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三年(196年)六月,中原大地上的冬小麥已經收割完畢,金黃的麥穗在陽光下閃耀著豐收的喜悅。糧倉充實,民心思定,整個華朝都沉浸在一片喜悅的氛圍之中。


    然而,在這平靜的表麵下,一場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中原都還沒統一,華朝和張循都還沒到休息、休養生息的時候。


    在昌邑軍區演武校場,一場盛大的誓師大會正在舉行。


    皇帝張循站在高高的點將台之上,身著龍袍,頭戴皇冠,手持長劍,目光如炬,威嚴地注視著下方整裝待發的各路大軍將士代表。


    校場四周,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士兵們列隊整齊,士氣如虹,仿佛已經看到了即將到來的勝利。


    “諸位將士!”張循的聲音通過馬鈞製作的簡易喇叭在空曠的廣場上空迴蕩,充滿了力量與決心,“今日,我們齊聚於此,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平定軍閥袁紹!他割據冀州、幽州、青州三地,橫征暴斂、欺壓百姓,嚴重破壞了中原及河北地區的安寧與統一。今日,我們在此舉行誓師大會,兵發冀州,誓要將這袁氏逆賊鏟除,將中原、河北大地全部歸於華朝,實現太平盛世的願望!”


    隨著張循的話音落下,祭壇下的士兵們齊聲高唿:“誓死效忠陛下!平定袁紹!平定袁紹!”唿聲如潮水般洶湧澎湃,直衝雲霄,將整個昌邑城都籠罩在一片激昂的氛圍之中。


    隨後,張循將目光投向了身邊的文臣武將們。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趙雲、內閣大臣兼洛陽軍區司令黃忠、昌邑軍區司令呂布、晉陽軍區司令張饒、洛陽軍區副司令張遼等人均是神色堅定,眼中閃爍著必勝的光芒。


    “張饒,你迴晉陽後,率軍三萬東出太行山,威逼常山郡,給冀州北方施加壓力,不必強行攻城,隻要讓他們不能全力抽兵南下救援即可;趙雲,你率軍五萬從魏郡出發,進攻趙國、巨鹿郡,進逼信都冀州城;黃忠,你率軍五萬進攻清河國,直達信都冀州城;呂布,你率軍五萬進攻青州平原郡、濟南國,威逼渤海郡;張遼,你率軍三萬,從徐州沿海向北進攻青州東萊郡、北海國,進而平定青州全境。”


    “其餘文醜、樂進、徐晃、孫策、李典、高順、於禁等諸位將軍各自輔助,盡職恪守,共同討伐袁紹。”張循的聲音鏗鏘有力,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那一天。


    眾將士齊聲應諾領命。


    隨後張循長劍出鞘,厲聲下令:“出征!”


    眾將士聞之,血脈賁張,齊聲怒吼:“誓死而戰,不勝不歸!”


    他們的聲音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在校場上迴蕩,仿佛要將這片天地都點燃。


    隨後,趙雲、黃忠、呂布等人各自率領分配給他們的頂級武將,浩浩蕩蕩地離開昌邑,向著袁紹的領地進發。


    一時間,中原大地上烽煙再起,各路大軍如潮水般湧向冀州、青州,決定華朝統一天下的最重要一戰即將拉開序幕。


    此時的袁紹,早已神思不定。雖然他占據著冀州、幽州、青州三地,手握強拉壯丁、橫征暴斂武裝起來的三十多萬軍隊,但卻並沒有什麽安全感。


    畢竟,顏良已死,文醜、高覽、淳於瓊等都投降了華朝。他屬下隻剩張合、麴義等有限的幾個武將,怎麽可能擋得住華朝那麽多的頂級武將,以及數十萬的高戰力軍隊?


