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奪取江陵之後,黃忠深思熟慮,留下智勇雙全的樂進,統率精銳兩萬扼守這座江畔重鎮,以防江水南岸的武陵、零陵、長沙等郡的地方割據勢力興兵救援襄陽。
隨後,黃忠親自率領餘下的三萬雄師,浩浩蕩蕩向北進發,一路上幾乎未遇阻礙,輕鬆攻占了防衛空虛的當陽縣。繼而,大軍繼續向東北方向挺進,直至抵達漢水邊陲的戰略要地——藍口聚。
此刻,黃祖、張允與劉琦正率部駐紮於此,全力抵禦著呂布麾下八萬大軍的渡河企圖。然而,黃忠大軍的突然出現,如同天降神兵,迫使黃祖等人不得不忍痛放棄渡口,退守至河中的戰船之上,企圖憑借戰船的靈活優勢,繼續阻擋呂布的渡河之路。
然而黃忠與呂布皆非等閑之輩,雙方不謀而合,分別派遣精兵沿漢水兩岸北上,沿途利用火箭點燃戰船,讓江夏水師的戰船頗有損失。黃祖無奈之下,隻能遠離藍口聚,繼續向北敗退撤迴襄陽。
如此一來,呂布的大軍在黃忠的巧妙掩護之下,終於順利跨越了漢水天塹。兩軍合流,兵力驟增至十一萬之眾,氣勢如虹,直指襄陽城下。
與此同時,零陵太守劉度與長沙太守劉磐心急如焚,紛紛派遣援軍北上,意圖支援襄陽。然而,荊州的主力部隊早已集結於襄陽,劉度、劉磐所能調動的兵力有限,各自不過萬餘之眾。
即便零陵太守劉度派出了麾下猛將邢道榮,卻也在樂進堅守的江陵與張遼水軍的雙重阻擊下,止步於江水之南,無法跨越雷池一步。
江水滔滔,天塹難越,加之兵力懸殊,劉度、劉磐隻能空自歎息,無力迴天。
至於武陵、桂陽兩郡的太守,眼見襄陽即將陷入南北夾擊的絕境,竟選擇了作壁上觀,連虛情假意的支援都未曾派出。
他們心中早已斷定劉表政權行將崩潰,紛紛做好了歸順華朝的打算。一旦襄陽失守,他們便將毫不猶豫地投入華朝的懷抱。
隨著江夏、江陵兩大重鎮和漢水要塞藍口聚的相繼淪陷,襄陽這座古城已然陷入了華朝二十萬鐵騎南北合圍的絕境之中,空氣仿佛凝固,沉重得令人窒息。
襄陽城內,往昔的繁華與安寧被一種難以言喻的詭異氛圍所取代,每個人心中都壓著一塊巨石,難以釋懷。
劉表麵對此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守襄陽,誓與城池共存亡。他的子女親屬,無論情願與否,皆需隨他共赴國難;文聘、黃祖等一班忠心耿耿的武將,更是毫不猶豫地站到了他的身邊。
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如文聘在南陽的挫敗,劉琦在江陵的失利,黃祖、張允在江夏的倉皇逃竄,都使得他們的威望大打折扣。但有他們的支持,劉表也不是完全孤立無援的。
然而,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並非所有人都願意以卵擊石。
蔡瑁、蒯越、韓嵩、伊籍等人,雖未公然倡言投降,但私下裏,他們已通過各種微妙的語言和暗示,尋找著與自己誌趣相投的同僚,暗中籌謀如何歸順華朝,以求保全自身的官位與家族血脈。
他們深知,若頑抗到底,戰後等待他們的將是嚴苛的審判與無情的斬首;反之,若能在這場動蕩中適時轉向,為華軍攻破襄陽貢獻力量,則或許能以功抵過,保住性命,甚至繼續在新朝為官。
這樣的先例在華朝並不鮮見。
畢竟,華朝初立,急需構建一套全新的官僚體係,以替代那些因堅守漢朝舊忠而被剔除的宗親與文臣武將。
蔡瑁等人若肯歸降,無疑將成為新朝急需的人才,繼續仕途的希望極大。在荊州即將易主,劉表的統治行將終結的殘酷現實麵前,他們隻能選擇將個人與家族的損失降至最低,以求在這改朝換代之際求得一線生機。
襄陽,這座承載著劉表多年心血與夢想的城池,其內部的局勢遠比表麵看起來要複雜得多。
盡管荊州治所的襄陽,城中遍布著劉表精心布置的密探,對城中的風吹草動都了如指掌,蔡瑁、蒯越等人的暗中串聯自然也逃不過他的密探偵查。
但偵查到了又如何?
