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那就賭一手吧
左甄嬛右眉莊華妃天團戰打胎小隊 作者:小小希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見莞妃如此激動,溫太醫有些意外和不解:“惠妃娘娘說,是黎貴人送來,叮囑交到娘娘手中的,還說娘娘一看便可明白,娘娘,可有什麽不妥嗎?”
“黎貴人?”莞妃一臉不解:“可我與她並無交集,除了在景仁宮見過麵,從未有過來往,況且父親在獄中,若是有這些詩,又怎麽會在她的手裏?”
溫太醫越聽越糊塗了,不明白這些詩到底有什麽特別之處,隻疑惑的看著莞妃,眼神裏滿是詢問。
“這是我父親的筆跡!皇上給父親定罪的那本詩集我曾看過,這些詩皆是針對皇上所謂的大不敬言論進行反駁,若有了這些詩,便可證明我父親並沒有異心。隻是既然父親寫了這些詩,為何不呈交給皇上為自己辯解,又怎麽會在黎貴人的手中?”
溫太醫覺得很不可思議:“甄伯父尚在獄中,而甄府上下皆被圈禁,黎貴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拿到這些詩集。會不會這些詩並非甄伯父所寫?”
莞妃又拿起這幾張紙反複看了幾遍,連浣碧流朱也忍不住湊向前去跟著看了起來,忍不住出聲道:“這的確是老爺的筆跡。”
“黎貴人可還有說些什麽?”
“迴娘娘,惠妃娘娘說,黎貴人隻將這些詩留下,讓轉交給娘娘,其餘的什麽都沒說。”
莞妃心裏又驚又喜又疑惑,隻恨不能當麵向黎貴人問清此事,想了想,又對溫太醫說道:
“溫大人,還要麻煩你想辦法,將這些詩拿到獄中問一問我父親,再做打算。”
不出幾日,溫太醫帶迴消息:“甄伯父說自己並未寫過這些詩,隻是不知何人竟與自己筆跡如此相像。”
莞妃已經明白了黎貴人的意圖,這詩多半出自黎貴人之手,仿了自己父親的筆跡,用來幫父親脫罪的。
心裏雖疑惑為何黎貴人會熟知父親的筆跡,又是如何得知詩集中的內容從而做出辯駁的,但是當務之急是先證明父親的清白,也好讓母親和妹妹免受圈禁之苦。
莞妃立刻寫了兩封信交給溫太醫,一封送到翊坤宮,請皇貴妃想辦法將這些詩呈到皇上麵前,一封送到天牢裏,叮囑父親如何為自己辯駁。做完這些,莞妃便緊張不安的在宮裏等待結果。
皇貴妃很快便安排把守甄府的守衛,將這些“從甄大人書房裏”尋得的這些詩遞交給了皇上,皇上看後不免有些疑慮,既然甄遠道對詩集中的內容百般抨擊,對允?等人也是表現出深惡痛絕之態,為何從鄂敏參奏到如今下獄,都不曾為自己辯解呢?
這樣想著,皇上命人傳來甄遠道問話。甄遠道雖鼠疫已經治愈,但因為傷了身子,身體尚未痊愈,加上獄中本就陰暗潮濕,他的臉色看起來有些蒼白,憔悴的像老了十歲。
“甄遠道,這些詩是從你書房裏找到的,朕核對過,正是出自你手,你既也不滿於為隆科多,允?等人歌功頌德之舉,為何又要收藏這種大不敬的詩集,又為何進言讓朕寬恕寫這詩集之人,不予追究?”皇上的聲音帶著威嚴和質問。
甄遠道想著女兒的囑咐,抬起頭看著皇上,語氣平靜地說:
“迴皇上,臣深蒙聖恩,不敢有絲毫異心與不敬之意。臣無意中在棋盤街尋得這本詩集,見其中內容隱有曲解聖意不辯是非之嫌,恐在外流傳影響聖譽,這才收迴府中。”
見皇上仍舊一副猜忌的眼神,麵色卻有些緩解,甄遠道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
“臣迴府後,越看越覺得不妥,這才依照詩中內容逐一辯解,以免來日有人再受蒙蔽,折損皇上清譽。
臣看到此書,卻知情不報,深知有罪,隻是臣身為言官,深知言路阻塞與皇上無益,若朝堂之上盡是阿諛奉承,而不能暢所欲言暢所欲書,隻怕再難張揚浩然正氣。故而臣主張皇上不宜過度追究。
臣甘願受任何責罰,但求皇上念在臣一片忠心的份上,寬恕臣的家人,不使她們因臣之過受罪。”
甄遠道言辭懇切,皇上卻未置可否,而是繼續問道:“你既說為了朕的聖譽,不願此書流傳,為何此書又會在鄂敏手裏?”
