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這邊的榷場同樣也引起了匈奴人的注意,當初中原戰亂,冒頓招降了一部分被始皇帝派出去屯墾的老秦人乃至一部分長城軍團,這些人給匈奴人帶來了不少新鮮的東西,比如說更加先進的武器,算是嚐到了甜頭,他們也明白,中原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因此,他們一直很關注南邊的情況。
像是盧綰當年率眾投奔了匈奴之後,就被封為東胡盧王,他們的草場就在靠近遼東和長城的地方,也就是在左賢王的地盤上,之所以將他們放在這裏,其實就是用他們做間門諜的意思,他們畢竟是漢人出身,他們的人出入長城的話,會更加方便,可以更好地打探漢朝這邊的動向。而漢朝這邊呢,長安城裏保留了盧綰的燕王府,還按時發放俸祿,將祿米折成錢乃至金子送到王府之中。呂後執政期間門,盧綰的妻子還帶著幾個兒女跑迴了長安,就住在燕王府裏,隻是運氣不好,還沒見到呂後,呂後就去世了,盧綰的妻子之後也因病去世,但是,即便沒有見麵,互相之間門也有著默契,他們對東胡部的一些行為睜隻眼閉隻眼,通過這樣的手段,將東胡部同樣發展成了漢朝在草原上的一顆釘子。說白了,東胡部在草原上扮演的角色就是雙麵間門諜,給雙方提供對方的信息,以此獲得了相對超然的地位,比起當年投奔了匈奴的韓王信處境要強得多。
漢朝的商隊在北方來來往往,卻都往遼東而去,匈奴人又不是瞎子,自然是要打探一番的,東胡部本來就靠近遼東,當年作為盧綰的舊部,衛滿又是投靠了朝鮮,還自立為王,匈奴人那邊還以為這裏還是朝鮮,覺得以衛滿跟盧綰的關係,讓東胡部打探消息再容易不過。
此時盧綰已經去世多年,如今的東胡盧王是盧綰的兒子盧兆配,他當年並沒有跟著母親逃迴漢朝,而是留在了草原。他出生在沛縣,幾乎是跟劉肥一起長大的,對於大漢自然非常想念。盧綰當年所謂的造反幾乎就是一場陰差陽錯的鬧劇,但是劉邦一死,這事就變成了定局,劉邦死後不滿一年,盧綰也跟著去了,臨死還想著迴歸大漢,盧兆配繼承了東胡盧王的位置之後,也想要繼承父親的遺願,當年盧兆配的母親帶著他幾個兄弟返迴大漢,其實當時就是想要出賣匈奴的消息,以此功勞作為晉身之階。結果運氣不好,又趕上了呂後薨逝。
為了這事,東胡部也被匈奴王庭抓住了把柄,這兩年日子都不好過,如今右賢王逼著他們去打聽遼東的情況,自然不能說他們跟衛滿的關係沒有匈奴人想得那麽密切,要是真的衛滿認盧綰這個舊主,早就該東胡部聯絡了,最後隻得硬著頭皮派人前往打探。
就像是漢朝那邊想要將東胡部變成自己的消息來源一樣,劉昌對東胡部也很感興趣。同樣是投降匈奴,盧家跟其他幾個異性諸侯不一樣,盧綰跟劉邦關係太密切了,他幼年喪父,是被劉太公當做自己兒子一般養大的,跟劉邦之間門的關係,比劉邦上麵兩個兄長更親密,有這樣的感情在,起碼二十年內,盧家人會更偏向大漢,至於再往後,其實也一樣,匈奴人也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匈奴真正的本部其實也就是那麽多人,其他那些部族號稱是匈奴,實際上對於匈奴本部來說,他們也就是護衛甚至是奴僕一樣的角色,匈奴王庭其實一直在抽取其他部族的血液供養本部,好在他們四處劫掠,也能讓其他部族分潤到一定的戰爭紅利,這才能保持住匈奴整體的向心力。