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幽州城內外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風聲和遠處隱約可聞的馬蹄聲打破了這份寧靜。
袁紹父子及高幹率領數千親信騎兵悄然出城,向著居庸關的方向疾行而去,大多數的步兵都被他們拋棄了。
在草原上,步兵是沒用的,還浪費糧草,並拖慢行軍速度。
帶著滿腔不甘與無奈,策馬於夜色之中,遠離幽州城後,袁紹迴望南方,那裏曾是他權傾一時的舞台,如今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袁紹眼中閃過一抹複雜的光芒,既有對故土深深的不舍,亦有對往昔輝煌的無限追憶。北上的馬蹄聲異常沉重,也代表了大家內心的迷茫與擔憂。
草原茫茫,前路未知,未來是繼續蟄伏圖謀再起,還是就此沉淪於邊疆的遼闊與孤寂?這份沉重,如同天上厚重的雲層,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趙雲和公孫度的威脅,讓他們隻能繼續北行,身後是逐漸遠去的故土和未知的命運。他們的前方,則是茫茫北疆,以及那既充滿誘惑又危機四伏的鮮卑之地。
在這場逃亡與求生的旅途中,袁紹父子不僅要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時刻提防著來自華軍的追擊與內部的分歧。
他們帶出來的這些所謂親信騎兵,可不一定都是願意心甘情願陪他們去草原上風霜露宿吃苦的。現在除了高幹外,又沒什麽領兵將領,袁紹隻能叮囑幾個兒子,一定要看好士卒,但有逃兵,定斬無赦。
公孫度自然不知道他的功勞已經飛了,在連續說降了右北平郡、漁陽郡兩名太守後,他終於趕在趙雲之前抵達了薊縣城下。
結果還沒等他攻城,薊縣守軍就打開城門投降了。一問才知道,原來袁紹等人已經在兩天前的半夜逃離了幽州城。但去哪兒了,大家不知道,隻知道是從北門離開的,大概率是從居庸關出去,逃往草原了。
公孫度大失所望,好在有拿下幽州城的功勞,也不算太虧。接收了幽州城防後,公孫度派人找船去接應?水河南岸的華軍,不料南岸卻沒多少人,隻有一名華軍騎兵營長帶著數百名騎兵渡河來接收薊縣。
這時公孫度才了解到,趙雲早已率軍沿?水河北上,到上穀郡找地方渡河追擊袁紹父子等人去了。
不過,公孫度不太看好趙雲,因為草原茫茫,很難追得上,最後估計是無功而返的多。
他卻不知道,趙雲已經得到了最新的皇帝手諭,指示了趙雲怎麽追擊。
實際上,趙雲才是最了解皇帝張循神機妙算能力的人,因為當年就是他跟隨張循一起,僅用一千騎兵就打敗了南匈奴和鮮卑的兩萬聯軍,然後吞並並州全境的。
因此,趙雲執行起張循的手諭命令來,那是一點兒都不打折扣,哪怕張循此時遠在昌邑。
袁紹並不知道張循有外掛,但他也聽說過華朝皇帝神機妙算的傳說,因此逃跑的時候也非常小心。
為了擺脫趙雲的追擊,袁紹精心策劃了一場迷霧重重的逃亡策略。
他下令部隊在離開居庸關後,不循常道,而是故意繞行於崇山峻嶺之間,利用複雜的地形來迷惑追兵。沿途,袁紹更是頻頻分兵,每支小隊都攜帶假的輜重與旗幟,向不同的方向逃跑,並故布疑陣,吸引追兵去追那些小隊,他則謹小慎微地抹除痕跡後再往某個方向逃。
袁紹的意圖,自然是要讓趙雲誤入歧途,最好永遠追不上他,為他們爭取到寶貴的逃亡時間。
他卻沒想到,這些小隊根本吸引不了趙雲。有張循的外掛在,趙雲能直接找到袁紹的行軍方向,根本不用理會疑兵之計,直線追蹤而來,行軍速度比袁紹等人還要快得多。
