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恪要的就是這句話,連忙行禮道謝。薑遺光的卷宗還沒記錄完,他在門口等了一會兒,實在思家情切,托近衛轉告一聲後,先乘上馬車,準備迴家。
不知過去這麽久,蕙娘獨自在家過得如何,她的神智可有清醒些?看見自己離開,會不會難過?
黎恪怎麽也沒想到,迴家後,他會見到這樣一副場景……
那廂,薑遺光記錄完後,天都要黑了,在別院裏用過飯。負責給他記錄的近衛們不知他身世,隻隱約聽聞他家中長輩已經去世,便問:「薑小兄弟,明日就是七月半,你可要迴家祭拜祖先?」
近衛們再怎麽冷情,他們也是人,平日不過奉命行事。薑遺光容貌出眾,看著便叫人移不開眼,性情又「溫順」,誰也討厭不起他來。
一聽有人提議,其他人也跟著開口。
「對,聽說你家在柳平城,明日可叫了馬車送你過去。」
「在外多日,早些迴家也是好的,也給老祖宗報個平安。」
薑遺光沒說自己家中已無人,不過平日每逢清明或七月半,他也是要去掃墓祭祖的,便點點頭,答應下來。
「我在柳平城的身份已經是個死人,不能暴露,還請替我遮掩一番。」
近衛們笑了起來。
「這有何難,明日給你叫來個人。」
「就是,保管別人站在你麵前都認不出你來……」
翌日一大早,果然又新來了一個人,拎了個竹篾編的小箱子,從裏麵取了不少瓶瓶罐罐,挨個往他臉上塗抹,捏來移去,完工後,那張原本格外招人眼的麵龐便隻餘下三分清秀,瞧著並不打眼,也不會普通到讓人完全無法記住。
易容後的薑遺光同他們道別,登上馬車,往柳平城去。
第233章
涼風蕭瑟, 偶爾捲起一兩張紙錢,飄飄忽忽吹至行人肩頭。城門邊馬車排著隊進出,等著出門祭祖,哀傷肅穆。
據說, 七月十五也是地官生辰, 這一日需布田祈穀, 供奉地官,以求來年更好的收成。道路兩旁田地中,不少穀穗上都掛著五色小旗, 乍看過去,鮮亮一片。
薑遺光坐在窗邊,掀開簾往外看,等了好一會兒才進去,掛了五彩旗的田地漸漸往後移了。車夫揚鞭入城後, 方才有些散的人群喧鬧聲好似在此後就收束聚攏到了耳邊,嗡嗡吵個沒完。車輪碾過石板路,跟著吱嘎吱嘎作響。
幾個月前那件事兒,除卻多了些茶餘飯後的談資外, 多個人少個人, 或是換了個知府,對尋常小老百姓而言沒有任何變化, 他們照舊過自己的小日子。
因著七月半鬼節,城中氣氛不那麽歡快,多了不少背著筐賣紙錢、紙元寶的小貨郎。
薑遺光直接將一貨郎背著的紙錢全買了, 又讓貨郎饒了幾疊封包。那貨郎喜得合不攏嘴, 跟路邊小店借了筆墨硯台和漿糊等,站在窗邊等。
薑遺光就著車內的小桌在封包外填了父母、師長姓名、生卒年後, 又照例多添了些諸如早登仙界,求判生方的吉祥話。風俗如此,他們總擔憂自己燒給先祖的紙錢會被孤魂野鬼取走,故而這封包袋上除了要寫亡者外,一般還需再往上寫三代人。
薑遺光雖不信這些風俗,卻也不會在近衛眼皮子底下特地要表露出自己的不同來。以往老薑頭也是帶他寫過的。隻是……他卻不知自己往上三代有誰,隻記得父母名諱。
再往上,父親的父母親、母親的父母親……沒人告訴過他。
