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水滸傳+金瓶梅同人] 西門大官人在北宋末年 作者:鴉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在田莊吃了一頓玉米飯和玉米粥,口感和味道並不多好。
但對家中父母需要佃田耕種的嶽飛來說,玉米好不好吃不重要——況且不苦不澀還有股食物清香,不是很難吃。
隻要高產、能飽肚,能養活人,就已經足夠。
最後那一麻袋玉米,連帶一封厚厚的書信,出了滄州,經由河間府,送到了東京皇城。
西門卿知道嗎?那不重要。
從滄州出去的玉米,也不止那四五十斤一麻袋。
東京開封,皇城禁宮。
趙佶召集一幹寵臣,品嚐到了按照嶽飛(或者其他某個外派滄州的官吏)寄來的食譜,做出的玉米飯和玉米粥。
玉米磨成麵,開水燙麵,入甑蒸熟成玉米飯。
玉米磨成粗麵,篩出玉米糝,加水熬成玉米粥。
都是最簡樸的做法,沒加油,沒加鹽,不曾做過任何精細加工,還原了玉米飯食最真實的味道。
膾不厭精食不厭細的趙佶,和蔡京一幹人等,常年精細的山珍海味,吃得舌頭敏銳,嗓子眼細嫩。
一口玉米飯入口,表情中盡是嫌棄!
咀嚼幾十下,口中依舊又幹又噎,鬆散的玉米麵可勁兒往牙齒上粘,往牙縫兒裏鑽,真不雅觀!
可吐出來更不雅,最終是梗著脖子,硬咽下去的。
趙佶和許多寵臣們,甚至沒咽下去噎住了,連忙喝一口文火慢燉的山珍老鴨湯。
就著醇厚順滑的鴨湯,才把玉米飯打下去。
又喝一口玉米粥,沒滋沒味,如同喝蠟汁。
玉米糝在水中熬煮了近一個時辰,都還有硬糲之感,毫無口感。
「這便是拿玉米做出的飯食?豈是人可食的?」
趙佶隻嚐了一口,便將碗扔到一邊,儼然嫌棄至極!
不是人食的,那是豬食?
趙佶和寵臣們都是金玉堆裏養出來的,何不食肉糜的人物,這玉米做的粥飯,對他們來說與豬食無異了。
蔡攸被與西門卿有關的玉米,勾起了招安宋江時,避而不敢見西門卿,幾乎是逃之夭夭的狼狽記憶。
羞惱燥意,瞬間升騰而起,出口的話便不會是好話:
「這玉米如何能吃得!與吃樹皮草根也沒甚不同!」
但蔡攸又何曾啃過樹皮、嚼過草根呢?
朱勔也是與西門卿有舊怨的,他好不容易重獲聖寵,才得以出現在這個場合。
也是極樂意貶低詆毀西門卿的。
「若是叫天下百姓來選,與其費心費力播種侍弄這玉米,最終卻如食樹皮草根,恐怕更願意省些力氣,直接去吃樹皮草根呢!」
說來趙佶也不是個明主,心胸並不寬廣,雖朝廷不曾將西門卿打作反賊,仍宣稱西門知州乃是大宋臣官。
但他就真的心口如一,對西門卿沒有意見嗎?