夜幕降臨,微風習習,草原上的星辰仿佛也在見證這場智勇的較量。袁紹坐在臨時的中軍大帳內,火光映照著他緊鎖的眉頭。
他深知,僅憑這些殘兵敗將,想要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長久躲藏無異於癡人說夢。於是,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在他心中悄然成型——尋求鮮卑人的幫助。
鮮卑,這個北方草原上的強大部落,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其力量不容小覷。雖然分為諸多部落,自身也不團結,但隻要找到最近的一支,說服對方收留,一起對付華朝追兵,是有可能擺脫困境,並在草原上立足的。
袁紹心中盤算,若能說服宇文鮮卑的首領宇文末那出兵相助,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甚至借此東山再起。他秘密派遣使者,攜帶重金與書信,穿越茫茫草原,向宇文鮮卑王庭求援。信中,袁紹以昔日的恩情與未來的利益為誘餌,承諾若得鮮卑相助,定將共謀中原,共享榮華富貴。
然而,袁紹雖有一連串的謀劃,卻未能料到趙雲手中握有華朝皇帝親賜的手諭。這手諭不僅詳盡描述了袁紹等人的逃亡路線,更透露出他們可能尋求外援的意圖。
趙雲憑借這份手諭,如同掌握了敵軍的命脈,他並未被袁紹的迷惑戰術所擾,反而以驚人的洞察力,直接選擇了最為直接且有效的追擊路線,如同一把鋒利的劍,直指袁紹的逃亡核心。
與此同時,趙雲也深知鮮卑部落的複雜性與變數,他暗中派遣斥候監視鮮卑動向,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宇文鮮卑部,首領宇文末那接到袁紹的求援信後,金銀收了,但對袁紹的求援信卻嗤之以鼻。
當年鮮卑的一支,魁頭部,聽信了南匈奴須卜骨的蠱惑,前去劫掠並州,結果被如今的皇帝張循和將領趙雲打得大敗虧輸,一直逃到漠北才撿得一命。
現在張循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實力強大。而現在追擊袁紹的,又是當年和張循一起打北狄聯軍的趙雲,宇文末那瘋了才要去與趙雲,與華朝為敵。
因此,宇文鮮卑的態度就是保持中立,並扣押了袁紹的密使,等華朝來問的時候就會交給華朝,免得這些使者又去找其他的部落幫忙,給華朝添亂,也給所有鮮卑族人帶來災禍。
最終,當袁紹滿懷希望地等待著鮮卑援軍的到來時,卻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被趙雲追上了,他不斷分派出去的小股疑兵似乎根本沒起作用。
距離昌邑差不多八九百公裏的草原腹地,趙雲遠遠望見袁紹殘部紮營於一片低窪之地。馬超、韓遂等隨軍追擊的將領圍繞在趙雲身旁,眼中閃爍著對勝利的渴望與對袁紹殘兵敗將的不屑。
“皇上有令,務必在此處全殲袁紹餘孽,以絕後患。韓遂率兩千人繞過營寨,去後麵防止對方逃跑,馬超隨我衝殺敵營。”趙雲沉聲下令,聲音雖輕,卻如雷鳴般在眾人耳畔迴響。
隨著趙雲一聲令下,韓遂率兵繞行堵截逃兵,趙雲和馬超則率領六千騎兵如潮水般湧向袁紹營地。馬蹄聲震天動地,塵土飛揚,遮蔽了半邊天空。
等袁紹發現趙雲竟然已追了上來並開始衝殺,頓時麵如死灰,心知已至絕境,但仍負隅頑抗,指揮親信死忠列陣迎戰。