人家隻是尚在密謀階段,還未有實質上的叛變動作,劉表敢提前發難嗎?
這些人並非孤家寡人,他們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家族勢力。
以蒯越為例,他不僅是劉表麾下的重要謀士,更是蒯家的重要成員。
若劉表貿然將蒯越拿下,甚至處以極刑,那麽自他入荊以來一直堅定支持他的蒯良,又將如何自處?劉表還能否信任蒯良,敢不敢繼續任用他,都成了棘手的問題。
同樣,蔡瑁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作為荊州水師的統帥,蔡瑁的威望與影響力不容小覷。
若劉表真的對蔡瑁下手,那麽荊州水師是否會因此離心離德,甚至倒戈相向?再者,蔡瑁的姐姐是劉表的後妻,深受其寵愛,而蔡瑁的幾個弟弟、子侄,也都在荊州軍中擔任要職。一旦劉表對蔡瑁動手,這些家族成員是否也要一並清除?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如同棘手的刺,讓劉表難以抉擇。他深知,一旦處理不當,襄陽城內必將爆發一場血腥的內訌。而在這個外有強敵、內憂重重的時刻,任何一絲的動蕩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劉表望著窗外的襄陽城,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自己的兵力本就遠遠不如華朝,若再因內訌而自亂陣腳,給華朝可乘之機,那麽襄陽的淪陷,將隻是時間問題。到那時,自己多年的心血與夢想,都將化為泡影。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打開城門,向華朝投降,或許還能為自己和家族爭取到一線生機。
但身為劉氏皇族宗親的驕傲,讓劉表不會開城投降,反而要竭盡全力去抵擋華軍的進攻。
就在這襄陽城風雨飄搖、人心惶惶之際,黃祖與文聘並肩踏入劉表的書房,臉上帶著幾分決絕與隱秘的興奮。他們聲稱,經過兩人商議,已共同構思出一條清除叛徒的詐降之計。
黃祖,這位昔日江夏郡的守將,以其對水師的深刻理解與掌控力,成為了此計的關鍵。他主動請纓,提出要親自去接觸蔡瑁、蒯越等暗中圖謀投降的官員,表麵上與他們同流合汙,實則是在暗中搜集並確認所有有意投降華朝的名單。
利用自己在水師中的威望與影響力,黃祖計劃在關鍵時刻發動突襲,清除這些潛在的叛徒,並順勢接管荊州水師的指揮權,將其與江夏水師合並,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水上力量。
合並後的荊州水師,將擁有超過六萬水兵,以及數千艘裝備精良的戰船,這樣的規模,結合襄陽城中文聘掌握的陸軍,還有繼續與華朝周旋的可能。
即便襄陽城最終難以堅守,他們也能憑借這股強大的水上力量,順漢水南下,遁入廣袤無垠的雲夢澤,與華朝軍隊展開遊擊戰,尋找反擊的機會。
劉表聽完此計,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但隨即又被深深的疑慮所取代。他最為擔憂的,便是黃祖的真實意圖。這位昔日英勇的將領,是否真的願意為了荊州而戰,還是說他也會成為背叛者中的一員,與蔡瑁等人一同投向華朝的懷抱?
