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聊慰聖意?
人在樹上,天降百萬勤王之師 作者:灰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紫禁城——內閣值房。
“倪閣老,史閣老、孟閣老.............”
“三位都在呢。”
兵部尚書李邦華行色匆匆地走進了內閣值房。
對著還在值房辦公的戶部尚書倪元璐、禮部尚書史可法與吏部尚書孟兆祥打了招唿。
現在內閣成員一共四人。
即:李邦華、史可法、倪元璐、孟兆祥。
“李閣老,你這是怎麽了?”
“風風火火的............”
史可法抬頭看了看剛進來的李邦華,不由有些疑惑。
“正好咱們內閣都在。”
“有件事,我必須與三位閣老說上一說。”
說著,李邦華將一份奏疏放在了書案上示意三人先傳閱過目。
“這是我們兵部針對大明與泰西戰事的一道分析奏疏。”
“三位且看了這道疏.............”
“《兵部呈“泰西之戰”戰事詳析疏》。”
史可法隨手拿起那道疏,並將奏疏的“疏頭”念了出來。
片刻後。
“至少10-20年左右?”
“與陛下所說的5年相差如此之甚?”
“李閣老,兵部上的這道疏,依據可詳實?”
“此疏內容與結論乃兵部根據我大明現在的綜合國力詳細分析所得。”
“但由於大明新軍並不歸兵部管轄,所轄兵將也不在兵部造冊。”
“所以,這道疏的結論隻是根據兵部可以掌握的情況得以推敲而得。”
“並假定大明新軍擁兵百萬之巨加以詳析。”
李邦華正色言道:“即便如此,根據我們兵部所得結論。”
“這場戰爭也斷無在五年之內拿下的可能。”
“除非泰西那邊主動投降...............”
“按照兵部的這道疏,這場戰爭的結果還是好的。”
“隻不過是在時間上與陛下之前所言有較大出入而已。”
史可法不解道:“李閣老,那兵部上這道疏就是為了糾正一下這個時間問題嗎?”
“三位閣老。”
“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以我大明現如今的綜合國力而言,隻要戰略合宜、穩紮穩打。”
“取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但是,考慮到我軍畢竟是海外作戰,後勤補給多有不便。”
“縱然大明新軍兵多將廣、勇猛無匹,想要在五年之內徹底蕩平泰西也無異於天方夜譚!”
說到這裏,李邦華的麵色也是愈加凝重。
“三位閣老想過沒有?”
“陛下之所以會在朝堂之上放言五年之內蕩平泰西。”
“那必然是負責此戰的將領在陛下麵前誇下了海口!”
“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能夠說出“五年蕩平泰西”之言者,莫不是被大明新軍之前所取得的一係列勝利衝昏了頭。”
“正所謂驕兵必敗。”
“我們這次麵對的畢竟是整個泰西。”
“雖然我大明現在國力強盛軍威正盛。”
“但若領軍之人心生驕縱、盲目輕敵,這順風之局也隨時有傾覆之變!”
“戰場之上本就是瞬息萬變,以弱勝強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諸位可知——看了這道疏之後。”
“我第一個想到了什麽嗎?”
不等史可法等人答話,李邦華便接著言道:“陛下所言“五年之內蕩平泰西”。”
“讓我想起了袁崇煥的“五年平遼”!”
“當年袁崇煥所言“五年平遼”隻是為了聊慰聖意。”
“但現在大明新軍中有人向陛下誇下海口說可以五年之內蕩平泰西...............”
“恐怕就不是“聊慰聖意”那麽簡單了!”
“這明顯就是被先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所以,我的意思是——以這道奏疏為引。”
“向陛下提個醒。”
“大明新軍之統帥萬不可以此種驕縱輕敵之心態對敵。”
“否則,一個不小心便會將大明新軍大好之局麵一舉葬送!”
“李閣老此言甚是有理............”
戶部尚書倪元璐皺眉道:“但是,陛下可是下過嚴旨。”
“事關大明新軍事務,自有陛下獨理,六部諸臣萬不可僭越非議。”
“如果單單是上這道疏發表一下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和預估倒也沒什麽。”
“但要是李閣老是要以此為引,去置喙大明新軍的相關將領的話............”
“這恐怕就有違聖諭了吧?”
“身為大明臣子,秉承一片忠心直言麵聖,我認為這沒什麽不妥。”
“陛下應該也不會因此怪罪。”
史可法直言道:“李閣老可是要聯名直諫此事?”
“那就算我一個!”
“理當如此,也算我一個。”
“那就由內閣一起直諫吧!”
“我們隻是給陛下提個醒而已,這應該也不算僭越...............”
