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那波濤洶湧的噴赤河後,呂布所統帥的華朝大軍,猶如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而過。每一座試圖阻擋其步伐的城市,每一道看似堅不可摧的關隘,在華朝大軍那威力無窮的大炮轟鳴之下,紛紛化為齏粉。


    大軍所過之處,塵土飛揚,硝煙彌漫,無人能擋,許多城市與關隘都是望風而降。


    征途中,華軍還隨隊帶上了一批精明強幹的官員、訓練有素的城防軍以及嚴謹公正的巡捕。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征服,更重要的是建設與治理。


    每當一座城池被攻克,這些官員便迅速接手,開始實施一係列旨在穩定民心、促進社會發展的政策。他們給當地的底層奴隸、百姓分配房屋土地,讓他們從世代的貧困與剝削中解脫出來,成為了自己土地的主人。


    同時,對於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大月氏貴族奴隸主,華朝軍隊給予了堅決的打擊,徹底打破了原有的不平等秩序,使得正義與公平的光芒照耀在這片土地上。


    華朝的這一係列舉措,無疑贏得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著對華朝大軍的感激之情。他們知道,是這支來自遠方的軍隊,為他們帶來了新生。


    而華朝也以一種包容的姿態,接納了那些主動投降歸附的大月氏官員和將士,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繼續為國家效力的機會,並大力宣傳大月氏也是華夏民族,貴霜帝國也屬於大中華文化圈的說辭。


    這種說辭能大幅降低大月氏官員百姓的抵抗之心,進一步鞏固華朝在大月氏地區的統治基礎,也展現了華朝作為一個大國的氣度與智慧。


    當然,對於那些頑固不化、堅持要與大月氏共存亡的分子,華朝則展示了其嚴厲的一麵。通過公開公正的審判,將這些頑固分子的罪行公之於眾,然後執行死刑。


    這種恩威並施的策略,既體現了華朝對主動歸附者的尊重,也彰顯了打擊頑固分子的決心。


    隨著華朝西部軍區大軍在大月氏境內的連連勝利,其勢如破竹的態勢讓整個中亞地區都為之震動。


    周邊各國,無論是與大月氏接壤的康居、驩潛國、大益、帕提亞(安息)帝國,還是隸屬天竺的西薩特拉普王朝、摩臘婆部落、古寧陀王國、身毒王朝等,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不安。


    他們看到,華朝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擴張著其在中亞的領土和地盤。


    盡管華朝對外宣稱,對大月氏的軍事行動僅僅是對其當初援助大宛的報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背後隱藏著華朝對中亞乃至更廣闊地域的雄心壯誌。


    麵對華朝的強勢崛起,這些國家紛紛采取措施,加強國防,征兵備戰,以防不測。同時,他們也試圖通過外交途徑,向華軍提出質詢,表達對於其入侵大月氏、給中亞帶來戰爭和混亂的擔憂。


    然而,華軍的迴應卻異常簡潔而強硬,稱大月氏本就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其統一大月氏的行動屬於內部事務,與外界無關。對於那些試圖插手幹涉的國家,華軍毫不客氣地警告他們,不要引火燒身,否則華軍的兵鋒所指,必將讓一切化為烏有。


    這樣的迴複,雖然簡單粗暴,卻也清晰地傳達了華軍的態度和立場,讓那些原本想要幹涉的國家不得不三思而後行。


    麵對華朝的強硬態度,周邊各國雖然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他們深知,與華朝在軍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任何正麵的對抗都將是徒勞無功的。誰都害怕自己一旦派兵援助大月氏,就會成為華軍下一個進攻的目標。


    畢竟,大月氏援助大宛的先例已經擺在那裏,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大月氏”。因此,盡管他們內心充滿了對華朝擴張的擔憂和不滿,卻也隻能選擇默默觀望,希望大月氏能替他們擋住華朝擴張的步伐。


    即便是大月氏國內,麵對華朝的進攻,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部分人認為應該堅決抵抗,保護自己的家園;而另一部分人則看到了華朝帶來的變革與機遇,主張順應時勢,歸附華朝;還有一部分人則想逃跑,遁入深山老林躲藏。


    大多數月氏貴族尚未親眼目睹過華軍步槍大炮的恐怖,他們依然沉浸在過往的榮耀與自信中,堅信憑借著巴格拉姆深處興都庫什山中的地理優勢和堅不可摧的城牆,足以抵擋住華軍的侵襲。


    他們叫囂著要與大月氏共存亡,誓死守護這片祖輩傳下來的土地。在他們看來,華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後勤線漫長,補給困難,隻要能夠堅守住巴格拉姆,耗盡華軍的銳氣與物資,最終必能迫使其退兵。


    還有部分人知道僅憑巴格拉姆一城之地難以抵擋華軍的淩厲攻勢,因此他們提出放棄巴格拉姆,向興都庫什山內逃亡,尋找山林深處的避難所,如同當初的蔥嶺、無雷兩國國王那般,隱姓埋名,以求自保。


    然而,這個提議並未得到廣泛的支持,因為蔥嶺、無雷的覆滅如同一個沉重的教訓,提醒著人們,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最終隻能迎來更加殘酷的結局。


    還有一個投降派,領軍人物則是令人意外的國王波調。在人們的印象中,國王應該是英勇無畏,誓死保衛國家的象征,而波調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歸附華朝。