寫罷,再挨個往封包裏裝紙錢,全都裝得差不多了,漿糊細細封口,一個個封包堆在馬車車廂角落裏。薑遺光這才將借來的筆墨等物還給那貨郎。
「多謝,辛苦你等我了。」薑遺光聲音平靜又溫和。
那貨郎連連擺手:「這有什麽,不過一點小事,郎君實在折煞我了。」
薑遺光就微微笑了笑,看著很和氣,很好說話。
貨郎看他孤身一人,忍不住問道:「敢問這位小郎君,可是從外地歸鄉來祭祖的?」
薑遺光點點頭。貨郎心裏有數了,嘴皮子麻利地勸道:「既是外地來的,今兒祭祖完了也可以不著急迴去,在城裏尋間客棧住下。一來夜間行路不安全,二來咱們這兒酉時過後燃燈祈福哩,小郎君也可以等天黑了去河邊放些燈,給先人祈福。」
年年七月十五,長河邊,寫了先人名諱的蓮花燈順水漂流,孔明燈一盞盞放飛高空。
以往薑遺光隻能在家裏看,老薑頭不讓他出去。
「你八字輕,陰氣重,又還小,鬼節夜裏出門,小心被衝撞了,丟了魂,可就找不迴來囉。」老薑頭如是說。
但他總是會弄來孔明燈,讓薑遺光在院裏點起來,看著它往上飛。
薑遺光微笑著迴他:「多謝,我第二日再走。」
和貨郎分別後,薑遺光又買了些供品、掃帚。先去祖父墳前上香、燒紙。墳頭邊野草長得快,已經有半人多高,蹲下去除幹淨了,細細打掃,放上供品,再點燃了封包。
火光裊裊,漸熄下去,薑遺光抽了根細枝條翻動火堆,火光立時又明亮起來,將封包裏的黃紙俱燒成細細碎碎一堆灰。
先是祖父,再是父母。父母合葬在一起,不和老薑頭一處。薑遺光提著竹籃翻過兩座小山頭,找到了幾乎被野草埋沒的墳包。當他將野草除去大半後卻發現,立在墳包前的墓碑……倒下了。
不知過去這麽久,蕙娘獨自在家過得如何,她的神智可有清醒些?看見自己離開,會不會難過?
黎恪怎麽也沒想到,迴家後,他會見到這樣一副場景……
那廂,薑遺光記錄完後,天都要黑了,在別院裏用過飯。負責給他記錄的近衛們不知他身世,隻隱約聽聞他家中長輩已經去世,便問:「薑小兄弟,明日就是七月半,你可要迴家祭拜祖先?」
近衛們再怎麽冷情,他們也是人,平日不過奉命行事。薑遺光容貌出眾,看著便叫人移不開眼,性情又「溫順」,誰也討厭不起他來。
一聽有人提議,其他人也跟著開口。
「對,聽說你家在柳平城,明日可叫了馬車送你過去。」
「在外多日,早些迴家也是好的,也給老祖宗報個平安。」
薑遺光沒說自己家中已無人,不過平日每逢清明或七月半,他也是要去掃墓祭祖的,便點點頭,答應下來。
「我在柳平城的身份已經是個死人,不能暴露,還請替我遮掩一番。」
近衛們笑了起來。
「這有何難,明日給你叫來個人。」
「就是,保管別人站在你麵前都認不出你來……」
翌日一大早,果然又新來了一個人,拎了個竹篾編的小箱子,從裏麵取了不少瓶瓶罐罐,挨個往他臉上塗抹,捏來移去,完工後,那張原本格外招人眼的麵龐便隻餘下三分清秀,瞧著並不打眼,也不會普通到讓人完全無法記住。
易容後的薑遺光同他們道別,登上馬車,往柳平城去。
第233章
涼風蕭瑟, 偶爾捲起一兩張紙錢,飄飄忽忽吹至行人肩頭。城門邊馬車排著隊進出,等著出門祭祖,哀傷肅穆。