“迴皇上,鄂敏大人當日是臣一手舉薦,與臣一同收集罪證彈劾罪臣隆科多之人,臣將此書與他看,也是想詢問他對此事看法,不曾想他卻以此為由誣告,臣問心無愧,還請皇上明辨。隻不知是否莞妃娘娘何處見罪於祺貴人,鄂敏大人這才如此。”
皇上擺擺手,示意人將甄遠道帶下去,低頭看著案幾上的詩,再度陷入沉思。
翊坤宮,啟祥宮,尤其是碎玉軒,都在等皇上的旨意,結果皇上在召見了甄遠道後並未有所舉動,眾人一時心裏也沒了著落,不知皇上究竟是何意。
皇後並不知道皇上為何會突然召見甄遠道,本就對皇上遲遲未下旨如何處置甄家有所疑慮,這樣一來,隻覺得更看不懂皇上心意了。但遲則生變,皇後隻能繼續讓祺貴人給鄂敏傳話,多向皇上進言,盡早定下甄家的罪。
瓜爾佳鄂敏雖也察覺出不對的意味,不過深知祺貴人傳話多半是皇後的意思,隻能繼續進言,求皇上嚴懲。
然而皇上雖沒有釋放甄遠道,卻將幾名為甄遠道求情的言官放了出來,還收迴了守衛,解了甄府的禁足。
莞妃聽聞此消息後,終是放下了懸著的心,她知道自己賭對了。
皇上多疑,卻也在意悠悠眾口,黎貴人替自己父親寫的詩,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投其所好,而自己又提醒父親不著痕跡的提一嘴後宮紛爭,皇上定然會有所疑心。
若隻是前朝官位的爭奪陷害,可能不算什麽,但皇上最忌諱的就是後宮與前朝串聯。
鄂敏如今越是心急,就越容易出錯,一旦祺貴人沉不住氣在皇上麵前表露與她阿瑪同樣的心思,那這事情的性質就從單純的陷害變成後宮與前朝瓜葛著算計皇上了。
到時皇上定會嚴查,自己父親便可重獲清白了。
“黎貴人?”莞妃一臉不解:“可我與她並無交集,除了在景仁宮見過麵,從未有過來往,況且父親在獄中,若是有這些詩,又怎麽會在她的手裏?”
溫太醫越聽越糊塗了,不明白這些詩到底有什麽特別之處,隻疑惑的看著莞妃,眼神裏滿是詢問。
“這是我父親的筆跡!皇上給父親定罪的那本詩集我曾看過,這些詩皆是針對皇上所謂的大不敬言論進行反駁,若有了這些詩,便可證明我父親並沒有異心。隻是既然父親寫了這些詩,為何不呈交給皇上為自己辯解,又怎麽會在黎貴人的手中?”
溫太醫覺得很不可思議:“甄伯父尚在獄中,而甄府上下皆被圈禁,黎貴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拿到這些詩集。會不會這些詩並非甄伯父所寫?”
莞妃又拿起這幾張紙反複看了幾遍,連浣碧流朱也忍不住湊向前去跟著看了起來,忍不住出聲道:“這的確是老爺的筆跡。”
“黎貴人可還有說些什麽?”
“迴娘娘,惠妃娘娘說,黎貴人隻將這些詩留下,讓轉交給娘娘,其餘的什麽都沒說。”
莞妃心裏又驚又喜又疑惑,隻恨不能當麵向黎貴人問清此事,想了想,又對溫太醫說道:
“溫大人,還要麻煩你想辦法,將這些詩拿到獄中問一問我父親,再做打算。”
不出幾日,溫太醫帶迴消息:“甄伯父說自己並未寫過這些詩,隻是不知何人竟與自己筆跡如此相像。”
莞妃已經明白了黎貴人的意圖,這詩多半出自黎貴人之手,仿了自己父親的筆跡,用來幫父親脫罪的。
心裏雖疑惑為何黎貴人會熟知父親的筆跡,又是如何得知詩集中的內容從而做出辯駁的,但是當務之急是先證明父親的清白,也好讓母親和妹妹免受圈禁之苦。
莞妃立刻寫了兩封信交給溫太醫,一封送到翊坤宮,請皇貴妃想辦法將這些詩呈到皇上麵前,一封送到天牢裏,叮囑父親如何為自己辯駁。做完這些,莞妃便緊張不安的在宮裏等待結果。
皇貴妃很快便安排把守甄府的守衛,將這些“從甄大人書房裏”尋得的這些詩遞交給了皇上,皇上看後不免有些疑慮,既然甄遠道對詩集中的內容百般抨擊,對允?等人也是表現出深惡痛絕之態,為何從鄂敏參奏到如今下獄,都不曾為自己辯解呢?