劉表深知,一旦黃祖也倒戈相向,荊州兩大水師將徹底淪陷,自己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連棄城逃跑都成了奢望。
然而,當劉表迴想起黃祖與江東孫氏家族的宿怨——黃祖曾在多年前射殺了孫策之父孫堅,而此刻孫策正和趙雲一起率領大軍屯於北城外,他不禁暗自揣測,黃祖即便投降,恐怕也難以在孫策那裏得到善終。
這份宿怨,或許能成為黃祖效忠於他的最後防線。
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掙紮,劉表最終決定相信黃祖,也相信文聘的忠誠。他授權黃祖執行這一計劃,讓他假意與蔡瑁、蒯越等人勾結,實則是在掌握足夠證據後,將這些叛徒一網打盡,同時接管荊州水師,為即將到來的決戰做好最後的準備。
這一決定,不僅是對黃祖的信任,更是對荊州未來的賭博。
如果黃祖不忠誠於他,或者計劃敗露,被蔡瑁等人得知,那襄陽城恐怕就要難免經曆一場血雨腥風了。
隨後,黃忠親自率領餘下的三萬雄師,浩浩蕩蕩向北進發,一路上幾乎未遇阻礙,輕鬆攻占了防衛空虛的當陽縣。繼而,大軍繼續向東北方向挺進,直至抵達漢水邊陲的戰略要地——藍口聚。
此刻,黃祖、張允與劉琦正率部駐紮於此,全力抵禦著呂布麾下八萬大軍的渡河企圖。然而,黃忠大軍的突然出現,如同天降神兵,迫使黃祖等人不得不忍痛放棄渡口,退守至河中的戰船之上,企圖憑借戰船的靈活優勢,繼續阻擋呂布的渡河之路。
然而黃忠與呂布皆非等閑之輩,雙方不謀而合,分別派遣精兵沿漢水兩岸北上,沿途利用火箭點燃戰船,讓江夏水師的戰船頗有損失。黃祖無奈之下,隻能遠離藍口聚,繼續向北敗退撤迴襄陽。
如此一來,呂布的大軍在黃忠的巧妙掩護之下,終於順利跨越了漢水天塹。兩軍合流,兵力驟增至十一萬之眾,氣勢如虹,直指襄陽城下。
與此同時,零陵太守劉度與長沙太守劉磐心急如焚,紛紛派遣援軍北上,意圖支援襄陽。然而,荊州的主力部隊早已集結於襄陽,劉度、劉磐所能調動的兵力有限,各自不過萬餘之眾。
即便零陵太守劉度派出了麾下猛將邢道榮,卻也在樂進堅守的江陵與張遼水軍的雙重阻擊下,止步於江水之南,無法跨越雷池一步。
江水滔滔,天塹難越,加之兵力懸殊,劉度、劉磐隻能空自歎息,無力迴天。
至於武陵、桂陽兩郡的太守,眼見襄陽即將陷入南北夾擊的絕境,竟選擇了作壁上觀,連虛情假意的支援都未曾派出。
他們心中早已斷定劉表政權行將崩潰,紛紛做好了歸順華朝的打算。一旦襄陽失守,他們便將毫不猶豫地投入華朝的懷抱。
隨著江夏、江陵兩大重鎮和漢水要塞藍口聚的相繼淪陷,襄陽這座古城已然陷入了華朝二十萬鐵騎南北合圍的絕境之中,空氣仿佛凝固,沉重得令人窒息。
襄陽城內,往昔的繁華與安寧被一種難以言喻的詭異氛圍所取代,每個人心中都壓著一塊巨石,難以釋懷。
劉表麵對此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守襄陽,誓與城池共存亡。他的子女親屬,無論情願與否,皆需隨他共赴國難;文聘、黃祖等一班忠心耿耿的武將,更是毫不猶豫地站到了他的身邊。
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如文聘在南陽的挫敗,劉琦在江陵的失利,黃祖、張允在江夏的倉皇逃竄,都使得他們的威望大打折扣。但有他們的支持,劉表也不是完全孤立無援的。
然而,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並非所有人都願意以卵擊石。
蔡瑁、蒯越、韓嵩、伊籍等人,雖未公然倡言投降,但私下裏,他們已通過各種微妙的語言和暗示,尋找著與自己誌趣相投的同僚,暗中籌謀如何歸順華朝,以求保全自身的官位與家族血脈。
他們深知,若頑抗到底,戰後等待他們的將是嚴苛的審判與無情的斬首;反之,若能在這場動蕩中適時轉向,為華軍攻破襄陽貢獻力量,則或許能以功抵過,保住性命,甚至繼續在新朝為官。
這樣的先例在華朝並不鮮見。
畢竟,華朝初立,急需構建一套全新的官僚體係,以替代那些因堅守漢朝舊忠而被剔除的宗親與文臣武將。
蔡瑁等人若肯歸降,無疑將成為新朝急需的人才,繼續仕途的希望極大。在荊州即將易主,劉表的統治行將終結的殘酷現實麵前,他們隻能選擇將個人與家族的損失降至最低,以求在這改朝換代之際求得一線生機。
襄陽,這座承載著劉表多年心血與夢想的城池,其內部的局勢遠比表麵看起來要複雜得多。
盡管荊州治所的襄陽,城中遍布著劉表精心布置的密探,對城中的風吹草動都了如指掌,蔡瑁、蒯越等人的暗中串聯自然也逃不過他的密探偵查。
但偵查到了又如何?