戰鼓擂響,兩軍交鋒,刀槍劍戟交相輝映,喊殺聲震耳欲聾。趙雲一馬當先,銀槍如龍,所過之處,敵將紛紛落馬。馬超則憑借其無雙勇力,揮舞長槍,所向披靡,袁紹次子袁熙在其猛攻之下,不及招架,被一槍刺於馬下。
袁紹幼子袁尚心膽俱裂,不敢迎敵,試圖逃跑,卻被韓遂堵住,一刀斬於馬下。
作為袁紹的外甥高幹,一直護著袁紹,試圖讓袁紹有機會逃跑。但趙雲親自盯上了袁紹,卻又哪裏是高幹擋得住的。
雙方接戰不過三個迴合,高幹便被趙雲一槍挑落馬背,結束了其尚算忠義的一生。
隨著高幹、袁熙、袁尚的相繼隕落,袁紹身邊的親兵部下紛紛戰死或投降,他孤身立於陣前,望著四周遍地的屍體與殘肢斷臂,心中五味雜陳。曾經的輝煌與驕傲,在這一刻化為烏有,隻剩下無盡的絕望與不甘。
袁譚早已嚇得麵如土色,跪倒在地,向趙雲乞求饒命。
袁紹望著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最終化為一聲長歎。他深知,今日之敗,非戰之罪,而是實力真的不如。
“蒼天不公,吾命休矣!”袁紹仰天長嘯,聲音中充滿了不甘與悲憤。隨後,他緩緩拔出腰間佩劍,往脖子上一抹。劍光一閃,寒芒四射,隻見鮮血噴射,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袁紹的自盡,標誌著戰鬥的結束。趙雲望著氣絕倒地的袁紹,心裏也是有些感慨。
曾經貴為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盟主、三州軍閥的袁紹袁本初,就這樣自盡在了這片草原上。
英雄末路,莫過於此。
想了一下,趙雲最終還是在收編了袁紹餘部後,允許袁譚給他父親、兄弟等人收屍,帶迴中原老家埋葬。
一代世家軍閥,讓其暴屍草原,也不太妥當。帶迴中原,好生安葬,估計皇上也不會怪他。畢竟,當初曹操的屍首,就是張循親自下令好好安葬的。
袁紹父子及高幹率領數千親信騎兵悄然出城,向著居庸關的方向疾行而去,大多數的步兵都被他們拋棄了。
在草原上,步兵是沒用的,還浪費糧草,並拖慢行軍速度。
帶著滿腔不甘與無奈,策馬於夜色之中,遠離幽州城後,袁紹迴望南方,那裏曾是他權傾一時的舞台,如今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袁紹眼中閃過一抹複雜的光芒,既有對故土深深的不舍,亦有對往昔輝煌的無限追憶。北上的馬蹄聲異常沉重,也代表了大家內心的迷茫與擔憂。
草原茫茫,前路未知,未來是繼續蟄伏圖謀再起,還是就此沉淪於邊疆的遼闊與孤寂?這份沉重,如同天上厚重的雲層,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趙雲和公孫度的威脅,讓他們隻能繼續北行,身後是逐漸遠去的故土和未知的命運。他們的前方,則是茫茫北疆,以及那既充滿誘惑又危機四伏的鮮卑之地。
在這場逃亡與求生的旅途中,袁紹父子不僅要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時刻提防著來自華軍的追擊與內部的分歧。
他們帶出來的這些所謂親信騎兵,可不一定都是願意心甘情願陪他們去草原上風霜露宿吃苦的。現在除了高幹外,又沒什麽領兵將領,袁紹隻能叮囑幾個兒子,一定要看好士卒,但有逃兵,定斬無赦。
公孫度自然不知道他的功勞已經飛了,在連續說降了右北平郡、漁陽郡兩名太守後,他終於趕在趙雲之前抵達了薊縣城下。
結果還沒等他攻城,薊縣守軍就打開城門投降了。一問才知道,原來袁紹等人已經在兩天前的半夜逃離了幽州城。但去哪兒了,大家不知道,隻知道是從北門離開的,大概率是從居庸關出去,逃往草原了。