    隨著袁術、劉備的滅亡,孫策的投降,華朝抽調了更多的兵力布置在冀州周邊,袁紹已經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窮途末路,幾十萬大軍都不能給他安全感。


    正因如此,當他聽到華朝大軍誓師出征、多路大軍兵發冀州的消息時,更加驚恐萬分。


    袁紹在書房內來迴踱步,臉上滿是焦慮與不安。他明白,這場戰爭將決定他的生死存亡。如果輸了,他不僅將失去自己的領地和權力,還將麵臨被公審死刑的下場,就像弟弟袁術那樣。


    因此,他必須盡快想出應對之策。即使打不過,也要有逃命的地方,不能被華朝俘虜。


    他召集了沮授、田豐、審配、郭圖等謀士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然而,麵對華朝多路大軍的強勢進攻,袁紹手下的文臣武將們也是束手無策,隻能各自提出一些淺顯的建議,但都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像招降公孫度之類的建議,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就算公孫度願意歸附,袁紹多了公孫度一兩萬的兵馬,又能有什麽用呢?


    實力差距太大了。


    就這樣,一場決定袁紹命運的大戰在太平三年六月的烽火中悄然拉開序幕。而袁紹,在這場大戰中隻能驚恐與不安地等待命運的判決,什麽也做不了。


    青州濟水邊,平原郡祝阿、曆城,兩座縣城相距不到10裏,麴義的五萬大軍駐守在這裏,互為犄角進行防守。


    張合被袁紹調迴了信都,親自鎮守冀州城,麴義終究還是恢複了對這路大軍的掌控權。


    但在麴義心裏,從袁紹卸下他帥位、將這一路軍權交給張合的那一刻起,早已不對袁紹抱什麽期望了。


    加上現在袁術、劉備已滅,孫策已降,劉表自顧不暇,士燮、公孫度做壁上觀,袁紹已經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境地,不輸都不可能了。


    盡管自己已經年老體衰,無所謂生死,但卻還要給後代留一些退路啊!如果能歸附華朝,為後代換一些為官的機會,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唯一的忌諱,就是他的家人都被袁紹留在了信都。明為安全,實為軟禁。一旦他向華軍投降,家人恐怕就來不及轉移出來了,必會被袁紹所殺。


    而且他屬下裏,袁紹派來監視他的眼線也不少,即使他想不顧家人安危投降,也有些難度。


    這要該怎麽辦?


    麴義頗為頭痛。


    這一日,呂布率軍五萬抵達祝阿城外,卻隻是在城外安營紮寨,似乎沒有想要立即攻城的意思。


    麴義站在城樓上看得一頭霧水。


    華朝不是要一統中原、河北嗎?怎麽到了這兒就不動了,難道呂布還會怕自己不成?


    據說華軍手中有極為厲害的武器,響聲如炸雷般,有時候能直接炸塌一棟房子,總不至於不敢攻城吧?


    就在麴義有些摸不清呂布想幹啥的時候,第二天,呂布親自來到城下叫陣:“麴義,可敢出城一戰?”


    麴義嗬嗬一笑,答也不答。你呂布天下第一的威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叫我一個五六十歲的老頭子去跟你鬥將,你也真想得出來。


    想要鬥將直接將我斬殺,沒門。就算我不吭聲,也不會有人覺得我懦弱,沒人會認為我打得過你。


    然而,就在這時,呂布卻又喊道:“麴義,我隻是想和你切磋一番,隻分輸贏,不較生死。無論輸贏,我都不會殺你,鬥將結束一定放你迴城,並且不會趁機偷襲攻城,你可敢出城切磋一番?”


    麴義聽得心裏一動,這呂布怎麽會一直叫自己鬥將?河北最強武將明明是顏良文醜,其中文醜已經投降了華朝,顏良又被關羽殺了,而關羽、張飛、劉備三個人才在虎牢關下跟呂布鬥了個旗鼓相當。


    很簡單的對比題,呂布強於關羽、關羽強於顏良、顏良強於自己,呂布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那麽,以呂布的驕傲,怎麽會來挑戰自己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子?何況,還當眾明言隻是切磋,就算自己輸了也不會殺自己,還會放自己迴城,也不會趁機攻城。


    呂布既然當眾說出這話,應該不會食言,食言了就是天下笑話,就算拿下祝阿、曆城也是不光彩的。以呂布今時今日的地位,沒必要做這種陰謀詭計。


    那呂布的真實意圖是什麽?真的隻是與自己切磋嗎?


