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歷史同人] 家父漢武帝 作者:時槐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知道。但太子不怪是太子大度,不是我無錯。」
鄂邑雙手微蜷。她明白的, 太子所做並非隻是「不怪」。若隻是「不怪」, 袖手旁觀就是,他不必冒著可能被劉徹訓斥的風險幫她求情,甚至為他搜集信息。
她再朝向衛長, 又一次跪拜行禮。
「長姐當日言語, 讓鄂邑茅塞頓開, 受益良多。鄂邑一定會仔細思量, 自省自身。多謝長姐指點。」
鄂邑又朝向諸邑:「三妹明明早就察覺我身上的端倪,卻沒有第一時間揭發,而選擇先向我求證,再同父皇說情。多謝三妹。」
最後鄂邑深吸口氣, 對著三人再敗:「多謝太子, 長姐,三妹。」
衛長與諸邑互視一眼, 又同時看向劉據。劉據自然會意,上前將她扶起來:「二姐,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應該的。不必這般鄭重。」
鄂邑笑笑不語。世上哪有這麽多應該。
這些事於太子等人而言,或許不大,可稱舉手之勞;但於她來說,卻是救她於水火。否則以父皇的行事以及平日對她的態度,她此生都落不著好了。讓她怎能不鄭重。
但有些話不必句句宣之於口,她自己知道,心裏清楚就好。
衛長問道:「送你的東西可看過了。」
「都看過了。」
衛長又道:「慢慢想,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當由你自己想清楚。不用急。」
鄂邑點頭:「是。」
劉據滿眼迷惑,什麽東西?
然而衛長鄂邑說話,沒給他插嘴的機會。說完,鄂邑便福身告辭。
劉據看向衛長:「什麽東西啊?」
「現今用不上。等她決定用上的時候再告訴你。」
劉據:……呦,又打啞謎。老當他是小孩子,總來這一套。嗬嗬,不說就不說。當誰稀罕呢。哼。
衛長瞧見他這孩子氣模樣,忍俊不禁,挪開眼當沒瞧見,望向鄂邑離開的背影感嘆:「目前看,她雖然走歪了些,還不太壞,即便不是什麽純正好人,也非忘恩負義之徒。
「觀她此次行事,別的不論,至少手段謀算是有的,若從小得以好好教導,也當有所作為。但盼現在開始,還不算晚。」
接著蹙眉:「倒是李姬誤了她,差點將她給養廢了。」
這句語氣中頗有幾分遷怒的意味,想了想又轉口加了句肯定:「不過李姬教給她的也不算全是壞處。至少知恩報恩這點是好的。阿弟,你現今算是收服了她大半。」
劉據抿唇,看向衛長諸邑:「所以剛剛兩位阿姐不動,是故意等著我出麵,讓二姐更記我兩分情誼嗎?」
「最良善大度的人,出力最多的人是你,說出最讓她觸動之言的人也是你。」衛長語氣理所當然,「阿弟,若不是你,我與三妹最多是不落井下石,未必會助她。
「所以她確實最該記你之恩,感激於你。方才那些跪拜大禮,我與三妹或許受之有愧。但對你來說,就是她再來幾個,也受得起。」
劉據恍然:「所以長姐是故意讓人盯著,瞅準李姬去找父皇的時機趕過去。如此既當場解救李姬,再添一筆恩情;
「又當著李姬的麵說情,字字句句也會傳入李姬二姐耳中,比事後讓她們旁聽得知更為深刻。」
做了好事就該讓當事人知道,這點劉據懂。他也不是什麽默默幫助不留名的人。
所以很快接受,不再糾結。
隻是在他離開後,諸邑並沒有走,輕聲詢問衛長:「長姐的意圖並不單單隻是阿弟說得那些吧。是否還想看看二姐得知後會是何等反應?」
衛長不言,沒反駁,就是默認的意思。
「她今日表現,在長姐看來,是否算初步過關了?」
說的是疑問句,用的卻是陳述語氣。在這個問題上,答案很明確。是的。
諸邑輕嘆:「長姐,你所謀之事,阿弟不知,我卻能猜到幾分。未必可行。」
這點衛長也明白。
「但我總要試一試。諸邑,阿弟不是普通太子。他能力太大,本事太強,是優勢,也是隱患。」
諸邑蹙眉:「長姐是怕日後阿弟功績過高,民心過望,會與父皇生隙?」
「我知道父皇現今待我很好,待阿弟更好。我不應該這麽想父皇。」衛長苦笑,「但帝王心思最難揣測。
「阿弟目前年歲尚小,功勞再多,也還未正式步入朝堂,不會威脅皇權,父皇自然隻覺得阿弟哪哪都好。
「但是等阿弟長大,旁聽朝政,協理國事,一步步接觸權柄。這樣有諸多功績傍身,臣子信服,民心所望的太子,他真的不會忌憚,能夠容忍,灑脫放權嗎?」
諸邑啞然。這個真不好說。
衛長接著道:「阿弟年幼,許多事想不到,可我們不能不替他想。雖則有舅舅與表哥在,便是他最大的助力。但世事難料,我們不能不以防萬一。還需再給他尋一條退路。
「這條退路可以一輩子用不上,卻不可以沒有。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漢國界內皆在父皇掌控,我們逃不過。我隻能將目光放在大漢以外。」
她笑著握住諸邑的手:「放心,我有分寸的。我知道並不一定行得通,但總要試試。如果試了不成,我自然會放棄,再想別的出路。若不試就放棄,諸邑,我做不到。」
諸邑張張嘴,最終沒有再說什麽,點頭應下。
鄂邑雙手微蜷。她明白的, 太子所做並非隻是「不怪」。若隻是「不怪」, 袖手旁觀就是,他不必冒著可能被劉徹訓斥的風險幫她求情,甚至為他搜集信息。
她再朝向衛長, 又一次跪拜行禮。
「長姐當日言語, 讓鄂邑茅塞頓開, 受益良多。鄂邑一定會仔細思量, 自省自身。多謝長姐指點。」
鄂邑又朝向諸邑:「三妹明明早就察覺我身上的端倪,卻沒有第一時間揭發,而選擇先向我求證,再同父皇說情。多謝三妹。」
最後鄂邑深吸口氣, 對著三人再敗:「多謝太子, 長姐,三妹。」
衛長與諸邑互視一眼, 又同時看向劉據。劉據自然會意,上前將她扶起來:「二姐,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應該的。不必這般鄭重。」
鄂邑笑笑不語。世上哪有這麽多應該。
這些事於太子等人而言,或許不大,可稱舉手之勞;但於她來說,卻是救她於水火。否則以父皇的行事以及平日對她的態度,她此生都落不著好了。讓她怎能不鄭重。
但有些話不必句句宣之於口,她自己知道,心裏清楚就好。
衛長問道:「送你的東西可看過了。」
「都看過了。」
衛長又道:「慢慢想,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當由你自己想清楚。不用急。」
鄂邑點頭:「是。」
劉據滿眼迷惑,什麽東西?
