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遼的威名在西域傳頌之時,華朝的中原大地卻正遭受著一場巨大的洪災侵襲。太平七年(200),那是一個本應平靜無波的年份,卻因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而變得波瀾壯闊。


    自太平七年(200年)七月中旬起,長安、洛陽、兗州、青州等黃河沿線的地區便陷入了連綿不絕的暴雨之中。那雨,如同天空破了個口子,無盡的水流傾瀉而下,將大地淹沒在了一片澤國之中。所有的室外工作都被迫停止,人們隻能望著那肆虐的洪水,心中充滿了無助與恐懼。


    自占領洛陽後便一直致力於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皇帝張循,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深知,盡管自己早已通過係統預見並做出了諸多防範,但這場暴雨的猛烈程度還是讓人壓力山大。


    通過係統的精準預測,張循迅速調集了洛陽軍區、北方軍區、東部軍區的軍隊,以及各郡縣的城防軍、三班衙役,甚至老百姓自發組織的誌願者,共同投入到抗洪搶險的戰鬥中。他們冒雨堆砌防洪堤,用竹籃裝泥土,一筐又一筐地堆砌、加固著那搖搖欲墜的河堤。


    在最近幾年持續不斷的土改和惠民政策引導下,華朝的老百姓對朝廷的認可度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他們願意聽從朝廷的號召,積極參與到搶險救災的行列中。那些平日裏默默無聞的農民、工匠、商人,此刻都化身為抗洪的勇士,用他們的雙手和汗水,共同守護著這片家園。


    然而,洪水的兇猛超乎想象。七月底,部分河段的水位已經超過了原古黃河的河岸線,開始蔓延到沿岸的各個縣城村莊。那些曾經繁華的村落,此刻已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在朝廷和軍隊的組織下有序撤離,但仍有數十萬舍不得離家出走、頑固到死活不聽朝廷號令的老百姓被困在了災區。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朝廷迅速成立了抗洪搶險救災領導小組,由內閣大臣兼戶部部長陳宮親自擔任組長,負責抗洪救災工作的安排調度。


    張循更是親筆撰寫了詔文《團結一心、共度災難》,號召抗洪搶險的將士們要竭盡全力搶救災民。他告訴大家,這是一場和平年代的戰爭,洪水就是他們的敵人,必須戰勝它!


    《華夏旬報》作為華朝的官方報紙,每十天便更新一次抗洪搶險的最新進展。全國上下其他沒有遭受災難的地區,都被中原大地的洪災所牽動。他們深知,中原是人口最多、糧食產量最大的地區,是華朝的基本盤。中原遭受這麽大的災難,實在令人揪心。


    於是,不少其他地區郡縣的官紳商賈老百姓開始組織救災物資往災區送。他們紛紛伸出援手,表達著全國一心的團結之情。這其中當然有張循命令《華夏旬報》寫文章故意引導、激發華夏民族團結一心氣氛的原因在裏麵。但更多的,還是那些淳樸善良的百姓們對同胞的深切關懷和無私援助。


    八月中旬,暴雨已停,黃河水位終於穩定了下來。但此時洛陽新修的防洪大堤也差點兒被淹過,實在危險至極。黃河沿岸盡是綿延數裏的難民房,大人小孩哭聲一片,場麵極為悲壯。


    然而,災難並未就此結束。盡管水位穩定了下來,但那些被困在災區的老百姓仍然麵臨著生存的挑戰。他們急需食物、藥品和幹淨的飲用水。於是,朝廷調撥和各地捐獻的救災物資陸續抵達黃河沿岸,被迅速分配到災民手中。同時,朝廷還嚴禁喝生水,以防止大災之後可能爆發的大疫。這一觀點被朝廷宣傳得深入人心,即使再渴,大家也避免喝生水。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仲景、華佗等名醫帶著數百名弟子和醫學院學生深入災區。他們不畏艱難困苦,對有可能產生的瘟疫和其他病情進行有效治療和防控。他們的到來,為災區人民帶來了生的希望。


    八月下旬,隨著上遊洪水的消停,河水也開始慢慢退迴河道中。地麵開始恢複幹燥,老百姓也開始迴歸故土,重建家園。這時,工部、商部等部門也派上了用場。他們調集了大量的新型工程機械、鋼筋混凝土和救災物資抵達災區,加速了災區重建的速度。


    在那些工程機械的轟鳴聲中,一座座堅固的水泥磚瓦房拔地而起。年底之前,被洪水淹沒過的區域已經全部建成了新型的水泥磚瓦房。老百姓們住進了比之前更好的房子,他們麵朝洛陽方向,叩謝聖恩,感謝上天給他們派來了一個比任何朝代都更重視老百姓的好天子。


    然而,在這場災難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總有那麽一些人,他們以為張循的神機妙算是傳說、是虛構,於是鋌而走險,侵吞救災物資。這些人最終都被張循揪了出來,並受到了法律的嚴懲。其中還有被執行死刑的,這不僅在老百姓心中刷了一波好感度,也大大地震懾了一番其他官員。


    太平七年的中原抗洪救災,不僅證明了軍隊在中央指揮下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也證明了華朝軍民團結的重要性、實戰性。在這場災難中,軍人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守護著這片家園。


    張循深知,這場災難雖然已經過去,但留給人們的教訓卻是深刻的。他借此機會推出烈士製度,對那些在這次救災過程中犧牲的軍人予以崇高的敬意和表彰。這一製度的推出,不僅在全社會養成了更加尊重軍人的氛圍,也為將來全麵出擊、征服全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些犧牲的軍人中,有的是剛剛入伍的新兵蛋子,有的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麽是忠誠、什麽是擔當、什麽是為人民服務。他們的名字被永遠地刻在了曆史的豐碑上,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


    而那些軍人的家屬們,在得知自己的親人被追封為烈士後,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深知,這份榮譽不僅是對自己親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軍人群體的讚譽。他們為自己的親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支持軍隊、支持國家的決心。


    在這場災難後,華朝的老百姓們變得更加愛戴軍人,也更加知道了這支軍隊是真的愛民如子。他們對參軍的熱情也因此高漲了很多,許多人紛紛報名參軍,希望能夠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