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三年六月末,夏日的酷熱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戰爭之烈。
華朝已將大半江山收入囊中,有點兒實力和名氣的地方軍閥現在隻剩交州士燮、荊州劉表、冀州袁紹、遼東公孫度四人了。
士燮與公孫度早已表明了態度,作壁上觀,不會參與中原紛爭。而且,在攻滅袁術、劉備之後,士燮、公孫度就已經派遣使者到洛陽,表達了歸附之意。
顯然,隻要華朝拿下袁紹、劉表,士燮、公孫度是不會負隅頑抗,阻擋華朝平定天下的。當然,他們也沒那實力。
而劉表,受限於荊州地方派的掣肘,並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哪怕有十萬大軍也無法做到如臂使指。搞不好,都不用打大仗,隨便展示一下武力,荊州地方實力派就能將劉表賣給華朝了。
也就是說,擺在華朝麵前的真正阻礙,其實已經隻剩下袁紹一個了。
袁氏四世三公,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袁紹貴為盟主,可以說風光無限。那時候,大家完全沒想到這天下會被太行山山區裏的一股黃巾軍首領奪取。
即使漢室傾覆,大家也以為新朝會在董卓、袁紹、曹操等實力派諸侯中誕生,大家最看好的就是袁紹。
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下來,華朝如摧枯拉朽般統一了大半個天下。如今,袁紹也被趙雲、黃忠率領著十萬精銳大軍兵臨冀州城下,完全看不到反敗為勝的希望。
別說以華軍一直以來的戰鬥力袁紹打得贏打不贏,就算打贏了又怎麽樣?華朝有大半個天下的地盤,可以源源不斷地繼續調兵前來攻打,經濟內政也比袁紹搞得好,戰爭千裏比袁紹好得多。
因此,盡管冀州城牆高聳,巍峨壯觀,仿佛是袁紹權力的象征。然而,城內的軍隊卻士氣低落,軍心渙散。
袁紹站在城頭,望著城外那如黑雲壓境般的華朝大軍,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力感。
他深知,自己麾下的十多萬守城大軍,雖數量眾多,但戰鬥力卻遠不及華朝那些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
“主公,敵軍勢大,就算我們占據著城牆之利,恐怕也擋不住對方如黑雲壓城之勢。”沮授在一旁憂慮地勸道,“必須要保護好漳水防線和北城門,隨時以備撤退。”
袁紹沉默片刻,最終點了點頭。他明白,沮授的說法是撤退,其實就是逃跑,往北方幽州逃跑。
實際上早有人出主意讓他逃跑的,但袁紹真的不甘心。坐擁冀州、青州、幽州北方三大州,幾十萬大軍,就這樣不戰而逃?
冀州是他的老巢,經營時間太久,他舍不得這份基業。家族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聯軍盟主的身份,也讓他放不下這個麵子。
即使要逃,也要先做過一場,看看華軍是不是真的像傳聞中那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再說。
雖然聽說華軍有極為厲害、聲如炸雷的超級武器,但袁紹從沒見過,連想象都無法想象,終究還是無法理解火藥武器的厲害的。
冀州城畢竟在袁紹眼皮子底下,親信極多,有大量的督戰隊盯著,還有袁譚、袁熙、袁尚等親兒子和諸多摯友親朋掌權,因此沒有麴義那般仗還沒開打、勝負未分,就事先投降情況。
已經通過係統推演知道這個情況的張循也隻能讓趙雲、黃忠先攻幾天,讓袁紹的將士見識一下華軍的大型炸彈威力,以及華軍的戰鬥力,才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花了幾天的時間,將華軍全部部隊和重型攻城器械都運過河,並逼降了南宮、廣川兩縣的袁紹軍殘部後,冀州攻城戰在七月初天氣晴朗的某個清晨正式打響。
趙雲一聲令下,華朝先用投石機將大量的重型炸彈投送到了冀州城樓、城牆上。盡管精度不是很高,但隻要爆炸的地方,無一不是人仰馬翻、鮮血橫飛、慘叫連連。
華軍還特意瞄準了城門連投了十幾顆炸彈過去,將城門炸開了一個大洞。可惜袁紹軍早有準備,在城門後堆了大量的土石,炸開了城門都沒有用。
如此大規模的炸彈攻城,是袁紹軍前所未見的。許多士兵嚇得心膽俱裂,哪怕身後有督戰隊都不管用,還是不要命地丟掉武器往城內逃,最終被袁紹的督戰隊一一砍死。
這種場合袁紹倒是沒敢逞強去城樓上親自觀看,在城內離得遠遠的一座酒樓裏遠眺。看到炸彈在城牆上、城樓裏爆炸的場景,袁紹確實被嚇得不輕。
這要是在他身邊爆炸,那豈能還有命在?