    想到這裏,麴義心裏一動,想到了關於華朝皇帝的那些傳說,於是大喊道:“賊呂布,休要欺人太甚,看老夫下來與你大戰三百迴合!”


    說完就下了城樓,上馬、拿武器,帶著數千親兵打開城出去與呂布決戰。有屬下勸諫,讓麴義不要受了呂布的激將法出城鬥將,也被麴義斥責了迴去,好像他真的被呂布侮辱到羞惱了一般。


    呂布果然也沒有搞小動作的意思,讓自己的部下主動後退,讓出了大塊的地盤供兩人鬥將。


    但麴義卻覺得,這塊空地太大太大,如果兩人在中間鬥將時趁機低聲商量什麽事兒的話,距離太遠的雙方將士沒有任何人聽得到。


    看來自己的猜測有可能是真的。


    於是,一場沒有經過商議,卻在華朝皇帝張循係統推演下悄然上演的雙簧鬥將開始了。


    雙方主將騎馬衝進場內,呂布手持方天畫戟,寒光凜冽,眼神中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兩人接招後,他每一擊都留有餘地,顯然是在有意放水。而麴義,手持長槍,身法矯健,奮力抵抗,但從呂布並無殺意的表現來看,已經明了呂布的意圖。


    果然,趁著一個兩人交鋒、距離較近的間隙,呂布壓低聲音,快速而堅定地對麴義說道:“麴將軍,袁紹並不信任於你,曾派張合剝奪你的軍權,你何必再為袁紹賣命?你若率祝阿、曆城五萬大軍歸附華朝,百姓、士卒不受死傷,功勞甚大,必受皇上重用。”


    麴義聞言,眼神微動,但麵上依舊保持著拚命廝殺的狠厲,暗中卻低聲道:“呂司令所言,麴某豈能不心動?但我家眷安危,實難放心。袁紹狡詐,恐有後手。一旦歸附華朝,我那留在信都的家眷子女必遭袁紹毒手。”


    呂布見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笑意,繼續勸道:“將軍放心,我華朝細作在信都非一日之功,早已密布城中,他們自有辦法將你家眷轉移至安全之地。即使出不了城,也有暗室暫避風頭。待我軍攻破信都,自會與將軍團聚。當初文醜、淳於瓊、高覽等將之家眷,也是如此操作,全部安然無恙”


    麴義大驚,這才知道文醜、淳於瓊等人的家眷是華朝接應走的。他還以為是文醜等人早有降意,提前安排家眷逃跑了呢,沒想到還有這等操作。


    但他仍然有些不放心,呂布卻說華軍的細作與傳統的細作不一樣,是由皇上張循親自製作訓練條例特訓出來的,無論潛行、化妝、易容、單兵廝殺等等,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且在信都經營良久,保護麴義家眷完全沒問題。


    經過良久的權衡之後,麴義最終還是答應了呂布,因為即使他不答應,華朝鼎盛的軍威也一定能攻破祝阿、曆城,他想為袁紹盡忠都沒用。華朝派呂布來招降他,隻是為了避免雙方士卒和百姓傷亡罷了。


    不過,麴義還要迴去處理袁紹派來監視他的親信,因此需要給他一點時間。兩人約定了一個開門投誠、營救麴義家眷的時間後,兵器再度交鋒。


    就這樣,兩人你來我往,假意鬥了二十來迴合,每一次碰撞都伴隨著微妙的暗示與默契。


    終於,在一次看似激烈的交鋒後,麴義故意露出疲態,長槍一偏,被呂布的方天畫戟輕輕挑開,借勢敗退,高聲唿道:“呂司令神勇,麴某佩服!今日暫且罷戰,容後再會!”


    言罷,便撤迴本陣,率部返迴城中,留下華軍將士在城外一陣歡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巧並收藏三國:我能趨吉避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