像是東胡部,主體都是由盧綰帶來的人組成,他們也沒有積極融入匈奴,跟匈奴聯姻的意思,自然在匈奴人眼裏,他們並不值得信任,無非就是如今還用得上,所以沒有直接對東胡部下手,若是哪一天,他們意識到留著東胡部就是禍害,那麽,滅掉東胡部,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劉昌眼饞的不是東胡部的情報,能讓東胡部知道的情報,不會太重要,劉昌卻是希望能讓東胡部成為一個紐帶,讓他能夠與匈奴通商,然後通過經濟上的手段削弱匈奴。
在聽說有東胡部的使者來到遼國之後,劉昌就來了興趣。
盧兆配派出來的人裏,帶隊的是他的異母兄弟盧遷,盧遷當年沒有跟隨盧綰的夫人返迴漢朝,一直留在了匈奴,他原本隻是想要打探一下遼東這邊的消息,結果到了這邊之後,發現遼王居然姓劉,是當今漢天子的長子,頓時就心中一動,幹脆打著使者的名號,表示想要麵見遼王。鴻臚司的人不敢怠慢,一邊將人留了下來,一邊命人迅速給劉昌傳信。遼國這邊,已經開始馴養信鴿作為傳信之用,所以,不過是幾日時間門,盧遷就得到了肯定的答覆,當下便率隊在鴻臚司的陪同下,一路往王險城而來。
在匈奴的時候,東胡部為了不顯得另類,自然隨著匈奴人披髮左衽,而進入遼國境內之後,盧遷便帶著人恢復了漢家裝束,將頭髮用發冠束成髮髻,換上直裾,除了臉上因為草原上的風沙顯得稍微有些粗糙之外,看上去與漢人貴族也沒太大區別。
「東胡盧王帳下使者盧遷拜見遼王!」一身中原士大夫打扮的盧遷一板一眼地給劉昌行禮,劉昌含笑說道:「免禮,論起來,寡人還得叫使者一聲叔父呢!都是一家人,快快請坐!」
雖說知道對方說的是一句客氣話,盧遷還是覺得心中一暖,謝過了劉昌之後,從shan如流地在座椅上坐了下來。他從進入遼國境內後,一路上在驛館裏麵就習慣了桌椅高床,這會兒半點別扭也沒有。<="<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像是盧綰當年率眾投奔了匈奴之後,就被封為東胡盧王,他們的草場就在靠近遼東和長城的地方,也就是在左賢王的地盤上,之所以將他們放在這裏,其實就是用他們做間門諜的意思,他們畢竟是漢人出身,他們的人出入長城的話,會更加方便,可以更好地打探漢朝這邊的動向。而漢朝這邊呢,長安城裏保留了盧綰的燕王府,還按時發放俸祿,將祿米折成錢乃至金子送到王府之中。呂後執政期間門,盧綰的妻子還帶著幾個兒女跑迴了長安,就住在燕王府裏,隻是運氣不好,還沒見到呂後,呂後就去世了,盧綰的妻子之後也因病去世,但是,即便沒有見麵,互相之間門也有著默契,他們對東胡部的一些行為睜隻眼閉隻眼,通過這樣的手段,將東胡部同樣發展成了漢朝在草原上的一顆釘子。說白了,東胡部在草原上扮演的角色就是雙麵間門諜,給雙方提供對方的信息,以此獲得了相對超然的地位,比起當年投奔了匈奴的韓王信處境要強得多。
漢朝的商隊在北方來來往往,卻都往遼東而去,匈奴人又不是瞎子,自然是要打探一番的,東胡部本來就靠近遼東,當年作為盧綰的舊部,衛滿又是投靠了朝鮮,還自立為王,匈奴人那邊還以為這裏還是朝鮮,覺得以衛滿跟盧綰的關係,讓東胡部打探消息再容易不過。