人家隻是尚在密謀階段,還未有實質上的叛變動作,劉表敢提前發難嗎?
這些人並非孤家寡人,他們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家族勢力。
以蒯越為例,他不僅是劉表麾下的重要謀士,更是蒯家的重要成員。
若劉表貿然將蒯越拿下,甚至處以極刑,那麽自他入荊以來一直堅定支持他的蒯良,又將如何自處?劉表還能否信任蒯良,敢不敢繼續任用他,都成了棘手的問題。
同樣,蔡瑁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作為荊州水師的統帥,蔡瑁的威望與影響力不容小覷。
若劉表真的對蔡瑁下手,那麽荊州水師是否會因此離心離德,甚至倒戈相向?再者,蔡瑁的姐姐是劉表的後妻,深受其寵愛,而蔡瑁的幾個弟弟、子侄,也都在荊州軍中擔任要職。一旦劉表對蔡瑁動手,這些家族成員是否也要一並清除?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如同棘手的刺,讓劉表難以抉擇。他深知,一旦處理不當,襄陽城內必將爆發一場血腥的內訌。而在這個外有強敵、內憂重重的時刻,任何一絲的動蕩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劉表望著窗外的襄陽城,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自己的兵力本就遠遠不如華朝,若再因內訌而自亂陣腳,給華朝可乘之機,那麽襄陽的淪陷,將隻是時間問題。到那時,自己多年的心血與夢想,都將化為泡影。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打開城門,向華朝投降,或許還能為自己和家族爭取到一線生機。
但身為劉氏皇族宗親的驕傲,讓劉表不會開城投降,反而要竭盡全力去抵擋華軍的進攻。
就在這襄陽城風雨飄搖、人心惶惶之際,黃祖與文聘並肩踏入劉表的書房,臉上帶著幾分決絕與隱秘的興奮。他們聲稱,經過兩人商議,已共同構思出一條清除叛徒的詐降之計。
黃祖,這位昔日江夏郡的守將,以其對水師的深刻理解與掌控力,成為了此計的關鍵。他主動請纓,提出要親自去接觸蔡瑁、蒯越等暗中圖謀投降的官員,表麵上與他們同流合汙,實則是在暗中搜集並確認所有有意投降華朝的名單。
利用自己在水師中的威望與影響力,黃祖計劃在關鍵時刻發動突襲,清除這些潛在的叛徒,並順勢接管荊州水師的指揮權,將其與江夏水師合並,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水上力量。
合並後的荊州水師,將擁有超過六萬水兵,以及數千艘裝備精良的戰船,這樣的規模,結合襄陽城中文聘掌握的陸軍,還有繼續與華朝周旋的可能。
即便襄陽城最終難以堅守,他們也能憑借這股強大的水上力量,順漢水南下,遁入廣袤無垠的雲夢澤,與華朝軍隊展開遊擊戰,尋找反擊的機會。
劉表聽完此計,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但隨即又被深深的疑慮所取代。他最為擔憂的,便是黃祖的真實意圖。這位昔日英勇的將領,是否真的願意為了荊州而戰,還是說他也會成為背叛者中的一員,與蔡瑁等人一同投向華朝的懷抱?
劉表深知,一旦黃祖也倒戈相向,荊州兩大水師將徹底淪陷,自己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連棄城逃跑都成了奢望。
然而,當劉表迴想起黃祖與江東孫氏家族的宿怨——黃祖曾在多年前射殺了孫策之父孫堅,而此刻孫策正和趙雲一起率領大軍屯於北城外,他不禁暗自揣測,黃祖即便投降,恐怕也難以在孫策那裏得到善終。
這份宿怨,或許能成為黃祖效忠於他的最後防線。
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掙紮,劉表最終決定相信黃祖,也相信文聘的忠誠。他授權黃祖執行這一計劃,讓他假意與蔡瑁、蒯越等人勾結,實則是在掌握足夠證據後,將這些叛徒一網打盡,同時接管荊州水師,為即將到來的決戰做好最後的準備。
這一決定,不僅是對黃祖的信任,更是對荊州未來的賭博。
如果黃祖不忠誠於他,或者計劃敗露,被蔡瑁等人得知,那襄陽城恐怕就要難免經曆一場血雨腥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