卻誰也不服誰。


    “在軍中,強不強,不看部隊出身,隻憑戰功!”


    對羽林軍而言,這一場大戰意義更是不一般。


    一則這是統領徐達投效大夏以來,打的第一場大戰,在名將雲集的大夏軍,徐達非常需要通過此戰,證明他無愧於大將軍銜,無愧於陛下的重用。


    二則羽林軍是一支新軍,正需要通過這一戰,完成內部磨合,檢驗平時訓練成果,真正將來自各部的軍卒,揉成一個整體。


    用徐達的話來說,“本帥希望,此戰過後,軍中再沒有晉軍、明軍、隋軍之分,我們有且隻有一個稱唿——羽林軍將士。”


    羽林軍負責的左翼是最危險的一路,因為他們不僅要對抗宋軍,還要隨時防備,唐軍越境而來,對他們實施攔截。


    正是如此,歐陽朔才將此重任交給徐達。


    當天,徐達就在全軍進行了總動員,揚言要不惜一切代價,拔得頭籌,攻克襄陽,揚羽林軍之威。


    幾乎在同時,中路的湘江軍跟右翼的虎賁軍,都進行了類似的動員,七十萬大夏軍猶如一群猛虎,對大宋禁軍展開獠牙。


    滅宋之戰,瞬間進入最激烈的對決。


    …………


    七月三日,中路軍湘江軍,率先建功。


    下午四時,經過一天半的鏖戰,在城內暗樁的配合下,在湘江軍統領張須陀的親自指揮下,大軍終於攻克丹陽城,斬首三萬餘人,取得丹陽大捷。


    作為前領地主城,丹陽城不僅是大宋第二大城池,也是大宋南麵最堅強的堡壘,跟北麵的襄陽城互為援助,構成大宋基石。


    在丹陽城,大宋駐紮著十五萬禁軍,而且儲備大量糧草,正是宋軍狙擊大夏軍北上,最重要的一個橋頭堡。


    奈何丹陽城本就是春申君勢力範圍,經營近六年之久,雖然被迫移交給大宋,春申君在丹陽城依然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此番湘江軍能順利攻克丹陽城,正是得內應之助。


    否則的話,憑借丹陽城堅固的城防,再加上十五萬大宋禁軍駐守,即便以張須陀之能,想要攻克丹陽城,至少也需要一周時間。


    大夏軍僅用一天半時間就攻克丹陽城,給了大宋朝廷以當頭棒喝。


    消息傳到襄陽,大宋朝廷再次震蕩不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網遊之全球在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笙簫劍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笙簫劍客並收藏網遊之全球在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