以至於,這一刻袁紹都感到了深深的絕望。哪怕他還有幾十萬軍隊,還有三大州的完整地盤,麵對這種使用著炸彈的對手,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麽對抗。
好在他還有不少忠心的文臣武將,特別是張合,現在是河北四庭柱唯一剩下的一個了。
也是在張合的謹慎指揮之下,華軍的炸彈攻勢一停,袁紹軍就立即被張合趕上了城牆防守,沒讓華軍趁機攻上來。
袁紹軍人數不少,加上占據著城牆之利,還有無數的滾木礌石弓箭等守城利器,第一天倒是沒讓華軍登上城牆。
但華軍第一天的攻城,還是造成了袁紹軍數千人的傷亡。特別是炸彈,不僅是身體上摧殘,對哪些普通士兵的精神壓迫更為強烈。
大家都沒見過這種武器,難免害怕,哪怕沒受傷也害怕,都怕炸彈落一顆在自己身邊爆炸,那基本上就是非死即殘。
當然,華軍實際上的攻勢並不強,主要是以炸彈威懾為主。真正的攻城戰,並未全力以赴。
張循推演過,全力以赴也能攻上來,但袁紹負隅頑抗之下,己方傷亡過大,不劃算,因此就沒讓趙雲、黃忠兩人全力攻城,而是每日先炸彈洗禮一番,再裝模作樣攻打幾下,給守軍施加壓力。
總有人扛不住壓力,會選擇像麴義那樣主動投誠的。
果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守軍將士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勝利無望,這仗打得也毫無意義。
哪怕有督戰隊的盯防,也攔不住將士之間互相議論,開門投降的言論甚囂塵上,哪怕袁紹砍了不少人都沒辦法抑製。
當然,如果隻是一些士兵議論的話,掀不起多大波浪。主要是,有謀士和將領參與了其中,袁紹還不知道,這就嚴重了。
這個謀士,正是曆史上就在官渡之戰中背叛過袁紹的許攸。而武將,則是呂曠。
兩人被華軍席卷天下的氣勢和親眼所見的炸彈威力所震懾,覺得袁紹必敗,他們倆沒必要為袁紹的基業殉葬。因此,暗中試探聯絡了一番後,決定歸附華朝,立個大功。
這樣,即使到了華朝,他們也有功勞有地位,隻不過是換個主公當官而已,無所謂的。反正之前文醜、高覽、淳於瓊、麴義都幹過這事兒,他們也沒什麽賣主求榮的心理壓力。
不為自己,也得為子女的前途著想啊!
繼續跟著袁紹負隅頑抗,顯然就是沒有前途的表現。
令許攸、呂曠兩人都沒想到的是,當他們商量確定好要投降的時候,竟然有人主動找上了門,聲稱他們是華朝的細作,前來聯絡兩人,商議打開城門歸附華朝的事宜。
這把兩人嚇得不輕,開始還以為是袁紹派來試探他們的,最後反複詢問辨認才發現真的是華朝的細作。
這無疑讓他們大為震驚,疑惑華朝奸細怎麽敢確定他們倆願意歸附,不怕他們把細作抓起來,送去袁紹那領賞嗎?