此時盧綰已經去世多年,如今的東胡盧王是盧綰的兒子盧兆配,他當年並沒有跟著母親逃迴漢朝,而是留在了草原。他出生在沛縣,幾乎是跟劉肥一起長大的,對於大漢自然非常想念。盧綰當年所謂的造反幾乎就是一場陰差陽錯的鬧劇,但是劉邦一死,這事就變成了定局,劉邦死後不滿一年,盧綰也跟著去了,臨死還想著迴歸大漢,盧兆配繼承了東胡盧王的位置之後,也想要繼承父親的遺願,當年盧兆配的母親帶著他幾個兄弟返迴大漢,其實當時就是想要出賣匈奴的消息,以此功勞作為晉身之階。結果運氣不好,又趕上了呂後薨逝。
為了這事,東胡部也被匈奴王庭抓住了把柄,這兩年日子都不好過,如今右賢王逼著他們去打聽遼東的情況,自然不能說他們跟衛滿的關係沒有匈奴人想得那麽密切,要是真的衛滿認盧綰這個舊主,早就該東胡部聯絡了,最後隻得硬著頭皮派人前往打探。
就像是漢朝那邊想要將東胡部變成自己的消息來源一樣,劉昌對東胡部也很感興趣。同樣是投降匈奴,盧家跟其他幾個異性諸侯不一樣,盧綰跟劉邦關係太密切了,他幼年喪父,是被劉太公當做自己兒子一般養大的,跟劉邦之間門的關係,比劉邦上麵兩個兄長更親密,有這樣的感情在,起碼二十年內,盧家人會更偏向大漢,至於再往後,其實也一樣,匈奴人也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匈奴真正的本部其實也就是那麽多人,其他那些部族號稱是匈奴,實際上對於匈奴本部來說,他們也就是護衛甚至是奴僕一樣的角色,匈奴王庭其實一直在抽取其他部族的血液供養本部,好在他們四處劫掠,也能讓其他部族分潤到一定的戰爭紅利,這才能保持住匈奴整體的向心力。像是東胡部,主體都是由盧綰帶來的人組成,他們也沒有積極融入匈奴,跟匈奴聯姻的意思,自然在匈奴人眼裏,他們並不值得信任,無非就是如今還用得上,所以沒有直接對東胡部下手,若是哪一天,他們意識到留著東胡部就是禍害,那麽,滅掉東胡部,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劉昌眼饞的不是東胡部的情報,能讓東胡部知道的情報,不會太重要,劉昌卻是希望能讓東胡部成為一個紐帶,讓他能夠與匈奴通商,然後通過經濟上的手段削弱匈奴。
在聽說有東胡部的使者來到遼國之後,劉昌就來了興趣。
盧兆配派出來的人裏,帶隊的是他的異母兄弟盧遷,盧遷當年沒有跟隨盧綰的夫人返迴漢朝,一直留在了匈奴,他原本隻是想要打探一下遼東這邊的消息,結果到了這邊之後,發現遼王居然姓劉,是當今漢天子的長子,頓時就心中一動,幹脆打著使者的名號,表示想要麵見遼王。鴻臚司的人不敢怠慢,一邊將人留了下來,一邊命人迅速給劉昌傳信。遼國這邊,已經開始馴養信鴿作為傳信之用,所以,不過是幾日時間門,盧遷就得到了肯定的答覆,當下便率隊在鴻臚司的陪同下,一路往王險城而來。
在匈奴的時候,東胡部為了不顯得另類,自然隨著匈奴人披髮左衽,而進入遼國境內之後,盧遷便帶著人恢復了漢家裝束,將頭髮用發冠束成髮髻,換上直裾,除了臉上因為草原上的風沙顯得稍微有些粗糙之外,看上去與漢人貴族也沒太大區別。
「東胡盧王帳下使者盧遷拜見遼王!」一身中原士大夫打扮的盧遷一板一眼地給劉昌行禮,劉昌含笑說道:「免禮,論起來,寡人還得叫使者一聲叔父呢!都是一家人,快快請坐!」
雖說知道對方說的是一句客氣話,盧遷還是覺得心中一暖,謝過了劉昌之後,從shan如流地在座椅上坐了下來。他從進入遼國境內後,一路上在驛館裏麵就習慣了桌椅高床,這會兒半點別扭也沒有。<="<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