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朝國慶閱兵式的盛大舉行,那軍容強盛、莊嚴宏大的場麵,如同一幅壯麗的畫卷,緩緩展開在世人麵前。雄偉的洛陽黃河大橋竣工,更是如一座豐碑,屹立在黃河之上,見證了華朝工程技術的輝煌成就。


    這兩大盛事,如同春潮般湧向四周,波及至那些或遠或近、或大或小的國家與部落,在一些華朝商人有意無意的宣傳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歸附思潮。


    華朝的強盛,猶如一麵明鏡,映照出周邊小國的貧弱與渺小。那些曾經自視甚高的國王與部落首領,在華朝的輝煌麵前,不禁感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


    在這股浪潮中,部分眼光獨到的中下層商人與渴望更好生活的老百姓,成為了這股歸附潮流的先驅。他們想象著,若能成為華朝的一份子,或許就能擺脫當前的困境,迎來一個全新的開始。


    他們向往著華朝那令人羨慕的文明成果與生活質量,渴望著能夠在這片繁榮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國家的國王與部落首領而言,歸附華朝並不是一個輕易能夠做出的決定。


    他們享受著無上的尊榮與特權,一旦放棄獨立,歸順華朝,意味著他們將失去這些特權,甚至可能屈居人下。


    這對於習慣了高高在上的他們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然而,在這眾多猶豫不決的國王或部落首領之中,移支國王沙米爾卻成為了一個例外。


    他的王位,是在上一任國王不幸遇難於匈奴之手後,由華朝助力複國才得以繼承的。因此,他對華朝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和依賴。


    移支國,這個遠離絲綢之路的小國,曾因試圖借匈奴之力洗劫鄰國蒲類國而招致滅頂之災,國王一家被殺,人口銳減至兩千餘人,國家元氣大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沙米爾繼位後,麵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民心渙散的國家。他深知,如果不做出改變,移支國將永遠無法擺脫貧困與落後的困境。同時,上一任國王引狼入室招至大災的決定,也讓沙米爾家族的威望受到了嚴重打擊,沙米爾的國王位置並不穩當,暗地裏暗潮湧動。


    當使臣帶迴華朝國慶閱兵式的盛況與華朝日益強大的消息時,沙米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明白,歸附華朝或許能夠為他和移支國帶來一線生機。


    經過數月的權衡利弊,他最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歸附華朝,以換取更加安定的生活。


    沙米爾召集了最親信的幾位大臣,進行了一場密議。在昏黃的燭光下,沙米爾緩緩道出了自己的決定。會議室內頓時陷入了一片寂靜,隨後是激烈的討論。


    大臣們或憂慮,或擔憂,心思不一。他們擔心歸附華朝後,移支國會失去獨立地位,王室的特權也會受到削弱。


    然而沙米爾卻堅定地認為,歸附華朝是移支國唯一的出路。他耐心地解釋了自己的想法,並承諾會盡力爭取華朝的支持與保護,以確保大家的原有利益不受太大損害。


    反而,在華朝的保護下,他們和家族的人身安全才能得到保護,不會被未來不知哪裏冒出來的反叛者殺死,並跟隨華朝一起,將家族延續下去。


    在沙米爾的堅定意誌下,大臣們最終達成了一致,決定向華朝遞交國書,表達歸附之意。


    國書的撰寫過程異常謹慎,沙米爾親自參與了國書的起草工作,他既表達了移支國對華朝的仰慕與歸附的決心,又巧妙地提出了希望華朝能夠給予一定支持與保護的請求。


    這份國書不僅承載著移支國的未來命運,更寄托了沙米爾對移支國的責任感。


    當這份承載著移支國未來命運的國書被精心封裝,交由特使之手,踏上前往華朝京城洛陽的漫長征途時,沙米爾的心中既有釋然,也有忐忑。他期待著華朝的迴應,也擔心著未知的未來。


    太平十一年(204年)三月,春意盎然之際,華朝京城洛陽,皇宮內,張循正端坐在龍椅之上,批閱著堆積如山的奏折。當那份來自遙遠西域的國書被呈到他麵前時,張循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是難以掩飾的喜悅。


    移支國的主動歸附,不僅是對華朝實力的認可,更是其外交策略的一次重大勝利。張循深知,這背後離不開華朝強大的國力和威望的支撐。


    他當即派遣吏部、戶部重臣攜帶聖旨與豐厚賞賜,前往西域,正式接收移支國的軍政大權,並宣布移支國正式成為華朝的一部分。


    為了彰顯華朝的大國風範與對歸附國的關懷,張循還特批了大量物資與工程機械,準備援助移支國的重建工作。


    他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幫助移支國迅速恢複元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進一步鞏固華朝在西域的影響力。


    《華夏旬報》《司隸日報》等各大報紙在頭版頭條位置,以大篇幅報道刊登了移支國主動歸附華朝的盛況。報道中詳細描述了國書的遞交過程、張循的喜悅之情以及華朝對移支國的規劃。


    同時,還不乏對移支國地理位置、曆史文化背景的介紹,以及對華朝此舉深遠意義的解讀,這些報道迅速在華朝民眾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他們紛紛讚歎華朝的包容與強大,對移支國的歸附表示熱烈的歡迎。在街頭巷尾,人們熱議著這個話題,他們期待著華朝能夠繼續擴大影響力,為更多的國家與部落帶來和平與繁榮。


    在華朝的官員中,移支國的歸附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一些官員認為,這是華朝外交策略的成功體現,應該繼續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聯係,推動更多的國家歸附華朝。


    而另一些官員則擔心,過多的歸附國家可能會給華朝帶來管理上的困難和經濟上的負擔。然而,這些擔憂並未影響張循對移支國歸附的喜悅與歡迎。


    因為張循來自後世,知道領土的重要性,他不會因為經濟負擔而拒絕一個主動歸附的國家。


    隨著移支國歸附華朝的消息傳遍西域,一股前所未有的變動之風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興起。華朝對移支縣的大力扶持,不僅迅速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極大地提升了華朝在西域的影響力。


    附近的蒲類國、車師國、卑陸、東且彌、交河國等小國的百姓,親眼目睹了移支縣的巨變,心中不禁生出了羨慕與向往。


    他們開始私下議論,是否自己的國家也應該考慮歸附華朝,以換取同樣的發展機遇與和平生活。一些有遠見的小國國王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思考著主動歸附華朝可能造成的得失。而青藏高原上的羌族各部落,也同樣感受到了這股來自東方的強大吸引力。


    整個西域乃至青藏高原,人心開始浮動,歸附華朝的想法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生根發芽。


    移支國的歸附,不僅是華朝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更是西域乃至更廣闊地區曆史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它標誌著華朝的影響力與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經達到了能讓他國主動歸附的程度。


    這也為那些渴望發展與和平的小國與部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


    在未來的日子裏,隨著華朝對歸附地區的持續扶持與治理,移支縣的原有麵貌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曾經破敗不堪的建築將被重建,那些曾經貧困潦倒的人民將過上富足的生活。


    而那些曾經猶豫不決的小國王與部落首領們,也將逐漸認識到,歸附華朝,或許是他們能夠為自己和臣民爭取更好待遇的機會。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或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曙光的照耀下,緩緩拉開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