    波調的選擇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近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華朝的先進工業產品如潮水般湧入大月氏,波調作為國王,自然搶先享受到了最多的便利與奢華。從衣服鞋子到先進的工業產品,從華麗的首飾到豐富的書籍,華朝的文化與科技讓波調深深折服。


    另外,在華朝華夏民族、大中華文化圈的宣傳下,波調自認為祖上也是發源於河西走廊的羌族先民,與華夏民族有著不解之緣,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


    這種認同感讓他在麵對華朝軍隊時,多了一份親切與敬畏。他覺得,與華朝軍隊死磕,不僅打不贏,還容易死。因此,不如投降歸附算了,免得生靈塗炭,還能保全自己的家族權勢。


    然而,波調的投降主張並未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許多貴族奴隸主依然沉迷於過去的特權與地位,他們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與財富,更不願臣服於一個外來的王朝。


    在他們看來,波調的投降是懦弱的表現,是對祖先榮耀的背叛。他們堅持要與華朝死磕到底,用鮮血與生命扞衛自己的尊嚴與利益。


    這種分歧與爭執,使得大月氏的內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一方麵,以波調為代表的投降派試圖說服眾人,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避免無謂的犧牲;另一方麵,以貴族奴隸主為代表的頑固派則堅持抵抗到底,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


    兩股力量在巴格拉姆城內激蕩碰撞,使得這座古老的城池充滿了緊張與不安。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朝大軍的逼近無疑加劇了局勢的緊張。每一次華軍的前進都仿佛是在向大月氏人宣告著戰爭的臨近,每一次炮火的轟鳴都仿佛是在敲打著大月氏人的心房。


    麵對這前所未有的危機,大月氏人將何去何從?是選擇頑抗到底,還是選擇投降歸附?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著大月氏的未來,更關乎著每一個大月氏人的命運與選擇。


    波調作為這個國家的國王,他深知自己的決定可能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與唾棄,但他也堅信,隻有選擇和平與歸附,才能讓大月氏避免一場浩劫,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但是,分散的權力,讓波調無法統一意見。甚至,他所代表的歸附派,還是少數派,還說不過主戰派。


    麵對朝堂之上那些意見分歧嚴重的大臣和將領,他深感力不從心。他知道,自己無法以一己之力統一所有人的意見,更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壓製那些反對他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波調隻能選擇妥協和無奈的策略。


    “你們要打就去打吧,”波調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但又不失威嚴,“我授權你們跟華軍大戰一場。如能打贏華軍自然更好,打不贏的話,你們就不能阻止我與華軍議和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那些主張抵抗到底的大臣和將領們,紛紛露出驚愕與憤怒的神色。他們沒想到,國王竟然真的會說出這樣傷士氣的話。


    這在他們看來,無疑是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背叛。他們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悲壯之情,仿佛看到了“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的淒涼景象。


    然而,波調也有自己的苦衷。他深知,大月氏的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他作為國王,雖然地位尊貴,但並未完全掌握實權。大臣們各自為政,手握重權,他的決策往往受到諸多掣肘。而且,根本打不贏華軍,因此他才想投降。


    好在大月氏的國王集權程度並不高,大臣們確實擁有不小的權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決策。因此,當波調做出妥協後,大臣們並沒有完全失去鬥誌,反而開始積極籌備抵抗華軍的計劃。


    最終,大月氏的丞相阿史鐵勒和大將軍狄翼挺身而出,他們憑借自己的威望和智謀,成功整合了首都巴格拉姆周邊的二十多萬大軍。這些軍隊被駐紮在巴格拉姆和附近的兩個衛星城裏,互為犄角之勢,準備堅守陣地,消耗華軍的武器彈藥和人員士氣,等待華軍自行退兵。


    阿史鐵勒和狄翼深知,與華軍正麵交鋒無異於以卵擊石。華軍的武器先進,戰術靈活,人數雖少但戰鬥力極強。因此,他們並沒有想過要擊敗華軍,而是將目標定在了拖延時間、消耗華軍上。


    他們希望通過堅守陣地、避其鋒芒的戰術,讓華軍在長時間的消耗戰中逐漸失去優勢,最終不得不選擇退兵。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阿史鐵勒和狄翼等人還製定了詳細的應對之策。如果華軍像攻打大宛貴山城那樣選擇圍城不攻、消耗巴格拉姆的糧草資源,他們也有相應的辦法來應對。


    巴格拉姆扼守了大月氏進入天竺的道路,是通往天竺的關隘所在。隻要大月氏能夠扼守住巴格拉姆,就相當於保護了天竺各國免受華軍的威脅。


    基於這一戰略考量,大月氏一邊整軍備戰、加固城防,一邊遣使前往天竺各國,威脅他們必須提供支援。使者們向天竺各國闡述了利害關係:如果巴格拉姆城破,天竺也將整個暴露在華軍的兵鋒之下;而如果大月氏能夠守住巴格拉姆,那麽天竺各國就能繼續享受和平與安寧。


    這一招陽謀確實高明,天竺各國雖然與大月氏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糾葛和矛盾衝突,但在麵對共同的敵人——華軍時,他們不得不放下成見、團結一致。畢竟,如果讓華軍順利攻占巴格拉姆並進而威脅到天竺的安全,那麽對於天竺各國來說將是滅頂之災。


    因此,在天竺各國的權衡利弊之下,他們最終選擇了與大月氏合作。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提供人員、糧草等支援,共同扼守巴格拉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