結果細作笑著告訴他們,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在皇上計算之中。皇上張循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哪怕身在昌邑,也對冀州城中的各位大臣、將軍動向了如指掌。因此,知道兩人真心想投誠,也不例外了。
許攸、呂曠兩人麵麵相覷,大為震驚,但也確實感受到了華朝皇帝張循的強大。
如此神機妙算的皇帝,加上華朝強大的軍隊、後勤,平定天下易如反掌,那他們倆不再螳臂當車、歸附華朝也就顯得更加理所當然了。
華朝已將大半江山收入囊中,有點兒實力和名氣的地方軍閥現在隻剩交州士燮、荊州劉表、冀州袁紹、遼東公孫度四人了。
士燮與公孫度早已表明了態度,作壁上觀,不會參與中原紛爭。而且,在攻滅袁術、劉備之後,士燮、公孫度就已經派遣使者到洛陽,表達了歸附之意。
顯然,隻要華朝拿下袁紹、劉表,士燮、公孫度是不會負隅頑抗,阻擋華朝平定天下的。當然,他們也沒那實力。
而劉表,受限於荊州地方派的掣肘,並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哪怕有十萬大軍也無法做到如臂使指。搞不好,都不用打大仗,隨便展示一下武力,荊州地方實力派就能將劉表賣給華朝了。
也就是說,擺在華朝麵前的真正阻礙,其實已經隻剩下袁紹一個了。
袁氏四世三公,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袁紹貴為盟主,可以說風光無限。那時候,大家完全沒想到這天下會被太行山山區裏的一股黃巾軍首領奪取。
即使漢室傾覆,大家也以為新朝會在董卓、袁紹、曹操等實力派諸侯中誕生,大家最看好的就是袁紹。
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下來,華朝如摧枯拉朽般統一了大半個天下。如今,袁紹也被趙雲、黃忠率領著十萬精銳大軍兵臨冀州城下,完全看不到反敗為勝的希望。
別說以華軍一直以來的戰鬥力袁紹打得贏打不贏,就算打贏了又怎麽樣?華朝有大半個天下的地盤,可以源源不斷地繼續調兵前來攻打,經濟內政也比袁紹搞得好,戰爭千裏比袁紹好得多。
因此,盡管冀州城牆高聳,巍峨壯觀,仿佛是袁紹權力的象征。然而,城內的軍隊卻士氣低落,軍心渙散。
袁紹站在城頭,望著城外那如黑雲壓境般的華朝大軍,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力感。
他深知,自己麾下的十多萬守城大軍,雖數量眾多,但戰鬥力卻遠不及華朝那些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
“主公,敵軍勢大,就算我們占據著城牆之利,恐怕也擋不住對方如黑雲壓城之勢。”沮授在一旁憂慮地勸道,“必須要保護好漳水防線和北城門,隨時以備撤退。”
袁紹沉默片刻,最終點了點頭。他明白,沮授的說法是撤退,其實就是逃跑,往北方幽州逃跑。
實際上早有人出主意讓他逃跑的,但袁紹真的不甘心。坐擁冀州、青州、幽州北方三大州,幾十萬大軍,就這樣不戰而逃?
冀州是他的老巢,經營時間太久,他舍不得這份基業。家族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聯軍盟主的身份,也讓他放不下這個麵子。
即使要逃,也要先做過一場,看看華軍是不是真的像傳聞中那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再說。
雖然聽說華軍有極為厲害、聲如炸雷的超級武器,但袁紹從沒見過,連想象都無法想象,終究還是無法理解火藥武器的厲害的。
冀州城畢竟在袁紹眼皮子底下,親信極多,有大量的督戰隊盯著,還有袁譚、袁熙、袁尚等親兒子和諸多摯友親朋掌權,因此沒有麴義那般仗還沒開打、勝負未分,就事先投降情況。
已經通過係統推演知道這個情況的張循也隻能讓趙雲、黃忠先攻幾天,讓袁紹的將士見識一下華軍的大型炸彈威力,以及華軍的戰鬥力,才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花了幾天的時間,將華軍全部部隊和重型攻城器械都運過河,並逼降了南宮、廣川兩縣的袁紹軍殘部後,冀州攻城戰在七月初天氣晴朗的某個清晨正式打響。
趙雲一聲令下,華朝先用投石機將大量的重型炸彈投送到了冀州城樓、城牆上。盡管精度不是很高,但隻要爆炸的地方,無一不是人仰馬翻、鮮血橫飛、慘叫連連。
華軍還特意瞄準了城門連投了十幾顆炸彈過去,將城門炸開了一個大洞。可惜袁紹軍早有準備,在城門後堆了大量的土石,炸開了城門都沒有用。
如此大規模的炸彈攻城,是袁紹軍前所未見的。許多士兵嚇得心膽俱裂,哪怕身後有督戰隊都不管用,還是不要命地丟掉武器往城內逃,最終被袁紹的督戰隊一一砍死。
這種場合袁紹倒是沒敢逞強去城樓上親自觀看,在城內離得遠遠的一座酒樓裏遠眺。看到炸彈在城牆上、城樓裏爆炸的場景,袁紹確實被嚇得不輕。
這要是在他身邊爆炸,那豈能還有命在?
