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長寧侯一案最後結果
女帝陛下終於要勤政了 作者:酒糟冰糖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李茂退下之後,鳳西言看著堂下神色各異的大臣們,繼續開口說道。
“堂堂大寧作為百國之首,竟然國庫空虛,連一分錢都拿不出來,這說出去,也不怕笑掉其他附屬國的大牙,甚至,朕和母後的臉麵也丟得幹幹淨淨。”
“臣等惶恐!”
鳳西言的話音剛一落下,眾位大臣麵麵相覷,然後誠惶誠恐。
“朕今日說這些,也不是為了秋後算賬,隻是想提醒那些想要步長寧侯後塵的大臣們,朕既然能拿得下長寧侯,也一定拿得下其他大臣,所以,別抱著僥幸的心理,因為朕並不像你們想象的那般無能。”
“臣等不敢!”
“長寧侯一案牽扯眾多,單憑這些日子查到的線索來看,牽扯進來的大臣就多達二十餘位,這還隻是剛開始,如果在繼續查下去,朕也不知道會牽扯多少大臣進來。”
這話一出,堂下參與此案中的大臣皆變了臉色,眼神不自覺飄向同夥的其他大臣。
當然,這一切,鳳西言都收在眼底。
“朕真的很失望,也很生氣,但是,朕知道,欲速則不達,有時候太過咄咄逼人,會適得其反,既然長寧侯府已經拿下,那其他參與進來的大臣,朕也不會繼續追究下去,不管是為了朝廷穩定,還是為了給大家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朕都隻給這一次機會,下一次,絕不輕饒。”
“陛下仁慈!”
“長寧侯一案,證據十足,長寧侯本人既然已經畏罪自殺,那以梁文山為首的其他長寧侯等人,朕向來主張仁義治國,也不想打開殺戮。”
鳳西言看了看上官燭,見他始終低垂著眼眸,對她所做的一切決定,沒有表示出任何的不滿來,她稍微放了放心,繼續開口處理長寧侯一案的決定。
“所以,將他們發配到邊疆,和邊疆的百姓一同吃喝拉撒睡,讓他們體會邊疆百姓的艱辛,知道自己曾經所做之事到底對不對?然後用一身去反省,去贖罪!”
“陛下仁慈有愛,英明神武,是臣等之幸。”
鳳西言一說完,不管是心虛的還是真心的,所有大臣們都是真心誠意的說出這話。
心虛的大臣真心實意是因為鳳西言放他們一碼,而真心的大臣也為有這樣的仁義之君感到放心,因為一個仁義之心的皇帝,比一個殘暴的皇帝更容易體恤到百姓艱難,大臣的為難之處。
其實,做出這樣的決定,她是經過痛苦抉擇之後才下定的決心,說實話,先不論梁文山所做之事,單就論他父親長寧侯所做之事就已經足夠讓他梁家滿門抄斬,不留活口了。
但殺人不是她最終的目的,她最終的目的隻是為了給其他人一個提醒,一個不敢在繼續犯錯的提醒,也就是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隻要能起到這個作用,那再怎麽不甘心,她也忍了。
“好,既然長寧侯一案沒什麽問題的話,那這件事就到此結束,之前的一切,朕也忽略不去計較,以後,朕隻看以後,以後在犯,朕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好說話了,因為,朕已經給過一次機會了。”
“陛下的教導,臣等定銘記在心,定不會辜負陛下所望。”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自己的目的是達到了,至於他們是不是真心的,那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母後,您覺得朕這樣處理妥當嗎?”
將所有一切處理妥當,鳳西言才假惺惺,連身都沒有起,直接側著頭對李太後假裝詢問意見道。
李太後心中恨不得打死她,可表麵上,還是得裝出一張盈盈笑臉來。
“哀家雖然覺得陛下處理得優柔寡斷了,太過仁慈了,像這種大逆不道,欺君罔上的逆臣賊子,直接千刀萬剮了,何至於留著,但陛下既然已經做出決定,哀家既然承諾陛下不插手此事,那就不能駁了陛下的意思,任由陛下處置了。”
聽聞此,鳳西言才真正意識到李太後的狠毒無情,雖然兔死狗烹,但不管怎麽說,長寧侯始終是跟了她這麽多年的人,為了她,做了這麽多喪盡天良的事。
人才剛死,她就如此無情,準備將長寧侯府活著的人趕盡殺絕,甚至在她已經下達命令之後,還覺得她優柔寡斷,太過仁慈了,也不知道長寧侯如果還在世,聽到這話,會不會悔不當初,上了這艘賊船?
