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張合依循著皇帝張循係統外掛所推演出的信息,在裏海以北的草原上帶領著北方軍區的部隊,追蹤拔都爾所統率的奄蔡騎兵主力之時,在遙遠的裏海南岸,帕提亞帝國已經率先領略到了華朝鐵騎那如風暴般席卷而來的無盡威勢。


    華朝的幾路大軍猶如下山的猛虎,以雷霆萬鈞之勢,對帕提亞帝國發起了全麵而猛烈的進攻。每一支軍隊都如同鋒利的劍刃,切割著敵人的防線,所到之處,敵寇望風而逃,無不震顫於華朝的強大攻擊力之下。


    華朝西部軍區的數萬大軍,與阿爾達希爾麾下那融合了自有精銳與歸降之士共計十萬之眾的大軍,從四個方向推進,不斷攻城略地。


    唯獨印度洋艦隊所屬的海軍陸戰隊未曾深入內陸腹地,而是堅守著海岸線縱深100公裏左右的地域。


    四路大軍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勢如破竹,於短短三個月的征程中,將帕提亞帝國東部與南部的廣袤領土盡數納入華朝的版圖之中,其速度之快,戰果之豐,令人歎為觀止。


    盡管還有些許城鎮暫時幸免於戰火,但這並非因為它們擁有堅不可摧的防禦,而是因其地理位置偏遠,偏離了華朝大軍的主攻線路,加之對整體戰局影響甚微,故而未被立即占領接管。


    盡管帕提亞帝國坐擁後世所稱的伊朗高原,地勢險峻,自然環境對行軍作戰構成了極大的挑戰。然而,麵對華朝那超越時代的武器裝備與精妙絕倫的戰術策略,帕提亞的守軍仿佛置身於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之中,他們的抵抗顯得如此無力,根本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攔截行動。


    於是,從東到南,帕提亞帝國的每一座重要城鎮、每一處戰略關隘,逐一淪為了華朝的囊中之物,見證了華朝軍事力量的輝煌與帕提亞帝國的無奈落幕。


    太平卅一年(224年)七月初,驕陽似火,阿爾達希爾統率的十萬鐵騎,在曆經無數場鏖戰之後,終於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肥沃而遼闊的土地盡數收入囊中。他們的腳步並未因此停歇,而是繼續向前,勇猛地踏入了紮格羅斯山脈那崇山峻嶺之間。


    阿爾達希爾巧妙地利用山脈的天然屏障,將帕提亞帝國首都埃克巴坦那城西部山區的各條交通要道悉數封鎖,猶如鐵鎖橫江,徹底切斷了帕提亞國王阿爾達班向西逃亡的退路,為華朝西部軍區與帕提亞首都決戰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基礎。


    與此同時,華朝西部軍區的三支大軍如同三條巨龍,在廣袤的西亞大地上蜿蜒前行,它們或橫掃平原,或攀登山嶺,所到之處,無不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終於,這三路大軍在紮格羅斯山脈東部的山腳下勝利會師,抵達了帕提亞帝國首都——埃克巴坦那城下。這座古老而輝煌的城市,見證了無數帝國的興衰更迭,而此刻,它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華朝的將士們,目光如炬,戰意高昂,他們準備以雷霆萬鈞之勢,對這座象征著帕提亞帝國權柄與榮耀的都城發起最後的衝刺。這場即將到來的決戰,不僅將決定帕提亞帝國的命運,更將深刻影響整個西亞乃至世界的格局。


    實際上,帕提亞帝國的國王阿爾達班,在深感華朝鐵蹄步步緊逼、帝國危在旦夕之際,早已向羅馬帝國發出了急切的求援信號。他深知,華朝那野心勃勃、欲圖一統全球的宏偉藍圖,對於像他帕提亞以及羅馬帝國這樣消息靈通、實力雄厚的國家而言,早已不是秘密。