以至於,這一刻袁紹都感到了深深的絕望。哪怕他還有幾十萬軍隊,還有三大州的完整地盤,麵對這種使用著炸彈的對手,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麽對抗。
好在他還有不少忠心的文臣武將,特別是張合,現在是河北四庭柱唯一剩下的一個了。
也是在張合的謹慎指揮之下,華軍的炸彈攻勢一停,袁紹軍就立即被張合趕上了城牆防守,沒讓華軍趁機攻上來。
袁紹軍人數不少,加上占據著城牆之利,還有無數的滾木礌石弓箭等守城利器,第一天倒是沒讓華軍登上城牆。
但華軍第一天的攻城,還是造成了袁紹軍數千人的傷亡。特別是炸彈,不僅是身體上摧殘,對哪些普通士兵的精神壓迫更為強烈。
大家都沒見過這種武器,難免害怕,哪怕沒受傷也害怕,都怕炸彈落一顆在自己身邊爆炸,那基本上就是非死即殘。
當然,華軍實際上的攻勢並不強,主要是以炸彈威懾為主。真正的攻城戰,並未全力以赴。
張循推演過,全力以赴也能攻上來,但袁紹負隅頑抗之下,己方傷亡過大,不劃算,因此就沒讓趙雲、黃忠兩人全力攻城,而是每日先炸彈洗禮一番,再裝模作樣攻打幾下,給守軍施加壓力。
總有人扛不住壓力,會選擇像麴義那樣主動投誠的。
果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守軍將士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勝利無望,這仗打得也毫無意義。
哪怕有督戰隊的盯防,也攔不住將士之間互相議論,開門投降的言論甚囂塵上,哪怕袁紹砍了不少人都沒辦法抑製。
當然,如果隻是一些士兵議論的話,掀不起多大波浪。主要是,有謀士和將領參與了其中,袁紹還不知道,這就嚴重了。
這個謀士,正是曆史上就在官渡之戰中背叛過袁紹的許攸。而武將,則是呂曠。
兩人被華軍席卷天下的氣勢和親眼所見的炸彈威力所震懾,覺得袁紹必敗,他們倆沒必要為袁紹的基業殉葬。因此,暗中試探聯絡了一番後,決定歸附華朝,立個大功。
這樣,即使到了華朝,他們也有功勞有地位,隻不過是換個主公當官而已,無所謂的。反正之前文醜、高覽、淳於瓊、麴義都幹過這事兒,他們也沒什麽賣主求榮的心理壓力。
不為自己,也得為子女的前途著想啊!
繼續跟著袁紹負隅頑抗,顯然就是沒有前途的表現。
令許攸、呂曠兩人都沒想到的是,當他們商量確定好要投降的時候,竟然有人主動找上了門,聲稱他們是華朝的細作,前來聯絡兩人,商議打開城門歸附華朝的事宜。
這把兩人嚇得不輕,開始還以為是袁紹派來試探他們的,最後反複詢問辨認才發現真的是華朝的細作。
這無疑讓他們大為震驚,疑惑華朝奸細怎麽敢確定他們倆願意歸附,不怕他們把細作抓起來,送去袁紹那領賞嗎?
結果細作笑著告訴他們,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在皇上計算之中。皇上張循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哪怕身在昌邑,也對冀州城中的各位大臣、將軍動向了如指掌。因此,知道兩人真心想投誠,也不例外了。
許攸、呂曠兩人麵麵相覷,大為震驚,但也確實感受到了華朝皇帝張循的強大。
如此神機妙算的皇帝,加上華朝強大的軍隊、後勤,平定天下易如反掌,那他們倆不再螳臂當車、歸附華朝也就顯得更加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