想也知道不可能。
趙佶氣量極狹小,其實心底對西門卿的厭惡,比在場所有寵臣都深。
隻是並不表現出來,反而做得大氣包容的樣子。
「這玉米,也就高產一個好處了。」
「但荒野的野草,不必農人侍弄,也能長得鬱鬱蔥蔥啊。」
向來奸臣昏君,便是昏君荒唐,而奸臣卻還知心識趣,貫徹昏君聖意。
聽聞官家此言,便知聖意如何了。
「探子信中說,玉米草株闊葉鋒利、絨毛刺人,這不正是路旁野草的模樣?」
「高產?野草如何不高產?野草從來都高產!」
……
於是批判惡評如潮,寵臣們紛紛附和趙佶。
可趙佶能當這麽多年道君皇帝,智商自然也是有的,嫌惡歸嫌惡,但:
「即便這玉米不是人食,牛馬食了卻也肥膘。又高產,也是個麻煩……」
曾提出讓西門卿和宋江互相消耗的侯蒙,這次又提出一個毒計:「官家顧慮得正是,肥了牛馬,就助長了鹽軍馬軍。」
「既然傳迴的消息,道是鹽軍單獨劃出糧倉存儲玉米種,不若令人或飲水灌泡、或縱火焚燒,將儲存玉米種的糧倉搗毀。」
「畢竟百姓無辜,如此既不損百姓口糧,又能消除鹽軍馬軍繼續壯大的隱患,正是兩全其美。」
竟還念及百姓口糧!
計策還怪仁慈的嘞!
之前侯蒙策略的結果是,不見宋江削弱鹽軍幾何,反倒鹽軍藉此機會擴張了地盤。
趙佶對此不滿,但這次的計策倒也可行。
「此計可行。」
……
嶽飛在厚厚的書信中,匯報了追擊賊寇時打探到的鹽軍消息,以及著重強調、反覆論及了新糧玉米的高產及其意義。
嶽飛期待他能等到朝廷對鹽軍頒旨,令鹽軍進獻玉米糧種。
等到明年,再給適種地區的百姓分發玉米種,教導百姓種植玉米。
如此隻需幾年,大宋百姓就能吃飽飯了,並能生育更多人口,大宋國力自然提升。
考慮到西門知州未曾舉反旗,依舊以大宋臣民自居,如果官家頒旨,鹽軍現在不打算舉反旗,便隻能遵旨而行。
因此,若東京索要糧種,此事大抵能成。
但嶽飛沒等到徽宗趙佶的這道聖旨,就如同歷史上的嶽飛,沒能等到嘉獎戰績的犒賞,而是十二道金牌一樣。
同樣,那些選擇向朝廷送信的朝廷派遣官吏,也沒有等到他們想要的後續。
但對家中父母需要佃田耕種的嶽飛來說,玉米好不好吃不重要——況且不苦不澀還有股食物清香,不是很難吃。
隻要高產、能飽肚,能養活人,就已經足夠。
最後那一麻袋玉米,連帶一封厚厚的書信,出了滄州,經由河間府,送到了東京皇城。
西門卿知道嗎?那不重要。
從滄州出去的玉米,也不止那四五十斤一麻袋。
東京開封,皇城禁宮。
趙佶召集一幹寵臣,品嚐到了按照嶽飛(或者其他某個外派滄州的官吏)寄來的食譜,做出的玉米飯和玉米粥。
玉米磨成麵,開水燙麵,入甑蒸熟成玉米飯。
玉米磨成粗麵,篩出玉米糝,加水熬成玉米粥。
都是最簡樸的做法,沒加油,沒加鹽,不曾做過任何精細加工,還原了玉米飯食最真實的味道。
膾不厭精食不厭細的趙佶,和蔡京一幹人等,常年精細的山珍海味,吃得舌頭敏銳,嗓子眼細嫩。
一口玉米飯入口,表情中盡是嫌棄!
咀嚼幾十下,口中依舊又幹又噎,鬆散的玉米麵可勁兒往牙齒上粘,往牙縫兒裏鑽,真不雅觀!
可吐出來更不雅,最終是梗著脖子,硬咽下去的。
趙佶和許多寵臣們,甚至沒咽下去噎住了,連忙喝一口文火慢燉的山珍老鴨湯。
就著醇厚順滑的鴨湯,才把玉米飯打下去。
又喝一口玉米粥,沒滋沒味,如同喝蠟汁。
玉米糝在水中熬煮了近一個時辰,都還有硬糲之感,毫無口感。
「這便是拿玉米做出的飯食?豈是人可食的?」
趙佶隻嚐了一口,便將碗扔到一邊,儼然嫌棄至極!