公孫度大失所望,好在有拿下幽州城的功勞,也不算太虧。接收了幽州城防後,公孫度派人找船去接應?水河南岸的華軍,不料南岸卻沒多少人,隻有一名華軍騎兵營長帶著數百名騎兵渡河來接收薊縣。
這時公孫度才了解到,趙雲早已率軍沿?水河北上,到上穀郡找地方渡河追擊袁紹父子等人去了。
不過,公孫度不太看好趙雲,因為草原茫茫,很難追得上,最後估計是無功而返的多。
他卻不知道,趙雲已經得到了最新的皇帝手諭,指示了趙雲怎麽追擊。
實際上,趙雲才是最了解皇帝張循神機妙算能力的人,因為當年就是他跟隨張循一起,僅用一千騎兵就打敗了南匈奴和鮮卑的兩萬聯軍,然後吞並並州全境的。
因此,趙雲執行起張循的手諭命令來,那是一點兒都不打折扣,哪怕張循此時遠在昌邑。
袁紹並不知道張循有外掛,但他也聽說過華朝皇帝神機妙算的傳說,因此逃跑的時候也非常小心。
為了擺脫趙雲的追擊,袁紹精心策劃了一場迷霧重重的逃亡策略。
他下令部隊在離開居庸關後,不循常道,而是故意繞行於崇山峻嶺之間,利用複雜的地形來迷惑追兵。沿途,袁紹更是頻頻分兵,每支小隊都攜帶假的輜重與旗幟,向不同的方向逃跑,並故布疑陣,吸引追兵去追那些小隊,他則謹小慎微地抹除痕跡後再往某個方向逃。
袁紹的意圖,自然是要讓趙雲誤入歧途,最好永遠追不上他,為他們爭取到寶貴的逃亡時間。
他卻沒想到,這些小隊根本吸引不了趙雲。有張循的外掛在,趙雲能直接找到袁紹的行軍方向,根本不用理會疑兵之計,直線追蹤而來,行軍速度比袁紹等人還要快得多。
夜幕降臨,微風習習,草原上的星辰仿佛也在見證這場智勇的較量。袁紹坐在臨時的中軍大帳內,火光映照著他緊鎖的眉頭。
他深知,僅憑這些殘兵敗將,想要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長久躲藏無異於癡人說夢。於是,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在他心中悄然成型——尋求鮮卑人的幫助。
鮮卑,這個北方草原上的強大部落,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其力量不容小覷。雖然分為諸多部落,自身也不團結,但隻要找到最近的一支,說服對方收留,一起對付華朝追兵,是有可能擺脫困境,並在草原上立足的。
袁紹心中盤算,若能說服宇文鮮卑的首領宇文末那出兵相助,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甚至借此東山再起。他秘密派遣使者,攜帶重金與書信,穿越茫茫草原,向宇文鮮卑王庭求援。信中,袁紹以昔日的恩情與未來的利益為誘餌,承諾若得鮮卑相助,定將共謀中原,共享榮華富貴。
然而,袁紹雖有一連串的謀劃,卻未能料到趙雲手中握有華朝皇帝親賜的手諭。這手諭不僅詳盡描述了袁紹等人的逃亡路線,更透露出他們可能尋求外援的意圖。
趙雲憑借這份手諭,如同掌握了敵軍的命脈,他並未被袁紹的迷惑戰術所擾,反而以驚人的洞察力,直接選擇了最為直接且有效的追擊路線,如同一把鋒利的劍,直指袁紹的逃亡核心。
與此同時,趙雲也深知鮮卑部落的複雜性與變數,他暗中派遣斥候監視鮮卑動向,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宇文鮮卑部,首領宇文末那接到袁紹的求援信後,金銀收了,但對袁紹的求援信卻嗤之以鼻。