這樣想著,皇上命人傳來甄遠道問話。甄遠道雖鼠疫已經治愈,但因為傷了身子,身體尚未痊愈,加上獄中本就陰暗潮濕,他的臉色看起來有些蒼白,憔悴的像老了十歲。
“甄遠道,這些詩是從你書房裏找到的,朕核對過,正是出自你手,你既也不滿於為隆科多,允?等人歌功頌德之舉,為何又要收藏這種大不敬的詩集,又為何進言讓朕寬恕寫這詩集之人,不予追究?”皇上的聲音帶著威嚴和質問。
甄遠道想著女兒的囑咐,抬起頭看著皇上,語氣平靜地說:
“迴皇上,臣深蒙聖恩,不敢有絲毫異心與不敬之意。臣無意中在棋盤街尋得這本詩集,見其中內容隱有曲解聖意不辯是非之嫌,恐在外流傳影響聖譽,這才收迴府中。”
見皇上仍舊一副猜忌的眼神,麵色卻有些緩解,甄遠道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
“臣迴府後,越看越覺得不妥,這才依照詩中內容逐一辯解,以免來日有人再受蒙蔽,折損皇上清譽。
臣看到此書,卻知情不報,深知有罪,隻是臣身為言官,深知言路阻塞與皇上無益,若朝堂之上盡是阿諛奉承,而不能暢所欲言暢所欲書,隻怕再難張揚浩然正氣。故而臣主張皇上不宜過度追究。
臣甘願受任何責罰,但求皇上念在臣一片忠心的份上,寬恕臣的家人,不使她們因臣之過受罪。”
甄遠道言辭懇切,皇上卻未置可否,而是繼續問道:“你既說為了朕的聖譽,不願此書流傳,為何此書又會在鄂敏手裏?”
“迴皇上,鄂敏大人當日是臣一手舉薦,與臣一同收集罪證彈劾罪臣隆科多之人,臣將此書與他看,也是想詢問他對此事看法,不曾想他卻以此為由誣告,臣問心無愧,還請皇上明辨。隻不知是否莞妃娘娘何處見罪於祺貴人,鄂敏大人這才如此。”
皇上擺擺手,示意人將甄遠道帶下去,低頭看著案幾上的詩,再度陷入沉思。
翊坤宮,啟祥宮,尤其是碎玉軒,都在等皇上的旨意,結果皇上在召見了甄遠道後並未有所舉動,眾人一時心裏也沒了著落,不知皇上究竟是何意。
皇後並不知道皇上為何會突然召見甄遠道,本就對皇上遲遲未下旨如何處置甄家有所疑慮,這樣一來,隻覺得更看不懂皇上心意了。但遲則生變,皇後隻能繼續讓祺貴人給鄂敏傳話,多向皇上進言,盡早定下甄家的罪。
瓜爾佳鄂敏雖也察覺出不對的意味,不過深知祺貴人傳話多半是皇後的意思,隻能繼續進言,求皇上嚴懲。
然而皇上雖沒有釋放甄遠道,卻將幾名為甄遠道求情的言官放了出來,還收迴了守衛,解了甄府的禁足。
莞妃聽聞此消息後,終是放下了懸著的心,她知道自己賭對了。
皇上多疑,卻也在意悠悠眾口,黎貴人替自己父親寫的詩,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投其所好,而自己又提醒父親不著痕跡的提一嘴後宮紛爭,皇上定然會有所疑心。
若隻是前朝官位的爭奪陷害,可能不算什麽,但皇上最忌諱的就是後宮與前朝串聯。
鄂敏如今越是心急,就越容易出錯,一旦祺貴人沉不住氣在皇上麵前表露與她阿瑪同樣的心思,那這事情的性質就從單純的陷害變成後宮與前朝瓜葛著算計皇上了。
到時皇上定會嚴查,自己父親便可重獲清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