“三位閣老。”
“這件事不用三位聯名我也會上書直言。”
“我今天要與三位閣老商議的還有另外一件事。”
“陛下雖然有言在先——對外戰事皆由大明新軍全權負責,一應糧餉也皆由內帑盡出。”
李邦華正色道:“但泰西之戰不同於往日的任何一場戰爭。”
“畢竟——這一次,我們要麵對的是整個泰西!”
說著,李邦華拿起桌案上的拿到奏疏揚了揚:“這份奏疏所言之結論。”
“乃是建立在以我大明舉國之力為基礎的大前提之下。”
“我們雖然不知陛下內帑有多厚的底子。”
“但想必定是不能與國庫相比。”
“更何況,此戰所需糧草更是天文之數。”
“前幾次征戰,陛下都沒從朝廷這拿一分一毫。”
“這一次,陛下為收攏民心也好,為麵子也罷。”
“估計是一時高興就把話給放了出來。”
“就這樣說吧——我估摸著陛下是聽了某位“高人”許諾的五年之內搞定泰西的大話。”
“覺得內帑湊一湊應該差不多夠用。”
“但五年之說無異於當年的“五年平遼”,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
“與其等內帑沒錢了讓陛下為難,倒不如我們現在就給陛下鋪個台階..............”
“我的意思是——這麽大的戰事,總不能所有的耗費都讓陛下一個人出。”
“不如我們聯名請奏陛下——可從戶部調撥一部分糧草銀錢以資軍用。”
“我們兵部也可抽出一部分費用充當大明新軍之用。”
“諸位以為如何?”
“到底是兵部尚書,這行軍打仗之事還是李閣老想的周全。”
戶部尚書倪元璐點了點頭:“之前聽陛下說五年之內便可蕩平泰西。”
“我們也就沒把這次的戰事當迴事。”
“現在看來,還是我們把事情想簡單了。”
“大明新軍是為大明開疆拓土,這糧餉軍資理應由朝廷出!”
“現在國庫充盈,倒也不用兵部從別處挪用款項。”
“一句話——戶部出得起!”
“要是真眼睜睜看著陛下為了麵子不好意思開口而導致前線的將士們吃不飽穿不暖。”
“那咱們這些做臣子的也難辭其咎!”
“說得對!”
“明日一早,咱們就一起上書把這台階給陛下鋪上............”
“倪閣老,史閣老、孟閣老.............”
“三位都在呢。”
兵部尚書李邦華行色匆匆地走進了內閣值房。
對著還在值房辦公的戶部尚書倪元璐、禮部尚書史可法與吏部尚書孟兆祥打了招唿。
現在內閣成員一共四人。
即:李邦華、史可法、倪元璐、孟兆祥。
“李閣老,你這是怎麽了?”
“風風火火的............”
史可法抬頭看了看剛進來的李邦華,不由有些疑惑。
“正好咱們內閣都在。”
“有件事,我必須與三位閣老說上一說。”
說著,李邦華將一份奏疏放在了書案上示意三人先傳閱過目。
“這是我們兵部針對大明與泰西戰事的一道分析奏疏。”
“三位且看了這道疏.............”
“《兵部呈“泰西之戰”戰事詳析疏》。”
史可法隨手拿起那道疏,並將奏疏的“疏頭”念了出來。
片刻後。
“至少10-20年左右?”
“與陛下所說的5年相差如此之甚?”
“李閣老,兵部上的這道疏,依據可詳實?”
“此疏內容與結論乃兵部根據我大明現在的綜合國力詳細分析所得。”
“但由於大明新軍並不歸兵部管轄,所轄兵將也不在兵部造冊。”
“所以,這道疏的結論隻是根據兵部可以掌握的情況得以推敲而得。”
“並假定大明新軍擁兵百萬之巨加以詳析。”
李邦華正色言道:“即便如此,根據我們兵部所得結論。”
“這場戰爭也斷無在五年之內拿下的可能。”
“除非泰西那邊主動投降...............”
“按照兵部的這道疏,這場戰爭的結果還是好的。”
“隻不過是在時間上與陛下之前所言有較大出入而已。”
史可法不解道:“李閣老,那兵部上這道疏就是為了糾正一下這個時間問題嗎?”
“三位閣老。”
“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以我大明現如今的綜合國力而言,隻要戰略合宜、穩紮穩打。”
“取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但是,考慮到我軍畢竟是海外作戰,後勤補給多有不便。”
“縱然大明新軍兵多將廣、勇猛無匹,想要在五年之內徹底蕩平泰西也無異於天方夜譚!”