當年鮮卑的一支,魁頭部,聽信了南匈奴須卜骨的蠱惑,前去劫掠並州,結果被如今的皇帝張循和將領趙雲打得大敗虧輸,一直逃到漠北才撿得一命。
現在張循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實力強大。而現在追擊袁紹的,又是當年和張循一起打北狄聯軍的趙雲,宇文末那瘋了才要去與趙雲,與華朝為敵。
因此,宇文鮮卑的態度就是保持中立,並扣押了袁紹的密使,等華朝來問的時候就會交給華朝,免得這些使者又去找其他的部落幫忙,給華朝添亂,也給所有鮮卑族人帶來災禍。
最終,當袁紹滿懷希望地等待著鮮卑援軍的到來時,卻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被趙雲追上了,他不斷分派出去的小股疑兵似乎根本沒起作用。
距離昌邑差不多八九百公裏的草原腹地,趙雲遠遠望見袁紹殘部紮營於一片低窪之地。馬超、韓遂等隨軍追擊的將領圍繞在趙雲身旁,眼中閃爍著對勝利的渴望與對袁紹殘兵敗將的不屑。
“皇上有令,務必在此處全殲袁紹餘孽,以絕後患。韓遂率兩千人繞過營寨,去後麵防止對方逃跑,馬超隨我衝殺敵營。”趙雲沉聲下令,聲音雖輕,卻如雷鳴般在眾人耳畔迴響。
隨著趙雲一聲令下,韓遂率兵繞行堵截逃兵,趙雲和馬超則率領六千騎兵如潮水般湧向袁紹營地。馬蹄聲震天動地,塵土飛揚,遮蔽了半邊天空。
等袁紹發現趙雲竟然已追了上來並開始衝殺,頓時麵如死灰,心知已至絕境,但仍負隅頑抗,指揮親信死忠列陣迎戰。
戰鼓擂響,兩軍交鋒,刀槍劍戟交相輝映,喊殺聲震耳欲聾。趙雲一馬當先,銀槍如龍,所過之處,敵將紛紛落馬。馬超則憑借其無雙勇力,揮舞長槍,所向披靡,袁紹次子袁熙在其猛攻之下,不及招架,被一槍刺於馬下。
袁紹幼子袁尚心膽俱裂,不敢迎敵,試圖逃跑,卻被韓遂堵住,一刀斬於馬下。
作為袁紹的外甥高幹,一直護著袁紹,試圖讓袁紹有機會逃跑。但趙雲親自盯上了袁紹,卻又哪裏是高幹擋得住的。
雙方接戰不過三個迴合,高幹便被趙雲一槍挑落馬背,結束了其尚算忠義的一生。
隨著高幹、袁熙、袁尚的相繼隕落,袁紹身邊的親兵部下紛紛戰死或投降,他孤身立於陣前,望著四周遍地的屍體與殘肢斷臂,心中五味雜陳。曾經的輝煌與驕傲,在這一刻化為烏有,隻剩下無盡的絕望與不甘。
袁譚早已嚇得麵如土色,跪倒在地,向趙雲乞求饒命。
袁紹望著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最終化為一聲長歎。他深知,今日之敗,非戰之罪,而是實力真的不如。
“蒼天不公,吾命休矣!”袁紹仰天長嘯,聲音中充滿了不甘與悲憤。隨後,他緩緩拔出腰間佩劍,往脖子上一抹。劍光一閃,寒芒四射,隻見鮮血噴射,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袁紹的自盡,標誌著戰鬥的結束。趙雲望著氣絕倒地的袁紹,心裏也是有些感慨。
曾經貴為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盟主、三州軍閥的袁紹袁本初,就這樣自盡在了這片草原上。
英雄末路,莫過於此。
想了一下,趙雲最終還是在收編了袁紹餘部後,允許袁譚給他父親、兄弟等人收屍,帶迴中原老家埋葬。
一代世家軍閥,讓其暴屍草原,也不太妥當。帶迴中原,好生安葬,估計皇上也不會怪他。畢竟,當初曹操的屍首,就是張循親自下令好好安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