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恆沒覺得下頭人是誣告,實際上,這些年來,那些人一直不怎麽安分,他也不放心他們,私底下叫人盯著呢,這些人前些年就暗中勾結諸侯王,各種上躥下跳,他那時候沒有多理會,如今倒是給他們臉了!
劉恆雖說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副寬容大度的作派,但是,人家都要謀反了,你再寬容大度,那就是傻缺!
因此,劉恆幾乎是當機立斷,命廷尉徹查!
廷尉自從劉恆登基之後,雖說也查過不少大案要案,但是很多時候就是虎頭蛇尾,原本當初抓了周勃,以為這次能一炮打響廷尉的名頭,結果最後薄昭一句話,周勃居然放出去了,雖說感慨什麽獄吏之貴,那位獄吏差點沒嚇死好不好,畢竟,之前進了廷尉大牢的,幾乎就沒全須全尾出去的,周勃不光出去了,還很快復爵了!這對於廷尉來說,根本就是個恥辱,所以,這一次,他們要一雪前恥!
之前劉恆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樣,這次一下子翻臉,廷尉作為天子鷹犬,那叫一個窮兇極惡,直接調集了軍隊,如狼似虎地將一幫牽扯到謀反之事的府邸都給包圍了,從上到下,會說話能喘氣的都被抓了起來,至於暫時在外頭的,也有人去追索。
總之,不過短短數日時間,這些人差不多就被一網打盡,連同這些年一直龜縮在封地的陳家也被牽扯了進來,廷尉牢獄關不下,不得不緊急徵用了一處軍營充作是牢獄,將婦孺關到了那裏。
長安這邊的變故很快就傳到了王險城,劉昌聽到消息,隻是冷笑,這些人就是弄巧成拙,當年若是他們選擇的是劉肥一脈,如今也落不到這一步,劉肥的後人裏頭,即便是那幾個稍微出眾一點的,真要是論起心機手腕,比劉恆都差得遠。陳平算是比較識相的,劉恆上位之後沒多久,他就意識到,扶上來的這位不是什麽省油的燈,因此就表現得比較恭謹,但是其他那些人壓根沒反應過來,如今時代不同了,他們最好將上頭那位當做是高皇帝或者是高皇後一般敬著,這位可比當年的惠帝難纏多了。一個個還想要劉恆對他們感恩戴德,然後滿腹怨言,劉恆也就是之前時機不成熟,不好跟他們計較,如今落到劉恆手裏,這些人自然也別想要有什麽好結果。
李達也算是乖覺,他從中挑撥了一番,瞧著廷尉將人都抓進去之後,就想辦法先將自個的人給撤了出來,然後便開始作壁上觀。
劉恆如今還真是打算順水推舟,跟劉昌和解,他做了天子之後,就再也沒有子女出生,這年頭,人均壽命都不長,劉恆身體也不算很好,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之前河套之敗也讓劉恆傷了心氣,在自家兒子那裏,匈奴人一個個都是好好先生,結果麵對漢軍的時候,匈奴人又化作了吃人的野獸,這無疑叫劉恆心裏很不是滋味。
雖說這次之敗,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漢軍實力不足,一方麵是對河套不了解,另一方麵就是薄昭決策失誤。真要是想要跟匈奴人打陣地仗,他們還不如一路修建棱堡,慢慢往前推進,何必直接帶著人直麵匈奴人的馬蹄呢?但是,劉恆也意識到,自己在軍事上,並無多少遠見與才能,之前也做錯了決策,看錯了時機。