說到這裏,李邦華的麵色也是愈加凝重。
“三位閣老想過沒有?”
“陛下之所以會在朝堂之上放言五年之內蕩平泰西。”
“那必然是負責此戰的將領在陛下麵前誇下了海口!”
“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能夠說出“五年蕩平泰西”之言者,莫不是被大明新軍之前所取得的一係列勝利衝昏了頭。”
“正所謂驕兵必敗。”
“我們這次麵對的畢竟是整個泰西。”
“雖然我大明現在國力強盛軍威正盛。”
“但若領軍之人心生驕縱、盲目輕敵,這順風之局也隨時有傾覆之變!”
“戰場之上本就是瞬息萬變,以弱勝強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諸位可知——看了這道疏之後。”
“我第一個想到了什麽嗎?”
不等史可法等人答話,李邦華便接著言道:“陛下所言“五年之內蕩平泰西”。”
“讓我想起了袁崇煥的“五年平遼”!”
“當年袁崇煥所言“五年平遼”隻是為了聊慰聖意。”
“但現在大明新軍中有人向陛下誇下海口說可以五年之內蕩平泰西...............”
“恐怕就不是“聊慰聖意”那麽簡單了!”
“這明顯就是被先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所以,我的意思是——以這道奏疏為引。”
“向陛下提個醒。”
“大明新軍之統帥萬不可以此種驕縱輕敵之心態對敵。”
“否則,一個不小心便會將大明新軍大好之局麵一舉葬送!”
“李閣老此言甚是有理............”
戶部尚書倪元璐皺眉道:“但是,陛下可是下過嚴旨。”
“事關大明新軍事務,自有陛下獨理,六部諸臣萬不可僭越非議。”
“如果單單是上這道疏發表一下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和預估倒也沒什麽。”
“但要是李閣老是要以此為引,去置喙大明新軍的相關將領的話............”
“這恐怕就有違聖諭了吧?”
“身為大明臣子,秉承一片忠心直言麵聖,我認為這沒什麽不妥。”
“陛下應該也不會因此怪罪。”
史可法直言道:“李閣老可是要聯名直諫此事?”
“那就算我一個!”
“理當如此,也算我一個。”
“那就由內閣一起直諫吧!”
“我們隻是給陛下提個醒而已,這應該也不算僭越...............”
“三位閣老。”
“這件事不用三位聯名我也會上書直言。”
“我今天要與三位閣老商議的還有另外一件事。”
“陛下雖然有言在先——對外戰事皆由大明新軍全權負責,一應糧餉也皆由內帑盡出。”
李邦華正色道:“但泰西之戰不同於往日的任何一場戰爭。”
“畢竟——這一次,我們要麵對的是整個泰西!”
說著,李邦華拿起桌案上的拿到奏疏揚了揚:“這份奏疏所言之結論。”
“乃是建立在以我大明舉國之力為基礎的大前提之下。”
“我們雖然不知陛下內帑有多厚的底子。”
“但想必定是不能與國庫相比。”
“更何況,此戰所需糧草更是天文之數。”
“前幾次征戰,陛下都沒從朝廷這拿一分一毫。”
“這一次,陛下為收攏民心也好,為麵子也罷。”
“估計是一時高興就把話給放了出來。”
“就這樣說吧——我估摸著陛下是聽了某位“高人”許諾的五年之內搞定泰西的大話。”
“覺得內帑湊一湊應該差不多夠用。”
“但五年之說無異於當年的“五年平遼”,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
“與其等內帑沒錢了讓陛下為難,倒不如我們現在就給陛下鋪個台階..............”
“我的意思是——這麽大的戰事,總不能所有的耗費都讓陛下一個人出。”
“不如我們聯名請奏陛下——可從戶部調撥一部分糧草銀錢以資軍用。”
“我們兵部也可抽出一部分費用充當大明新軍之用。”
“諸位以為如何?”
“到底是兵部尚書,這行軍打仗之事還是李閣老想的周全。”
戶部尚書倪元璐點了點頭:“之前聽陛下說五年之內便可蕩平泰西。”
“我們也就沒把這次的戰事當迴事。”
“現在看來,還是我們把事情想簡單了。”
“大明新軍是為大明開疆拓土,這糧餉軍資理應由朝廷出!”
“現在國庫充盈,倒也不用兵部從別處挪用款項。”
“一句話——戶部出得起!”
“要是真眼睜睜看著陛下為了麵子不好意思開口而導致前線的將士們吃不飽穿不暖。”
“那咱們這些做臣子的也難辭其咎!”
“說得對!”
“明日一早,咱們就一起上書把這台階給陛下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