    阿爾達班明白,一旦帕提亞帝國轟然倒塌,那麽下一個輪到的,無疑將是羅馬帝國。華朝那銳不可擋的征服之勢,絕不會因為羅馬的遙遠或強大而有所收斂。因此,他試圖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羅馬帝國派兵援助於他,一起抵抗華朝大軍的西進。


    羅馬帝國在收到阿爾達班的求援後,並非無動於衷。羅馬的皇帝亞曆山大·塞維魯也確實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也曾有過出兵相助、共抗華朝的念頭。


    然而,現實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原來,華朝的南海艦隊與南方軍區,正如同兩把鋒利的利劍,一邊在阿拉伯半島上揮舞,所向披靡;一邊則分兵進攻西奈半島,直逼埃及尼羅河中下遊地區。


    這些地域皆是羅馬帝國環繞地中海的珍貴領土,它們不僅地理位置優越,更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交通樞紐,盡管彼時尚未有蘇伊士運河的便捷通道,但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物資的中轉與流通量依然龐大,使得這些地區經濟繁榮,富庶一方。


    對於羅馬帝國而言,這些領地不僅是財富的源泉,更是其地緣政治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因此,羅馬不惜重兵把守,尤其在埃及與西奈半島,與華朝軍隊形成了緊張的對峙局麵,兵力分配已然捉襟見肘,難以抽調去遙遠東方援助帕提亞帝國。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羅馬與帕提亞之間長久以來的領土爭端與曆史積怨。兩國間的世仇,如同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雙方之間。


    而羅馬帝國內部的***勢,也對此產生了深遠影響。攝政女王莫米婭,以其鐵腕手段掌控著帝國的實權,她的決策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與短期利益考量。部分元老院成員同樣目光短淺,他們非但未能看到帕提亞若亡,羅馬將獨木難支的危機,反而幸災樂禍,認為帕提亞的覆滅是其咎由自取,是對羅馬長期以來威脅的報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年僅16歲、並無多大實權的皇帝亞曆山大·塞維魯提出派兵援助帕提亞的提議時,卻遭遇了無情的拒絕。他的聲音,在權力的殿堂中顯得如此微弱,無法撼動那些被私利與偏見蒙蔽了雙眼的決策者。


    最終,羅馬帝國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支援帕提亞,這一決定,不僅讓帕提亞帝國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也為羅馬帝國自身的未來埋下了隱患。


    羅馬帝國拒絕派兵支援的消息,讓帕提亞的國王阿爾達班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仿佛四周皆是密不透風的黑暗,將他緊緊包圍,令他感到自己已走到了命運的窮途末路。


    但那份深植於心的帝國榮耀與國王特權,如同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斷灼燒著他的靈魂,絕不允許他輕易地向華朝低下高貴的頭顱,將這份沉甸甸的祖宗家業輕易拱手讓人。


    如今,華朝的軍隊已如烏雲壓境,兵臨城下,而西部山區更是被叛將阿爾達希爾的鐵騎牢牢封鎖,逃生之路已被徹底斬斷。麵對這絕境,阿爾達班的心中卻湧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決絕與瘋狂。他決定,既然無法逃脫,那便索性放手一搏,哪怕隻是短暫的輝煌,也要讓自己的名字鐫刻在曆史的篇章中。


    於是,在華朝大軍即將抵達的前夕,七月初四日,阿爾達班舉行了一場空前盛大的登基大典。他身著華服,頭戴皇冠,在萬眾矚目之下,莊嚴地宣布自己為帕提亞帝國的皇帝。這一刻,他仿佛真的成為了這片土地至高無上的主宰,即便知道這是帝國最後的狂歡,他也要盡情享受這份屬於皇帝的榮耀與尊嚴。


    哪怕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他也要讓世人記住,帕提亞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曾以皇帝之名,傲然屹立於世間,不比羅馬帝國、華朝的統治者稱號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