好在劉恆不是什麽妒賢嫉能的人,兒子比自己強,對他來說,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既然已經認定了劉昌這個繼承人,那麽,劉恆便打算在這之前,將該收拾的人收拾掉,免得迴頭叫劉昌誤解自己。
想到這裏,劉恆心中嘆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若是早知道劉昌這般能耐,他們父子二人還不如當時聯手勤王,也免得多年被掣肘。
劉恆這邊已經是殺意盎然,薄太後這些日子以來,東宮的門檻都差點被踏平了,畢竟,劉恆這次的架勢,儼然是要掀起一場血雨腥風,許多人家被弄得心驚膽戰,生怕牽連到自身。他們沒法從劉恆還有張蒼等人那裏搞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隻能去長樂宮找薄太後打聽,最好能給自個一個準話。
薄太後根本什麽都不知道,自從薄昭被削了爵位之後,她這裏就安靜了下來,竇皇後倒是一如既往地孝順,她如今兩個兒子都去了封國,女兒也跟著堂邑侯去了封地,跟慎夫人關係一直不好,在椒房殿也很是寂寞,所以,更多時間就是耗在長樂宮。竇王後論起政治敏感性可比薄太後強得多,眼看著這長樂宮人來人往,竇王後就知道情況並不好,擔心薄太後胡亂插手,亂了劉恆的計劃,迴頭弄得母子失和,因此便溫言安撫,薄太後就是個沒什麽主意的人,瞧著竇王後說得有理有據,便也不急著找劉恆詢問,而是自個先找人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等到聽說一幫當年扶持劉恆繼位的公侯,如今覺得劉恆繼位之後薄待了他們,又想要故技重施,頓時,薄太後這麽個老實人,也怒了。畢竟,雖說她被接到長安的時候,當年的事情已經是塵埃落定,並不曾親眼看到當時一幫人誅殺呂氏一黨的情況,但是,想也想得出來,當時到底死了多少人,這裏頭好些個都是正經的天潢貴胄。張嫣這個正經的惠帝皇後被廢黜了皇後的位置,安置到了北宮之中,這所謂的北宮,就是未央宮的一處偏殿,從此再也無聲無息。
薄太後其實跟張嫣並不熟悉,做了太後之後,也沒有去見張嫣,免得到時候尷尬,但是,光是看張嫣的處境,就知道,真要是叫那些亂臣賊子得逞,自個就算不會死,也會如同張嫣一般生不如死,這般一想,頓時就覺得那些人麵目可憎起來。<="<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劉恆雖說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副寬容大度的作派,但是,人家都要謀反了,你再寬容大度,那就是傻缺!
因此,劉恆幾乎是當機立斷,命廷尉徹查!
廷尉自從劉恆登基之後,雖說也查過不少大案要案,但是很多時候就是虎頭蛇尾,原本當初抓了周勃,以為這次能一炮打響廷尉的名頭,結果最後薄昭一句話,周勃居然放出去了,雖說感慨什麽獄吏之貴,那位獄吏差點沒嚇死好不好,畢竟,之前進了廷尉大牢的,幾乎就沒全須全尾出去的,周勃不光出去了,還很快復爵了!這對於廷尉來說,根本就是個恥辱,所以,這一次,他們要一雪前恥!