不是人食的,那是豬食?
趙佶和寵臣們都是金玉堆裏養出來的,何不食肉糜的人物,這玉米做的粥飯,對他們來說與豬食無異了。
蔡攸被與西門卿有關的玉米,勾起了招安宋江時,避而不敢見西門卿,幾乎是逃之夭夭的狼狽記憶。
羞惱燥意,瞬間升騰而起,出口的話便不會是好話:
「這玉米如何能吃得!與吃樹皮草根也沒甚不同!」
但蔡攸又何曾啃過樹皮、嚼過草根呢?
朱勔也是與西門卿有舊怨的,他好不容易重獲聖寵,才得以出現在這個場合。
也是極樂意貶低詆毀西門卿的。
「若是叫天下百姓來選,與其費心費力播種侍弄這玉米,最終卻如食樹皮草根,恐怕更願意省些力氣,直接去吃樹皮草根呢!」
說來趙佶也不是個明主,心胸並不寬廣,雖朝廷不曾將西門卿打作反賊,仍宣稱西門知州乃是大宋臣官。
但他就真的心口如一,對西門卿沒有意見嗎?
想也知道不可能。
趙佶氣量極狹小,其實心底對西門卿的厭惡,比在場所有寵臣都深。
隻是並不表現出來,反而做得大氣包容的樣子。
「這玉米,也就高產一個好處了。」
「但荒野的野草,不必農人侍弄,也能長得鬱鬱蔥蔥啊。」
向來奸臣昏君,便是昏君荒唐,而奸臣卻還知心識趣,貫徹昏君聖意。
聽聞官家此言,便知聖意如何了。
「探子信中說,玉米草株闊葉鋒利、絨毛刺人,這不正是路旁野草的模樣?」
「高產?野草如何不高產?野草從來都高產!」
……
於是批判惡評如潮,寵臣們紛紛附和趙佶。
可趙佶能當這麽多年道君皇帝,智商自然也是有的,嫌惡歸嫌惡,但:
「即便這玉米不是人食,牛馬食了卻也肥膘。又高產,也是個麻煩……」
曾提出讓西門卿和宋江互相消耗的侯蒙,這次又提出一個毒計:「官家顧慮得正是,肥了牛馬,就助長了鹽軍馬軍。」
「既然傳迴的消息,道是鹽軍單獨劃出糧倉存儲玉米種,不若令人或飲水灌泡、或縱火焚燒,將儲存玉米種的糧倉搗毀。」
「畢竟百姓無辜,如此既不損百姓口糧,又能消除鹽軍馬軍繼續壯大的隱患,正是兩全其美。」
竟還念及百姓口糧!
計策還怪仁慈的嘞!
之前侯蒙策略的結果是,不見宋江削弱鹽軍幾何,反倒鹽軍藉此機會擴張了地盤。
趙佶對此不滿,但這次的計策倒也可行。
「此計可行。」
……
嶽飛在厚厚的書信中,匯報了追擊賊寇時打探到的鹽軍消息,以及著重強調、反覆論及了新糧玉米的高產及其意義。
嶽飛期待他能等到朝廷對鹽軍頒旨,令鹽軍進獻玉米糧種。
等到明年,再給適種地區的百姓分發玉米種,教導百姓種植玉米。
如此隻需幾年,大宋百姓就能吃飽飯了,並能生育更多人口,大宋國力自然提升。
考慮到西門知州未曾舉反旗,依舊以大宋臣民自居,如果官家頒旨,鹽軍現在不打算舉反旗,便隻能遵旨而行。
因此,若東京索要糧種,此事大抵能成。
但嶽飛沒等到徽宗趙佶的這道聖旨,就如同歷史上的嶽飛,沒能等到嘉獎戰績的犒賞,而是十二道金牌一樣。
同樣,那些選擇向朝廷送信的朝廷派遣官吏,也沒有等到他們想要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