當然,這一切,沒有答案,因為人已經死了。
可一想到,那些無辜之人因為他們受到的苦難,鳳西言的心一下急劇冷卻下來,帶著無盡的冰冷,甚至覺得自己剛才做的那個決定真真太過仁慈了。
“母後,您覺得朕太過仁慈了嗎?”
鳳西言下巴著一雙純真的眼睛看著李太後天真無邪的詢問道。
這時,李太後的眼神才晃到自己指甲上的血跡,不但沒有對被她掐傷的宮女感到抱歉,甚至還有些厭惡,狠狠地瞪了那宮女一眼。
一邊從心腹太監手中接過手帕,一邊抬起眼眸斜斜的看了一眼鳳西言,帶著趾高氣揚的氣勢對鳳西言緩緩開口道。
“陛下的確是仁慈了一些,不過也能理解,畢竟陛下還是年幼,手段也不夠有魄力,查案是一把好手,但對案子的處理還是太過心軟,雖然心軟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是出現在皇帝身上,那就不是什麽好的品質了。”
鳳西言心中的冷意不斷湧上心頭,怒極反笑,道:“母後,長寧侯雖然犯了如此大逆不道,犯上作亂之事,但不管怎麽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對於他所做出的貢獻,也不能一昧的抹殺不是嗎?畢竟,人不能忘本不是嗎?”
這話中包含的意思可以說是夠明確暗示了,李太後怎麽可能會聽不懂她的暗示。
“陛下說的是,但人不能隻顧念舊情而不顧大局,如果每個人犯了錯,都念及過往功勞的話,不去嚴懲,那其他人跟著,陛下又要怎麽處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就不能太過仁慈。”
“堂堂大寧作為百國之首,竟然國庫空虛,連一分錢都拿不出來,這說出去,也不怕笑掉其他附屬國的大牙,甚至,朕和母後的臉麵也丟得幹幹淨淨。”
“臣等惶恐!”
鳳西言的話音剛一落下,眾位大臣麵麵相覷,然後誠惶誠恐。
“朕今日說這些,也不是為了秋後算賬,隻是想提醒那些想要步長寧侯後塵的大臣們,朕既然能拿得下長寧侯,也一定拿得下其他大臣,所以,別抱著僥幸的心理,因為朕並不像你們想象的那般無能。”
“臣等不敢!”
“長寧侯一案牽扯眾多,單憑這些日子查到的線索來看,牽扯進來的大臣就多達二十餘位,這還隻是剛開始,如果在繼續查下去,朕也不知道會牽扯多少大臣進來。”
這話一出,堂下參與此案中的大臣皆變了臉色,眼神不自覺飄向同夥的其他大臣。
當然,這一切,鳳西言都收在眼底。
“朕真的很失望,也很生氣,但是,朕知道,欲速則不達,有時候太過咄咄逼人,會適得其反,既然長寧侯府已經拿下,那其他參與進來的大臣,朕也不會繼續追究下去,不管是為了朝廷穩定,還是為了給大家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朕都隻給這一次機會,下一次,絕不輕饒。”
“陛下仁慈!”
“長寧侯一案,證據十足,長寧侯本人既然已經畏罪自殺,那以梁文山為首的其他長寧侯等人,朕向來主張仁義治國,也不想打開殺戮。”
鳳西言看了看上官燭,見他始終低垂著眼眸,對她所做的一切決定,沒有表示出任何的不滿來,她稍微放了放心,繼續開口處理長寧侯一案的決定。
“所以,將他們發配到邊疆,和邊疆的百姓一同吃喝拉撒睡,讓他們體會邊疆百姓的艱辛,知道自己曾經所做之事到底對不對?然後用一身去反省,去贖罪!”