據說, 七月十五也是地官生辰, 這一日需布田祈穀, 供奉地官,以求來年更好的收成。道路兩旁田地中,不少穀穗上都掛著五色小旗, 乍看過去,鮮亮一片。
薑遺光坐在窗邊,掀開簾往外看,等了好一會兒才進去,掛了五彩旗的田地漸漸往後移了。車夫揚鞭入城後, 方才有些散的人群喧鬧聲好似在此後就收束聚攏到了耳邊,嗡嗡吵個沒完。車輪碾過石板路,跟著吱嘎吱嘎作響。
幾個月前那件事兒,除卻多了些茶餘飯後的談資外, 多個人少個人, 或是換了個知府,對尋常小老百姓而言沒有任何變化, 他們照舊過自己的小日子。
因著七月半鬼節,城中氣氛不那麽歡快,多了不少背著筐賣紙錢、紙元寶的小貨郎。
薑遺光直接將一貨郎背著的紙錢全買了, 又讓貨郎饒了幾疊封包。那貨郎喜得合不攏嘴, 跟路邊小店借了筆墨硯台和漿糊等,站在窗邊等。
薑遺光就著車內的小桌在封包外填了父母、師長姓名、生卒年後, 又照例多添了些諸如早登仙界,求判生方的吉祥話。風俗如此,他們總擔憂自己燒給先祖的紙錢會被孤魂野鬼取走,故而這封包袋上除了要寫亡者外,一般還需再往上寫三代人。
薑遺光雖不信這些風俗,卻也不會在近衛眼皮子底下特地要表露出自己的不同來。以往老薑頭也是帶他寫過的。隻是……他卻不知自己往上三代有誰,隻記得父母名諱。
再往上,父親的父母親、母親的父母親……沒人告訴過他。
寫罷,再挨個往封包裏裝紙錢,全都裝得差不多了,漿糊細細封口,一個個封包堆在馬車車廂角落裏。薑遺光這才將借來的筆墨等物還給那貨郎。
「多謝,辛苦你等我了。」薑遺光聲音平靜又溫和。
那貨郎連連擺手:「這有什麽,不過一點小事,郎君實在折煞我了。」
薑遺光就微微笑了笑,看著很和氣,很好說話。
貨郎看他孤身一人,忍不住問道:「敢問這位小郎君,可是從外地歸鄉來祭祖的?」
薑遺光點點頭。貨郎心裏有數了,嘴皮子麻利地勸道:「既是外地來的,今兒祭祖完了也可以不著急迴去,在城裏尋間客棧住下。一來夜間行路不安全,二來咱們這兒酉時過後燃燈祈福哩,小郎君也可以等天黑了去河邊放些燈,給先人祈福。」
年年七月十五,長河邊,寫了先人名諱的蓮花燈順水漂流,孔明燈一盞盞放飛高空。
以往薑遺光隻能在家裏看,老薑頭不讓他出去。
「你八字輕,陰氣重,又還小,鬼節夜裏出門,小心被衝撞了,丟了魂,可就找不迴來囉。」老薑頭如是說。
但他總是會弄來孔明燈,讓薑遺光在院裏點起來,看著它往上飛。
薑遺光微笑著迴他:「多謝,我第二日再走。」
和貨郎分別後,薑遺光又買了些供品、掃帚。先去祖父墳前上香、燒紙。墳頭邊野草長得快,已經有半人多高,蹲下去除幹淨了,細細打掃,放上供品,再點燃了封包。
火光裊裊,漸熄下去,薑遺光抽了根細枝條翻動火堆,火光立時又明亮起來,將封包裏的黃紙俱燒成細細碎碎一堆灰。
先是祖父,再是父母。父母合葬在一起,不和老薑頭一處。薑遺光提著竹籃翻過兩座小山頭,找到了幾乎被野草埋沒的墳包。當他將野草除去大半後卻發現,立在墳包前的墓碑……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