之前劉恆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樣,這次一下子翻臉,廷尉作為天子鷹犬,那叫一個窮兇極惡,直接調集了軍隊,如狼似虎地將一幫牽扯到謀反之事的府邸都給包圍了,從上到下,會說話能喘氣的都被抓了起來,至於暫時在外頭的,也有人去追索。
總之,不過短短數日時間,這些人差不多就被一網打盡,連同這些年一直龜縮在封地的陳家也被牽扯了進來,廷尉牢獄關不下,不得不緊急徵用了一處軍營充作是牢獄,將婦孺關到了那裏。
長安這邊的變故很快就傳到了王險城,劉昌聽到消息,隻是冷笑,這些人就是弄巧成拙,當年若是他們選擇的是劉肥一脈,如今也落不到這一步,劉肥的後人裏頭,即便是那幾個稍微出眾一點的,真要是論起心機手腕,比劉恆都差得遠。陳平算是比較識相的,劉恆上位之後沒多久,他就意識到,扶上來的這位不是什麽省油的燈,因此就表現得比較恭謹,但是其他那些人壓根沒反應過來,如今時代不同了,他們最好將上頭那位當做是高皇帝或者是高皇後一般敬著,這位可比當年的惠帝難纏多了。一個個還想要劉恆對他們感恩戴德,然後滿腹怨言,劉恆也就是之前時機不成熟,不好跟他們計較,如今落到劉恆手裏,這些人自然也別想要有什麽好結果。
李達也算是乖覺,他從中挑撥了一番,瞧著廷尉將人都抓進去之後,就想辦法先將自個的人給撤了出來,然後便開始作壁上觀。
劉恆如今還真是打算順水推舟,跟劉昌和解,他做了天子之後,就再也沒有子女出生,這年頭,人均壽命都不長,劉恆身體也不算很好,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之前河套之敗也讓劉恆傷了心氣,在自家兒子那裏,匈奴人一個個都是好好先生,結果麵對漢軍的時候,匈奴人又化作了吃人的野獸,這無疑叫劉恆心裏很不是滋味。
雖說這次之敗,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漢軍實力不足,一方麵是對河套不了解,另一方麵就是薄昭決策失誤。真要是想要跟匈奴人打陣地仗,他們還不如一路修建棱堡,慢慢往前推進,何必直接帶著人直麵匈奴人的馬蹄呢?但是,劉恆也意識到,自己在軍事上,並無多少遠見與才能,之前也做錯了決策,看錯了時機。
好在劉恆不是什麽妒賢嫉能的人,兒子比自己強,對他來說,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既然已經認定了劉昌這個繼承人,那麽,劉恆便打算在這之前,將該收拾的人收拾掉,免得迴頭叫劉昌誤解自己。
想到這裏,劉恆心中嘆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若是早知道劉昌這般能耐,他們父子二人還不如當時聯手勤王,也免得多年被掣肘。
劉恆這邊已經是殺意盎然,薄太後這些日子以來,東宮的門檻都差點被踏平了,畢竟,劉恆這次的架勢,儼然是要掀起一場血雨腥風,許多人家被弄得心驚膽戰,生怕牽連到自身。他們沒法從劉恆還有張蒼等人那裏搞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隻能去長樂宮找薄太後打聽,最好能給自個一個準話。
薄太後根本什麽都不知道,自從薄昭被削了爵位之後,她這裏就安靜了下來,竇皇後倒是一如既往地孝順,她如今兩個兒子都去了封國,女兒也跟著堂邑侯去了封地,跟慎夫人關係一直不好,在椒房殿也很是寂寞,所以,更多時間就是耗在長樂宮。竇王後論起政治敏感性可比薄太後強得多,眼看著這長樂宮人來人往,竇王後就知道情況並不好,擔心薄太後胡亂插手,亂了劉恆的計劃,迴頭弄得母子失和,因此便溫言安撫,薄太後就是個沒什麽主意的人,瞧著竇王後說得有理有據,便也不急著找劉恆詢問,而是自個先找人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等到聽說一幫當年扶持劉恆繼位的公侯,如今覺得劉恆繼位之後薄待了他們,又想要故技重施,頓時,薄太後這麽個老實人,也怒了。畢竟,雖說她被接到長安的時候,當年的事情已經是塵埃落定,並不曾親眼看到當時一幫人誅殺呂氏一黨的情況,但是,想也想得出來,當時到底死了多少人,這裏頭好些個都是正經的天潢貴胄。張嫣這個正經的惠帝皇後被廢黜了皇後的位置,安置到了北宮之中,這所謂的北宮,就是未央宮的一處偏殿,從此再也無聲無息。
薄太後其實跟張嫣並不熟悉,做了太後之後,也沒有去見張嫣,免得到時候尷尬,但是,光是看張嫣的處境,就知道,真要是叫那些亂臣賊子得逞,自個就算不會死,也會如同張嫣一般生不如死,這般一想,頓時就覺得那些人麵目可憎起來。<="<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