“陛下仁慈有愛,英明神武,是臣等之幸。”
鳳西言一說完,不管是心虛的還是真心的,所有大臣們都是真心誠意的說出這話。
心虛的大臣真心實意是因為鳳西言放他們一碼,而真心的大臣也為有這樣的仁義之君感到放心,因為一個仁義之心的皇帝,比一個殘暴的皇帝更容易體恤到百姓艱難,大臣的為難之處。
其實,做出這樣的決定,她是經過痛苦抉擇之後才下定的決心,說實話,先不論梁文山所做之事,單就論他父親長寧侯所做之事就已經足夠讓他梁家滿門抄斬,不留活口了。
但殺人不是她最終的目的,她最終的目的隻是為了給其他人一個提醒,一個不敢在繼續犯錯的提醒,也就是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隻要能起到這個作用,那再怎麽不甘心,她也忍了。
“好,既然長寧侯一案沒什麽問題的話,那這件事就到此結束,之前的一切,朕也忽略不去計較,以後,朕隻看以後,以後在犯,朕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好說話了,因為,朕已經給過一次機會了。”
“陛下的教導,臣等定銘記在心,定不會辜負陛下所望。”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自己的目的是達到了,至於他們是不是真心的,那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母後,您覺得朕這樣處理妥當嗎?”
將所有一切處理妥當,鳳西言才假惺惺,連身都沒有起,直接側著頭對李太後假裝詢問意見道。
李太後心中恨不得打死她,可表麵上,還是得裝出一張盈盈笑臉來。
“哀家雖然覺得陛下處理得優柔寡斷了,太過仁慈了,像這種大逆不道,欺君罔上的逆臣賊子,直接千刀萬剮了,何至於留著,但陛下既然已經做出決定,哀家既然承諾陛下不插手此事,那就不能駁了陛下的意思,任由陛下處置了。”
聽聞此,鳳西言才真正意識到李太後的狠毒無情,雖然兔死狗烹,但不管怎麽說,長寧侯始終是跟了她這麽多年的人,為了她,做了這麽多喪盡天良的事。
人才剛死,她就如此無情,準備將長寧侯府活著的人趕盡殺絕,甚至在她已經下達命令之後,還覺得她優柔寡斷,太過仁慈了,也不知道長寧侯如果還在世,聽到這話,會不會悔不當初,上了這艘賊船?
當然,這一切,沒有答案,因為人已經死了。
可一想到,那些無辜之人因為他們受到的苦難,鳳西言的心一下急劇冷卻下來,帶著無盡的冰冷,甚至覺得自己剛才做的那個決定真真太過仁慈了。
“母後,您覺得朕太過仁慈了嗎?”
鳳西言下巴著一雙純真的眼睛看著李太後天真無邪的詢問道。
這時,李太後的眼神才晃到自己指甲上的血跡,不但沒有對被她掐傷的宮女感到抱歉,甚至還有些厭惡,狠狠地瞪了那宮女一眼。
一邊從心腹太監手中接過手帕,一邊抬起眼眸斜斜的看了一眼鳳西言,帶著趾高氣揚的氣勢對鳳西言緩緩開口道。
“陛下的確是仁慈了一些,不過也能理解,畢竟陛下還是年幼,手段也不夠有魄力,查案是一把好手,但對案子的處理還是太過心軟,雖然心軟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是出現在皇帝身上,那就不是什麽好的品質了。”
鳳西言心中的冷意不斷湧上心頭,怒極反笑,道:“母後,長寧侯雖然犯了如此大逆不道,犯上作亂之事,但不管怎麽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對於他所做出的貢獻,也不能一昧的抹殺不是嗎?畢竟,人不能忘本不是嗎?”
這話中包含的意思可以說是夠明確暗示了,李太後怎麽可能會聽不懂她的暗示。
“陛下說的是,但人不能隻顧念舊情而不顧大局,如果每個人犯了錯,都念及過往功勞的話,不去嚴懲,那其他人跟著,陛下又要怎麽處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就不能太過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