然而衛長鄂邑說話,沒給他插嘴的機會。說完,鄂邑便福身告辭。
劉據看向衛長:「什麽東西啊?」
「現今用不上。等她決定用上的時候再告訴你。」
劉據:……呦,又打啞謎。老當他是小孩子,總來這一套。嗬嗬,不說就不說。當誰稀罕呢。哼。
衛長瞧見他這孩子氣模樣,忍俊不禁,挪開眼當沒瞧見,望向鄂邑離開的背影感嘆:「目前看,她雖然走歪了些,還不太壞,即便不是什麽純正好人,也非忘恩負義之徒。
「觀她此次行事,別的不論,至少手段謀算是有的,若從小得以好好教導,也當有所作為。但盼現在開始,還不算晚。」
接著蹙眉:「倒是李姬誤了她,差點將她給養廢了。」
這句語氣中頗有幾分遷怒的意味,想了想又轉口加了句肯定:「不過李姬教給她的也不算全是壞處。至少知恩報恩這點是好的。阿弟,你現今算是收服了她大半。」
劉據抿唇,看向衛長諸邑:「所以剛剛兩位阿姐不動,是故意等著我出麵,讓二姐更記我兩分情誼嗎?」
「最良善大度的人,出力最多的人是你,說出最讓她觸動之言的人也是你。」衛長語氣理所當然,「阿弟,若不是你,我與三妹最多是不落井下石,未必會助她。
「所以她確實最該記你之恩,感激於你。方才那些跪拜大禮,我與三妹或許受之有愧。但對你來說,就是她再來幾個,也受得起。」
劉據恍然:「所以長姐是故意讓人盯著,瞅準李姬去找父皇的時機趕過去。如此既當場解救李姬,再添一筆恩情;
「又當著李姬的麵說情,字字句句也會傳入李姬二姐耳中,比事後讓她們旁聽得知更為深刻。」
做了好事就該讓當事人知道,這點劉據懂。他也不是什麽默默幫助不留名的人。
所以很快接受,不再糾結。
隻是在他離開後,諸邑並沒有走,輕聲詢問衛長:「長姐的意圖並不單單隻是阿弟說得那些吧。是否還想看看二姐得知後會是何等反應?」
衛長不言,沒反駁,就是默認的意思。
「她今日表現,在長姐看來,是否算初步過關了?」
說的是疑問句,用的卻是陳述語氣。在這個問題上,答案很明確。是的。
諸邑輕嘆:「長姐,你所謀之事,阿弟不知,我卻能猜到幾分。未必可行。」
這點衛長也明白。
「但我總要試一試。諸邑,阿弟不是普通太子。他能力太大,本事太強,是優勢,也是隱患。」
諸邑蹙眉:「長姐是怕日後阿弟功績過高,民心過望,會與父皇生隙?」
「我知道父皇現今待我很好,待阿弟更好。我不應該這麽想父皇。」衛長苦笑,「但帝王心思最難揣測。
「阿弟目前年歲尚小,功勞再多,也還未正式步入朝堂,不會威脅皇權,父皇自然隻覺得阿弟哪哪都好。
「但是等阿弟長大,旁聽朝政,協理國事,一步步接觸權柄。這樣有諸多功績傍身,臣子信服,民心所望的太子,他真的不會忌憚,能夠容忍,灑脫放權嗎?」
諸邑啞然。這個真不好說。
衛長接著道:「阿弟年幼,許多事想不到,可我們不能不替他想。雖則有舅舅與表哥在,便是他最大的助力。但世事難料,我們不能不以防萬一。還需再給他尋一條退路。
「這條退路可以一輩子用不上,卻不可以沒有。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漢國界內皆在父皇掌控,我們逃不過。我隻能將目光放在大漢以外。」
她笑著握住諸邑的手:「放心,我有分寸的。我知道並不一定行得通,但總要試試。如果試了不成,我自然會放棄,再想別的出路。若不試就放棄,諸邑,我做不到。」
諸邑張張嘴,最終沒有再說什麽,點頭應下。